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座彩虹桥

《海角七号》越洋电影会

 

整理/吴信惠

 

 

去年十二月中,当散处美、台、中各地的本刊编辑团队成员,正磨拳擦掌,预备迎战本期艰钜密集的编辑作业之际,身在洛杉矶的主编苏文安老师,突然透过网路,一声叫唤,让大夥儿由深度观察、思索全球经济、美国大选、八号提案等「世界大事」中,暂时抬起头来,匀出部分眼光、心思和情感,聚焦于正如狂风野火般、在台湾红透半边天的《海角七号》电影,透过它所呈现的爱情、人生与人性,与千千万万亚洲观众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同深思,也成为这支文字作战团队「另类进修」、一同休閒的良机。
交流互动中,灵感、乡情、思辩的火花迸射,不与读者分享,岂非太可惜了!于是就有了这篇网上分享记录⋯⋯

 

去年(2008)台湾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电影《海角七号》大卖座,这部电影原本欠缺预算打广告,只靠网路部落格及口耳相传,进而造成一阵「海角旋风」,行成「海角文化」。
所有《海角七号》的演员全部窜红,与海角一片有关的景点马上变成观光重点,各种事物只要冠上「海角」二字就有卖点。例如珠宝商推出「海角0.7克拉」,某饭店住房附加「海角温泉乐」,某企业在经济海啸中,生意亏损「海角七亿」等等。这阵「海角旋风」範围越吹越大,不知不觉地吹到海角另一端的北美。
在课堂上时常用电影片段作教材的「赏片高手」苏文安老师是《神国》里第一位被海角风吹到的人。他传出电邮:


Dear All:

台湾有史以来最卖座的本土电影,极值得一看,从关系、文化和人才等角度皆可回应,有人志愿吗?
别忘了看附件影评:「海角七号神学」,「海角七号简介」。
以下是我的分享:

 

这部由「非一线演员」担纲、以小人物的故事为主轴的本土影片,诚如导演兼编剧魏德圣自述:「就像是在挖煤矿,却不小心挖到了金矿!」其成功过程本身就是一则动人的传奇。为什么它能触动这么多观众的心弦?

 

动听的歌、美丽的景、精湛的摄影、幽默的片断、醇厚的乡土气息、巧妙的叙事手法,和那七封来自六十年前、荡气回肠的日语深情告白⋯⋯等等,都是可能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剧中台湾南端恒春小镇的七个小人物,个个皆有可爱处,皆表现出从生命谷底挣扎向上的强韧生命力,皆与台湾这块土地紧密连结,皆为台语族群、客家人、原住民、日本人塑造了正面形象,即使笔者并不赞同片中某些价值观和爱情观,但情节确实能让老中青观众各取所需,与片中人事物产生共鸣。

 

是的,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渴望被爱,也都渴望分享爱;不管族裔国籍,人人在生命旅途中皆曾遭遇大大小小的伤痛,惟有真爱与接纳方能疗癒。


男女主角及五位配角真诚而毫不做作的演出,使我更加体悟到:「世界上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在人生舞台上,无论你有多不起眼,只要尽心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伟大的「演员」。

 

自己原本也是默默无闻的失意小人物,如今却因海角七号而大红大紫的魏德圣导演,向广大观众印證了一句至理名言:「大人物有小故事,小人物也有大故事。」什么是「大故事」?就是能彰显出真、善、美,能带给人温暖和盼望的故事。

 

哥林多前书四章9节提到:「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愿你我都成为神眼中尽责忠实的「大演员」,在人生舞台上不断演出属于自己的「大故事」。                              【苏文安于洛杉矶】

 

《神国》杂志多数是华文读者群,华人社会的流行文化现象,也是编辑们关心的议题。杂志编辑若不明白社会趋势、流行动向,怎能编出让读者共鸣的内容?于是编辑们各个拨冗欣赏这部造成社会轰动的电影。隔日,创办人兼社长高俐理老师率先回邮!


