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期神国知行-文化 Knowledge & Practice

【解读多元主义文化】

神学对文化的诠释

 

口述、供图╱邵闻思

整理╱王淑斐

 

图片来渊:https://www.freepik.com/search?format=search&query=5216358

 

上期文章中,从多元主义文化的挑战思考基督徒当有的回应。本期文章将细看如何以神学诠释文化。


神学层次


神学思维的探讨需要有清楚的头脑和清晰的洞察力。大部分的人读圣经是为了解圣经记载的事件及内容;神学则是进一步的解释,需要严格的训练。对于圣经信息的了解与神学真理的学习,可分为五个层次。(图一)

 

图一


一、 圣经本文内容、结构、背景、时间系列


了解圣经信息的第一个层次,是认识圣经本文内容、全本结构、书卷的背景、成书时间如何与历史接轨;不只为了得到客观资料,还要明白作者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主要命题。通读圣经,掌握全盘内容和各卷衔接,才能了解神启示信息的深意,也才能做进一步的释经、应用。在此资讯泛滥的时代,人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变得很有限,教会和信徒都需要被鼓励与提醒,回到读经的根本,不单截取篇章。


二、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释经学


释经学即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透过历世历代和当代圣经学者,所忠于的共识准则,有系统、规律地解释经文。


正规的训练是以希腊文或希伯来文圣经为主要的释意起点。华人惯用的和合本圣经,翻译底本是英文的《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最早的英文圣经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最早的德文圣经是从拉丁文翻译来的;拉丁文版本从希腊文圣经翻译来的。希腊文又有古希腊文,古希腊文和圣经时代的希腊文又不太一样。上帝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借着衪所拣选的作者,用当时所使用的语言,写下来的圣经文本非常宝贵。只以中文和今天的语言、文化背景来解释圣经,有时会显得粗浅。


一位专修圣经语言的年轻学者,学过亚兰文、蒲草文、希腊文、希伯来文、拉丁文、德文、法文。当她鉴定拜占庭时代第10世纪的圣经文本,为了求证某一句话,某一论点,就要查考很多书籍,且与很多学者互动,才能正解原文。之后得以将研究结果留在全世界所有学者共用的希腊文版本圣经的注释里。可见释经需要结合许多学者,联络研究资讯,才能让后人在累积的基础上,对神的话更深入认识。


从小小的窗,得以窥视真理的浩瀚,可见读经、研经、释经,需要投注时间与心力。在讲求快速和便捷的今天,释经学已边缘化了,然而不操练释经的基本功夫,查经、讲道时容易有偏差。


信徒使用圣经注释书(Commentary)时,需要了解作者的神学立场,才能知道这位学者如何解释圣经。信徒也要有洞察力和分辨力,这就回到第一层次对本文的了解,否则怎能看出注释书作者释经的立场?解释圣经最重要的是上下文,不能脱离经文或书卷当时的时代与文化的背景及处境。


三、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


在20世纪系统神学成为显学。许多的讨论,譬如:是否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耶稣基督是神?还是人?怎么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三位一体的神,是三位?还是一位?这都是系统神学的辩论。


然而若没有圣经神学的基础,系统神学的辩论可能导致偏差的结论,违背圣经文本的原意。圣经神学是指从66卷书的信息,找出主题信息的连贯性,建构整全的圣经信息蓝图,并找出整本圣经的主题(thematics)。


要是将圣经的主题信息切割成片段,断章取义,信仰就成了零碎片断。若把这些片段照着人预设的想法拼凑成对神的认识,这其实是编织偶像。重回圣经,综观全本,横览各书卷,建立整全、正确的圣经神学蓝图,成为系统神学的基础,再往上建构应用神学。

 

四、更新全人的应用神学


伦理学、宣教学、文化学、人类学、辅导学等等,都是应用神学的范畴。我们比较倾向于实用主义,也就是追求解决的方法,我们的兴趣是有人告诉我们当如何行,所以上帝的恩典常被当作生活的拐杖。从圣经真理发展出来的原则,才能引导信徒在真理的基础上,以合神心意的方式待人处世。然而神的话不仅提供实践的方法,最根本的是更新全人。若非认清恩典、救赎的本意,只要求信徒饶恕、和睦,是限制了人对真理及对神的认识,也制造了做不到的挫败感。


