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上)

与读者为邻

 

文/马睿欣

 

 

在那里,我意外碰到ㄧ些以遊走博客寻找
失丧羊群的基督徒,
他们让我对博客的看法有了另一层次的眼界……

 

对我来说,文字是生命最自然的表达,比讲话更自然、更真实,长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文字里的喜怒哀乐,比话语能讲得出的,更贴近自己的心。

 

但是文字变成异象、使命、呼召,只是写,或喜欢写,并不够。

 

寻找发表园地


坦白说,进入博客世界(台湾称部落格)以前,我正在面对平面媒体发表的困难。

 

在报章杂志投稿这一块,我有些经验,愿意写的话要发表不难,但是零散写没有动力,基督教刊物写专栏有催稿压力,得到鼓励多,可是不太能打进非基督徒的读者群。

 

非基督教刊物要和正统的大作家,和明星、歌星们争那一点小版图,文章如果要有生命而没宗教味,非要经过非常仔细的整理才有机会得到刊登。

 

当时在家教育,时间、体力、精神都不允许我持续往那个方向走。

 

然后是出版,程序更複杂,等待时间长,出版了,也不见得有人买;送人,还可能造成人家的困扰。

 

我为发表文章的事祷告很久,当时已经很多年没有发表文章,只是写,没停过地写,档案里还真的存了不少完成的文章。

 

神圣的相遇


两年前带孩子去德州弟弟家聚会时,有个晚上我亲近神,突然开博客的意念非常强烈地临到我。

 

那个经验是我进入文字事奉以来非常稀有的,对我来说,那真的是一场神圣的相遇。

 

在那之前我就知道博客,不很爱去,因为不喜欢那种过于庸懒的文字表达方式。

 

大部分博客都让我感觉博主是穿著睡衣出来招呼客人。自然是自然,自在是自在,但是,在穿著睡衣的陌生人面前,我只会哈拉哈拉,不会掏心挖肺。

 

而且多数博客都有很多照片、图画,我不是不喜欢图象艺术,而是对文字有点霸道。一谈到发表文章,我就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全心由文字聆听我想讲的话。

 

最后一个不爱博客的理由,是网路那种毫无界线的曝光方式,让我这种看重隐私权的人很不自在。我很难了解为什么有人会在网上把家人照片都po出来,在Facebook上让大家知道你现在正在哪里吃饭,和谁吵架?

 

我到现在都没办法适应手机,因为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我要随时被人找到,随时跟人讲话?以前没手机时可以选择方便的时候接电话,多数人不会说什么,有手机之后,不接电话就会被抱怨,或被误会在做什么亏心事。

 

所以在那之前,我的理性和情感都不考虑开博客。但是那晚,没有神迹异象,却很清楚。

 

我自己对寻求神的心意从来不会只凭感动,或者接受单方的预言。我很强调有感要有动才叫感动,所以当晚我开始上网学习,进一步认识博客,也访问那些人气爆炸的博客。一边,我继续寻求神进一步的带领。要开怎样的博客?

 

在那个过程里,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我原先对博客「不喜欢」的原因都还在头脑里,但我的心却从顺服,到开放,到有了火。

 

一个星期后,我就开博了。

 

「私塾夫人」是我第一个博客,先开在台湾奇摩,有国内的弟兄姊妹说国内进不去,所以又架了一个在新浪。

 

后来我又架了一个在联合报网站,因为觉得受众不同,联网的博客文章比较「不穿睡衣」,有不少作家在那里开博。在那里,我意外碰到一些以遊走博客寻找失丧羊群的基督徒,他们让我对博客的看法有了另一层次的眼界。

 

一、邻居


每个基督徒都需要有向人敞开生命、让人看见耶稣脚踪的使命,只是我们所使用的途径不同而已。


写文章的人,都想直接住到读者的生活里,希望藉由报章杂志的发表,能够直接用文字来影响他们。
我假设除非他们不买或不订,否则买了、订了,他们就拥有我的文章,或者,我可以说自己的文章就直接登堂入室,进入他们的「产业」里。


但是写博客文章,我的角色换了。


博客,是个很好的方式,成为一些人的邻居,什至,同时成为许许多多人生活中熟悉又习惯的左邻右舍。

 

就像有人千里迢迢,为了福音的缘故,去到中国,成为一些不去,可能永远也碰不到面的市井小民的邻居,他们没有被按上一个正式宣教士的头衔,只是自许为生活宣教士,活在一群人当中,藉由敞开生活,让周遭人看见自己里面的耶稣。

 

博客,可以让我们不搬家,就住在很多人动动手指就可以到得了的地方。

 

开一个博客,是搬去很多人附近,作他们的邻居。那么,邻居的特质是什么呢?

