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DNA 到 LILY

专访陈逸豪牧师热情畅谈「门徒家教会」

 

采访/马林、吴仙对

图片提供/马林、本刊资料照片

 

 

陈逸豪牧师自2001年,四十出头就接替转任正道福音神学院院长的刘富理牧师,担任台福系统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主任牧师。在事奉满十年、主日聚会人数逾千、各方恺切慰留声中,宣佈辞去现职,自2011年起,专心推动「门徒家教会」运动。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牧养、培育和宣教架构?这背后涉及什么样的教会观和牧养观?为何陈逸豪牧师会如此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到底是什么因素,能令他如此热火熊熊?本刊特地专访陈牧师,盼能为关心教会前景和生态的读者带来富有前瞻性、挑战性、突破性、实用性的省思与启发。

 

Q:请问您这二十五年来从教会事奉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学习,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好让我们知道是什么推动著您一步步到目前这个起跑点上。

 

陈: 1985年是我事奉旅程的起点,第一站在洛杉矶台福教会(洛福)担任圣乐牧师,也负责门徒培育,和当时的主任牧师刘富理牧师配搭。1989年起热心推动敬拜讚美,这在传统教会完全是创新之举,而我竟然是第一个推动的人!

 

「那时候,你在带敬拜讚美,每一次敬拜团举手的时候,就有会友跑到我的办公室,说台上这些人把手举起来的时候,就把神的脸遮住了!」这话是2008年刘富理院长为我的书《生命树上的歌唱》写序时,回忆当年情况才对我透露的。由此可见推动过程中的挑战何其巨大,以及当时刘牧师对我天衣无缝的遮盖!他百分百支持我,全然放手让我去传递异象、活出异象,会友就逐渐接受、融入、投入了。非常感恩!

 

▲「以儿女的心敬拜神」是陈逸豪牧师教导敬拜讚美课程的素材,突破华人以「工作成就」定义关系的观念。


在洛福负责「门徒培育」时,我原来以为鼓励会友在家读圣经,来教会上主日学和造就课程,就能大功告成,没料到成效不彰。这才发现:人的生命要改变,不是上课可以上出来的!

 

我事奉旅程的第二站,是在休士顿的美南台福教会担任主任牧师(1995-1998)。服事进程遇到一些瓶颈,心中渴求突破,面对的挣扎很多,失落也很深……,后来才发现:原来华人的传统观念是以「工作成就」来定义关系!原来自己一直是用一颗「奴僕的心」在服事神!

 

我领悟到恩典是:人服事神,在性质上是僕人,在身分上是儿女。服事主的人要认识这恩典,非常重要!这恩典使我能够不再因为外在的表现、自己的行为而挣扎、痛苦!这恩典使我有儿女的心,能敬拜神─人若没有儿女的心,就很难敬拜神、亲近神。站在这恩典中,才能够以儿女的心敬拜神,这在华人文化中是非常需要更新的敬拜观念,成为现在我教导敬拜讚美课程的素材。

 

事奉旅程第三站,在1999年我回台湾推动「有情天音乐世界」,就是推动本土敬拜的观念。在华人文化中,怎样再次回归到儿女的地位,与神有健康的互动?我们出版很多本土的诗歌创作,并带到苦难的地方,服事在苦难中的人。事实上,「有情天」的名字就是从「无情世界有情天」来的,意思就是显示在无情苦难的世界里面,基督徒怎样向世人传讲神的爱。

 

第四站,在2001年回到洛福担任主任牧师,主要是和领袖互动、传讲异象和讲台的服事。其中最大挑战在于:领袖就是领袖,每个人都想要有一番作为,都有自己对服事的想法,因此最初几年就是整合异象。2004年是个转折点,洛福开始「Alpha生命启发课程」的传福音策略,一年之内因参与这课程来受洗的人大约有一百个!这是很大的突破,对我也是很好的学习。

 

2007年是另一个转折点。当时我开始思想:教会要突破,要倍增,从现代教会的架构来看,场地的硬体设施都会限制增长。洛福教会有一千人,大堂可以坐九百人,但停车、团契的教室都不够用,所以想到在家里聚会(home group)的型态,希望能够突破硬体的限制。

 

