文化实务营/退修会 2014 台湾 家庭故事书写坊

这些年,我不曾离家

 

文 / 郑睦宣

 

那天,我坐在校长室内陈旧的沙发上,母亲手中拿着教育计画书,情词迫切地说明理念。“对不起,我们学校没办法接受这样的麻烦学生。”校长的语气铿然,不欲多言。于是,我又被一间学校拒于门外。

 

那年,我六岁。

 

不“上学”的童年

 

在我即将进入学龄的前夕,父母选择走上一条非主流的教育之路──在家教育。回想起那段不上学的童年,九年在家教育的生活,深远地影响了我们的家庭。

 

我生长在台湾的后山──花莲,在自学家庭如凤毛麟角的环境中,我们是花莲第一个在家教育的家庭。除了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学校和亲友间的负面舆论,更让这条自学之路,格外孤单、无助。父母所背负的责任压力,绝非三言两语足以道尽,父亲的叹息、母亲的泪水,不时见于清晨的床榻前、深夜的书房中。那样的画面,对年幼的我而言,印象非常深刻。

 

灰心却不丧志,即使绊跌无数,却仍能挺身向前,是因着父母坚韧的信念。选择不随从主流教育,是为坚持“基督化家庭”的原则。“真理扎根,适性成长”是父母亲对教育的核心理念,坚定不移。在父亲钢铁般的纪律之下,我当时对于“基督化家庭”的概念就是:一大早被叫起床,然后睡眼惺忪地读圣经、背金句(我们家称那段时间为“智慧搜寻”);就算飢肠辘辘仍要忍耐先作谢饭祷告;晚上撑着疲惫的眼皮作睡前祷告。当然,还有星期天早晨需穿着令人难受的衬衫参加主日崇拜。诸如此类的生活规定让我着实羡慕身旁自在玩乐的朋友。

 

孤身上路

 

直到那天,我才恍然领悟,父母亲平时所教导的独立自主、危机处理,竟能在独自一人的危难时刻,帮助我做出决断!犹记得那时我年仅十二岁,有天母亲递给我一份文件和一只信封,说道:“平常都是我们带你出门旅行,这次,你得自己去外地参加营会。”我暗自惶恐:“原以为爸妈要和我同行,结果竟然要我独自前往!”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心中却颇有一丝自傲,“就要自己独立出远门了。”从母亲手中接过报名相关资料,一星期后我便拎着行囊只身上路。

 

“啊!我忘了带换洗袜子”“为什么我洗好的衣服上都是白色纸屑?”“教室好冷!早知道我就不把妈妈放进背包的外套拿出来了。”“到底睡袋要怎么折?”一星期的营队中,看见身旁的同学不是个人物品遗失缺漏,就是身体着凉胃痛。我不禁真诚地感谢父母平时教导我打理一切生活事务,学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管你做了什么决定,你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父亲的教诲在异乡异地,尤其深刻。到了营队结业之日,同学相约要去狂欢庆祝,大伙儿乘兴邀约,我自然也跃跃欲试。那天课程结束时,夜色已深,在与同学拉扯欢笑之馀,我勐然想起自己身上的钱似乎只比回程交通费稍多一些,如果胡乱花钱,只怕银囊就要见底。那一刻真是煎熬焦灼,相聚机会难得,只怕错过难再得,然而身上现金实在有限……。

 

牙一咬,我婉拒了同伴的邀约,面对各种劝说,我只能苦笑而摆手。

 

异乡失途

 

转身,我快步赶上了将要离站的公车,坐上座位那刻,我仍在思忖:“我这样决定真的值得吗?”不知坐了多久,忽觉有异,印象中上课地点离亲戚家的距离没有这么远啊!车窗外的街景逐渐荒凉,公车上的乘客亦渐趋稀少,无奈对于沿路站名实在不熟悉,总觉得下一站就会出现熟悉的站名。正要趋前询问司机时,竟然听到车内广播:“下一站为终点站,请乘客准备下车。”这吓得我六神无主了,稍微镇定后赶紧问司机有没有往回开的班次,“应该有,你赶快到对面去等车!”我连忙道谢,拿了背包就往对街跑去。不料还未到路口,那位司机就大喊说:“嘿!末班车刚刚已经开走了喔。”我顿时心乱如麻,“这裡荒郊野外,人车稀少,又没有电话可以连络,我该怎么回家?”脑中盘算了千万种方法,但都不管用,恐惧猛然涨溢。这时,远方驶来一辆计程车,我如遇救星般奋力挥手,只见司机缓缓将车驶近。询问了车程约莫的价钱,再翻开钱包,恰好是身上仅剩的现金!

