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衝突

「强方求和」的当代例證

 

文/郑琼瑜

 

 

上一期(53期)中,李燕光牧师的〈强方求和—上帝推荐的和解之路〉一文,依四种处理衝突的路径,即不了了之、第三方协调、弱方求和、强方求和,综观了圣经中65个「衝突—追求和睦」的例子,指出「强方求和」是化解衝突最有效的路径。在采取强方求和的24例中,真和解率高达91%;其次为「第三方介入协调」,效果也不错。「强方」指拥有较高人气、实力、能力、地位者,或是在公理上占上风的「被冒犯者」。反之则是「弱方」。(见下面的附表)

 

详细说明请参见本刊53期〈强方求和—上帝推荐的和解之路〉

 

 

至于「弱方求和」,因常带有害怕、被迫的心态,圣经的八个例子中,没有一件达成真正的和解。(但这个路径并非没有成功的契机,若弱方放下惧怕,邀请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协助调解,而强方也愿意放下心结,关系便仍有翻转的可能。)「不了了之」则是最不可取的路径,未经处理的衝突,不会自动化解,什至可能积怨日深,导致令人遗憾的后果。

 

上帝指引的法则永不改变,不论任何世代,「强方」主动原谅「弱方」,寻求和解,对化解衝突都极为有效。上期文章中提及哥伦比亚共和国主动与叛军和解,终于结束长达半世纪的战乱,便是一个极佳的例證。本文将再以几个教会、职场、家庭中的衝突事件为例。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例一:教会的欺瞒事件1

 

肯牧师是美国一所社区教堂的主任牧师,经由会友推荐,聘用了一位诚恳、帅气、具亲和力的年轻人史提夫担任诗班主任。史提夫就任后勤快认真,在短时间内便为诗班招募到悬缺已久的男高音,并常超时工作。此外,史提夫还以母堂支持他的奖学金,在音乐研究所深造,偶尔会听到他和会众分享上课心得。肯牧师对史提夫的表现什为满意,庆幸为教会诗班找到这么优秀的主任。

 

然而,几个月后,一对诗班夫妇向肯牧师提出史提夫有诚信上的问题,不仅从来不准时寄出音乐会通知,几个月前向他们借了一万元修车,说好一个月后还,却从此无声无息。隔天,史提夫的室友也致电教会,表示史提夫已好几个月没有分担房租。

 

肯牧师和教会执事商讨后,约了史提夫谈他欠债的问题,建议他多兼一份工作,尽快偿还债务。史提夫痛哭流涕,言词恳切地向牧师认错。

 

肯牧师对史提夫勇于面对的态度什感欣慰,不料接下来,史提夫又被接二连三地被揭发造假,例如向肯牧师谎称打工商店的经理不準他请假带领诗班巡回演唱、根本没有在音乐研究所就读等。肯牧师找他查證时,他总是脸不红气不喘地为自己辩护,并编造一套说词误导会友,使他们以为肯牧师对史提夫不公正,导致许多会友与诗班成员对牧师不满,愤而离开教会。

 

面对这样棘手的危机,肯牧师常请执事会主席海德利和他一同祷告,求神引导。他们开始收集史提夫造假的證据,但同时也以从神来的慈爱,原谅迷途的弟兄。数次会面中,儘管史提夫一直以谎言掩盖谎言,肯牧师仍耐心地等待他回转。

 

两人和史提夫最后一次会面时,海德利环抱史提夫,平静地告诉史提夫他们爱他,希望与他和解,也欢迎他留在教会中聚会。他没有得罪他们,而是得罪上帝。他们具体地提出史提夫一桩桩造假的事證,史提夫承认了一部份谎言,并答应将这些事件写下来,向会友澄清真相。虽然史提夫并未兑现承诺,选择了不告而别,值得庆幸的是,教会最终平安地度过了这次风暴,继续成长。

 

作为教会的领导,以及被诬陷的受害者,肯牧师在这个衝突事件中属「强方」。他不因自己饱受委屈,而运用职权要求史提夫离开,相反,他以天父怜悯的慈爱对待史提夫,一再给他回头的机会,希望他真诚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欢迎他继续留在教会,贡献音乐恩赐。虽然史提夫拒绝和解,但肯牧师「强方求和」的谦卑作法,使恶者无法利用人的血气拆散教会。史提夫离去后,教会在短暂的动荡后继续成长,诗班也有了新的气象。

 

此外,在发现史提夫的问题不久后,肯牧师便请执事会介入,担任第三方调解,这个睿智的做法,使得他被史提夫攻击、诬陷时,不致百口莫辩,执事会也可在众人不信任牧师时,客观地协助追查事实真相。

 

▲寻求和睦,作光作盐。

 

例二:工作夥伴出言不逊

 

「神国资源为基督协会」创办人高俐理曾任美国企业高阶主管多年,她接受本刊特约撰述廖美惠采访时2,曾提到有一回她参加公司营运委员会七人小组会议,其中只有她是亚裔,而且是惟一的女性,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会议中当她提出个人意见时,一位男士衝著她粗鲁地说:「妳不要插嘴!」让高俐理非常难堪。会后她思考该如何处理这样近乎职场霸凌的遭遇。是要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还是向上级申诉,为自己讨回公道?

