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人物专访】鲍伯.班福德

前班氏电视公司董事长及执行长

 

译/莫卓宜娟 审订/高俐理

 

 

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们何时会死。不过,只要愿意,任何人都能选择自己的墓志铭。我已选好我的。

 

我同意,当人还健在时就开始想自己的墓志铭,真令人心里发毛。

 

然而,在我心中及脑海中有一个鲜明的影像,它对我既是荣耀的启示,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那就是:100X。

 

它代表一百倍,我取材自马太福音十三章撒种的比喻。我是个企业家,我希望人记得我像粒种子,被种在好土里,并且结实一百倍。我希望能那样地活著;我也努力用那种方式表达我的热情以及我衷心的委身;我就是那样去看自己在世上的日子。

 

我希望我不论活著或死去,都成为高产量的象徵。

 

∼以上引言摘自鲍伯.班福德所著《人生下半场:改变你的比赛计画,从成功走向不凡》,中译本由杨曼如译,雅歌出版,台湾,台北,2001年

 

---------------

从成功走向不凡

 

鲍伯.班福德似乎要什么就有什么。身为班氏电视公司(Buford Television, Inc)董事长及执行长,他亲眼见證这个家族事业从一间小镇电视台成长为横跨全美的有线电视网。

 

然而,在1995年,鲍伯写了《人生下半场》(Halftime),记录他寻求下半生的意义及方向的经过。四年后,他卖掉公司,展开一系列创新的福音事工:


●领袖联网(Leadership Network)—提供资讯给那些寻求更新突破的教会领袖,并促进联结。此事工不仅服事大教会的领导团队,也服事平信徒领袖、宗派领袖,并扶持下一代的新兴领袖。

 

●领袖训练联网(Leadership Training Network)—为当地教会中鑑定、训练并动员平信徒领袖的联络网。

 

●彼得杜拉克公益基金会(The Peter F. Drucker Foundation for Nonprofit Management)以及杜拉克档案及研究所(Drucker Archives and Institute)—1988年,苏迪克(Dick Schubert)、赫法南(Frances Hesselbein)及鲍伯.班福德说服了杜拉克(著名管理学大师,1909-2005),让这基金会借用他的名字,采用他的理念,并请他不定期到基金会宣导。该基金会目的是「引导社会人文机构走向卓越的表现」,藉著举辨大型集会、出版刊物及经费补助,杜拉克公益基金会帮助社会人文机构专注在他们的使命上,务实经营,不断革新,卓然有成。

 

●人生下半场事工—鼓舞商界领袖及企业专才怀著上帝的呼召,从成功走向不凡。鲍伯在网站 www.halftime.org 设立了「我的人生下半场教练」来帮助那些读过他的书,认同其理念,但需要进一步协助落实的人。

 

鲍伯也曾活跃在青年总裁联盟(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世界总裁联盟(World President's Organization),以及设在哈佛的郝氏中心(Hauser 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董事会。后来又出版了《下半场赢家》(Game Plan,1997) 及《下半场突围:再投资你唯一的人生》(Stuck in Halftime, 2001)。

 

鲍伯.班福德这一生的成就均奠基于他对上帝坚定不移的信心。


---------------------


鲍伯.班福德说:「我孩提时就接受耶稣基督为我生命的救主,且蒙受极大的信心恩赐。我从未怀疑『上帝是否存在』或『基督是否真的是祂所宣称的那一位』。我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不在于信什么,而是我所相信的有什么用处,信心的果效是什么。」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

 

Q:请简短说明你从经商至今的情况。

 

虽然孩提时就信靠主,但我也被商业所吸引,因此,事奉主与从商成为我生命中两股拉扯的力量,即我要做属神的事业?还是属世的事业?