 

坐上了计程车,焦虑仍未解除,紧盯着司机行驶的方向,又不时查看司机的营业登记证件,口中不断默背车牌号码,就怕坐上贼车。好在一路顺畅平安,在亲戚家巷口下车的那一刻,一切紧张焦虑终于得到纾解,深吸了一口气,只见阿姨早已心急如焚地在巷口等待。

 

顺服,就是祝福

 

诸如此类的实例,不知凡几。都是在选择“顺服”之后,经历出人意料的“祝福”;反观身旁的朋友,与父母发生冲突似乎已成家常便饭,赌气、冷战,甚至怀怨离家,亲子关系降至冰点,母子形同陌路。看见亲子关系破裂所带来的伤害,才深切体悟到亲子和睦的重要性。

 

正如父亲所言:“家庭,就是团队。”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立场,但最终会往同一个方向去。关系和睦的关键,在于“沟通”。当亲子间不同的意见在相互拉扯,双方都知道有声无声的争论只会徒增问题的複杂性。印象中,我若非常想去做某件事,就会竭力提出证据和资料说服父母让我去做,甚至提出计画书与短程、长程目标。而父母也会表达看法与意见,清楚说明他们坚持的原因。透过往来的意见交换,或言语,或文字,我们更了解彼此的性格,也更愿意为家人着想。

 

因此,我很享受于在家教育带给我的亲子关系,那是一种有原则的自由,一种不用分数衡量的卓越,一种热爱人群的独立,一种重视沟通的权柄关系。

 

直到如今,父母仍时常问我一个问题:“如果你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不会成为这个家庭的孩子?”我总是不加思索地回答:“会!”“不后悔?”“不后悔。”我想,若反问他们后不后悔做在家教育,父母的回答必然亦如是。

 

家,无所不在

 

九年的在家教育、童年的黄金时光,我是和家人日日夜夜共同度过的。父亲透过工作态度和每次的野外探索教导我独立、勇敢与负责;母亲以她在部落中的事工让我学习坚强、智慧与谦卑;弟弟则让我学习创意、欣赏与合作。我认为亲子关系塑造我的人格特质、信仰观念,我们家在亲子互动中见证了上帝数不清的丰盛恩典,因此能立足真理,活出生命。

 

西风飕飕,转眼已迈入离家求学的第五个秋天。漫步于秋意正浓的大学校园,从前一家人踏着落叶,散步谈心的画面,总是不经意地掠过心头,勾起一幕幕深刻的回忆。父母教我独立,而我不曾令他们挂心,现在当我独坐在研究办公室,面对老师,甚或是公司主管时,便不禁想起六岁那年,在校长室中,母亲温柔而坚定的神情。

 

如今,尽管我远赴异乡求学,“家”却在生活的欢愉与折拗中,存在得很真实。

 

修改回应

 

多次修改校定,看过老师的批改后仍发现许多冗言赘字,也会有语意不甚精确之处。有时撰写文章不免过度凋琢字句,不仅让内文失于浮华,也不免出现赘字。这是我一直很想要改善的写作习惯,而这次撰写“家庭故事”便是很好的练习,能在真、善、美中取得平衡。

 

“下标题”常令我苦恼,总是不知道如何在连绵的文字中划分段落,并为其订定标题。篇题和文中的小标题是作品中很重要的部分,也因为如此往往难以命题,“这些年,我不曾离家”是我最后一刻才想到的偏题,也怀疑是否切合内文。谢谢老师的肯定,让我增添不少信心。

 

自己在写作时,动笔的思绪常是平直稳重的,缺乏综观全文结构、铺陈和细腻地经营细节,因此文风属于“四平八稳”的平白语调。这次的“家庭故事”算是细节经营的尝试之作,盼望之后能继续努力。

 

目前还无法灵活掌握各式标点符号的使用,除了偶有的谬误之外,也不善于使用标点符号来活化文章节奏。

 

一直认为“文字”是最隽永的语言,尤其现今世界充斥着各样媒体、媒介,更叫人眼花撩乱。文字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在若干年后,会因岁月的沉淀而愈陈愈浓。老师在文字营课堂中所强调的“语言图像”即是乘载了画面、情绪而成的结晶,以文载情,再寄情于景。细节要经营得巧妙、细腻,不是件容易的事,感谢老师所提供的意见与肯定,让我能在此文中有崭新的突破与成长。

 

曾听闻一位文学奖评审说道,现在青年人的写作特色,是善于细写小段落的文字、情感;然而弊病在于难以铺陈长篇文字的起承转合,甚或是全文结构上的安排。自认这也是我在写作上较弱的一环,不知老师对此本文或是这样的说法有什么看法?

 

  1.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