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离弃的爱

 

文/杨韩甲华

 

▲王爱敏牧师在洛杉矶市中心全力抢救遊民逾二十年。

 

曾经有位餐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写出他所憧憬的家,不必豪宅华寓,没有卧房也无妨,但求有方属于他的空间—有张自己的床,有清洗的淋浴,还可以来去自如。

 

他对家的渴求是这么地简单,然而,号称世界首富的美国至少有三、四百万人无法拥有一个这样的家,他们被称为流浪者、遊民,或是街友。

 

他们中有人住在收容所、帐篷、年久失修的建築物,或是阴冷的地下室这一类低于标準的居处。有人遊走于不同朋友的家,商借沙发过夜,毫无选择,缺乏隐私,什至不知明天还能否睡在此处?最后,很可能以街角、巷底、门廊、桥墩为床,或是蜷缩在公园长椅、树丛后入睡。

 

流浪者感叹自己像是透明的空气,人们无视他的存在,隔离他们于社交圈之外,对待他有如低智商的白痴。

 

镇小情义长

 

美国联邦与州政府设立各种社会福利与救济方案来扶助遊民与低收入者,民间机构、教会也未曾坐视,结合了善心人士向有急难者伸出援手。宾州费城西南小镇的西契诗特(West Chester, PA)就是个典型範例。小镇名不见经传,然而镇民却以先祖贵格教派(Quaker)的贡献为荣,他们不畏艰险,挺身护送黑奴进入自由区,并且于美国早年历史中为妇女争取投票权而举足轻重。

 

宁静安详的市中心街隅,是「基督教男青年会」(YMCA),那儿是镇民健身、聊天的最佳去处。进门左手有间宽敞乾净的大浴室,肥皂浴巾俱全,遊民凭著隔邻「圣爱葛妮思天主教堂」(St. Agnes Catholic)发放的卡片来这里漱洗,冲个痛快淋浴之后,还能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

 

从这儿步行两条街到教堂路(Church St.)的「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有个「住宅分享」(Home Share)方案,帮助低收入者找著价廉又安全舒适的住处,预防他们流落街头。镇民若家中有空馀的卧室愿意出租以增加收入、为得安全感需人陪伴,或是以住宿交换做简单家务。此方案藉由比对双方要求条件来提供仲介服务。申请人缴十元报名费,一旦成功,租屋人缴房租的百分之十,收费低廉合理。

 

▲「教友协会」收容所于此收留急难家庭,免得父母成流浪汉,无辜的孩子被迫与父母分离。

 

维护家完整

 

比邻有栋古意斑烂的犹太会堂,被贵格教派收购,设立「教友协会」收容所(Friends Association),收容带著孩童的家庭。这个协会于1814年创立,收养流浪街头的非裔孤儿,如今因应社会变迁的需求,改为提供家庭紧急居所,最长可住60天,必要时可再住30天。许多身陷窘困的妇女不敢求援,深恐保护儿童的机构会带走孩子,这比夺去她的性命还痛苦。此协会以保持孩子与家人不分开,维系家庭的完整性为服务重点。

 

通常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无家可归,而是几种纠缠因素导致丧失住处的悲剧。带著六岁的小女儿艾絮住在这里的凯蒂原属于中产阶级的上班族,「因为家庭的问题,我失去职业,又失去屋子,我这辈子第一次这么潦倒,」凯蒂咬紧牙,彷彿在向天起誓说:「这也是最后一次了!」

 

此处有社会工作者协助他们申请福利、就医、寻求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中有人曾经历流浪的苦楚,特别能同情、了解。」管理这间收容所的是位有急诊室经验的註册护士丽莎,她说:「由于他们个人重新站起来的亲身见證和爱心的辅导,这儿的居民85%能东山再起,站稳脚步不再流浪。」

 

小镇至少还有十家以上的教会与机构提供低收入者与遊民服务,包括供应热腾腾的晚餐、运送食物到家、紧急收留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孩童、赠送衣物用品以及免费健康检查。居民禀承力行先祖的基督徒人道精神,「你心若向饥饿的人发怜悯,使困苦的人得满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发现,你的幽暗必变如正午。」(以赛亚书58:10)

 

▲六岁的艾絮随著妈妈住在收容所,眼里的惊恐让人心疼。

 

破烂当宝贝

 

在洛杉矶市中心遊民群集的第五街,有间非比寻常的流浪者教会是来自台湾,祖籍安徽的王爱敏牧师建立的「阿苏沙灯塔教会」(Azusa Lighthouse Mission)。这条街上的遊民上万,人人像破铜烂铁般有段难堪不能回首的过去。王牧师用神的话语滋润他们的灵命,也用食物餵养他们的身体。这些社会摒弃的边缘人,不分种族肤色,王牧师都全力抢救,她自称是「捡破烂的女人」。

 

王爱敏牧师十二岁就以出卖肉体为生,并不觉羞耻,反而以为改善了家人生活,又得亲友另眼相看而沾沾自喜。然而,午夜梦回,看见自己没有爱、没有盼望,就像耶稣在井边遇到那位有五个丈夫的撒马利亚女人,感慨自己也是没有未来的「井边女人」。

