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属灵的眼光阅读万事

——阅读生活,生活阅读

 

文、图片提供/马睿欣

 

 

行李箱

 

大家都拥有行李箱,因为它非常实用,几乎可以说是必备,但是,你有好好阅读过一只行李箱吗?除了注意它的价钱,材质,你想过行李箱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行李箱是一种非常坦白的东西,常常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身体上的需要,作一个简约主义者,行李箱,是一个带得走的房子,它强迫我们对拥有的物质做取舍,叫我们重新选择什么才是生活本质上的需要,什么其实可有可无。”

 

▲行李箱让我们经验到:“只要欲望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快乐,是可能发生的。”

 

行李箱让我们经验到:“只要欲望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快乐,是可能发生的。”这是法国一位作家写的一本书里面的片段,那本书英文翻译作“How are Things?”,他自称为“哲学家的试验”,选了五十一种最普通的东西,认真地重新去认识它们。当他决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一些生活上微不足道的东西,比方行李箱、回纹针、床、伞等等,他看到的,就跟一般人看到的很不一样。

 

有几个晚上,台湾一家书店里的一个小小的海报美工反反复覆睡不好,他一直在思考着,这次书店活动海报上的几个颜色,到底要不要改另外的颜色。同事看他这样,忍不住对他说:“其实这只是一张活动海报,又不是参加比赛,公司知道你有尽力就好了。”

 

结果那个小美工说:“没错,对公司跟对这个活动我也许可以交帐,可是我想到的不是这个。我常去贴海报的其中一面墙的对面就是一个小学,每次去看海报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当孩子们放学的时候,一出校门,抬头第一眼就看到那面墙,我想,那面墙上的海报对那些小学生的美学影响,可能比学校偶尔带他们到艺术馆去看的那些名画更深。每次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责任重大,虽然我不是名画家,可是我希望尽最大的力气,让那些孩子们能把最好的颜色搭配美感收到在眼里面。”

 

这是一个有心机的小美工,这是一个对教育文化有心机的小美工,这也是一个对别人的生活有心机的小美工。他的心机,来自他的眼光。别的小美工看到的是一张海报、一面墙,顶多加上老板的一张脸,但是他看到的是一群小学生,和他们一生的美学素养。当他愿意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一张微不足道的海报时,他看到的,就跟一般人看到的很不一样。

 

每次读到圣经里面的“看哪!”,我都会觉得心惊动魄。

 

“看哪,我站在门口敲门。如果有人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门,我就会进到他那里,而且我与他、他与我,将要一同吃宴席。”(启3:20)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发现,你们岂不知道吗?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赛43:19)

 

“你们要谨慎。看哪,凡事我都预先告诉你们了。”(可13:23)

 

根据翻译本不同,圣经里面大概有240到245处叫我们“看哪”。这个看哪的意思,不是找找看的意思,而是已经存在,但是你要去看,仔细看,注意看。这个,还是跟眼光有关。

 

我们推动基督徒读属灵书籍,我一直都相信属灵阅读就像泛舟时的划桨动作,拥有正确的、优美的划桨动作,对泛舟人是种享受,也是种挑战,更是一种持续的操练。但是滑桨不是泛舟的目的,是因为划桨,泛舟人得以在湖面上行走,享受湖光山色,同时,可以把泛舟人带到彼岸。

 

生活,就是我们的湖水,彼岸,是上帝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的呼召和命定,我们拼命学划桨,拼命寻找彼岸,或是盯着彼岸,却不在乎正在行走的湖水,和湖岸风光,这是一种缺失。只读书不看重生活,我们叫做书呆子,拼命读属灵书籍却不阅读生活,我们叫做属灵怪咖。

 

▲属灵阅读就像泛舟时的划桨动作,拥有正确的,优美的划桨动作,对泛舟人是种享受,也是种挑战,更是一种持续的操练。

 

关于阅读生活,我想做三方面的讨论,

 

1. 什么是阅读生活?
2. 有那些阅读生活的途径?

3. 阅读生活要带领我们到哪里?

 

什么是阅读生活?

 

阅读生活是一种透过观察聆听、参与、想象,对大地万物宇宙人生,对现实种种的经验,仔细体会和领悟。加尔文提出,基督徒应当透过圣经(信仰的眼睛)去看(阅读)世界。

 

三一福音神学院系统神学研究教授范浩沙著作《日常神学》里提到:“信仰寻求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是能够掌握到日常生活中正在发生什么事(背后原因),是尝试了解你我身处的环境,而我们为日常生活赋予意义的方式就是凭圣经的亮光阅读生活。”

 

日常生活,就是天天,就是那个充满平凡重复事情的地方。而最平凡简单的事,其实最难解释,奥古斯丁论到人对时间的正常体验时就说过:“时间是什么?如果没人问我,我就没有一点疑惑,但要解释时,却一脸茫然。”

 