 

我无法确切说出这拉扯分出胜负的日子,不过,我倒是很清楚我不要成为牧师的确切时刻。那时,我就读德州泰勒市哈格初中九年级,在马米妮女士的英文课上,一个强烈的意念突然升起:「你不会成为牧师,你会进入电视业中。」

 

我母亲堪称电视界的先驱。1954年,电视业刚在国内起步,她就率先成立泰勒市第一家地方电视台。因此,我就这样进入电视业发展。

 

上帝的呼召对当时的我而言,就像旧金山电车一样。地下电缆终日在运作,电车与电缆一旦联结,电车就往前走;一旦不联结,电车就原地不动。因此,我属灵的一面永远在地下行走,唯有靠著作礼拜及教导圣经,才会升上檯面。这个潜伏酝酿期长达了二十至二十五年之久。

 

所谓教学相长,不管学员有多少收穫,教导圣经这个服事使我熟读圣经,对我自己助益良多。由此我对圣经的体会更加深入,彷彿受过专业圣经训练的教师。

 

Q:那么,信仰有助于你的事业吗?

 

从德州大学毕业后,我曾慎重决定「不当老板的儿子」。母亲虽是泰勒市地方电视台的创办人及董事长,我刚进去时,仍从最初阶的职位做起。

 

直至1970年10月,母亲过世后,我成为电视台的资深家族成员,并被擢升为总经理。那时我为公司定下每年成长百分之十至十五的目标,经营策略是併购并发展另一间电视台,再转介卖出,使公司的净值大大加增。

 

信仰对当时的我来说,始终是条平行道,就像许多人面对的一样—信仰与教会有关,与读经有关,与行善有关,但做生意终归是做生意。只要守住最基本的—不要做什么—不外遇、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似乎就是个好基督徒。

 

坦白说,守住基本面,我可是业界之冠。以我在电视业的影响力而言,我的见證不在于宣传,而在于人际关系,即我待人接物的态度上。

 

Q:信仰与事业可曾在某一时刻有了交会点?

 

凡从事媒体事业,特别是电视业,一定会遇到各种诱惑。如果你曾说:「我想进入电视业,可是不想放映任何令上帝不喜悦的节目内容。」这就好像要将盐从海中除去一般,根本办不到。只要想一想电视脱口秀、肥皂剧或血腥暴力的剧情,就可明白这一行的挣扎有多大。

 

有线电视业若抽离了HBO、表演时间、电影频道及大银幕这些热门频道,就很难存活。但这些电影情节有一半以上都是限制级,因此,你必须决定是要同流合污,或是坚持能对社会贡献些什么?我一向选择后者,信仰使我不断检视自己:我能贡献什么?我当做什么,才能成为上帝有用的器皿?

 

Q:是这个问题促使你改行的吗?

 

是的。人生是有季节性的,某一季行得通的,下一季却不见得。因此,人所面临的许多挑战,就是如何适应下一季。

 

我在《人生下半场》书中将人生描述为一连串交叠的S形曲线。当你迈入新的人生季节或开发新企业时,都有可能走到S形曲线的下行部份,那情况看起来可能很糟糕,也许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也许你既对现况既陌生又不在行。

 

若是如此,你很可能是选错了路。好比参加足球赛,球被人拦截,失误被扣分。你忙著弥补这些错误,彷彿开车行驶在S形曲线向上的大弯曲,突然间,就像保险桿贴纸上常见的一句话「任何事都可能发生」—汽油用光了。

 

Q:谈到适应下一季,你是怎么做的?

 

对我来说,适应有好几种。当我二十出头时,主要的适应是从学生身分转为父亲的身分,此外,还要学习做生意,学习在商界为人处事。

 

到了三十五岁左右,适应就变成找到生活上的平衡,而不是被生意有关的事所推动。那时我常问自己:在获得这一切的过程中,我会失去什么?