文安兄:

谢谢你的推荐,我已经先睹为快了!
我还在思考本片受欢迎的理由,还未做出自己的结论,我想你的短文所提的可能是原因,无论台湾哪一类人的口味都适合。不过,我发觉自己可能已经与台湾有些脱节,不太懂为什么这一片在台湾会这么轰动。对我来说,本片很有影射台湾这块土地被遗弃的味道。除此之外,无论写情写爱都不够深刻。当然,本片实在充满台湾乡土味,也反映出时下那种不伦不类的文化与价值观以及可悲的历史。对于七及彩虹来表达导演的信仰,我觉得意义不大,也非必要。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拍一部深刻的好片子,毋须刻意表达信仰,一个有生命的作者与导演必定会在其作品中一点也不做作、不经意地显示出来。此片中我并未看到,倒是本片的演员令人感觉很真实,未经雕琢的质樸真实。
有没有其他人可以做些回应,我很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看的。                                  【俐理于宾州】


俐理,

俐理,
看看别人怎么说。
请看附件,「海角七号为何教我哭」。
听说兰惠很有感受,请分享。这种疯狂卖座本身,就是极值得探讨的台湾文化现象,不可忽视。

【苏】


Dear All:
看了「海角七号为何教我哭」之后,我哭了!看电影时我没有哭,读这篇文章却让我流泪,这很有趣!
我想我能从电影里看到文化价值感,而导演也确实把文化价值感表现得很好。
电影中,我没看到有什么信仰信息在里面,因此我不同意我们必须强加入基督教或信仰的元素。我们不当如此狭窄,这样做会很牵强。Good TV的访问做得很好,只把导演说的话忠实地呈现。苏老师寄来的附件,都是很好的影评,我从中学到很多,超过自己看电影所学的。

【俐理】

 

Dear All:
不好意思,既然已经被苏老师点到名,就随意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以下是一些综合观点:
里面所呈现的素材是在好莱坞影片找不到的「本土」慰藉,对于一个成长在台湾的人而言,处在此时景气低靡之际,看了的确会发出一些共鸣与角色上的认同。
除此之外,它的故事起源就是一个美丽的哀愁,是上一代的无奈与不能完成的梦。而到了「现代」,这两个不同国界的年轻人,不用再背负历史的重担,他们可以选择在一起的未来。
就像彩虹的出现,这是一种人生的盼望与力量,因为男主角对女主角说:「留下来,否则我就跟妳走。」这句话说得明确带种!好啊!
另外,许多「绿叶」在其中环绕陪衬,也是颇有味道!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意气风发,都是长得像昆蟲的小人物,但是「兜」在一起产生「关系」之后就很有趣!
这部电影可以卖座,对于一个忠于走出自己路线的本土电影而言,无疑是一个鼓励,其实观众所要求的是以诚相待,当你将心敞开,不怕没有掌声,只是你要经得起,撑得住─加油!台湾电影。              【兰惠于波士顿】

 

亲爱的大家:
大家的回应真好!初步写下我的心得分享,可能会有点偏离作者的电影元素。
剧中那位镇民代表父亲,倒是让我觉得很有亲切感。自从近三年前搬到北县某个小镇,因担任孩子班上的家长委员,接触到家长会,几次应酬上,常常看到这类「嘴脸」。
起初我有很多文化上的不适应,因为城乡差距颇大,觉得自己混错了地方。但是这两年多硬撑下来,带著祷告的心,突然对这些在此地生根、茫然度日的乡绅有一些怜悯。
片中的观点正好引起我的共鸣,从陌生、讨厌到体会这些人的处境与感受,成为他们的朋友。
本片对剧中人特别的宽容,能牵引观看的我超越对立,真诚地了解与接纳。
当然,这部片刚好在金融风暴延烧、毒奶事件阴影、阿扁洗钱案和两岸协谈纷纷扰扰的台湾出现,整个台湾其实苦闷到了极点。本片给大家一个喘息的机会,把心中的愤怒与无奈完全抛出去,在笑中、泪中超越恶事,重新出发。时机点对,是本片大受欢迎的原因。                                                                 【静育于台北】

 