基督徒,包括我在内,有时候对日常生活会抱着一种不得已的态度:我们巴不得赶快上完班,好去教会聚会,巴不得孩子赶快上床睡觉,好能够读属灵书籍,当然,更巴不得孩子赶快长大,好多一点时间事奉,弟兄当中也很多巴不得赶快退休,可以去念神学。

 

牧师,教授,又是知名作家的Barbara Brown Taylor在她的书中把这种状况形容得很好:“我们想要强烈感受神同在,我们想经由一些可靠的途径去寻求并且停留在那样的同在里,不单是主日崇拜那一小时,或是星期三下午,而是更多。但我们知道的惟一方式,却是花更多时间在教会里面。只要走出教会,就不确定自己还能做什么。在教会里,至少知道有些事可以帮助我们靠近神一些,但,只要脚一走进教会停车场,那种亲密感就开始流失了。”

 

对很多基督徒来说,日常生活对他们惟一的意义就是福音的使命。是的,教会外许多失丧的灵魂,需要我们去传福音,其他,都是逼不得已的“世界”,没什么好在意的。如今,有许多基督徒正在现实生活中作“局外人”,并且以为这就是保罗说的:“看万事为粪土”的实践。坦白说,以上不是批评别人,是检讨我自己。

 

我的孩子从小很喜欢玩两种问题游戏,一个叫做“would you rather”─宁可,一个叫做“if you can”─如果你能。前面那个,就是问:“你宁可会飞,还是拥有全世界最厉害的武器?”“你宁可不花一毛钱玩遍世界,还是去买衣服永远免费?”“你宁可当超人,还是蝙蝠侠?”

 

▲时间是什么?如果没人问我,我就没有一点疑惑,但要解释时,却一脸茫然!

 

后面那个游戏,就是问:“如果你能选择去一个地方度假,一切免费,而且你有时间,你会去哪里?”“如果你有能力选择改变自己的住处,你要改变什么?”

 

第一个游戏,我以前表面合作,但心里是这样想的:“花时间去讨论不可能的事,真是浪费时间。”第二个游戏,我以前勉强配合,但心里面是这样感受的:“都好,都好!”

 

真的,很多年间,孩子不断地问我:“你最喜欢吃什么?最喜欢怎样的衣服?最想去哪里度假?最享受的娱乐是什么?”我都答得很勉强,我真正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想我有得吃就好,有得穿就可以,不用度假,可以睡饱就好,不用娱乐,让我安静读一些想读的书就好。

 

然后有一天,突然间我在开车的时候,孩子这些问话再一次在耳边响起,然后,我发现自己开始掉眼泪。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是因为我发现我活得很委屈,而是我发现我只抓住手中的书,却浪费了生活这本丰富的大书。神给我许多的音符,但现实里,我只听见一个调在响。

 

我掉泪,不是因为觉得我真的如此牺牲奉献,毫无自己,而是因为我对待生活就像对待书架上一排又一排的书一样,重复一下我老公最欣赏苏文安牧师的名言:“每天都看很多书,但都只看到书皮。”我以为我好好的生活了,但我也只看到生活的表面,没好好阅读生活这本书,我掉泪,因为很多时候,我只是匆匆路过生活,盼着要到达那个有宗教外皮的地方。

 

阅读生活就像读一本书,有些书直接和眼前所面临的问题有关,读起来觉得很有用,或很有效或很有开启。但是有些书是丰富我们这个人,拓宽我们的视野,却不见得立刻可以感受到那本书读完后对我们有何益处或影响。

 

阅读生活,可以像保罗田力克所说的,在日常生活中领悟神的真理,也有人在阅读生活的过程中,与神相遇,被神触摸。但阅读生活,也可以像喝一杯白开水,吃一盘青菜,似乎没有什么立即的影响和果效,但却悄悄地滋润了身体某一些干渴的细胞,提供了某些养分。

 

书本阅读是一种累积,重点不是你当下或过去那一个星期读多少书,而在乎你未来一年是否持续读书。阅读生活也是如此。重点不是你哪天多认真仔细去阅读平凡,而在乎你是否建立起一个阅读平凡的习惯,常常站在一个不同的高度,用有神的眼光,去经历你的平凡生活。

 

(敬请期待下期Part 2的精彩内容)

 

【注释】
1. Roger-Pol Droit,“How Are Things?”(Faber and Faber NY 2003), p207-208
2. 范浩沙(Kevin J. Vanhoozer)等,“日常神学”,天道书楼2011,p

3. Barbara Brown Taylor, “An Altar In the World”, HarperOne 2010,p6

 

 

作者小档案
马睿欣,文字工作者,文章曾散见报章杂志,曾任“宇宙光杂志”,“真爱杂志”专栏作者,现任“北京根基杂志”作者。

同时多年经营网上博客,并有脸书专页书写。著书《游子足音》,《理家理心》,《管教的智慧》。“私塾夫人”博客,“给我,你的真心”博客,“是你”博客,“抢幸福”脸书专页。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