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命的梦工厂

走过八届的文字营

 

采访整理/简海兰

 

 

1999至2006年,接受培训者近600人次;八届以来,由一种营会(文字营)、一个班,到四种营会(文字、艺术、戏剧、理财)、八个班;八届以来,师生出了五期文字营特刊,四册人生补羹励志书,更联合神国人才,推出《神国杂志》。八届以来,北美教会内外的报章杂志及网上刊物,湧现了一批内涵、文笔均佳的新作者;许多教会刊物喜获编辑、采访人才;许多出版社寻获优秀译者。

 

这已非一个营会,而是一个团队、一种运动,一场徵召、训练、动员神国人才的持久战。

 

这样的生命影响力从何而来?笔者采访了年年分享生命、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和在营会及实战中不断更新成长且几乎年年「回炉再炼」的学员们,请他们描绘这「改变生命的梦工厂」是如何建构、运作、生产的。

 

几乎每个参加过文字营的学员都说它好像一座宝山,它里面到底有什么宝藏?

 

1998年底,高俐理老师接任《使者杂志》编务两年左右时,兴起了办文字营的念头。一方面是因为她自己想要学习,另一方面是她需要有异象、有笔力的作者群,好分担写作、采访等工作。当她与苏文安老师分享这个想法时,感谢神,苏老师毫不犹豫一口答应,让她知道神在这件事上有印證。就在1999年夏天,重新开始已中断多年的宾州文字营。

 

自1999年开始,苏老师一直是文字营培训、进深两班的讲师。苏老师谈及最初与俐理老师在一起为这个营会定基调时,就希望这是一个能让生命、生活、事奉相辅相成,灵力、笔力、创造力平衡发展的营会。他说:「文字营的特性在建立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有新的生命、生活、事奉。在营会中所学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因为能把所学的放入生活之中,文字的事奉才可长可久。」

 

「工人先于工作」的生命传承

 

一开始,苏老师教导的方向便专注在有文字人的生命、过文字人的生活。不唱高调,没有高深的理论。乃是从务实的「七每运动」出发,一步步学习。

 

俐理老师不但同意这个文字营要从塑造文字「人」开始,更盼望藉这营会,传递对灵魂的异象,并藉著参与文字事奉,影响社会、文化,建立教会,装备信徒,拓展神国度。

 

学员麦小莹的心声,可以诠释此话,她说:「在文字营的第一年,我找到了那支儿时锺爱的彩笔,从此每年带著候鸟归家的心情回到文字营。在师长的关爱指导下迈开脚步,和同学共攀『创作、编辑、采访和翻译』的山头。虽常跋涉云山丛岭,但方格中的视野渐被打开;除了拥有蔚蓝的晴空,也把心笔交接于曙光,让飞跃的灵思透过恩雨,反映出谦柔的彩虹,寄语大地。年复一年,我的老笔就在这水乳交融的教导切磋中,被灌满了新墨。」

 

▲对文字事奉的异象与热情,孕育了八届文字人生命养成的奇妙营会。图为1999年宾州文字营重新开始的「创营元老」们。

 

真枪实弹的文字操练

 

俐理老师还提到文字营另外的一个特色,是来参加的人都要拿起笔来,真枪实弹地演练。绝不只是听听演讲,满足一下个人对文艺气息的罗曼蒂克情绪而已。1999至2003年,曾经前来助阵的蒋海琼老师,记得第一次要求当场写作业时,同学们还以为她在开玩笑。后来,同学一年比一年进入状况,竟无一人抗议了。

 

她说:「当场操练写作是很重要的。虽然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却可以藉此发现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愿意把心摆上,一定会有收穫的。」后来开了编辑班、采访班、艺术营之后,也都秉持同样的原则,在营会中除了讲授原则与技巧,更必当场操练、现场评析,务求同学能知行合一。

 

▲1999年第一届文字营「元老级」笔兵,有的至今仍年年回锅,重温并充电。

 

惺惺相惜的甜美友谊

 

「来到文字营就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强调建立长远的关系。因为,要成为一位有果效的文字笔兵,必须从别人身上观察学习,与神与人都建立起美好的关系。」俐理老师如此说。

 

也诚如学员陈冰光所说:「在灵命遭巨创、不再能吟唱时,因著老师同学们同舟共命、济弱扶倾的情谊,感动天心;因著大家竭力祷告,恳求天父救拔;待风暴扫过,事奉的前路,又见一道彩虹高高升起。因此我知道:钉痕手的爱,不会离开。神再次将我心门推开,带我走出幽暗,使我枯木般的生命,再沐春雨甘霖。」