Dear All:
这是一部娱乐性极高,又可以引发群众共鸣的国产片,我很喜欢。我八九岁就离开台湾,中文不好,台语更不好,但还是看得笑不停,也流了泪。
我想,大部分人受感动的地方,是片中穿插的情书及桥段。整个电影于是围绕以「缺憾」为主题的人物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
阿嘉是愤慨不得志的歌手(生气到在片头砸烂吉他还要X台北);友子模特儿当不成只能当翻译(醉后吐真言,泣诉著异乡女生在外地的孤独与寂寞);八十多岁却还不退休的邮差茂伯虽是月琴国宝却无人赏识,无用武之地;水蛙爱上嫁给醉汉生三胞胎的老闆娘;劳马的老婆跑了,却还把他的鲁凯公主照片存在皮夹里,念念不忘;早熟又名为大大的小女生在教会当司琴后又在电梯里听劈腿流行歌(崇拜没结束就说被神赶出来,小脑袋大概也挺叛逆迷惑!);马拉桑是乐团后来补上的,却也是最积极乐观的一位。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信中描述的年轻阿妈。她爱玩不照规定理髮,爱流行,为了爱也倔强固执地打包,拎著一皮箱就要逃家,跟男老师私奔到日本(有点像年轻时的我,只差没跟人私奔,哈哈哈)。
男教师写道:「我们所看到的星光,是从几亿光年远的星所发射过来的。」其实,现实中所执著的,也许早已不存在,或根本只是美丽浪漫的虚幻。阿嘉的台北梦,劳马的老婆,水蛙的老闆娘等,这些缺憾,就像星星,没有永恒。还不如定睛于当下出现彩虹的天空,感恩于缺憾里的幸福,好好把他们的演唱会和谐完美地呈现出来。
我记得在信里好像有说到,希望彩虹的两端可以跨过海洋,连结男老师与友子。虽然最终并没有在一起,但是当白髮苍苍的阿妈在片尾,坐在板凳上转身发现阿嘉留下的七封迟了的情书,也是在遗憾六十多年过后的某种相见啊。

                                                                                                          【晏君于波士顿】

 

大家好:
此片看了两遍。看完后,内心激荡不已,心想,这部台湾有史最卖座的电影,必然有其吸引人的原因。躺在床上,脑中不时想著接近片尾最高潮中的高潮──海边的那场音乐会。
音乐会马上要就要开始,友子把信交给阿嘉要他马上去送信,已经在为高潮铺路了。当阿嘉送完信回来对友子说「留下来,或者我跟妳走」之后,站在舞台上的他,已经是重新活过来的阿嘉(想必是爱让他找到了生命动力)。阿嘉创作的新歌《无乐不作》,把大家的希望、热情引爆到最高点。
高潮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著下一首慢歌《国境之南》及《野玫瑰》,带给现场及观众更多想像空间,不管是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小男孩、小女孩⋯⋯每个人都成了自己人生故事剧中的男主角、女主角。
片中的七个主要角色,让很多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我的妈妈,有点像「国宝茂伯」。我小的时候,常看到妈妈主动争取登台(庙口戏台)唱歌,还硬拉著我也要上台唱歌。三十几年前,在那保守的乡下,妈妈不畏别人的眼光,执著自己的所爱─唱歌,坚持要登台献艺,间接也影响了我。
在美国看《海角七号》,一下子也把我的心拉回台湾─我从小生长的土地。
有希望的,台湾电影、台湾人、台湾这块地,永远都有希望的,只要心中的爱不灭,像阿嘉一样,在最关键的时刻,把爱讲出来。有爱就有希望,不管中间困难多大。                                                               【美惠于新泽西】

 

