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子女师

苏文安牧师与孙丽华博士

对谈美国华人家庭的在家教育

 

整理/张丽春、林敏雯

 

 

华人家庭不是都把孩子往最好的公立学校送吗?」加州Biola基督教大学教育学博士孙丽华,于2002年将论文方向定为华人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时,被教授如此质疑。

 

祷告寻求神的心意后,并从师友互动中得到印證,她锁定目标,在四年中以采样方式结识并查访了多位华人基督徒母亲,探讨她们从事在家教育过程中的信仰与文化经历。最后竟滚雪球般调查研究了多达一百个案例。华人于北美、台湾发表不少关于在家教育的论文,而以母亲为研究对象者,丽华乃是第一位。(除本页外,本文其他图片均由苏牧师一家参与其中的美国南加州华人在家教育互助团体「为文之心」所提供,特此致谢。)


 

「我有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华人文化传统,而丽珊是小留学生,熟悉美国文化传统,我俩都希望做到去芜存菁、融会贯通,再以圣经的价值观为核心,来经营婚姻与家庭。」

 

本刊特约主编苏文安牧师曾于本刊第四期〈风与风筝〉一文中追忆他和丽珊师母初婚时,所描绘的家庭蓝图。八年前,他俩就边做边学,开始在家教育的灵命与品德建造工程,与三个现年分别为19岁、15岁、8岁的儿女一起学习成为合神心意的人。

 

2006年文化实务营中苏牧师针对孙丽华姊妹的研究心得进行采访。丽华有广泛客观的观察,而苏牧师有深刻主观的经验,俩人相遇时,与其说是采访,毋宁说是对话。交会时擦出的火花,颇值得正探索在家教育可行性的读者关注和深思。

 

▲圣诞夜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心连心,与教会弟兄姊妹齐向世人报告耶稣道成肉身的大好佳音。


苏:为什么以母亲为研究对象?

 

孙:2003年母亲节,我给为人母的朋友们发电子卡祝贺,意外得到热烈的回响,其中也包括我的指导教授。贺卡的信息是关于神赋予母亲的责任。很多母亲对我说,即使先生很忙,无法完全分担教养孩子的责任,自己也要不负神的託付,教育好孩子,因为这是一个关乎神国度的使命。这些反应让我很感动,更印證神的带领。与教授沟通后,我将研究议题缩小至「华人母亲」的个人成长。因为,通常妈妈是在家教育的实际执行者,扮演重要的角色。

 

苏:那么,“Home Schooling”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中文应当怎样翻译?

 

孙:在家教育是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期间,由父母自己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在正式学校就读的教育方式。

 

苏:也就是说,不是在一般传统观念中,有校园、教室、校长、老师,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孙:是。至于Home Schooling,目前大概有「在家教育」或「在家学习」两种译法。

 

苏:持「在家学习」说法的人,是因为他们强调无论对父母或孩子,这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孙:主张「在家教育」说法的人,认为不是把学校搬回家里,而是在家庭的环境中进行教育。以下为了方便,就用「在家教育」吧!

 

苏:一般谈到在家教育,马上会提及孩子的社交、同侪问题。妳在研究中所接触的家庭有什么看法?

 

孙:从这些家庭中,我得到一个深刻的新观念是,社会化并不意味著迎合他人,而是培养家庭团队的服事,成为「僕人领袖」。她们期望孩子在社会中 成为中流砥柱,而非盲目附和者。这就要求孩子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敢于作但以理,勇于表达与世代有别的理念。


▲苏爸爸(雪峰)天天带领全家恳祷亲近主,即使在旅途中,也藉著电话传送祝福与祷告。


苏:很多人认为在家教育的孩子没有同龄朋友。其实,健康、正常的社交是能与不同年龄的人交往。单单与同龄的朋友在一起,彼此的判断力、价值观、成熟度相近,局限在这种世俗化、互相模仿的次文化里,并不见得有益处。

 

在家庭里相处的有祖父母、爸爸妈妈,兄弟姊妹,加上与别的在家教育的孩子互动,正是不同年龄的组合。因此,一般在家教育的孩子较特别的一点,便是能够与各个年龄层的人自在相处,与多数中学校园里愤世嫉俗的青少年很不一样。

 

孙:特别是对华人移民家庭,有利于缩小代沟、文化沟和语言沟。在家教育的家庭里,亲子和手足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多,无形中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据我观察,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朋友是暂时的,而手足则是永远的,这给我极大的震憾。

 

苏:据统计全美国目前已有超过两百万个孩子接受在家教育,且每年以15%的速率递增。其中华人家庭有多少?

 

孙:过去二十年来数量不断增加,据我所知,华人家庭至少有两百以上。现在越来越多年轻的华人母亲,在小孩即将入学时,把在家教育列入「值得考虑」的方案。

 

▲2007年初举办父亲子女退修会,留下难忘回忆。

 

苏:因为实行在家教育的华人家庭已经有相当的数目,关心小孩教育的妈妈们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资讯,也有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为参考,便能更深入、更具体地衡量其可行性。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某些家庭决心开始在家教育呢?

