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她就是宝贝她”
——再谈家庭暴力、约会暴力、性侵
文/刘元芬
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约会暴力及性侵,不论古今中外都是隐讳的禁忌,受害人很少愿意说出来,一般人通常也不喜欢去听这些悲惨的故事,许多人甚至不相信这些事真的存在于自己的社区中。然而数据显示,纽约市警察局每年接获超过二十七万多件家暴案,平均每天740多件,每年纽约市都有七、八十人因为家庭暴力死亡。平均每天超过五个小孩因虐待至死,80%死于虐待的孩子小于四岁。44%的性侵受害人是未满十八岁的孩子,80%小于三十岁。
家庭暴力不是个人家务事
耶和华神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恨恶的。所以当谨守你们的心、不可行诡诈,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玛拉基书2:16)
家庭暴力不只是夫妻打架,它泛指所有发生在家人及亲密伴侣之间的各种暴力行为。除了比较常见的夫妻、男女朋友之间的暴力对待,成人虐待儿童,青少年、成年子女虐待年长父母,以及亲戚手足之间的暴力冲突,都属于家暴范围。
一般常见迷思:
1. 华人家庭很少有暴力问题。
2. 家暴都发生在教育水准低、社会经济地位较差的家庭。
3. 妇女受虐一定是本身有错,惹丈夫生气。
4. 吸毒、酗酒、生活压力太大是施暴的主要原因。
5. 受虐者不离开家是因为他们喜欢被虐待。
6. 孩子未目睹父母冲突就不会受到影响。
事实是:不分族裔、年龄、教育程度、社经地位及宗教信仰,家庭暴力存在于所有群体。纽约市警察局每年处理至少五千件受害人是华人的家暴事件。受虐者不离开家有很多原因,不是他们喜欢被虐待。吸毒、酗酒或压力大的人,如果会打妻子孩子,却不会去打上司或外人,表示这个暴力行动是有意识的选择。新移民不论生活压力有多大,都不应该打人。
家庭暴力不是个人家务事,它是犯罪行为!家暴可能导致严重身、心伤害,甚至死亡,同时会影响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以及社区的安全。
▲家家庭暴力不是个人家务事,它是犯罪行为!
暴力虐待的行为涉及强权和控制,可能的型态如下:
1. 肢体暴力虐待:鞭、打、殴、踢、捶、掐、咬、烧、撞、推、抓、甩、扯、揪等动作攻击,或任何使用器具、刀枪的攻击方式。
2. 精神暴力虐待:包含言语暴力及非言语暴力两种。言语暴力有恐吓、威胁、贬低、侮辱、吼叫等,例如威胁撤回移民申请、大骂不堪入耳的脏话等。非言语暴力有窃听、跟踪、监视、鄙视、破坏家具、以威胁方式自杀或自伤、不实指控与试图操控,破坏对方心爱的东西、虐待对方的宠物、干扰饮食及睡眠、限制行动等。
3. 性暴力虐待:包括攻击被害人胸部或私处、无视对方意愿的性接触、强迫对方进行性行为、逼迫对方看色情影片或图片等。只要是不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权,夫妻之间也有可能发生强暴的事。
4. 经济控制虐待:不允许接触家庭资产,例如银行帐户、信用卡或汽车。用钱控制对方的自由,不合理地作巨额要胁,阻止工作或学习等。
如果没有适当的外力介入,施暴者改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施暴者通常都没有“病识感”,不觉得自己有错,并且会将暴力行为合理化。
受虐妇女不离开施暴者的常见原因有:
‧ 害怕如果采取行动,会被打的更惨。
‧ 施暴者威胁如果离开家,就杀/伤害她、小孩或其他家人。
‧ 孤立无援(没有人了解或相信)。
‧ 认为孩子需要双亲,不想成为单亲家庭。
‧ 基于信仰理由,希望守住誓约。
‧ 怕自己没能力独立生存及照顾孩子。
‧ 相信以后情况会渐渐好转。
‧ 感到羞耻、难堪、丢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 担心被驱逐出境。
许多受害人长期活在被恐吓、行动受控制、精神受虐待的状况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一般人通常抱着不管别人家务事的心态,即使知道亲朋好友遭受家暴也多装着不知道,或劝受害人忍耐。尤其是新移民,在美国生活压力大、英语不流利、不懂法律、又缺乏支持系统,不敢报警、不知道免费的法律援助及社福资源,导致许多受害人孤立无援,长期无助地活在恐惧忧郁中。事实上美国对于家暴受害人有很完整的法律保护及社会服务。举报家暴,警方及法院都不会过问身份问题,如果不精通英语,也有权利要求提供翻译。
▲当青少年男女初次恋爱时,多半不清楚甚麽是健康的两性关系。
打不是情、骂不是爱—远离恐怖情人
在纽约市,20%的高中女生表示曾经遭受约会对象的虐待,超过五分之一的大学女生表示曾经遭受肢体暴力、性暴力、或者对方以言语或网路恐吓威胁。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不敢或不愿告诉家长或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健康的两性关系要从小开始培养。许多美丽端庄、学业成绩杰出、工作表现出众的女性,按外人看来理应很有自信,谁知感情生活中却危机重重,长期遭受伴侣言语贬低、精神折磨、甚至拳打脚踢,不敢反抗。约会暴力的形式可能是言语的、情绪的、肢体的或是性的虐待。网路漫骂、散布不雅照片,让性别暴力更是肆无忌惮。
当青少年男女初次恋爱时,多半不清楚什么是健康的两性关係,而那些不幸陷入受虐关系的青少年男女,很少知道该如何终止虐待行为、断绝暴力关系,或去何处寻求协助。约会暴力一旦发生,往往接二连三、愈演愈烈,后果可怕—不只摧残一个人的自我形象、自尊及自信心,并且极可能引发自我伤害的行为,例如厌食症、药物滥用、性放纵、甚至自杀。
如何预防约会暴力呢?以下有几点建议:
1. 事先知道今天约会的计划(要做什么?要去哪里?)也让父母或朋友知悉。
2. 初相识时,最好能同时与其他同伴一起出去玩。
3. 切忌因酒影响自己对突发状况的判断或应对能力。
4. 如果必须与一个不熟识的人同车,要让第三者知道。
5. 在交往过程中,自重自爱,勇于说“不”。
6. 找到可信赖的成人,譬如父母、师长、朋友,倾诉你的经验、疑虑、害怕等。
7. 约会暴力不是你的错。你无法透过改变自己而使施暴者改变,除非寻求专业协助,施暴者的行为往往每况愈下,变本加厉。
在这个性别混肴、暴力充斥、家庭功能失调的世代,对于正在寻求爱情的人,有四个问题要对自己诚实:
1. 我们两人真的适合吗?我爱他吗?还是只是同情他?习惯他?