 

经过祷告,神感动她面对这件事,并赐她智慧以利人利己的方式处理。一天中午,她约了那位同事用餐,一番寒暄后,在平和的气氛中,高俐理向对方说出自己在那天会议中受伤的感觉,并请他想想当天的行为是否合宜。那位男士立即表达歉意,并允诺这样的情形不会再度发生,两人解开心结,握手言和。

 

在这个衝突事件中,高俐理是被冒犯者,在公理上属于「强方」。她大可理直气壮地向公司申诉,让那位男士为自己无礼的行为付出代价;但如果那样做,高俐理很可能会捲进更多的纷争、指责、什至陷害中,和那位同事以及支持那位同事的人,也可能从此撕破脸,无法在工作上继续合作,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反过来说,如果她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将受伤的感觉隐藏在心底,表面上看来是「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大度行为,避免了衝突与麻烦,然而,那位同事便没有机会反省自己的行为,日后极可能继续在言语上冒犯高俐理,引发更严重的衝突。

 

在思索处理方式时,高俐理放下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求神带领,神便引导她走向「强方求和」的双赢和解之路,在友好的气氛中,让那位同事有机会知道她的感受,向她道歉,日后两人也得以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继续在专业上合作。

 

▲上帝是强方求和的典範。

 

例三:甩水事件3

 

一天晚餐后,德仪和先生一起整理厨房,她将碗盘放入水槽,先生负责清洗,当她屈身低头将垃圾丢入水槽下的垃圾桶时,一阵小雨般的水花突然灑得她一脸一头,原来是先生洗好碗了,正在甩乾手上的水滴。

 

德仪不悦地问先生为什么不用水槽旁的毛巾将手擦乾,而要甩得她满身都是水。先生也来气了,辩解他只是想让手乾一点,再用毛巾擦,德仪应该学著接纳,别「总是唸唸叨叨」。

 

「总是!」这两个字让德仪内心像水灑到油锅上般劈啦作响。她告诉先生,每回她听到他指责她「总是」,心里便感到很不舒服。先生仍在气头上,回说他每次洗手,德仪总在旁指正批评。「有吗?」德仪不相信自己如先生描述的那般。先生则说德仪常如此,只是自己没察觉。

 

那天晚上,德仪向天父诉说委屈,她觉得自己被先生误解了,脑海中快速闪过一些思绪。在祷告中,圣灵提醒她:「爱『总是』忍耐……。」第二天早晨她便主动破冰,请先生原谅她『总是』唸他。「对不起!」先生也上前拥抱德仪,夫妻俩化解衝突,言归于好。

 

在这个争执事件中,虽然先生是无心之失,但德仪被他泼得一身水,是「被冒犯者」,属道理上的「强方」。德仪中镖后不假思索地抱怨几句,先生不仅不道歉,还责怪她不懂接纳,总是唠叨,让德仪更觉受伤。夫妻饭后一起洗碗的美事,却以口角收场。

 

德仪心中虽然不悦,但她未凭著血气,继续不依不饶地和先生理论,或是将这件事随手放下,任其恶化,而是在夜阑人静时到神面前倾诉,求神带领。在祷告中,神帮助她将眼光从自己的委屈移开,同理先生的情绪—他勤快洗碗,不仅没有得到老婆的誇奖,还因为顺手甩甩水而冒犯老婆,被老婆抱怨、责备 ,想必也有一肚子 苦水。神赐给她的眼光,使她第二天一早能够主动找先生和解,夫妻以言归于好展开新的一天。

 

明明是被先生的甩水习惯冒犯了,德仪却愿意主动为自己的唸唸叨叨先向先生道歉,因为当她向神求助时,神的爱已抚平了她心中的伤痕。她说:「惟有先邀请天上的爱来抚平裂痕,才能在彼此所犯的摩擦上,找到一片亮丽的天空。」

 

「强方求和」不仅是一种方法

 

「强方求和」对于追求和解效果显著,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上帝是强方求和的典範。我们亏欠、冒犯了祂,天父却主动赦免我们,派神子道成肉身,为世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血成为赎价;而圣灵总是为我们担忧,呼唤我们回头。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强方求和体现。

 

因此,强方求和成功的关键是,强方必须以上帝为榜样,全然赦免对方。这并不表示不分青红皂白地认同对方的行为。对方仍需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但对方如何回应,并不是强方是否求和的考量因素。

 

例如第一个例子中,肯牧师并没有要求史提夫先认错、还钱,才原谅史提夫,而是在史提夫仍不断欺骗他,什至陷害他时,便向他伸出和解之手,给予他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史提夫选择不告而别,但肯牧师始终以神的爱面对史提夫,使恶者无法藉机破坏、分裂教会。

 

第二个例子中,高俐理放下向公司高层揭发那位同事无礼行为的权利,主动约他化解嫌隙,避免了日后再发生类似衝突。她处理衝突的方式,使她在职场中成为维系和睦的光与盐。

 

此外,相信许多夫妇和德仪夫妻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因生活习惯不同,难免发生各样大大小小的摩擦,而不少感情便在日积月累的衝突下分崩离析。德仪在祷告中得著力量,不再沉溺于受伤的情绪中,主动与先生和好,以天父的爱修补夫妻间的裂痕。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马太福音5:9)虽然人与人之间常产生各式各样的衝突,但上帝早已树立强方求和的典範,指引我们一条有别于世俗价值观的和解之路。

 

註:
1.《衝突临爆点—25位名牧谈教会衝突与调和》,16章〈处理欺骗事件〉,马歇尔雪莱编著,施玉勉译,台湾,橄榄文化,2003。
2.《神国杂志》第23期(2011年春季),〈理直气和,无往不利—职场人际关系教战守则〉,廖美惠采访。网路版杂志请见 www.shen-guo.org。
3.《爱与衝突通讯》第3期(2018年6月),〈灑水浇花〉,德仪撰文。网路版通讯请见www.loveandconflict.org。

 

 

郑琼瑜,来自台湾,定居北加州,和先生育有一子,家中还有两只顽皮的毛孩子。曾在教会任幼儿主日学老师近十年,目前投入文字服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