▲在家聚会的型态,能够突破教会硬体设施、场地不够等限制。


同时,我个人不断学习怎样亲近神、听神的声音。以前,都是面临重大事情,要寻求神的旨意,大家一同祷告。现在是我独自学习听神的声音,体验到和神很亲密的关系。我发现:和神更亲近以后,神就会对我说话!这样的经历越来越多,才恍然大悟这区块是我过去所忽略的。

 

我把这经历与门徒的观念结合起来,看见新约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神要藉著圣灵,将律法写在我们心里。简单说,就是我怎样让内住的圣灵,能够更多发动起来,能够在我生命里更自由地运行,带领我去跟随耶稣,知道神的旨意。这些发现对我是极大突破!但对弟兄姊妹却是极大衝击!因此我再三告诉他们说:「对你们最重要的事,不是听牧师的教导,而是听神的声音;请你们不要以听牧师的讲道来代替听神的声音。」

 

Q:那么,这令您无法再视而不见、因循守旧的传统教会的门徒栽培和讲台事奉到底瓶颈在哪儿?

 

陈:就门徒栽培而言,一般教会常以为只要把人送去「上课」培训,上完课走出教室的人就是「门徒」了。没错,上课教导固然重要,就像医学院的学生要上课多年,可是要怎样开始实习呢?当然他要有资深医生带领,临床去实际观察资深医生怎么做,理论与实务互相印證,等到逐渐掌握实务操作要领后,就该换他做,老师从旁指导,这叫做传承,就是门徒培育。可是传统教会通常停留在上完课,培育也结束了。

 

我怎样看门徒培育?不是把人带来作「我的门徒」、「我的羊」。很多传道人称会友是他的羊,其实都是耶稣的羊,不是我们的羊。所以他们解释约翰福音十章,耶稣为羊捨命,我也要为羊捨命;耶稣都能够认得羊,我这作牧师的也要认得每一只羊、叫得出名字。然而,老实说,在会友上千人的教会,我实在不晓得怎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所以我对会友说:「你们不是我的羊,是耶稣的羊。」

 

我牧养核心同工,最终目标是带他们到神面前,让他们藉著圣灵,直接与神连上线,培育亲密关系,以后自己就会成长。例如保罗和提摩太同工一段时间,提摩太学会后,保罗就离开他了,很久才写一封信给他。保罗所做的才是门徒培育。

 

我开始认识到,圣经最基本的精神是:律法在摩西的约是写在石版上,新约则是藉著圣灵写在人的心版上。所以,很重要的是让内住在门徒的圣灵可以发动起来,然后藉著圣灵,他可以听耶稣的声音,得到耶稣直接的教导,慢慢结出圣灵的果子来。当你看到他与主的生命连结得很紧密时,就要把他差遣出去,不是要他永远听你的,因为他可以开始带领别人了。这就是我对门徒培育的观念。

 

关于讲台事奉,我总结十五年来的密集讲道经验,发现一个困难:传道人讲道能给会友带来一些感动,但其生命影响力却是短暂的,因很多信徒倚靠的就是牧师的讲道而不是直接从神得著餵养!但牧师对会友讲一千次「神爱你」,还不如他自己听到神向他讲一次「我爱你」,能深深地刻在他灵里深处。

 

如果牧师被许多服事缠绕,却硬要挤出他本身没有的东西来,到最后会很辛苦。所以,讲台的服事到底是找资料来的,还是生命内里的流露和祷告来的,结果绝对是天壤之别。我开始学习听神的声音时,发现只要和神接上线,领受就会源源不绝。以前,预备一篇讲章往往要用八个小时,但自己养成亲近神的习惯以后,发现常常有神的启示,再花两三个小时整理出来,就可以餵养会众了。

 

传统教会的讲台,最大的陷阱就是让会众觉得牧师讲得很好,然后就很饱足了,于是就以讲台来代替听神的声音、代替和神的亲密关系,这实在太危险了!我发现更重要的是教导会众怎样从神直接领受!这是我现在门徒培育的一个最重要的观念。

 

Q:请归纳您目前所知的华人教会模式,并描绘您心目中「门徒家教会」的定位。

 