例如我们用偏差的福音信息带领人进入教会,但是这人对福音的本质没有整全的了解和认识,几十年以后,他在真道的历程可能会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另一个错用应用神学的例子,是曾盛极一时的成功神学,提倡只要信了耶稣,就会一帆风顺,大大蒙福;向上帝祷告,上帝一定听你的。几十年来许多信徒已经明白,成功神学是毒药,痛苦时吃下,就会忘记痛苦。 成功神学带领人离开了福音的本质,而传达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信息。


在人文主义影响下,基督教不知不觉落入个人主义,只在乎个人和神的关系,无视教会整体的见证,以及肢体间的连结。不喜欢或不同意教会的节目、做法,就换教会,不关心教会整体或其他肢体的需要。


传讲信仰应用时,或许需要省思:讲的是自己的推理,还是神的真理?神的眼光和心意是否超越目前的处境或难题?

 

神学对文化的诠释


研究神学必须细察文化本质。神学思维,是根据神话语的准则评估世界的表现;解释神的话,也试图解释世界文化。从文化世界观来审视所服事的族群,必须同时涉及圣经和文化的诠释。


很多人以为神学是形而上,抽象虚无,与文化和现实生活无关。然而我们信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神学足以且应该诠释文化。


当代西方文化认为,要能清楚解释并有证据,才能接纳基督教信仰所秉持的信念框架。神学思想史上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同民族达成人类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所有信念框架,是否在本质上都是神话。这是19世纪怀疑主义进入基督教的结果。怀疑主义认为圣经所记载的事件和内容,多属虚构的神话,是迷思。但在之后的神学探讨里,许多学者驳斥怀疑主义。

 

▲神学足以诠释文化;了解文化有助于了解经文。认识初代教会所处之罗马帝国的历史、宗教背景,再读使徒行传会有不同的看见。


到了后现代,讲求的是创新,认为特异独行、标新立异是美德,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对圣经的解释或论述。圣经的主题信息不变,因此听到如此「新奇」的论点时反而要留意,更需明辨。

 

上帝在圣经文本已启示我们现实与真理,就算从不同角度诠释,也不能创出新的事实和理论。信徒需要以合乎上帝的思维来思考、诠释文化。好比当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时,信奉耶稣的人不被社会接纳,且被希腊、罗马人称为异教徒(atheists),就是说信奉耶稣的这群人不信奉当时的任何宗教。苏格拉底就是因为挑战希腊人普遍信仰的神只而死。了解初代教会当时的背景再读使徒行传,会有完全不同的看见。


再以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吉朋所着《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by Edward Gibbon)一书为例。作者不是基督徒,他对罗马帝国衰亡的思考角度,就和早期教父奥古斯丁极为不同,说明对文化历史的世俗诠释和神学诠释的对比。


Gibbon 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崩溃衰亡,是基督徒渗透进罗马帝国所产生的破坏力。奥古斯丁着作的《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不仅是罗马帝国的历史,更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基督教哲学,对于人类的文化和宗教根源,做了透彻的神学分析。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两个城(或称两个群体)间的争斗:「地上之城」(人的城)与「天上之城」(神的城)。透过神属天的启示,可以知道上帝之城将获胜。这是从圣经精髓得的结论。奥古斯丁以神的旨意为着作的基本框架,从上帝的角度、思维审视历史,这也是当今信徒需要学习的。


下面是几位20世纪知名学者对文化的诠释:

 

◈凯柏(Abraham Kuyper, 1837-1920)


这位荷兰改革宗加尔文主义的神学家,主张「基督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具有主宰地位。文化不是一些中立的、非神学的活动,而是一种既有的宗教活动。」任何种族文化都有宗教性质的信念框架,否则不成文化。他又说:「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二分法是错误的。两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进行殊死搏斗。世俗世界观和圣经世界观,前者在自然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构其世界观,后者则从基督教原则建构其世界观。」


自然主义是指眼见为凭的外在世界,人死了没有灵魂,没有另外一个世界。圣经教导全民皆祭司,圣俗不应区分;没有甚么工作绝对神圣,也没有甚么活动完全世俗。基督徒是属神的人,生活的全部都属神;信主之后委身于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做饭买菜、教会服事、职场人际互动……,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降服于神的主权下,都是活在主的面前。传福音时也要传达这样的信息,免得产生分隔化(compartment),上班时跟着不信主的人行动,在教会就表现得敬虔。