 

于是,我为自己订下六大人生目标或方向,基本上,这影响了我未来人生的旅程。

 

第一,藉著服事别人达到服事上帝的目的。我知道这是上帝的心意,也符合圣经的教导。

 

第二,使公司按一定速率成长,每年百分之十至二十五的获利,并致力于达成最高目标。

 

第三,忠于配偶并矢志维护婚姻,相敬如宾,而不是「相竞如兵」。

 

第四,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表率。

 

第五,在文化及才智上终身学习—不要放弃做学生的权利,从商者应避免从学校毕业后就呈现「脑死状态」。

 

第六,当时机来临时,将我所赚到的金钱投资在我梦想中最远大的福音事工上。

 

我是在四十出头时迈入我的「人生下半场」。四十出头的人,若生意已经成功,通常会开始产生「生意做够了」的感觉。正如《人生下半场》的书名副题:改变你的比赛计画,从成功走向不凡。

 

我们活在一个非凡的时代,许多人都很成功,至少从中产阶级的眼光来看是如此。他们是成功的学者、医生、企业家或高阶主管等。说真的,若是你够聪明、勤奋、专注,想在今日的美国功成名就,应非难事。

 

目前,美国有许多卓然有成的中年人,约有七千八百万名二次大战后出生的人正届满五十岁,他们都在追问与思考:「人生到此为止吗?」

 

Q:你在中年时期发生了什么事?

 

我四十出头时就开始严肃思考这个问题,随后也因此开展了平行事业。平心而论,在电视业要完成那些远大的梦想根本就不可能。生意就是生意,你可以换另一种遊戏,却不能更改共通的遊戏规则。

 

如果打算留在有线电视业生存,就必须播放MTV。我们从未在自己的电视台放映它,可是,如果买到一个上演MTV的系统,就必须履行契约上的责任,否则大众会起来抗议。因此,你只有上演限制级电影;去做许多在主日讲道会谴责的事。

 

所以,按生意的观点,我的见證是不说谎、不欺骗或不偷窃、不做别人可能去做的恶事—上演色情或有害的影片—当我有合理的原因选择「不」时,就不播映演MTV。但是那样仍然不由自主牵涉到了相当多的罪,需要恩典来遮盖。

 

我想任何事业都是如此。你若是经营旅馆业,会不会让没有结婚的人住在一起?你若是马比尔(Bill Marriott)这位善良忠诚的摩门教徒,会不会经营像 Spectra Vision 这样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来自成人电影的事业?在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道德衝突,我想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脱困,达到百分之百的纯净。

 

Q:你如何重新分配并发展出平行事业?

 

在开始成立平行事业之前,我曾逐一找过公司里其他的经营者商量。

 

第一步,我跟我的两个兄弟谈,我们各自拥有三分之一股权。我坦诚表示:「我感到上帝正呼召我做不同的事。我愿意在一段时间内重新分配调整,使我从百分之八十的事业、百分之二十的事工转变为百分之八十的事工、百分之二十的事业。我不会让公司倒闭,只不过,公司不一定会继续成长。」

 

当时我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即公司年成长率为百分之二十八,如此辉煌业绩已有十二年,都是由我订下策略,谈妥交易及其他事;我是会生金蛋的鹅。

 

我尝试问自己,也问他们:「如果这事业由一年成长百分之二十八降为百分之五,你们能接受吗?」我的意思是,那将损失为数可观的钱─数百万美元。

 

我的兄弟们实在够仁慈、够智慧、够饶恕人的,他们对我说:「若你感到蒙召去做那事,我们愿意与你站在同一阵线。」

 

接著,我去见公司里非家族成员的行政主管,对他们说:「我们现在彷彿来到岔路口,要选择其中一条路,因为我强烈地感到蒙召去做我已经启动的事。或许,我们应当卖掉公司,各奔前程。或许,你们提出一个计画,让我用大部分时间去做另外那些事,而由你们来经营这公司。」他们就那样行了。

 

当时大约是1984年,接下来十五年之久,我成为董事会主席,订下基本政策、人事安排、立下标準,担任顾问。至于公司每天的经营,则由他们完成。不过,我们最终还是在1999年卖掉了公司。

 

Q:做了那样的决定,你是否高兴?