 

爱敏31岁那年,所经营的贸易出现问题,被台湾国贸局要求赴巴拿马说明。未婚的她,当时怀有八个月的身孕,旅途中大出血,飞机迫降在洛杉矶,送她紧急就医。她生下早产儿崇德,也因此滞留于洛杉矶。

 

以恩慈相待

 

母子俩被安排于一个虔诚爱主的家庭,他们向她传福音说:「我们都是神的羊。」爱敏以为人家瞧不起她,说她是羊,是畜生!就带著崇德连夜逃跑到洛杉矶最暴戾的区域流浪,到处寻找食物,勉强活命。

 

没钱、无人关心、缺乏温暖⋯⋯景况凄凉,绝望中,爱敏仰天哭求:「老天,帮助我⋯⋯给我吃的⋯⋯救救我们吧!」极度忧鬱时,曾想把崇德放在超级市场的推车里,自己了断馀生。然而,这位她竭力呼求,当时却不认识的神向她说话了⋯⋯

 

「有阵像大风的声音对我说,」爱敏回忆起,「妳求我救妳和小贝比,为什么还要自杀?相信我!」

 

一次她发生车祸,有位黑人朋友带领全家跪下为她恳祷。祷告中,她感受到圣灵浇灌,心眼开了,明白「我们都是神的羊」的意义。

 

一九八六年爱敏在爱主的基督徒带领下决志,次年受洗,从此忠心服事主。由于她亲身经历街头度日的悲惨,深深怜悯在迷失中,心灵受伤的流浪人。有人被她的心志感动,捐赠了一部1978年的厢型老爷车,她就在街角摆桌,从车后递出食物餵饱饥肠辘辘的可怜人,有时还带著臭气冲天的流浪汉回到她栖身的车库睡觉。2000年,有人受神感动奉献三万两千美元为头期款买下一栋有六间卧室的住宅,她毫不犹豫地以此处为中途之家收容流浪客。

 

▲洛杉矶社区典型的遊民与栖身处所。

 

寻回失丧人

 

很快地,此处不够住,需要更大的空间,爱敏于全美华人社区、教会作见證并分享异象,筹到50万美元,加上抵押住宅的35万,买下一座15000平方尺,破旧久欠维修的仓库改建成焕然一新的「阿苏沙灯塔教会」。教会内还设立「丰收磐石基金会」帮助染上毒瘾的人戒毒及训练出狱的人谋生技艺。

 

王牧师高中没毕业,自称读的是「圣灵大学」。她用无限忍耐,长期爱心照顾的遊民有许多生命被更新,其中已有十数位成为传道人、宣教士。她的爱子崇德受到母亲身教的影响,从小就默默地将自己的中餐送给流浪者。如今25岁,放弃贷款公司的职业,成为全职传道人服事主。

 

▲王爱敏牧师(中)与义工每天分发两餐食物餵养流浪人。


流浪并不像校园歌曲唱得那般潇灑浪漫。街头满佈致命的危险,怀著偏见仇视,互不相干的路人会衝上来毒打、杀砍;暴戾的遊民殴打、强暴、刺死本该同病相怜的沦落人。从事「流浪者事工」也不是鸟语花香。许多来到「阿苏沙灯塔教会」的遊民听不进讲道,他们来是为著吃饭、歇脚。有时饭菜上慢了会吵闹叫骂,什至动手打人。

 

然而,王爱敏牧师仍然坚称:「每个教会都该有『爱心事工』(Compassion Ministry),」她说:「我们必需向失丧的人彰显神的爱,不仅提供灵性的帮助,还要有食物、住处等实际的帮助,也教导流浪者如何在街头生活中生存。」她的信念岂不也是每个华人教会的自我期许及挑战!

 

诚如以赛亚书58章7至8节所说:

 

「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蔽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这样,你的光就必发现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医治,要速速发明。你的公义,必在你前面行;耶和华的荣光,必作你的后盾。」

 

欲详知王爱敏牧师的流浪者事工,可上网http://www.harvestrock.org 查询。

 


 

为何 无家可归?


根据《今日美国》报(USA Today)保守估计,有350万美国人无家可归,由于经济不景气,房价暴涨,这个数字还在节节上升。美国人口调查局指出,全美有12.1%的人口生活于贫穷线上(以四口之家于2006年为例,年收入低于两万美元则为贫穷)。一旦发生些许意外就轻易地被推上街头,到处为家。

 

德州流浪汉网路(Texas Homeless Network)指出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原因有:

 

*离婚            *酗酒与毒瘾
*失业            *生理或精神残障
*无力负担房租或房贷        *家庭暴力
*与家人起衝突纠纷            *曾经入狱
*家人或自身患病    *超出领取社会福利的年限

 

根据此机构调查,流浪妇女中1/4是为躲避家庭暴力,而男性遊民中1/4由于失业才浪迹街头。什愿本期报导,可以让更多人伸出温暖的双手,结合教会的智慧与力量,来扶助社会中孤苦无依的软弱者。

 

 

作者小档案
杨韩甲华与夫婿杨靖亚育有已成年二女,现居佛罗里达州;偏好花、清茶、书与博物馆。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