陈:基本上,我将教会分为三种模式:机构型的教会(Institutional Church)╱细胞小组教会(Cell Church)╱家教会(House Church)。各式各样的教会,神都使用。而门徒家教会是专给彻底想要作门徒的人,华理克牧师(Rick Warren)提出健康的教会要有五个圈,就是社区(community)、居民(crowd)、会友(congregation)、委身者(committed)、最后是核心(core)。

 


华理克牧师分析,教会要接触社区,从社区吸引群众,群众里面有一些会成为会友─到这个圈时,很多传统教会没有委身者这个圈,就直接进到核心,也就是从会友当中选出一些热心的人来带领教会。这群核心同工没有经过门徒培育,你想:教会会不会乱?教会是不是用人的方法?于是,许多纷争就出现了。所以华理克牧师指出,你要从这些会友中找出一些委身者,培育他们作门徒,再从中选出核心来,就对了,教会就健康了。

 

然而,不管是传统教会、小组教会或家教会的模式,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门徒培育!有一些小教会原来有三十个人,过了二十年,还是三十个人!他们需要的就是门徒培育,帮助会友能够成为主的门徒,就能够成长起来。我认为,没有门徒的培育,教会是没有希望的!

 

我主要推动的是门徒培育,家教会只是从门徒DNA延伸出来的另一种教会的模式。目前,我的定位是:自己作主的门徒,并带人作主的门徒。这就是我的使命宣言。

 

Q:能否进一步阐述令您充满热情与盼望的「门徒家教会」核心理念?


陈:我现在讲的「家教会」,是从柯奈尔(Neil Cole)开始的,他提出一个「有机教会」(Organic Church)的DNA理论,我的翻译如下:

 

‧D:Define Truth,道成肉身的灵修。
‧N:Nurturing Relationship,恩慈关系的培育。
‧A:Apostolic Mission,爱人灵魂的使命。

 

柯奈尔指出,基督徒生命要成长与突破,关键在连于基督耶稣,这就是D。你和神有直接关系,神一定对你说话,对你的生命有引导,透过读经、祷告、默想、安静、环境,你要常常问神:「神啊,祢要对我说什么?祢要感动我什么?祢在引导我什么?」这成为我现在带门徒的关键,不是我对你说神在你的生命里有什么带领,而是你自己要寻求。

 

接著,基督徒要有一两个门徒夥伴,和夥伴有恩慈关系的培育,这就是N。神向你说的事,可以请他为你祷告,使你从神得力量去完成;你生命中的软弱,神一直感动你要胜过的,你可以请他扶持,生命彼此负责。你敞开自己深入分享生命时,门徒夥伴不批评、不论断、不定罪、不传言。

 

进行深层的分享,必须要有门徒夥伴的关系,两个三个人就好,不能二三十个。在马太福音十八章15至17节,主谈到在教会有人得罪你,你就去和他两个人一起处理这个关系。如果他不接受,你就再带一两个人去,也就是两三个人在一起对付生命问题。我发现传统教会比较看重讲台信息,可是会众听过许多教导以后,许多人还是我行我素,各自看著办!但我们的两三个人就可以真正同心合力对付生命问题的癥结,这就是恩慈关系的培育。

 

A就是基督徒不能老是聚在一起,而是要被差遣到非基督徒当中,和他们有互动,用耶稣的爱去爱他们,为他们的需要祷告,使他们有机会成为神的儿女。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当基督徒与世隔绝地自己聚在一处时,不仅会失去盐的功用,还会造成「你鹹我,我鹹你」的光景。试想一下我自己的生活型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和基督徒在一起,非常缺乏非基督徒朋友,这是传道人典型的生活,也是许多教会内基督徒的生活光景。我们必须重新检验自己的生活型态:是否遵行耶稣「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的大使命?

 

以上就是DNA的基本理论。因为DNA是生命基因,如果DNA正常、健康,自然就会长得很好。所以看重的是健康,不是增长。基督徒最主要的就是这三层关系,我培育好耶稣的DNA,我就自然结果子。

 

这是「两三个人」的牧养架构,和小组教会很不同。小组教会一个小组长(或有副组长)要面对十到十五个人,关怀工作不容易,很快就会烧尽。在门徒家教会,你只要先培育你个人的DNA三层关系,一定会经历神!你最重要的事在于怎样听神的声音,你培育门徒夥伴的关键也在这点,然后他就会去培育另一个门徒,他的生命也会开始健康起来。他自己要牧养几个人?一个两个人而已,很轻松。

 

比如说,有甲和乙两个人做DNA,带了一个人信主,就有三个人;接著又带另一个,于是就有两组DNA,像细胞分裂。这样,你永远不会累,可以永远注重的就是你的生命和生活,而不是注重你的事工。两三个人就可以开始,我现在所寻找的家教会,就是这种门徒家教会。

 

Q:您在前面一再提到「有别于传统做法的门徒培育」,能否更深入说明如何在您提出的「门徒家教会」模式下落实?