 

在那一段时间,公司年成长率下降为百分之九。所以,我常自问:「为自己、为兄弟以及非家族的行政主管赚到比之前少很多的净利,这样我甘心吗?」虽是做上帝呼召我去做的事,但我可能成功,也可能搞砸。谁知道呢?不过,我心中仍有些懊悔,毕竟那是很可观的数目。

 

有一次我与杜拉克谈论此事。他说:「不错,懊悔是难免的。不过,若不如此,在那十五年中,你就不可能过著你要过的那种生活,也就不会有领袖联网对大型教会的服事,以及领袖训练联网、人生下半场研习会、杜拉克公益基金会;更不会写出《人生下半场》、《下半场赢家》及《下半场突围》这些畅销书。」

 

Q:请你解释《人生下半场》书中的概念。

 

书中我利用一场三局的比赛来说明,大多数人在中年的经历就像这样。第一局非常紧张,大多数人一心追求的,都是怎样才能成功,「人生下半场」是指你的选择机会多一些了,成功使你得以做各种选择,计画馀生。然后,下半场就是你现在至少有机会重新分配自己的资源和时间了。

 

《人生下半场》在毫无广告的情况下,已在全美销售出十七万本,可见许多人在探询这类问题。我得到一个结论,即百分之八十或九十的人都「陷在下半场」,他们似乎渴望不平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吸收了圣经真理,认真上教会,有心奉献并服事神。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呼召,那是上帝放进人里面的属灵基因(参考以弗所书二章10节)。在以弗所书前三章相当沉重的教义之后,于四章1节,保罗说:「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不过,百分之八十或九十的人忽视了他们的呼召,他们说:「啊,那是对教会说的」,他们没有实际地使成功转变为不凡。

 

Q:我们要如何将信仰融入经商生活中?

 

确实很难。来到人生下半场时,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更多的成功。它的理论是「我就是这种人;我就是知道这种事;它替我赚大钱;我得到许多赏识;我在这一行是明星;我在这一行够久了,已有二十至二十五年了。」他们基本上退回到成功里。

 

第二个选择是逐渐将自己推向他们所认定的「不平凡」,不管是在墨西哥盖房子;或是像我,帮助大教会建立效率,这就是领袖联网这十七年中所专注的事。

 

第三个选择是休閒世界,过著各式各样的退休主活。若用学业来比喻,我想大多数人在四十或五十岁时差不多就停在陈旧的课堂笔记上。这在商场是行不通的,「陈旧的课堂笔记」相当于单凭过去在某方面是专家,就以为将来势必稳坐宝座;只用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就想唬住别人,很多人都是如此。

 

Q:关于退休及休閒又如何呢?

 

基督徒是否应该退休?

 

许多人以为「退休即休閒」,但圣经上的比喻重新挑战我对这点的看法。1988年10月10日,我写下「我的人生目标」。这目标专属于我,并注重全人平衡发展。十年前我又再次仔细研读了圣经上两个比喻,对我影响很大,即撒种(马太福音13:18-24)及才干的比喻(马太福音25:14-30)。

 

我们这一生都在做不同的投资,用永恒的眼光看人生,我们现在过的这一生不过是短暂一瞥。人必须说:拿永恒与短暂一瞥中相比,我愿意过什么样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这样的看见,知道将来都要为自己的人生向上帝交账。

 

想想看,当我走到人生尽头,与主面对面时,彷彿期终考交卷般,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第一:「鲍伯,你这一生如何对待耶稣?」第二:「你这一生如何使用我给你的恩赐?这恩赐不是我给葛理翰或德雷莎修女的,是我给你鲍伯的!」

 

对于「退休即休閒」,我认为那好像人得了一千两银子却完全埋藏它,不把自己投资在服事别人的事工上,或只是将自己分出一小部份参与教会,好比奉献收入的百分之二,那样做不必付出太多代价。

 

至于我,则受到撒种比喻的影响。我想到四种土壤,路旁、浅土、荆棘地与好土。我认为多数人的土壤属于比喻中的第三种,荆棘代表信徒里面基督的生命,不能适当地生根发芽,如耶稣所说:「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美国经验在许多方面是基督徒经验,就像欧洲一般。不过它有很多不结实的「荆棘」,生活在忙、忙、忙之中,或是生活被钱所占据。耶稣常用「迷惑」一词来描述金钱,意指它答应兑现一些它做不到的事;金钱会欺骗人,看来像真的,实际上毫不真实。

