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KRC文字培训事工佳果纍纍】你有故事我有笔
美南写作进深采访营综合报导
文/李玉珍
我最喜欢「抚林幽谷」中大雨过后的清晨,树林被洗刷得乾乾净净, 空气沁凉无比。更喜欢雨后的第二日, 森林小道不再泥泞,叫风刮下的松针、松果与槭叶半乾半湿、厚厚地铺派著路面。清晨湖畔行,踩在上帝所赐的「金地毯」上,耳中除了风声鸟鸣,还有脚下窸娑的落叶。偶尔踏破了一个小松果, 尚可听到清脆的哔啵声呢!这真是难得的奢侈品,太享受了!
良辰美景
2006年2月1日,一夜风狂雨骤,为筹备营会而提前孤身进驻营区的孙国荣,不断地向主祷告,求主赐下晴朗的天气。神果然垂听,二月二日, 也就是文字营的开场日,不但阳光普照,且气温回升,到了中午还有人把外套都脱掉了。好天气一直持续到二月五日营会结束。
美南写作进深采访营于休士顿近郊的抚林幽谷退修中心(Forest Glen Retreat Center)揭开序幕。 抚林幽谷深入密林,傍湖而设。古樸的小木屋是我们的居所;宽广明亮的课室在三分钟步行路程内;餐厅稍远,需穿过一小段树林,经过一个有篷的篮球场,顺著湖边行一小段路,步上木桥,进入玻璃双门后,才能告慰饥肠。
同学们珍惜这段时光,一路餐厅来回笑语喧哗,新朋旧友分享个没完儿。犹记得第一天午餐过后,国荣感觉光线特别适合拍团体照,于是建议大家在餐厅后方,面向湖排排「站」,阳光刺得人眼睛都张不开,他老兄却耐心地在那里等最完美的时刻才按快门,众女将娇嗔不已。湖波荡漾,三两野鸭从不远的钓鱼台款款而来,尚未接近我们,就止步不前,懒得睬我们这一群叽喳动物。
无私的老师
我们何其幸运,有两位老师带领我们这次的营会。高俐理老师作先锋,领我们以敬拜讚美进入神的院;之后,一篇鼓励人的信息传达下来。人心得振奋后,苏文安老师上场;将他的文字事奉心得以及写作采访的看家本领倾囊相授。
苏老师作主编,像是奶妈抱人家的儿子,文章掛别人的名;苏老师带营会,更是为了培育神国笔兵,盼学员青出于蓝。而俐理老师在事业、事奉的百忙之中,拨出几天时间陪著我们,更是一项为神国资源所做的重大投资。
▲美南写作进深采访营全体师生于春光明媚的「抚林幽谷退修中心」留下欢乐回忆。
从俐理而来的当头棒
「更丰盛的生命就是被神所使用的生命。」在头一天的开场信息里,俐理老师以马太福音25章14到30节中,那位忠心良善的僕人,与那个又恶又懒的僕人作例子,提醒我们,埋藏神给的才干是不对的;很多为神做大事的人,不是因为有恩赐,而是因为愿意被神所使用;如果我们不用它,就会失去它;若有智慧地去使用它,我们就会得神的奖赏。
接下来两天的晨更信息,则根据希伯来书11章24到27节,强调:我们需明白并确定自己是万王之王的孩子,晓得成功的人生就是:做神要我做的人;选择接受责任并以神的价值观为人生走向。俐理老师语重心长地指出,基督教没有中庸之道, 只有为主癫狂,才能拓展神的国度。
▲值回票价的采访示範:苏牧师〈左上〉VS 许牧师〈右下〉。
精采的内容
每日清晨信息之后,苏老师便接棒为我们上写作及采访实务课程。他一开口便语出惊人:「世界上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有故事却不会写,另一种是会写却没有故事⋯⋯」
文字大有能力,文字工作无远弗届;然而要做文字工作之前,必须先成为一个好的文字工作者。为了要让门徒栽培从文字开始,让宣教运动也从文字开始,他再次强调文字人须操练「七每」运动以培养其生活形态:每天过俭樸而有纪律的生活,每日携带灵感笔记,每天勤跑勤问,每週至少写一篇好文章,每月至少投稿一篇,每月至少看一本好书,每季至少修一神学或专业课程。
