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行动力—见证篇】
先主动,后被动
与成年子女建立有距离的亲密空间
文╱雅侬
孩子离巢为前程打拼,父母前往探望,把家的感觉带给他们。
车开到租车公司指定的位置,停好,熟练地处理还车的每一步骤,拉着行李往到机场的接驳车走去。这是我今年第N次租车、还车、来去机场,有人以为我常出差,也有人羡慕我到处游玩。其实,他们说的都对,但也不都对。
以职人精神经营家
自从孩子们上大学,开始这种不定时「出差」!对我这个所谓「在家工作」的妈妈,为人妻、人母是最重要的职分。我以认真的态度来面对神给我的呼召,以「职人/管家」的精神经营我的家。
老二、老三在美国中部读书,我和先生开车十几个钟头,帮他们搬进宿舍。
孩子们在学校有甚么活动,希望我能出席,我就「出差」,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认为「对」的场合,然后很高兴地付钱。例如带孩子与朋友们一起去餐馆大吃几顿,顺便到超市采购,或扮演免费的Uber driver等等。这听起来像是赔本生意,但以长远来说,这是投资在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志业上。
没有负担的爱是门艺术
许多家中有成年子女的家长常说,「孩子们出去了就不太会回来了!」我也常听到「孩子离开家后就很少回家来看我们了,他们都忙着自己的事。」这些话还挺真实的。在美国社会文化中,18岁就是一个分隔岭,儿子们的同学中,很多人在高中毕业后就得为自己的前途打算,包括张罗学费。大部分亚洲父母认为,把孩子栽培到大学毕业,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不同的文化关念,带出不同的亲情牵绊。
孩子们上了大学,进入另一个人生阶段,四年中他们学习独立,学习自律,学习与他人建立关系。毕业之后,家长都盼望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独立自主,奔向梦想。这些都是好的。而当家长的我们,不也在心中偶尔感叹孩子奔向梦想之际,渐渐离我们远去?
孩子离家求学、工作后,很少回家,与其远距离惦挂,叨念他们何时回家,那仍处于熟龄的我们,若是条件许可,何不去探望他们?趁着还跑得动,口袋不算太羞涩时,去看看那些正在奔向前程的大孩子们,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用「没有负担」的探望与适当的关心来为他们打气。不使我们的爱与关心成为孩子的负担,这是一门需要智慧的艺术。
有朋友问:「妳去探望儿子、女儿,为甚么还要订旅馆,租车?难道不能跟他们住?不来接妳?」这样的探望,如果要有「回头率」,父母要先独立处理自己的行程,否则每次的探望都打乱他们的工作时间及生活方式,孩子会渐渐感觉「负担」来了!
家中三个在外的成年子女,平常保持通话习惯。拜社交平台所赐,我们也组了一个家人群组,随时传送照片或分享动态,让沟通管道流畅,这是从他们上大学后开始,并维持至今的习惯。这样一来,就算不能同聚一个屋檐下,亲子在彼此的日常中出现,作父母的我们看见孩子多彩的活动,孩子也看见我们充实的生活。
孩子在大学时,探望的日程计画以他们的时间表为准,我们夫妻俩住在学校附近的旅舘,也到处逛逛,寻索美食、美景。
尊重中体会自由与方便
老大毕业后到美国西岸的旧金山上班,去探望他时,他要我们省钱,住在他小小的公寓。我们心花怒放,感觉「反刍」的日子到了,兴冲冲地把行李扛进他的小窝。「小窝」没有隔间,我们睡床他睡沙发;小窝的隔音差,在厕所办事听得一清二楚。我们有时差起得早,见儿子还在睡觉,也不敢用厕所,怕吵到他。
三天下来,老公和我变成熊猫眼,还不敢跟儿子说睡不好。毕竟他为我们的到来,买了一床新被,先跟公寓管理员交涉我们的停车费,还得付钱登记一套钥匙,方便我们进出。
来找我的朋友问大儿子可以让妈妈来住多久,他说:「一个礼拜。」朋友惊问:「为甚么不能住一个月?是妳妈吔!」儿子想想:「轮流住我家、妳家就可以住一个月。」
朋友哑口无言。她的儿子比我家孩子小一点,当初信口说她儿子不管几岁都能跟她同住,现在正经历儿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空间的亲子关系中的美丽与哀愁。
那一次的经验,我体会到适当的距离与空间带来的自由与方便。孩子求学或就业,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及时间表,父母要尊重他们起居的空间及作息。也许他们的居住环境不像「有妈妈整理」过的清洁舒适,习惯性动手整理前还是询问一下,免得爱心探访变成免费老妈子又被嫌管过界。见面是为相
聚而不是「相念」,进入他们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介入他们的生活。「看得开」需要操练,孩子处事态度与我们不尽相同,为他们天天祷告比叨念轻省多了,也比较有效。
当然,作妈妈的我,也因此操练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不是每一次探访儿女都能夫妇相随,我可以也愿意单独长途旅行,不介意自己住旅馆,也能enjoy一人用膳的平静与喜悦。此类出差没有公司可报帐,平日的我,查看机票、旅馆的优惠价,利用信用卡哩程数,学习精打细算。
▲ 看着孩子成长的步伐,劳碌奔波不是辛苦事儿,是对的投资。
爱,可以与子女享受他们的空间。俗谚说:「家即父母所在之处。」(Home is where parents are.)成年子女离巢飞向前程,没时间回家?无论主动或被动,我们就把家的感觉带去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