凯柏提出很重要的观念:只要是属主的人,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属神。诗篇1篇里对义人的路和恶人的路分得很清楚。两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直在信徒内里冲撞。天路历程一定会有很多挑战、试探、诱惑、陷阱、挣扎,认识真理,能帮助我们选择坚持向着正确的标竿直跑。

 

◈杜义为(Herman Dooyeweerd, 1894- 1977)


这位荷兰哲学家认为文化的根源是宗教性的,每一种文化都由宗教的根本动机所驱动。过去某群人或某种文化崇拜某一神只,如日神、月神,由此宗教行动衍生相应文化。根本动机是指个人或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向,动机带来动力,动力带来能量,驱动着往一个方向前进,其能量和方向的来源是人的心。行为的动机由心发出。杜义为清楚阐明每一种文化都是由肯定上帝或否定上帝的根本动机所驱动。

 

◈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


这位深具影响力的德裔美籍神学家,同意凯柏与杜义为的看法,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宗教的。作为人类基本上是一种宗教的试验,但人类在三个主要方面受到威胁:死亡、罪疚,和无意义的焦虑。人人必有一死;罪疚感让人觉得永远达不到上帝的标准,不知道是否能蒙上帝接纳,不知道够不够好,做的对不对。第三个威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一天吃三餐然后睡觉,起来再吃三餐然后再睡觉,没有目标,没有意义。这三种的焦虑使人没有安全感。田立克对人类状况和人类文化的解释,是本体论或存在论,认为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他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谁能读懂一种文化的风格,谁就能发现他的终极关怀,他的宗教实质。」例如中华文化强调实用主义,所以华人的终极关怀多是此生蒙福,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福福气气、儿孙满堂,这些实际、有形、具体的福气。

 

◈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


这位瑞士籍神学家影响深远。他认为世界是神救赎活动的领域,而不是源头。尽管人类文化可以受神的命令和神的应许影响,但神的国度将永远超越人类的成就。这句话否定了所谓的人定胜天。基督徒的思维不可以忽略神的国度;神的国度一定远超过人和教会的成就。信徒需要知道上帝真正关怀的是甚么,教会要成为神国度谦卑的见证者,而不单是管理者。

 

福音整全的框架


贯穿全本圣经的信息,就是福音整全的框架,包括创造、盟约、国度三要素。(图二)

 

图二


不少信徒传讲福音时,只聚焦耶稣基督做的工,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真神,是同尊、同荣、同时间一起,一直翻转改造(transformation )。我们所信奉的是创造的神,祂是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的主宰,并在创造里启示自己为三位一体的神。当面对不曾接触基督教信仰的人时,可从传讲创造入手。


整全福音的第二个层面是盟约。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死,死后复活、升天,坐在父神宝座右边,不断为众圣徒祈求,这是盟约的关系。耶稣把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借由基督的工作,透过圣灵降临,带到人心中成为实际。


第三是神的国度。信徒要有眼光看到上帝在整个国度里一直进行的工作。神学是用来解释福音整全的框架:以创造解释盟约;以盟约解释国度;以国度再解释创造。经由解释连结三要素,才是福音整全的框架。


认识了神学对文化的诠释,以及整全福音的框架,下期文章中,将从新旧约来看神的子民如何跨越多文化处境。


 

思考问题:
•  你对神学有甚么认识?在哪一个层次上遇到挑战?可以如何突破?
•  你如何以神学眼光诠释所处的文化?你看自己是受文化影响,或是影响文化?
•  你对整全福音框架的三要素有何了解?如何在传福音时带入这三要素?

 

参考书目与资料来源:
• Carson, D.A., and John D. Woodbridge, ed. God and Culture.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Publishing, 1993.
• Larkin, William, and David Cashin. Culture and Worldview Course Curriculum. CIU, 2006.
• Sire, James W. The Universe Next Door: A Basic Worldview Catalog.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4.
• Smart, Ninian. Worldviews: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Belief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 Vanhoozer, Kevin J. “The World Well Staged? Theology, Culture, and Hermeneutics,” in God and Culture.

 

 

邵闻思师母,现与丈夫牧养教会并进修神学研究哲学博士;曾任职专业企管、财税和电脑通讯。在家教育儿女成长期间,完成道学硕士;曾致力于神学教育、在家教育、婚姻家庭事工、门徒训练、圣经教导、欧亚宣教与植堂,以及传道人训练。育有成年三子一女,有四个孙儿女。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