接著老师以图解、相片和电影片段为我们複习写作十诀,他指出,在写作之前是「作者先于作品」;写作之际要「说得对,说得好,说得真」,正如圣经箴言25章11节:「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落在银网子里。」写作之后又要「冷静看待,勇于修改」。
采访示範
「今天早上我想来示範采访─许重一牧师!」在众人的掌声中,没有心理準备的学员、晓士顿西区中国教会的许重一牧师走向苏老师。牧师对牧师,名嘴访名嘴,有人在底下窃窃私语:「先不谈别的,光是这场访问就值回票价了。」苏老师接著徵求记录者, 徐东娟马上就「帮」杜秀香和王琳「志愿」,之后,录音师与照相师也就位好了。
由于大多数学员对许牧师的接触多在公众场合,因此苏老师特别选定大家较不熟悉的「家庭生活」作为访谈範围。在早餐时老师已向一些学员打听过许牧师的个人小档案。由于他预访的工作完善,两人便轻轻松松地话起家常来。很快地老师便进入主题 ⋯。我想起《礼记》里写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原来师生问答解惑的原则均可用在采访中。访谈结束后,同学们提出观摩心得并由老师做结论;让学员亲见这样的采访实景之后,苏老师才开始讲解如何进行采访报导。
采访实务传授
苏老师指出,一篇好的采访稿来自百分之六十的準备,百分之二十的访谈时间,最后写稿时间只占百分之二十。采访前的「预访」非常重要,準备功夫做得够,采访过程自然顺利,而采访稿也能水到渠成。
「预访」,是先对被访者的生平、生活、经历、著作及其所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瞭解。要善用4W秘诀:先明白采访谁,为谁而访(读者是谁),为何采访,采访哪些方面以及用何方式去采访。采访题纲的设计要由外而内,由远而近,并由浅入深;以题纲发问的同时,要就对方的回答仔细追问,以抓住情景与细节。订好访题之后,可将需要对方思考的题目先知会被访者,才在预定的时间内前去访谈。
访谈当日要把工具带齐,届时以「真诚胜于一切」的原则,善用观察法,注意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并顺著受访者的答覆方向,灵活地将事先準备好的题目放入彼此的对谈里;访谈时,且速记且录音什或录影,摄影者需懂得抢精彩镜头,以配合文章刊出。写稿时,除了决定用第一或是第三人称来写以外,更是要用到归纳法和写作十诀。
现学现卖
本次采访实习的受访对象共五位,有高俐理老师、苏文安老师、陶海麟弟兄、邱繁治牧师和卓宜娟姊妹。陶海麟弟兄的受访主题是海员事工,邱繁治牧师分享中亚和台湾的宣教历程,卓宜娟姊妹谈如何在身心灵困境中破茧而出。
俐理老师是个多方位的工作者,这次组员所采访的既不是她的家庭生活或信仰之路,又非翻译心得,更不是编辑学,而是以她在美国大公司担任高级主管的经营理念,要如何应用于教会的领导管理中。至于苏老师自己更是神奇,原订受访之宣教士突然有事先行离去,苏老师只好自告奋勇,摇身一变成为受访者,分享在他的家族中信心珍宝如何代代相传。
各采访小组现学现卖,绞尽脑汁,在週五黄昏兴奋地拟就采访题纲,週六上午十点开始与各受访者分散五处进行采访。对许多人来说,做「联合采访」是种很新鲜的经历;我们必须像美国的学生一样,群策群力,彼此配合。有的小组很快就进入情况,有的还在学习配搭。