亲爱的大家:
我这封电邮,算是「大陆人看海角七号」的回应。
编辑同伴几乎都是台湾人,是不是也可以从这部影片一窥他们的心之所系?
对于我这既不懂台语,又不懂日语的人来说,整部影片几乎是盯著字幕来理解。
影片开场是温情忧伤的日语告白,点出了「离」的主题:日籍大学教师,因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爱人;嚮往台北的阿嘉,十五年也没混出个样,不得不离开台北返乡;年轻漂亮的友子,为了工作,不得不离开生长的日本;单亲妈妈林明珠,离开了背叛她的日本男人也离开了年近八十岁的祖母;劳马美丽的太太无法忍受丈夫的工作性质,离他而去。阿嘉的妈妈和「代表」则是因为无奈的天灾或人祸,让他们失去了另一半⋯⋯,生离死别成了衬托这个电影的大背景。
同时,我们也可以揣摩出1949年大陆政局改变,大批的台湾外省人,不得不急匆匆地连根拔起,飘到海峡对岸的小岛上,其中许多人无法把爱人、亲人带过海峡,而终身困在思念忧伤的情网中。至于我们这些海外遊子,不也是背井离乡,曾在「离愁、情愁」中度日挣扎吗?我想这一点是该片引起强烈共鸣的主线,是潜意识里埋藏得太久的情绪猛然掀起的波澜。
因著「离」而留下生命中的残缺,留下无尽的思念和忧伤,因著「情」,而留下苦恼、怨恨、挫折和强烈的自尊心。
影片给人的表面感觉是浮躁的、乡土的、粗俗的,然而,这些表相的后面,都有其原因或故事。这一个个故事,在画外情书的串联中,揭示著人类最深层和优美的情感,揭示著人性中的至纯至真。这些人物让我们感到这么亲近,是因为我们每天看著类似的故事在我们周围上映。他们的痛苦我们能体会,他们的挣扎我们也有过,我们的心脏与他们一起跳动,没有距离。交织于影片中的爱恨情愁触摸到我们心灵角落中封存的往事,我们用眼泪和大笑来释放和回应,用呼喊和掌声来为它叫好!                                        【许芸于新泽西】

 

Dear 芸:
看妳的影评比看电影更叫我感动,足可看出妳是真正用「心」看电影。妳实在看到了我所没有看到的,佩服!

                                                                                                                                   【俐理】


亲爱的许芸:
谢谢妳用真情来欣赏这部电影。我原以为此类台湾元素的电影很难让中国同胞认同与感动,但妳的回应使我感动,什至眼中带泪来读完妳的回应。再次證明,爱,没有国界、政治、地区的限制,只要有爱,就有感动,就有希望。

                                                                                  【信惠于新泽西】


大家好:
《海角七号》恍如一道桥,带著我离开称为「家」的南佛州,牵引我返回久违的「乡」。终于安安静静看完全片,也明白自己推托的根本原由:就像进港后不愿下船的日本教师,我也近乡情怯。
你们知道吗?我也来自「国境之南」,是再道地不过的屏东人。
看《海角七号》像吃甘蔗。每年冬天甘蔗收成后,飘著淡淡的甜香,属于屏东的气味。看著电影,我的齿颊、肺腑彷彿再次被这甜充满─在粗鄙言语、卑微人物、市嚣喧哗、尘土飞扬下,吸吮甘味;压榨、熬炼后的结晶,却是能带出人幸福微笑的香气。乡亲、故土虽卑微,他们内里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我原像那位怯懦的日本教师,早早离开海角,飞往天涯。久了,习于旁观故土传来的纷纷扰扰,只能任由别人指控我对故乡漠不关心,只能把无限思念深锁斗柜。我一直站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望著彩虹另一端。
然而,《海角七号》却是一座桥,带著我离家、返乡。像阿嘉擦身而过的背影,拎著行李,身著慎密西装、呢帽,我步下彩虹,再次从粗糲中品尝甘美,从黑灰中呼吸甜香。
当我为台湾的卑微心痛,也受台湾的韧性感动。

「国境之南」,那儿风光明媚。                                      【敏雯于佛罗里达】

 

 

海角的另一端,有许多遊子惦记那美丽的小岛,《海角七号》使这群遊子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笑中带泪地回忆过去,那段穿汗衫吃香肠,或是买三嫂鱿鱼串的年幼时光。莞尔之馀,心中却有领悟,爱,仍是牵动人心的元素。有爱,才会思念,才肯原谅,才能和好,才有盼望。这起初的爱所带来的能力,想必也是导演这次拍片最深的体会吧!

 

让我们衷心地为这群有诚意、付出真情的电影工作者代祷,期待有更多深触人心的作品,在这疏离淡薄的时代,提醒大家勿忘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