 

孙:我认为是信心与学习的整合(Faith-Learning Integration)。很多妈妈反应,刚开始拒绝在家教育,然而神不断呼召她们以在家教育来保守孩子的心。经过长时间的祷告、等候,才回应这个呼召。

 

我的问卷中有个题目:「『在家教育是神对我的呼召!』,妳对这句话确定吗?从1至10来代表确定程度。」很多母亲的选择是10。

 

当我要求她们以语言图像来描述决定在家教育的历程,有一位母亲以约拿来比喻自己。她曾想逃避神的呼召,约有三年之久,一直到「快被吞进鱼肚子里了」,才顺从神,开始在家教育。

 

苏:除了呼召,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说对公立学校的制度、教材不放心?

 

孙:这些当然都包括在内。有的母亲忧心公立学校的道德标準越来越低,品格塑造缺乏,圣经也被排除。一位母亲提到,神让她在梦中看见堂皇的学校、先进的设施,一旦打开精美的教科书,里面竟充满邪恶。

 

也有母亲认为在学校上课的方式很浪费时间,因此宁愿自己来教。当然,不是每个家庭都非要坚持到孩子高中毕业。有些母亲每年评估一次,看看神是否要她们继续下去。

 

▲「来啊!瞧咱们阳光般璀璨般的笑容,就知道父亲子女退修会有多精彩!」

 

苏:也就是说这些家庭相信,照圣经的教导,信仰与品德教育是父母的责任,不应丢给学校,什至教会。而父母负起责任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成为孩子的老师。

 

那么,妳认为什么样的家庭适合在家教育?这些家庭有些什么特色?

 

孙:父母有追求的心,愿意与孩子一起成长。对孩子属灵生命的重视过于学业成绩。这样的家庭,通常是妈妈需要全职在家,所以,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她们很愿意用不同于世界的价值观来生活,也很清楚为什么要做在家教育,所以愿意付上代价,就能做得下去。

 

有人关心是否妈妈英文能力要很好?其实不见得。很多母亲和孩子一起学习,使用DVD教材,在一旁陪著看,陪著教。实际上,在家教育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苏:还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如在社区大学选某些特别的课程,或是几个家庭一起,发挥个人特长,由一位家长教数学,一位教生物,什至有人把车库改成实验室来教化学。我们在南加州的几个家庭除了在家学习,还每週固定一起上体育课、美术课和品德操练课。

 

妳认为这些家庭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如果有人中途退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继续呢?

 

孙:有些家庭反应,上了高中之后,教材难度、实验设备,还有孩子强烈要求自己的同伴,都是考量的因素。

 

但是很多家庭首先提到的困难,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意识形态。如果能放下这种意识形态,会比较容易持续在家教育。如果怕别人知道自己进行在家教育,那么通常不能持久。

 

亲友长辈的「关切」,会造成不小的压力。其他如教会的态度,牧长是否支持,教会朋友的看法,也都造成很大影响。什至有人以「教会孤儿」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在家教育的家庭。可以看出某些在家教育的家庭无法融入教会圈,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是多么难堪的处境。

 

很多师母实行在家教育,极力在服事之间寻求平衡。在家教育也是服事,但没有人看得见,以至于不被接受。曾有一位师母难以兼顾,只好「向教会请假」,而遭到异样眼光看待,类似的例子让人很心痛。

 

苏:父母进行在家教育时,也会面临挑战。一般家庭中大人上班,孩子上学,相处时间有限。进行在家教育,几乎一整天都与孩子在一起,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无所遁形。难怪有人说,实行在家教育,改变最多的反而是父母亲。

 

孙:所以有的家长认为,在家教育的第一个学生是父母,孩子是同班同学。

 

苏:这是个很有趣、也很贴切的观念,也就是全家一起学习。在这四年间,有什么特别的场景让妳感动的吗?

 

孙:太多了!我什至想过,要把所收集的资料拍成纪录片,或是写成一本书。看到母亲们的挣扎,学著向孩子说「对不起」,让孩子从母亲身上看见耶稣的形像。

 

一位妈妈就曾有这样的经历。一天,十三岁的二儿子和五岁的妹妹吵架。她很生气地训斥他:「你怎么像个五岁的孩子一样不懂事?」

 

之后,她陡然回忆起老二在五岁那年的情形。老大重病住院,需要她和牧师日夜照料,还得兼顾牧会,只好把老二交给外州的亲戚照看,造成亲子隔阂。之后,家里有年轻人的聚会时,父母忙于服事,孩子就自己看录影带,让电视成为他的保姆。所以,比起妹妹来,老二的童年实在是一片空白。

 

圣灵的提醒让她看到,自己对老二的亏欠实在太多了。她流著泪,诚心诚意向孩子道歉。自那以后,老二和她的感情越来越好。去年生日,老二早早起床,做好丰盛的早餐端到妈妈床边。晚上睡觉前,已经是高高壮壮的儿子,俯身拥抱、亲吻道晚安,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郑爸爸(自剀,左立者)教导眼睛的解剖、生理与保健,并介绍他的眼科医师生涯。

 

苏:对于已经进行在家教育,和正在考虑是否要进行在家教育的家庭,妳有什么建议吗?