采访结束后,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各组采访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接著开始习作,在一个半小时内要构思一个醒目的标题,并写出让读者「一见锺情」的导言。
学员们分成两派,安静派中搔首抓脑者有之,来回踱步者有之,振笔疾书者也不少;嘈杂派中有讨论问题声,爆笑声,不断重听录音声;一群女将围著某瘦高男生,指点敲打键盘声,声声入耳。
到了分享导言的时刻更是高潮迭起,耳朵非常享受!正是,当小组成员彼此欣赏,广纳建言;当一群人的恩赐与他们的兴趣结合时,迸出的火花果然可观。
▲信不信由你!紧凑密集的文字营中也有嗑瓜子、饮茶、「遊戏园子」的悠閒生活哦。
在休閒中学习
苏老师妙语如珠、机智风趣,学员上课自然如沐春风。星期六晚上的「小电影」时间─观赏十分钟卡通影片《哪吒闹海》时,就有人边看电影边嗑瓜子,桌上且摆了茶,很自在地过起逛戏园子的生活来了。
难怪老师在第一天上课时信心满满,说我们若上课打瞌睡,代表信任他,像孩子睡在慈母怀中;若是我们全体睡著了的话,更是代表他「集体催眠」成功;若是睡太累了,想起来「休息」一下的话,可得告知老师让他好好讲课。谢谢老师给我们几天丰盛的「休息」时间。
不过,星期五晚上一场达司汀·霍夫曼的「英雄」电影,让大伙儿「休息」得好「辛苦」。这场失意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以一只鞋开始,以一只鞋结束;以采访为主轴,用飞机失事后一个小孩的哀求为导火线;其间价值观、良心与伦理、面子与里子、真相与假象、家庭与社会的衝突穿插,让人看时笑中有泪,看后仍唏歔不已。
《西遊记》赏析
夜幕低垂⋯⋯老师开始带我们进入奇幻世界⋯⋯。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之一的《西遊记》,从政治社会、设譬取喻、哲学人性与古今平衡四种观点来赏析,并从「取经四人组」联想到:「要追寻天边的彩虹,也要欣赏脚边的玫瑰;欲达成目标,需团队合作;正邪之别,存乎一心⋯⋯我们当如何操练保守己心,洞悉人生与人性,掌握真我,在家庭、职场、市区中供献所长。」
同学高明敏说苏老师的教学包罗万象,赏析範围不是只侷限在基督教的刊物与影片里,把我们的眼界打开了,很合她的「胃口」,今后可以有勇气作个更宽广的基督徒。
路是窄的 心是宽的
到了分手的时刻,大家围成一圈,向老师们献上感谢。
人人都说不虚此行;也有人说幸好来了,至少来此认得了一些有才华又很值得交往的有趣人物。有人谢谢俐理老师叫她钻石,以后不再称自己为破铜烂铁。有人感念苏老师说的那句:「路是窄的,心却是宽的。」
大家都同意回家后要确定目标,并摆一个苏老师在主日崇拜信息中提到的beautification zone (美化区)的箱子;不因退稿而放弃,带著使命写,就可以写得久。
有人难忘同工的策划,对病人的体贴照顾,也谢谢宝维做司机,从达拉斯全程护驾;有人被宜娟姊妹向学的精神感动;有人难忘饭桌上的笑声;也有最后一天才报名的,感谢神不因她的小信,仍为她燃起「心中的一把火」。
上期参加过培训班且继续写作的同学,也分享了文章送给苏老师过目后,老师无论多忙都能及时给予鼓励,他们对老师充满感谢。
许多人都说两位老师带来了神国的异象及文字的使命,使我们愈发明白神对文字人的呼召。以前文章是随便写写,今后写文章不为自己,乃为神的荣耀;不为恩赐,而为使命。珍惜每分每秒,做合神心意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