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在西子湖畔

记传教士保下秋瑾遗骨

 

文/潘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西湖,就有一处上帝显现的地方。

 

那是在孤山脚下,西泠桥畔,一个手扶长剑的秋瑾立像,和一个刻有「巾帼英雄」四字的骨穴,构成一座莊严肃穆的千古烈士墓。秋瑾的事迹,也许大家知道,但她的屍骨何以能在这里埋葬?谁人予以保存下来?恐怕不是人人皆知。

 

生前遗愿

 

1907年,正是中华大地处于黎明前最黑暗时期,7月15日拂晓前,中国一代女侠,著名的民主革命鬥士秋瑾,在她的故乡浙江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了。噩耗传来,人心震惊,而秋瑾生前的两个知心女友─徐自华和吴芝瑛,更是悲痛欲绝。她们除了悲悼秋瑾的壮烈牺牲外,更牵掛她生前的一个遗愿。

 

这年四月,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声震海内。秋瑾立即在西湖白云庵召开会议,号令各路人马,计画首先由金华会党起事,处州接应,诱使杭州的清兵主力出击;然后由她自己率领绍兴光复军渡江进袭杭州,城内新军及武备、弁目两学堂的革命党人同时回应,里应外合,夺取杭州。如不能得手,仍回绍兴,经金华西出江西,到安徽与光复军首领徐锡麟会合,先夺南京,再与清军会战中原。

 

秋瑾与徐自华为绘製军事地形图,多次登临西湖群山,走遍杭城大街小巷 。一次,来到岳庙,在岳飞墓前,看到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她对徐自华说:「我若能埋葬于此,那真是我的福分」。不想此话成了她的遗愿。徐自华把这一情况告诉秋瑾的另一位结拜姊妹吴芝瑛,两人愁肠寸断,焦虑著如何让秋瑾的遗愿得以实现。

 

刎颈之交

 

徐自华出身世家,早年嫁给湖州南浔丝业巨富梅韵笙,不久丈夫病故。1906年,教育家蔡元培在南浔创办浔溪女校,聘请徐自华为校长。同年3月,经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等介绍,特聘刚从日本归国的秋瑾到该校任教。两人一见如故,情同姊妹,秋瑾膳宿都在自华家。又因徐夫已逝,而秋瑾与夫琴瑟异趣,故而两人弥怜同病,感情更深。秋瑾对自华的才华特别讚赏,誉之为「不栉进士」。徐自华在秋瑾的民主思想薰陶下,不久也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吴芝瑛是当时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的姪女,从小爱诗书,工书法。丈夫在北京创办开明书店,夫妇俩崇拜孙中山先生。秋瑾早年初到北京,人地生疏,常常感歎「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无聊感慨多」。后经人介绍认识吴氏夫妇,且在他们的书店里读到不少宣传维新的书刊,眼界大开,思想昇华。又目睹清廷腐败不堪,国家沦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进一步激发了她救国救民的决心。吴芝瑛对秋瑾这位喜作《宝刀歌》的革命鬥士十分钦佩,而秋瑾对这位具有进步倾向的「才女」十分敬重,两人很快引为知己,义结金兰。

 

不久,秋瑾为了「冀得壮士辅」,「因之泛东海」,要东渡留学日本。但是「钗环典质」还是不敷旅费,吴芝瑛就主动支援。后来又在秋瑾创办《中国女报》碰到困难时,再次鼎力相助。这时,突闻秋瑾遇害,痛心疾首!

 

在噩耗的沈重打击下,这两位江南才女都陷入极度悲痛之中,想起秋瑾遗愿,心如刀绞。徐自华便提出由她亲自赴越,将秋瑾遗骨秘密运到杭州。吴芝瑛连声叫好,由她在杭选购坟地。当徐自华冒了极大危险将秋瑾灵柩偷偷运到杭州之时,吴芝瑛已出资200元大洋在西泠桥西购到坟地,旋即埋葬。两人总算吁了一口气,既慰秋瑾在天之灵,也了却胸中夙愿。

 

这一义举感动天下,不少仁人志士都暗中称讚。徐自华亲自撰写墓表,吴芝瑛工笔书写,随即勒碑树之墓前。许多人前往凭弔。

 

遗骨风暴

 

