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期神国知行-文化 Knowledge & Practice

【道听图说】图像小说专栏

第九艺术

法国图像小说

 

文╱黄瑞怡

 

 

美国超人漫画和新潮流图像小说,与日本历史悠久的连载漫画,分别在太平洋两岸博取全球读者注意力。若将视角拉广,全球漫画地图是否还有其他闪亮地域?答案是肯定的。欧洲艺术大国法国便是一例。

 

从20世纪开始法语漫画(Bandes dessinées,简写BD)几经起伏,最后一次复兴从80年代至今未衰。早期经典《高卢英雄传》或《丁丁历险记》(系列原作者乔治•勒米实为比利时后裔,但这套书以法语出版,第一批忠实粉丝也在法国)老少咸宜,享誉国际,因此他国读者不一定意识到法国漫画读者群独特性。

 

与美日相较,法国漫画更重视成人市场;并非出现大量暴力或情色,而是作品从主题、节奏、画风,都不见得吸引高中以下的孩子。法国任何一家书店,必定有图像小说区,读者群也跨越童年、少年到成年。从地铁站、咖啡屋、海滩伞下,到家居长椅,法国人手不释卷,图像小说是和其他类别书籍一样稀松平常的选择。

 

全民文化对图像小说的重视还可从他处窥见端倪。国家级文化单位对漫画推展的重视;享誉全球的拉古兰国际漫画节;罗浮宫与不同漫画家的合作关系。因漫画与图像小说在法国的地位,不少人称之为法国「第九艺术」。

 

或因发展初期就将成人读者包罗在内,法语图像小说更普遍探讨形而上或严肃题目:艺术的定位和意义、哲学、宗教,政治等。探讨生根于故事土壤与角色对话里。与许多美日漫画张扬鲜艳的画风相较,法语图像小说风格倾向于节制、收敛,色调或仅有黑白,或偏向沉稳。许多上乘作品风格更像是小众艺术电影或文艺散文,在有限篇幅里言简意深,余韵绵长。或否图像小说在社会地位已经牢固,不需大声疾呼读者注意自己?

 

法国图像小说数量庞大,代表性作家繁多,难以在一篇文章里做有系统性的全面介绍。以下几部图像小说,是半随机挑选以行旅为主题,但风格截然不同的当代名家作品。

 

▲因法国全民文化对图像小说的重视,任何一家书店,必定有图像小说区,不少人称之为法国「第九艺术」。
(图片来源:https://bookriot.com/four-great-graphic-novels-french-quatre-bandes-dessinees-fantastiques-en-francais/)。

 

《茉莉人生: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

 

这本旅法作家玛赞•莎塔琵(Marjane Satrapi, 1969-)的回忆录,是与专栏之前介绍的美国记实经典《鼠族》并驾齐驱之作。

 

莎塔琵出身世族,外祖父原是卡尔扎王子,与她情谊深厚的表叔是异议政治家,流亡多年终遭处决。父母出身都市阶层,强烈反对独裁,经常参与示威,又急欲保护独生女,因此家里氛围也像街头般常有张力。莎塔琵成长时伊朗社会动荡:10岁伊斯兰革命(1979年极端保守的基本教义派掌权,开始连串新令峻法,全面改变人民生活);12岁两伊战争让平民生活雪上加霜。当她展现家族血液,带着女佣偷偷上街头抗议,高喊「共和国万岁」、「国王下台」,催逼父母做出艰难决定,在她14岁时送往维也纳求学。回忆录第一册记述在德黑兰童年到少年,第二册则记述异国求学、回乡,再离乡的过程。

 

莎塔琵善于结合古老象征与日常生活,呈现孩子天真热眼观时局,和在历史、文化、政治重重漩涡里浮沉的百姓。她小时候常和上帝说话,梦想自己成为第一位女先知。而后宗教情怀虽因现实磨难碎裂,她的笔成为先驱,成就这一部有特殊意义和开创性地位的回忆录。

 

近代伊朗走过伊斯兰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开放的冲击。透过作者童少点滴带出对传统与现代中对历史、宗教、政治、女权等等思考。这并非高言大智辩论,而是有血有肉地呈现在莎塔琵和她自由派家庭如何陷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的蛛网里,父母又如何竭尽所能让独生爱女有挣脱蛛网的机会,即便要付上让她年少游离海外的代价。机场送行那几幕,尤其让人心碎。

 

 

