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爱的歌,可以这样唱

【同在心曲】2

忆故情,享清欢

 

文/刘淑满

 

▲作者于1984年5月22日婚礼前摄于哈拿师母家的前廊台阶。

 

人生旅途中有幸与她擦身而过,叫我忍不住一再回望,好把她框在那记忆的门廊里,永远保存、怀念。

 

记得有年圣诞夜,邻舍家家户户亲友团聚,惟独我们一家孤伶冷清。七岁大儿子面带忧容问我:「为什么我们一个亲戚都没有?」我心疼地搂著他们兄弟俩,告诉他们哈拿的故事。

 

塔丝卡露萨(简称塔城),位于美国北方佬眼中蛮荒的阿拉巴马州。然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城里,却住过一位于我如母亦如姊的良师益友。

 

人生旅途中有幸与她擦身而过,叫我忍不住一再回望,好把她框在那记忆的门廊里,永远保存、怀念。

 

哈拿巧思福音里

 

第一次参加塔城查经班,经男友介绍陈德三教授的太太─阮惠娟,她是电脑系教授,但她说:「不要叫师母或阮教授,叫我哈拿就好。」

 

说她如母一点没错,我的婚礼,是她筹画;结婚礼服,由她修改;而新娘头纱、化妆、布置礼堂、宴客餐点,无一不是她在安排、操持。结婚那天从她家坐上礼车,我回头看一眼,「娘家」就定影在心中了。次年我在查经班决志,在哈拿星期日崇拜的美国教会受了洗,说我是她在福音里所生的女儿也不为过。

 

每到年节,我们这群穷学生早早就开始节食,是为了空出肚皮好饱尝哈拿的佳餚美食。离塔城最近的唐人杂货店单程须五十分钟,有一次竟吃到有模有样的广东饮茶,有萝蔔糕、烧卖、锅贴、粽子,全出自哈拿那双巧手。

 

除了高超的厨艺,她还有最拿手的法宝,就是用最低廉的价钱把自己和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她的穿著高雅端莊,贴切适时。家布置得淡雅柔和,有品味,就如她这个人一样。从海边捡回奇形怪状的枯木,经过她的巧思,摇身一变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品。老旧的餐桌椅穿上她缝製的椅套,便焕然一新。当她知道哪儿打折,一定忙著宣传。若买到价廉物美的名牌货,高兴得就像是捡到的一样。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她让你惊奇的本领。一次週五查完经,她要大家口耳相传:「明天穿上你最漂亮的衣服,十一点在哈拿家见。」明天既不是节庆也不是什么大日子,大家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第二天,没有一人迟到。迎接我们的是满桌佳餚,破空而来的香气,以及一屋子喜气。就在女生们品头论足相互恭维间,哈拿宣布:「今天是阿喜和妮妹订婚之喜。」尖叫声代替炮竹响四处燃放,除了高兴,大家似乎要把从昨晚就开始酝酿,那被「卖关子」的心情全豁出去。喜事一桩,可能平平淡淡地发生,不留痕迹,但只要哈拿插手,便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者丈夫博士班毕业时抱著长子,与陈德三教授、哈拿师母合影。

 

爱的故事永传诵

 

哈拿和「阿嬷」住在一起几十年,她们婆媳相处之道,传为佳话。婆婆年老生病,都靠媳妇照顾。週末婆媳俩手捧热饮,一起欣赏连续剧,形同母女。哈拿忙碌之馀最大的享受除了逛街,就是假日睡懒觉,阿嬷不曾数落或不悦。阿公留给阿嬷一笔遗产养老,哈拿陪她去银行开户,原本受益人是儿子德三,但需他本人签字。哈拿说:「明天让德三陪妳来再办。」阿嬷却坚持:「受益人写妳的名字也一样。」

 

他们一家人去海边度假,扶老携幼,外带两对学生夫妻,外子和我是其中一对。他们订好旅馆、行程,待我们如同家人。跟著吃香喝辣,闻到蚵味,我怀念起台湾的蚵仔麵线,第二天中午,就吃到香喷喷、热腾腾的正宗台南酸菜蚵仔麵线。她的细腻体贴,叫人怀念不已。

 

哈拿是藏在我心中宝盒的一块宝,今夜藉笔将她展现,儘管我的笔钝,但只需轻轻撩拨一面,哈拿的好仍发出万丈光茫,凝聚成一颗无价的钻石。

 

哈拿的付出,深深影响我日后的为人处事。我曾经希望自己也能烹煮一桌佳餚在年节款待学子们,把当年她给我的「富足」送出去,使另一些人得著富足。可惜外子非教授职,现在的留学生,也不似当年那般穷困了。

 

儿子今年十九岁,不曾要求穿名牌。在Wal-Mart买球鞋,穿得自在得意。偶尔上外卖店买饭食,或理髮,给小费却出手大方。问他为何?告之:「他们是学生,靠打工赚生活费的。」

 

没想到,当年儿子听完故事,得著了富足的人生。这爱的故事也得以继续传诵下去。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