 

宾州文字营重新开始的1999年,只有一班,至2006年,增至四种营会共八个班(详见附表)。此外,学员们来处已从宾州近邻扩展到美国中部、西部、南部及加拿大,什至台湾等地。2006年更在休士顿开进深班,在凤凰城开培训班。

 

最初,学员原居地为港、台者居多,自2001年起,来自国内的也增加了。学员的年龄层也多有变化,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的都有。与其他营会最大的不同是,相当高比例的同学一旦参加,就年年回来,因此同学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俐理老师说她是个蒙福的人,在文字营中,各位老师将生命摆上,尽心尽力地服事。同工们默默做尽一切工作,只要她敢开口,大家绝对帮忙到底。就连许多同学,逐年下来也都变成她最好的同工和朋友,在营会的準备和各样事务上,她几乎不用过问。每年营会,她最爱的场景之一,就是老同学回来时那种喜极相拥、惺惺相惜的情景。她期勉大家,来过文字营之后,都能成为一生的好朋友。證诸实情,俐理的梦想早已成真。

 

甲华同学表示,她为能结识一群怀抱爱主、爱人情怀的笔兵而感恩。和大家一起追求灵性、见识、文字的高度,一同成为基督国度争战的勇士,真是她人生下半场最有价值的事!

 

除了在营会中的相处以及每年三月第一个週末在俐理家重聚所累积的情谊,更特别的是,每年营会之后均有极具挑战性的共同目标。例如:1999年至2004年,一年一次的《文字营特刊》,加上自2002年起《人生补羹系列书》的出版,此外,师生中更有一批人结合各地神国人才,同心投入2004年创办的神国资源中心及2005年的《神国杂志》,走向普世,真枪实弹地「发掘神国资源,结合蔚为主用」。这些大手笔、大格局集体创作的过程,把大家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文字营特刊。

 

灵命的突破与进深

 

营会中每天清晨的灵修时间,都看见圣灵运行在我们当中,亲自感动同学们的心。那些伤痛、悔恨,或是喜乐、感恩,都成为彼此生命中相交时激起的火花,让我们的灵命不断地提升。

 

同学许芸的感受颇具代表性。她回首来时路,感动于神所赐丰丰富富的恩典,让她不能自抑地要将神的大能和大爱与人分享。她说:

 

「文字营给了我正确的文字事奉启蒙教育,让我突破了思想、生活和生命中多个瓶颈。让我的心灵可以完全向神敞开,坦然无惧地来到祂面前,为祂讴歌,向祂欢唱。从我向神祷告:『我不能,但祢能』那天起,便看见神一步步带领和亲自动工。是神膏了我这只笔,用大爱充满我,给我添加心力和体力。祂也藉著让我踏入网路世界,看到千千万万有需要的灵魂,看到文宣文传的使命和责任。」

 

冰光同学则说:「若不是云上爱的呼召和引领,我不会来到文字营;若非心坎悄存著,对师长、同窗纯情的深深感念,我不会殷殷期盼宾州的蜀田泛金,每年由加州越山过岭、屡屡东飞。在这里,生命被改变,生活有目标;从此知道『文字事奉』是我委身的祭坛,『福音预工』是我耕作的禾场,『见證信仰』是我发光的灯台。94%未信主的北美华人同胞,是我努力递呈福音的对象;每篇自我剖解的作品,是我传讲生命的信息;我是蒙神拣选、文字传道行列中的一员新兵。」

 

▲2003年进深编辑班师生欢聚留影,男生人数大跃进。

 

将信仰落实在生活中

 

「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读书贵有心得,写作贵有新意,生活贵有滋味。」这些都是苏文安老师常提醒同学们的话语。他期望每位同学也把「七每运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利用这有效的工具,使之成为一种生活的型态,培养出基督徒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苏老师更勉励我们对电影、小说、通俗文学、大众媒体,都不要轻易地拱手让给世界和撒但。要把时间、精力分配给广大的福音预工工场,让更多人因著我们的服事,被带领到上帝的国度里。

 

惠琬老师说:「创作,是一种属灵的经历。」她指出,创作不只是舞文弄墨,更是属灵(spiritual)层面的经历。因此我们一生的创作,必是来自于内心的呼召。而创作所需要的想像力跳跃,与我们信仰中用想像力来进入圣经故事或与神相遇,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她说:「创作也是创造力(creativity)的发挥与语言的创造(creation)。创作更是一种信心的经历,神启示、神揭露、神带领、神完成。这种种属灵的经历,都是我个人十几年来的深刻体会。」

 

她提醒我们,创作若只停留在风花雪月的写写玩玩,或极尽各种技巧的雕琢讲究,这条路绝对走不长。属灵的道路却不同,是我参与神,神亦在我里面,相生相成,生命与作品一起成长的道路。所以,她不只看重学生的作品是否有进步,更要学生交出在创作中聚积属灵经历的成绩单。

 

▲文字营师生的福音预工集体创作—人生补羹系列。

 

是什么原因让老师年年回来倾囊相授?又是什么使得不少学员年年回炉、学而不倦?