她的艺术风格独特,结合卡通的童真与伊斯兰传统装饰风格,让人一眼难忘。她也掌握文图双重叙事的力量,几幅图就能表达出复杂背景,同时掌握人物的内心戏。

 

全书无彩,相对降低独裁政府镇压异己、战争血腥场面的刺激性。图画只有黑白两色,但人物、情节、主题都带着强烈个人色彩,没有读者会觉得这是一个单调平常的故事。如评论所言:「作者使用黑白画简单线条,勾勒出色彩幻的成故事,穿梭在代伊朗与古波斯王朝的。」

 

莎塔琵自序里说:「当我选择说个故事,我就知道再也回不去了。我的故,波斯波利斯,有座覆盖着霭霭白雪的阿山,有奶奶身上迷人的茉莉花香⋯⋯个故事,诉说的是从古波斯文明的波斯波利斯,到代伊斯下的神秘面。我永远记得奶奶说过的一句:妳要永远对得起自己,永远诚实自己。」

 

她之后又推出《茉莉人生》动画版,得到奥斯卡奖最佳动画提名,是少数经典漫画成功改编成动画的例子。借着这部回忆录,莎塔琵将「再也回不去」的纯真童年、青春漂流、为革命付出至极代价的亲友……永远地留在书里,一次次冲击掀开书页的读者。

 

《海边的露露》(Lulu Femme Nue)

 

 

看惯日本少男少女动漫还有美国超漫的读者,大概难以想像平凡家庭主妇能成为长篇图像小说的主角。

 

法国中生代翘楚艾堤安•达文多(Étienne Davodeau, 1965-)作品横跨纪实文学与虚构文类。成长于法国西部,出身工人家庭,作品擅长从生活取材,结合市井百态与实验小说技法,关注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不着痕迹地带出社会、环境、工农产业等议题。

 

主人翁露露是个平凡中年妇女―不好看也不难看,不胖也不瘦;安静无声,连笑容都罕见。她婚后离开职场,伺候脾气暴烈的工人丈夫,操持家务,带大三个孩子,在柴米油盐里如陀螺般旋转,模糊了自己的面孔和声音。她的生命场景如此平凡,仿佛日日上演的家常剧,看一集和看十几集都一样。露露和所有角色都是普通人,不是偶像剧的俊男美女,没有洒狗血剧情。

 

有一天露露离家了!没有交代原因,不知道去哪里,也没说何时返家。这是平静生活里突然出现的流沙,让全家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平静?还是大家都看走了眼,露露并非一辈子认分待在农场的母鸡,而是隐藏的凤凰?

 

在达文多温柔朴素笔触下,读者跟着露露出走,遇到一个个陌生人。第一个药厂代表认真「倾听」露露故事与心声,带她到了海边小镇。我们忍不住因她的脸上笑容开怀,惊讶地看着她与陌生男人出轨,也猜想:她就此不回头了吗?

 

这样一个平板角色,达文多的文笔画笔却将她说得高潮迭起,是对小人物生活的颂歌,是对转个弯路更宽广的另类诠释。这是个完全成人主导、成人才能体会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几个礼拜时间发生的琐事,为甚么能吸引读者一路看下去?

 

情节设计巧妙,角色视角变换自然,图像细致捕捉人物表情个性,「出走」,也体现平静生活水流下的暗流,激发读者同理心和好奇心:究竟会走多远,会遇到甚么,最后会不会回家……

 

作者创意推动故事:情节来自家人朋友的对话和叙述,几乎没有露露直接的内心独白。读者不知不觉间入戏,跟着这些配角一同推敲:这个露露,到底怎么了?情节借着「他者」议论纷纷推进,主角没有出来盖棺定论,「看戏」角度让读者很有共鸣。这些副角又不是路人,而是她的知交和家人,少了八卦成分,加重对读者反观自己与身旁是否有类似个案的邀约。

 

美国评论说得精准:「画是典型的法漫画格,看似不起眼,却有深厚功底支撑。它带给作品一种沉静感。所有的人物、者似乎都屏息等待着一种甚么西。究竟在等待甚么?个故事会你一个答案。每一位者都能从其中找到他想要的西。」

 

达文多塑造的露露,不仅牵动众多普通读者心弦,也得到专业肯定。他连续获得漫画大奖,之后《海边的露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得2015凯撒奖改编剧本提名。近期精彩作品是纪实性的《无知者:漫画家与酿酒师为彼此启蒙的故事》(Les Ignorants: Récit d'une initiation croisée)。