陈:新约的精神是每个人都有圣灵内住,要寻求神对你的带领是什么。这样,我带领的人才能够作主耶稣的门徒,如果永远只作我的门徒,就会产生一个现象:学生不能高过老师。耶稣带保罗,保罗带提摩太,提摩太再带提摩太的提摩太……,这种带门徒的方式,保罗不会高过耶稣,提摩太也不会高过保罗,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

 

歌罗西书一章28节说:「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保罗做的就是把提摩太带到耶稣里面,告诉他有圣灵内住,要藉著圣灵去寻求神,他是主耶稣的羊,不是保罗的羊,我保罗只是他的一个导师而已。主的羊就会听耶稣对他的说话。所以,「听神的声音」和「门徒培育」的观念就结合起来了。

 

门徒培育需要基本的教导与操练,我将创立一个机构叫LILY Ministry Center,LILY就是“Lord, I love you.”的字头语。其中主要有四个课程:是作主的门徒、听主的声音、读主的话语、传主的福音。说明如下:

 

第一、作主的门徒
你怎么知道你在跟随的是耶稣,而不是跟随你的人性、世界的观念、过去的伤害和教会的传统?回到圣经来看,从创世记第一章到第十一章,我发现神的心意是亲密与爱,但人堕落以后所倚靠的是自己,不再求告主名,有才能的人特别容易落入这种光景(参考创世记4:16-23)。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求告主名,却倚靠自己的才能服事神,你怎么知道你所做的是神的事工还是在建造巴别塔?重点在创世记第二章,你是不是与神亲爱、与人亲密?这个横向与纵向联合的关系,才是人最大的满足与需要。所以你与神的亲爱、与门徒夥伴的亲密是最重要的。我告诉弟兄姊妹,我们的教会也许很大,但神不在乎这里有多少人聚会,神在乎这里有多少人作门徒。

 

第二、听主的声音
学习怎样让内住的圣灵发动起来,就要与神亲密,你越亲近神,神就越对你说话,你常常在神的同在里面,神怎会不对你说话呢?神一定会把祂的祕密告诉你。隐祕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参考申命记29:29)。当你做了明显的事,神就会把祂奥祕的事告诉你。明显的事是什么?就是你亲近神、爱神,你让内住的圣灵活起来了,神当然藉著圣灵来显明祂的奥祕。「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2:9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爱神,祷告亲近神。

 

第三、读主的话语
怎样读圣经?你要自己会读,不要一直倚靠别人来告诉你。许多老基督徒查了三十年经还在查,然后说:神的话语太奥祕!我一生都没有办法懂。不!你自己要知道怎样读圣经餵养自己,而不是三十年如一日地倚靠牧者、教师餵养。一旦你知道怎样读神的话来餵养自己,就可以开始带领门徒了。

 

第四、传主的福音
知道怎样作主的门徒、听主的声音、读主的话语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去传主的福音了!透过培养DNA的门徒生活型态,进入非基督徒的生活圈中,和他们作朋友,观察他们的需要,知道如何以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这是生活关系的佈道。然后学习个人谈道、权能佈道(为他们的病痛需要祷告……),如何做小组佈道,如Alpha课程。(编者註:这启发课程是为不肯上教会及初信者而设,让参加者藉轻松的用餐和讨论方式探索生命的意义。)这些都是「传主福音」的训练。凡事要靠圣灵的充满引导,我们才能作主的见證,这就是DNA中 D 的重要性!