2. 是否有忌妒、猜疑、责备、劈腿的事,越爱越折磨?
3. 是否有一方常常强迫、甚至威胁另一方?
4. 两个人的关系是否充满了挫折、恐惧或各种障碍?
▲健康爱情元素有三:相爱要有热情;要亲密,也要给彼此空间;承诺的爱建立在责任与信实上。
健康爱情元素有三:热情、亲密感及承诺。
1. 相爱要有热情:但也要尊重对方、要能煞车、不要“速食”、不要“狼吞虎嚥”。
2. 要亲密,也要给彼此空间:亲密不是控制、施舍、同情,而是同喜、同悲、自爱、爱人、自尊、尊人。
3. 承诺的爱建立在责任与信实上: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爱不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要“说到做到”。面对分手有三不政策:不要担心别人知道、不要报复、不要伤害自己。先解除情绪与压力,情通理就通,如果真的承受不了痛苦,要勇敢寻求心理辅导,以重建自我信心。
▲承诺的爱建立在责任与信实上: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性侵是忘不了的创伤
在美国,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人遭受性侵。相较于家暴,性侵受害人更不敢向外求助;不只是当事人不想让人知道,许多时候受害人的家人也以为时间久了就会渐渐忘记,不希望受害人接受辅导或法律服务。
性侵是指用暴力、武器、胁迫、恐吓或施压的方式,强迫不愿发生性行为者、没有自决能力者、幼童或正受药物或酒精影响下的人发生性行为或施以性攻袭。性侵是刑事犯罪行为,加害人有可能是陌生人,但根据统计,七成以上是熟人,包括约会对象、邻居、亲友及家人。根据美国联邦司法部的统计,四分之一的强暴事件发生在公共场合或停车场,七成强暴案发生在下午六时至凌晨六时之间,将近一半的强暴事件在施暴前曾使用酒精或毒品,三成的施暴者使用武器威胁。在美国,91%的性侵受害人是女性,9%的受害人是男性;加害人中,99%的加害人是男性。
施暴者如果是家人或亲戚,往往用威胁的言语,使受害者不敢求助;就算求助,通常基于家丑不外扬的考量,其他家人也多半会劝受害人不要报警,更不会向心理辅导单位求助。因此受害者往往“一直处于受害”的地位,得不到支持帮助。
▲周围来往的身影中,或许就有一个正遭遇暴力对待的受害者,你看见了吗?
(图片来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0799?ref=s_a_relarticles)
熟识的施暴人也可能是上司。上司用自己的权力迫使属下提供性服务满足其私欲,这是犯罪行为。容易令人困惑是否属于强暴的,是夫妻或男女朋友。然而即使两人是亲密伴侣,也要彼此尊重,任何一方不愿意发生性关系,都不能被强迫。
遭受性侵,不论当下有没有决定要报警,一定要先就医,就医前千万不要洗澡、换衣服、清理犯罪现场,搬移性侵者的东西、梳头发,这些都会让证据消失。
如果您身边有人遭到家暴或性侵,应该如何关怀,才不会造成二度伤害呢?
1. 不要论断受害者。
2. 耐心陪伴受害者。
3. 鼓励支援受害者脱离加害人的控制。
4. 注意他们是否有自杀的倾向。
神依照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并希望我们不论男女,都能同享他创造“人”的荣美。这些受害人经历过非人道对待,身心灵都遭到严重伤害,复原过程可谓长路漫漫。当受害者寂寞难行的时候,除了求大能的神亲自安慰外,也需要主内姊妹弟兄持续地关怀与帮助,使他们全人能及早获得医治和重建。
周围来往的身影中,或许就有一个正遭遇暴力对待的受害者,你看见了吗?可能没看见,但不等于不存在;看见了,更不应视而不见。教会及社会应发挥爱心,积极参与预防、保护、医治的服事,如同圣法兰西斯的祷告文:“求神赐给我们勇气,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