 

接下来耶稣描述第四种土壤,它是为了神国的目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善用生命达三十倍、五十倍及一百倍的果效。我呢?我想成为可以结实百倍的土壤。

 

因此,我在四十出头时,将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我重新分配到那一目标上。当我年届六十一岁时,我卖掉公司,近乎百分之百地分到那目标上。除了分出一部份钱作为自己及家人所需之外,我打算将我的金钱完全投资在神的事工上,这样,当我年届七十五岁时,我希望身无分文而离世。

 

Q:卡内基(Andrew Carnegie)说:

 

富有而死是为罪,你同意吗?

 

卡内基曾经发挥很大的影响力。若南美洲及非洲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费是一天一美元或更少的话,你不必回顾历史,就可以看到美国的情况是特例。先不谈富人,单单以中产阶级来看,美国大部份人民都是中产阶级,与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美国都是个特例。卡内基说:如果你所拥有的金钱多过于你所需要的,你有三个选择:

 

第一, 留给子女,但他认为,这样做若超越某个程度并不妥当,因为你将阻扰子女追求他们自己的生活。

 

第二, 留给律师或遗产代理人,但这样做表示你将金钱留给那没有同样呼召的人去分配。我不认为上帝召唤律师来执行我们的呼召,特别是在我们去世之后。

 

第三, 趁你还活著时,利用上帝祝福你的一切才干及各种能力,将金钱投入福音事工中。

 

我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当然,可以归给政府,那是不作任何安排就会自然发生的情况。依我看,付税是富足的人不主动去帮助他人,而推给政府的社工单位去照顾他人的方法。

 

十五年前,我改变了我生命中最核心的事,从赚更多的钱转为事奉基督。不过这并非指我脱离了事业,只是代表我在事业上投入较少。等到六十一岁时,我开始想全职投入善工,服事上帝。即使我在一个少数人持有的公司中只占小股,我也不可能全心投入事奉。因此我卖掉公司,为了神国的目的使用它,将我的生命投入其中。

 

Q:年轻基督徒若想从商,你有何建议?

 

我盼望年轻人知道,人生是有季节性的。第一季可能会落在结婚、养孩子及事业这个非常紧张的时期。这季节里,最重要的很可能是你的第三项重点—事业。因为前两项能使你看清楚「你是谁」及「你工作的方式」,有助于大展鸿图。

 

不过,在某一点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问:「人生就到此为止吗?在这场比赛中哪儿是终点线?」应该将终线往前移,像我那样在四十来岁时重新分配自己,将自己逐步转移到属神的事业?还是留在事业中,让它继续占有我们?

 

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从成功变为不平凡的人。我真的相信人生下半场应当致力于不平凡的事,而非仍然在意比赛积分,因你早已跨过终点线,遥遥领先。

 

这将引导你思考下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能做些什么对人有益的事?」不要只是过著积攒财宝在地上的生活,而要积攒财宝在天上。我见到的那些成功的人在中年时期发展出平行事业,他们不说:「有一天当我老到不能再做我现在所做的事」;「当我退休时」;「当我被制度强迫退休时,我才去服事他人」。说「有一天要怎样」的人,多半做不到,他们说归说,但真正去做的,少之又少。

 

因此,我的建议是:人生不止于事业成功—我曾经如此—事实上,它远比那多得多,并且,事业成功对多数人而言是季节性的。所以,你要认清你的未来,不要等到年届六十五岁才开始重新分配自己。


*取材自《企业钜子》一书(Corporate Giants: Personal Stories of Faith and Finance, by Bob Darden, Robert Darden, and P. J. Richardson, published by F.H. Revell, 2002),中文版为莫卓宜娟翻译,高俐理审订,将在近期由美国飞鹰出版社出版,蒙允刊载。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