 

学完以上四个功课,也就是完成门徒培育以后,他们就可以被差遣出去,两三个人就可以开始做DNA小组,开拓另一个门徒家教会。然后,我们可以建构一个「网络中心」,成为他们的资源连结中心。


▲四个人以上就可以成为一个家教会。


Q:请描述您认为今后值得您全力以赴的教会牧养蓝图,并说明具体实现的步骤。


陈:我的理想教会牧养蓝图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叫做DNA,这不是一种聚会,而是每一天都要实践的门徒生活方式。你平时的读经、灵修都在DNA的生活里面,且有一两个夥伴常常在生活中彼此服事。这是生活道成肉身的培育与落实。

 

第二个层面就是门徒家教会,一週聚集一次,两个以上的DNA小组,即四个人以上就可以成为一个家教会。家教会一定要建立在DNA的根基上,聚会时是各人生命的分享,例如:这个礼拜我怎样经历到神,或者我很低潮,请你们祷告。你可以带非基督徒朋友来参加这个聚会,看看基督徒是怎样生活的,所以也可以传福音,彼此有生命的扶持。

 

第三个层面就是LILY,是资源网络中心,是门徒家教会的聚集点,其主要功用是庆祝、集训、教导。这个家教会可能有十个人,或十二个人,如果有十个家教会一起来,就有一百多人,如果平均一个月聚集一次的话,就像特会,就可以进行教导训练,把国度最好的人才与资源带进来。

 

LILY不需要教堂,家教会也不需要专职牧师牧养,也许你会问:专职牧师要做什么?我们还需要专职牧师吗?当然需要!主要关键是:我们如何落实「人人皆祭司」的神学理念?如果走门徒家教会的方向,家教会的家长或组长是「信徒祭司」,一个专职牧师可能进行连结五十个家教会,他就可以牧养五百人,因为他只要把这三个层面连接起来,就能供应家教会的特别需要。


LILY是一个资源网络中心,连结许多家教会,但家教会更需要以门徒DNA生活为基础。这样,大家都去作门徒,家教会就很精彩,聚集庆祝起来就有很多资源。家教会若是自己没有成立为一个「机构」,就可以把LILY当作财务中心,但因它不需要硬体,不需要很多牧师,所以我给它一个2-4-4原则,就是一半拿去宣教,四分之一拿去帮助家教会中间需要帮助的人,另外的四分之一给LILY做行政费用。

 

我一直在思考圣经上所教导的「人人皆祭司」怎么才能做到。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人都和神有关系,这就是DNA。有人害怕:自己会不会走偏了?其实,只要看你的DNA健不健康。如果你有D没有N,那是灵恩怪象,只听神的声音,都不管别人。如果你只有N,和大夥儿是哥俩好,那是个俱乐部。如果只有A而没有D,就是做事工,传福音变成一种事业,一种成就感。所以DNA不能分开,只要你的DNA正常,你就健康正常了。

 

我定意要做门徒培育,自己也知道很不容易,可是长期来看,这个影响很深远,尤其在宣教事工上。在世界上某些地区,稍微多一点人聚会,政府就抓、就逼迫!我问一些当地的带领同工说:「两三个人聚会还会被抓吗?」他说不会。以后在伊斯兰世界该怎样传福音?你能够用小组吗?你能够用大聚会吗?不可能!两三个人可以不可以?可以!


耶稣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20)为什么耶稣要说两三个人聚会?因为参与聚会的人没有负担,不需要準备一篇道来餵养,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面对面来分享生命,也共同来承担生命,这是门徒培育与操练。门徒家教会的教导交给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在LILY网络中心有最好的资源、讲员和特会,人人接受装备、造就以后就出去实地操练。人人与神有直接关系,人人面对生命,人人服事主,人人皆祭司。

 

在二十个人的聚会里怎能深入分享生命?可是如果只有两三个是可以的。所以我现在鼓励人做DNA,夫妇就可以开始做,变成一个团队,耶稣会差遣你们从家里开始。要注意的是你有没有A,怎样和非基督徒接触?当你去接触、去爱他们时,他们就有机会成为神的儿女。然后弟兄再找一个弟兄,姊妹再找一个姊妹,DNA就倍增了。你要深入分享生命,弟兄不要找姊妹,姊妹也不要找弟兄。这种彼此关怀、彼此守望的关系才叫做肢体。这样的门徒家教会,全地都可以是教会!

 

 

记者小档案
马林来自北京,吴仙对来自台北,夫妻同心跟随神,目前是北美正道福音神学院学生。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