 

《耶路撒冷小日子》(Chroniques de Jérusalem)

 

 

一般人可能不容易把感觉上不怎么严肃的漫画,和相对严肃的报导性文学连在一起。不过图像小说家一次次证明,这个弹性十足的媒介能承载并表达复杂议题和信息。

 

自加拿大移居法国的漫画家居•得立勒(Guy Delisle, 1966-),曾因参与动画片在欧亚各地工作,以图像小说形式发表半自传型旅行报导作品:《深圳初体验》(Shenzhen);《平壤小确幸》(Pyongyang)广受好评。其后因配偶在「无国界医生」人道组织任职,他们在缅甸住了一年,催生了《缅甸小日子》(Burma Chronicles)。

 

2008年一家四口来到以色列,妻子在加萨工作危险忙碌,不能天天回到寄居的耶路撒冷东城。自由业的得立勒当起两个小小孩的无休奶爸。孩子在幼儿园时,他就抓紧时间带着素描簿走遍圣城。他目睹硝烟弹雨、几乎到家门口的战火,也有机会和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背景的邻居和新朋友攀谈。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与路德会牧师的友谊。牧师没有高言大智地强灌福音,而是倾听并回答他的问题,甚至得知他寻觅安静创作空间的困难时,主动将教堂钟楼闲置房间清理出来,免费提供为工作室。牧师对慕道者的温柔,对文学艺术者的慷慨,让人羡慕。他的宽厚为得立勒风沙漫天、硝烟滚滚的以色列一年,营造了一小片绿洲。

 

得立勒的图像报导以连串幽默生活小故事组成,表面上似乎闲散随机,没有一定逻辑或章法,但这些生活切片,组合出在几千年难以平靖的沙漠国度里,在古老宗教和现代政权日夜倾轧的圣城中,一个西方无神论者的惊奇、不解、感动。

 

旅居将结束时,他反思:「当你将对方简化成一个标签或者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他们,争战下去何其容易。」从这点延伸出和平的代价是愿意从多角度看待彼此,愿意倾听和对话。若没有真实的谦卑,没有耶稣超越的爱,这又是多么艰巨的任务?

 

已获得许多奖项肯定的得立勒,因《耶路撒冷小日子》得到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金兽奖,也再度进入欧美畅销书榜单。他如此定位自己的作品:「我的游多半是以小故事串而成,当我旅行,名古迹并不是我惟一感趣的,人与人之的萍水相逢更弥足珍。」

 

图外之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文学艺术创作,极大程度上是个人孤独的心路与笔路历程。最近几年更多涉猎资讯和与年轻一代对话,才明白一国政府有计画、有系统地介入,往往能为创作者开辟友善土壤与气候,长期下来就能见到丰硕果实。韩国电视剧和日本动漫输出外地,都与国家的推动和支援有关,造就版图小国成为文化软实力大国。当然要能真正鼓励创作者和催生好作品,政府支援要有节度,才不致将创作者变为宣传机器,产出一堆样板戏。

 

法国图像小说的花繁叶茂,同样与政府鼓励,和国家级艺术博物馆有心人多年推动,密不可分。换句话说,这些图像小说家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有各样资源支持,也有广大成熟的读者群作后盾。

 

这不禁让我做起梦来:人教会作地上神的国度,如果愿意基督徒像小家提供源与祷告,假以日,在已露出新苗的华语图像小园地里,或能有基督福音成大,指向天空的作者?

 


 

目:
《茉莉人生:我在伊朗长大》,玛赞‧莎塔琵,尉迟秀译,2019,爱米粒,台北。
《海边的露露》艾蒂安‧达沃多,黄洵宓译,2019,湖南美术,中国。
《无知者:漫画家与酿酒师为彼此启蒙的故事》,艾堤安‧达文多,陈蓁美译,2017,大家,台北。
《耶路撒冷小日子》,居‧得立勒,陈文瑶译,2020,脸谱,台北。

 

 

黄瑞怡,台湾大学图书馆学学士,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语文教育博士,专攻儿童青少年文学。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学任职,现任优曦基督教学校国际学生部主任,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资深同工及教师。文章散见台湾,北美基督教刊物。近八年为台湾《校园》杂志「尴尬少年游」及「恶水筑书桥」两个专栏作者。曾参与远东广播公司童话系列讲座。跟随自家两个爱阅读的大孩子继续拓展阅读视野。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