不料这事被御史常徽获悉,他认为乱党屍骨怎可埋葬西湖,这分明是煽动民心!连忙奏闻朝廷。朝廷也认为这是莫大的忤逆,必须严加查办。不仅将秋瑾的坟墓铲平,墓碑毁坏,而且暴屍野外,还把「肇事者」徐自华和吴芝瑛逮捕下狱,声言要一併正法。

 

恶行震九州。这事很快传遍全国,大家认为这是清政府倒行逆施,滥发淫威,但又没有办法。正在危急关头,一位美国女传教士从北京特地赶到杭州,设法营救徐、吴两位义士,不使秋瑾屍骨再曝野外。

 

女传教士名叫麦美德(Sarah Luella Miner 1861-1935),是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1887年来华。事发当时,她任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校长,听到秋瑾屍骨已被暴露野外,内心十分痛苦。那时公理会正兴起「社会福音运动」,对社会正义事业一定要予以支援。

 

在神的指引下,她决定帮助解救两位女士和秋瑾屍骨不致失落。秋瑾是第一个领导中国女权运动的人,而男女平等正是基督教所颂扬的。

 

即以当时中国为例,基督教对于缠足陋习的废除与女子教育的推行,都占有先驱者的地位。秋瑾所追随的民主革命运动,正是笃信基督的孙中山所领导的,也是上帝的意旨。为此,麦美德决定先找巡抚张曾扬,特意拿出吴芝瑛在秋瑾殉难后十多日写的《记秋女侠遗事》一文给张巡抚看,指出吴芝瑛和徐自华完全是出乎朋友义气才有迁葬西湖之举,作为总揽一省军事的地方最高长官,要明辨是非,不宜扩大事端。又以自己是公理会教士的身分,希望张巡抚在这个案子中能给予人道的处理。

 

张曾扬接过吴芝瑛那篇文章,看到后面确有一段表明作者心里的话。既然「罪人不孥,古有明训」,连罪犯的子女都不要追究,两个女人仅仅是秋瑾的结拜姊妹,就更不宜追究了。又虑及麦美德是全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的校长,影响很大,于是把吴芝瑛和徐自华释放。

 

遗愿得偿

 

但秋瑾的遗骨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时整口薄皮棺材成天在烈日下曬著,谁也不敢再去过问。而张曾扬也不敢再擅自处理这事,因为秋瑾已是朝廷命案。麦美德考虑后,觉得只有打通朝廷关节,才有转圜的可能。

 

这时,闽浙总督端方,主张藉立宪以缓和革命。此人贪图财物,麦美德与徐自华、吴芝瑛商量后,就将由吴芝瑛手写的著名佛经《首楞严经》十卷,又加上景泰窑陶斋匾额一块,一起贡献给端方。端方由于标榜立宪,要「增长道德」,就暗示秋瑾遗骨叫湖南夫家运去了事。后来,夫家果然以秋瑾并未与王廷钧离婚,且还为王家留下一双儿女为由,将秋瑾的遗骨运回湘潭,与王廷钧葬在一起,总算保全了秋瑾的铮铮侠骨。

 

但是,将秋瑾遗骨与懦夫合葬一起,显然违背了秋瑾与王廷钧决裂,死后要「埋骨西湖」的遗愿。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国事初定之际,原同盟会诸多同志纷纷提出要求,要把秋瑾遗骨还葬西湖。孙中山即派陈去病赴湘潭重启墓穴,由湖南省都督谭延恺护灵归杭,将秋瑾移葬于西子湖畔。从此,秋瑾的坟墓得以复原,徐自华作文、吴芝瑛撰写的墓碑也得以重树,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手书:「鉴湖女侠千古。」

 

麦美德教士后来一直留在中国。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併入燕京大学,她转任女部主任。1923年转济南齐鲁大学,任女部主任兼宗教学院教授,直到1936年病故,著作颇多。她帮助保全秋瑾遗骨一事,虽在清朝正史中没有提及,却在《清代轶闻》(裘毓麟著,中华书局出版)中留传下来,更显珍贵。这也是上帝的安排。

 

 

作者小档案
潘傑,中国浙江浦江人,现年七十二岁。学者、作家。
杭州中美友谊民间纪念馆馆长。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