 

真诚相交

 

「每次来到营会,同学们都非常幽默、开朗,到处充满笑声。所以,我们的课程虽然密集,却不觉得过份疲惫。」苏老师带著微笑回想。

 

他还有特别的感受:「自大学毕业,人过中年后,已很难再交到诚挚的朋友,却在营会中和好几位同学及同工成为推心置腹的好伙伴。看到同学们在生命、生活、事奉中一步一步的突破,如今在多方面都有长进,觉得这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奉。俐理在背后的筹备,使营会更有家的味道。大家的回应也使营会更有趣。2003年起,还有代祷团队为营会守望祷告,使大家更经历到上帝的恩典。」

 

就是这些,让他在营会服事,历经八届仍乐此不疲。

 

为父为母的心肠

 

惠琬老师从一加入便是生命的付出。她表示,自2002年文字营增设「文字培灵与创作进深」班,开始规划长期走向,这与她所要託付出去的异象,完全吻合。她感觉参加此班的同学因苏老师在培训班和进深班的严格训练,在写作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水準,在文字事奉上亦有相当程度的委身,所以教起来特别有传递「棒子」的挑战与热情。

 

她提到,在上课习作时,读到交进来的作品,好像终于确认了每个同学的DNA,特别有从苏文安老师那儿接收领养权的感觉。在神里对我们有了「血亲」的确认,从此,相濡以沫、荣辱与共。

 

▲2005年同时举行的写作近深编辑班与艺术营师生,在马利亚修道院的如画美景中欢聚留影。

 

生命蜕变

 

「一年又一年,神怎么带领,我们便怎么做。藉著参加者的改变与成长,神激励我们继续办下去,并不断扩展我们的课程。」俐理老师沉浸在回忆中。八年来,许多场景是她一想到文字营就出现在脑海里的。例如,有一位现已回大陆的年轻弟兄,在营会中采访宣教士之后,曾流著泪说:「这样的经历,大概一辈子就这么一次了。」这话令她在神的面前战兢。她祈求神让每个人在这营会里都有震撼生命的经历。另一位学员说:「回去以后,我就写个不停,写到手都抽筋⋯⋯」这样的叙述令她感动。还有其他许多人,包括她自己,也每年都在蜕变。

 

学员卓宜娟,在2000年第一次参加文字营之后,选择以翻译来操练「七每运动」。她说:「若没有文字营对我的鼓励、开启及建造,我不会走上翻译事工之路!」此后,每年她都要温习一遍讲义中的「标点符号」和「如何翻译」。2002年,又听到苏老师说:「你的一车水要浇在何处?」启发她要专注在宣教书籍的翻译上。她说:「文字营强调全人事工及团队精神。使我走出封闭,进入宽广。文字营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要好好地活著,不负主耶稣救我的心意,来荣耀衪的名!』」

 

▲文字营师生真枪实弹的国度使命硕果。

 

彼此切蹉,互相影响

 

学员韩甲华说:「文字营中听见来自天上清晰的呼唤,使我人生方向转弯,从此心灵不再遊荡、虚掷光阴。此外,文字营教材量丰而质精,活动多姿;老师们虽不算年长,却都于基督教文字工作从事写作、教学多年。他们以本身无比丰富的经验,佐以精湛的学理,析采、剖情、解释,全无保留倾授予学生;对学生疼惜,更以身作则在前领路,提携扶持学生。受此吸引,我年年重回文字营。」

 

学员麦小莹回顾八届文字营的发展,觉得其中有故事,也有生命;它呈现各种选择,也令人省思感恩。眼见每位在营会接受呼召的人,生命不断被更新;也从他们的笔触读出灵魂的回响、时代的脉动。而且每位敬虔笔耕的,脚前都有前辈的灯火光照。这些例證不但坚定了她的信仰,也肯定她在这生命传承的摇篮里成长。

 

经过八年的耕耘,老师们欣见硕果纍纍,欣慰之馀,也分享了对这营会的期望。

 

