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愛的歌,可以這樣唱

【同在心曲】2

憶故情,享清歡

 

文/劉淑滿

 

▲作者於1984年5月22日婚禮前攝於哈拿師母家的前廊臺階。

 

人生旅途中有幸與她擦身而過,叫我忍不住一再回望,好把她框在那記憶的門廊裡,永遠保存、懷念。

 

記得有年聖誕夜,鄰舍家家戶戶親友團聚,惟獨我們一家孤伶冷清。七歲大兒子面帶憂容問我:「為什麼我們一個親戚都沒有?」我心疼地摟著他們兄弟倆,告訴他們哈拿的故事。


塔絲卡露薩(簡稱塔城),位於美國北方佬眼中蠻荒的阿拉巴馬州。然而,在這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城裡,卻住過一位於我如母亦如姊的良師益友。


人生旅途中有幸與她擦身而過,叫我忍不住一再回望,好把她框在那記憶的門廊裡,永遠保存、懷念。

 

哈拿巧思福音裡


第一次參加塔城查經班,經男友介紹陳德三教授的太太─阮惠娟,她是電腦系教授,但她說:「不要叫師母或阮教授,叫我哈拿就好。」


說她如母一點沒錯,我的婚禮,是她籌畫;結婚禮服,由她修改;而新娘頭紗、化妝、布置禮堂、宴客餐點,無一不是她在安排、操持。結婚那天從她家坐上禮車,我回頭看一眼,「娘家」就定影在心中了。次年我在查經班決志,在哈拿星期日崇拜的美國教會受了洗,說我是她在福音裡所生的女兒也不為過。


每到年節,我們這群窮學生早早就開始節食,是為了空出肚皮好飽嘗哈拿的佳餚美食。離塔城最近的唐人雜貨店單程須五十分鐘,有一次竟吃到有模有樣的廣東飲茶,有蘿蔔糕、燒賣、鍋貼、粽子,全出自哈拿那雙巧手。


除了高超的廚藝,她還有最拿手的法寶,就是用最低廉的價錢把自己和家裡打扮得漂漂亮亮。她的穿著高雅端莊,貼切適時。家布置得淡雅柔和,有品味,就如她這個人一樣。從海邊撿回奇形怪狀的枯木,經過她的巧思,搖身一變成了耐人尋味的藝術品。老舊的餐桌椅穿上她縫製的椅套,便煥然一新。當她知道哪兒打折,一定忙著宣傳。若買到價廉物美的名牌貨,高興得就像是撿到的一樣。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她讓你驚奇的本領。一次週五查完經,她要大家口耳相傳:「明天穿上你最漂亮的衣服,十一點在哈拿家見。」明天既不是節慶也不是什麼大日子,大家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第二天,沒有一人遲到。迎接我們的是滿桌佳餚,破空而來的香氣,以及一屋子喜氣。就在女生們品頭論足相互恭維間,哈拿宣布:「今天是阿喜和妮妹訂婚之喜。」尖叫聲代替炮竹響四處燃放,除了高興,大家似乎要把從昨晚就開始醞釀,那被「賣關子」的心情全豁出去。喜事一樁,可能平平淡淡地發生,不留痕跡,但只要哈拿插手,便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作者丈夫博士班畢業時抱著長子,與陳德三教授、哈拿師母合影。

 

愛的故事永傳誦


哈拿和「阿嬤」住在一起幾十年,她們婆媳相處之道,傳為佳話。婆婆年老生病,都靠媳婦照顧。週末婆媳倆手捧熱飲,一起欣賞連續劇,形同母女。哈拿忙碌之餘最大的享受除了逛街,就是假日睡懶覺,阿嬤不曾數落或不悅。阿公留給阿嬤一筆遺產養老,哈拿陪她去銀行開戶,原本受益人是兒子德三,但需他本人簽字。哈拿說:「明天讓德三陪妳來再辦。」阿嬤卻堅持:「受益人寫妳的名字也一樣。」


他們一家人去海邊度假,扶老攜幼,外帶兩對學生夫妻,外子和我是其中一對。他們訂好旅館、行程,待我們如同家人。跟著吃香喝辣,聞到蚵味,我懷念起臺灣的蚵仔麵線,第二天中午,就吃到香噴噴、熱騰騰的正宗臺南酸菜蚵仔麵線。她的細膩體貼,叫人懷念不已。


哈拿是藏在我心中寶盒的一塊寶,今夜藉筆將她展現,儘管我的筆鈍,但只需輕輕撩撥一面,哈拿的好仍發出萬丈光茫,凝聚成一顆無價的鑽石。


哈拿的付出,深深影響我日後的為人處事。我曾經希望自己也能烹煮一桌佳餚在年節款待學子們,把當年她給我的「富足」送出去,使另一些人得著富足。可惜外子非教授職,現在的留學生,也不似當年那般窮困了。


兒子今年十九歲,不曾要求穿名牌。在Wal-Mart買球鞋,穿得自在得意。偶爾上外賣店買飯食,或理髮,給小費卻出手大方。問他為何?告之:「他們是學生,靠打工賺生活費的。」

 

沒想到,當年兒子聽完故事,得著了富足的人生。這愛的故事也得以繼續傳誦下去。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