 

孙:首先要釐清为什么要做在家教育。我认识的母亲们的建议是:一定要清楚是神的带领和呼召。有了正确的动机,才能坚持下去。

 

我也希望论文收集的资料,能对未来进行在家教育的家庭有所帮助。

 

苏:在采访过程中,妳最大的收穫是什么?

 

孙:认识这些母亲,听到她们的生命见證,看到并参与这些家庭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收穫。我深深感谢神,让我看到祂的手在这个时代的作为,切实体会神是又真又活的。

 

一位受访的妈妈认为,教会的年轻一代,固然在学业、事业有很好的成就,在人际关系、感情问题上,却无法稳定,如浮萍般无法扎根。圣灵提醒她,这是父母一代过于放手,让孩子自行发展造成的后果。她认为,在家教育是代表父母一代的觉醒,与孩子重建和好的关系。她的话激励我,领悟在家教育更深远的意义。将来若神呼召,我也愿意实行在家教育。

 

苏:论到儿女的信仰和品德塑造,「在家教育」只是途径之一,不是唯一、更非绝对的,但从众多见證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条虽艰辛却蒙福之路。

 

虽然我们家老大才进大学,老二老三仍在身边,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尚未到评断成败功过的时刻,但我与内人仍愿意并肩奔向标竿。

 

因为我们深信,今日培养出三个合神心意的孩子,将来就能建立三个合神心意的家族,从而培育出一群又一群神国精兵。这是值得我们去「永续经营」的天国志业!


----------------------

在家教育充电站   经典作品


.Barfield, R. (2002). Real-life Home Schooling: the Stories of 21 Families Who Teach Their Children at Home. New York: Fireside.
.Farris, Vickie and Jayme. (2001). A Mom Just Like You: The Home Schooling Mother. Nashville, TN: Broadman & Holman.
.Macaulay, Susan Schaeffer. (1984). For the Children's Sak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Home & School. 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Books & Bibles.
.Sproul, R.C. Jr. (2004). When You Rise Up: A Covenantal Approach to Homeschooling. Phillipsburg, NJ: R & R.
.Whelchel, L. (2003). So You're Thinking about Home Schooling: Fifteen Families Show How You Can Do It! Sisters, OR: Multnomah Publishers.
.Wise, Jessie & Susan Bauer (2004). The Well-Trained Mind: A Guide to Classical Education at Home. W. W. Norton & Company;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

在家教育充电站   网站

 

.RCCC Home Education Ministry(若歌教会家庭教育事工)http://www.rccc.org/homeschooling/index.htm(内容包括北美华人家庭如何开始家庭教育、常问的问题等实用资讯。)
.Home Schooling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HSLDA) http://www.hslda.org/Default.asp?bhcp=1
.Advanced Training Institute (ATI) http://ati.iblp.org/ati/
.Institute in Basic Life Principles (IBLP) http://iblp.org/iblp
.Shao Tutorial Service http://shaoforum.net/tutorials/(在家教育毕业的华裔老师,于网路上与学生对话、白板讲解,教授文法、写作、拉丁语等课程。)
.亚一书房网站(有一栏目推荐在家教育书籍)http://asianbookone.com/store/index.php?cPath=142
负责人姚于方元经验谈:「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家教育?」可于《神国》网站阅读www.e-krc.org
.慕真在家教育协会  http://homeschool.fhl.net/
.台湾培基文教基金会 http://tw.iblp.org/index.html

-----------------------

提供本文照片的「为父之心」(Christian Fathers Arising)小档案

异 象:「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玛拉基书4:6)
成 员:大洛杉矶区实行在家教育的15个家庭,孩子目前有41位。
特 点:在家教育由父亲领导并积极参与。
活 动:每星期有绘画、品格教育课程及棒球运动;每月有父亲祷告会、母亲祷告会;每学期有才艺分享;每年有亲子退修会、露营、毕业典礼,并计画举办小型真善美讲座。
联络人:罗世吏、杨宣智、苏雪峰(请参考本页互助团体的电邮地址)

 

 

孙丽华小档案

嗜爱阅读、欣赏电影、热衷旅遊。曾任图书馆员、 文字记者 。于加州Biola大学攻读 跨文化教育学,2007年春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Dare to Home School: Faith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ristian Mothers 对此论文有兴趣者,请註明并寄:[email protected],将转寄孙博士。

 

苏文安小档案

资深文字人,写作、教学、采访、编辑,是工作更是兴趣。曾获加州Fuller神学院宣教学硕士及台福神学院道学硕士,现任北美真爱家庭协会副会长。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