▲苏文安老师示範访谈文字营出身的编辑人。

 

苏文安老师:代代相传

 

苏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由于在营会中,我想要传达给同学的不仅是知识与技巧,更是灵命上的复兴。而营会的时间短,要教的东西多。如何突破体力、意志力及属灵争战的瓶颈,每一年都成为极艰巨的挑战。」

 

「然而,感谢主,八届下来,已产生出一批能真枪实弹上阵的编辑、采访及创作人才,使我觉得非常欣慰。希望有更多新人来参加培训班,参加过培训班的人会继续来参加进深班、特别班。已参加过一系列营会的同学又可以变成同工,回到文字营一起带领分组或服事新同学。更希望营会不论规模如何扩展,皆能一直保存现有的亲密、温馨气氛,使每一位来参加的人都快乐、难忘。」

 

▲文字营不成文的欢乐规定,就是文字人也要练就「包饺功」喔。在心灵充电之馀,大夥儿同心协力打点水饺宴,切搓文笔之馀,更享受爱的交流。

 

陈惠琬老师:要「写」,更要「想」

 

惠琬老师认为,甫入门,写作的手虽然低,但眼界却一定要高。所谓的「眼高」是指文学、文化上的视野与器识要高、要广。所以她会把自己近年接触、思考过的信仰与写作领会,不断地向同学引进。所开的课,也会「思想」与「写作」双管齐下。

 

但根据经验,学生自己愈琢磨、挣扎过的,对她所分享的就愈能「进入状况」。换句话说,在学习方面,她盼望学生能主动参与(active learning), 而非被动吸收(passive accepting)。所以肯委身(commit),并对所探讨的话题有追根究柢之心的学生,必定最能受益。她感到幸运的是「文字事奉培灵与创作进深班」的学生水準十分整齐,盼能把这种好的风气,传给下面的学弟与学妹。

 

▲艺术营学员成果大展,写作进深编辑班师生受邀观赏,歎为观止,啧啧称奇。

 

高俐理老师:扩展疆界为神国

 

俐理老师对这个话题最感兴奋。因为几年下来,认识了许多人,发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恩赐与才干。她总是在想,要如何让这一切的恩赐与才干都用在神国的扩展上。她相信,神给每个人不同的恩赐都有祂的目的,她希望能扩展这个营会,成为包括音乐、艺术、戏剧,什至範围更广的营会。也希望这个营会成为发掘、培养神国人才,开拓各种事工最有力的地方。

 

▲2005年工作坊老师阵容极一时之盛;图为工作坊全体师生在青翠山坡上合影。前排左二道声陈敬智副社长、慎广兰老师、天恩丁远屏社长、苏文安老师,右一起黄瑞怡、高俐理老师;中排右四:陈惠琬老师。

 

持守起初的异象

 

2004年起,由于使者农莊已不敷使用,营会地点转移至宾州亚伦城郊外的马利亚修道院;清幽的山头、宁静的莊园,使同学们更能登高望远,灵思泉湧。

 

▲2005年KRC与晓士顿西区中国教会合作,在休士顿举办写作进深采访班。2004年已举行过培训班,多数教牧同工夫妇及教会同工均参加。


2005年起,在原有的文字营各班之外,新开了「艺术营」,且首度与有心的教会合作,在德州休士顿开培训班。而2006年更加开了「理财营」与「戏剧营」,而且于二月间就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开培训班、在德州休士顿开进深班。同时,亦筹划在北加州和亚洲开班。面对日益扩大的格局,樸樸风尘奔波各地的老师们,仍然坚守起初「工人先于工作」的核心理念,以生命的传承为第一要务。

 

是的,坚持原则的人是可敬的。还记得在文字营中观赏的电影〈火战车〉主角艾瑞克.李岱尔的话:「我跑步的时候感受到神的喜悦。」「我所事奉的比国王还大。」让我们行所当行,以致所作所为具有永恒的价值。让我们都能知道祂的心意,把握人生有限的时光,在神国资源的发掘、运用、整合、倍增上努力不懈。愿以此文,与每一位曾在此营会中流汗流泪的参与者共勉。更盼读者中的有心人,早日加入这个大团契、大团队,齐心努力为神国!

 

 

作者小档案
简海兰,来自台湾,定居美宾州费城郊区。自幼即喜阅读、写作。现任职基督使者协会文字部。从文字营成立第一年至今八年,每一届都参与并学习。文章刊登《使者杂志》等属灵书刊及北美世界日报副刊。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