 

特质1 我在这里

 

邻居不是客人,不会来来去去。邻居,无论有无交往,你知道他在,正常状况下,只要你敲门,就可以去拜访一下。不需要买门票,注意开放时间,什至,老邻居你不用预约,随时进去借个盐或酱油,请他帮忙接个孩子都可能。

 

博客也有这种「我在」的特质,我的文章也许无法像出刊在杂志上或出书那样,直接登堂入室进到读者的家里,但是,我的博客一直都在,读者不用买、不用订,更不用等出刊、出书。

 

特质2 无侵略性

 

邻舍之间,常是从生活实际需要的交流开始,你在他度假时帮他拿个信,他帮你忙不过来时接个孩子回家。你们在门口碰面,从寒喧到交换一两个无关痛癢的情报,越聊越多,谈得来,越聊越深。这种无侵略性的往来,影响力也细水长流。

 

多数逛博客的人也因著博客的无侵略性,而比较不设防地,愿意去阅读博客内容。

 

杂志报纸,一般人立刻会注意到是不是政治性的、宗教性的、特定意义的杂志或报纸,但是和博客打交道,通常包容度就很大。我在国内的私塾夫人有很多非基督徒读者,他们并不会拒绝我用「神就是校长」的背景来谈家庭教育理念,但是,当我向平面媒体投稿时,再怎么喜欢我文笔和内容的编辑都会顾虑「宗教味太重」。

 

博客/部落格编辑推荐 1
「私塾夫人」http://tw.myblog.yahoo.com/madame-teacher/

▲作者第一个博客,专论在家教育的文章

 

特质3  关系导向

 

我自己在博客待了快两年,才终于明白,无论我选择哪种型态的博客,怎样认真经营我的文字和内容,都无法破除博客是种非常关系导向的媒体的事实。

 

文章发表在报章杂志,或者出书,读者即使渴望和作者有互动,通常不会付诸实际行动。只要你的内容文笔对味,读者会把你放在心上,主动留意你的文章。

 

但是博客,一再回来的读者,几乎都是和博主之间有交流、有往来的。有没有例外?当然,大作家就可以例外,写「灯灯亮了」的周国平,读者怎么问问题,怎么期待留言的回答,他都不吭一声。但我们都不是那样的博主,所以,不在例外之外。

 

决定博主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三件事很要紧︰

 

博客/部落格编辑推荐 2
「莫非不朽的传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828010100jlpm.html 
▲文字传道人莫非(陈惠琬)的博客,作品发表园地

 

1) 定期更新博客

 

没有一个人会常常去拜访一个每次去都看到同样文章的博客,不管那些文章有多精彩。

 

博客和书就是不一样,人去博客,期待博客像个有机体,是活的,会成长,会有变化。所以许多教人家开博客的人气博主谈祕诀,都会提到定期更新这回事。

 

定期更新,给读者一个有把握的期待,也给自己一个督促,多数专家建议至少两个星期要更新一次。

 

我开了私塾夫人第一年,非常定期更新,也有一群忠实读者来访,到了今年四月,因为库存文章都用完了,加上生活实在忙不过来,中间大概停了六个星期没有更新,也没有交待,再回来贴文章时,读者少了三分之二,又要重新去拜访。

 

没错,博客可以订阅,更新就会收到通知,但很多人不会去订阅博客,我自己就不喜欢,宁可加入书籤,把网站或部落格间有兴趣或有价值的内容标志起来,不喜欢电子信箱多一封通知信。

 

所以读者来了几次没看到新的文章,就以为你搬家还是怎样,不再来敲门。

 

当然,那段时间我很感动的是在台湾的私塾夫人部落格收到一封留言,有个读者告诉我,他从来没有留过话,但是从一开始就固定来访,仔细读我的文章,得到很多帮助,希望我可以继续经营这个部落格,不要停下来。

 

他的信让我很惭愧,觉得自己真是个不负责任的博主。

 

2) 回函

 

邻居一定是有来有往,才会有关系,有感情,有影响力。

 

我看过很多人气旺的博客,博主都很会回应访客,无论人家留什么评论,会给什么牛头不对马嘴的留言,他都一定回覆。

 

我为此很伤脑筋,因为现实中的我在这方面很低能,人家说什么哈拉哈拉,我就半天想不出一句,比写论文还难。

 

另一方面是时间,有时候连出博文都没时间,一堆电邮回不完,还要回人家「随便讲讲」的话。真的很难。

 

后来我思考自己博客的特质和方向,决定选择性地回函。真的有需要,或读了留言有感动的,我会回,而且非常认真地回,其他的,就看是否有空再说。

 

3) 回访

 

很多来访的读者自己也是用心经营的博主,回访他们的博客对他们是种鼓励,也可以加深彼此关系。

 

4) 拜访

 

拜访,是增加读者群的好方法。

 

网上博客那么多,人家怎么知道你的博客?

 

除了靠来过的读者宣传介绍,最好的方式就是到处去探访别人的博客。新浪的博客只要去探访,就会出现访客的博客照片,有些博主会因此回访,看看是谁来参观了自己的博客。台湾奇摩没这个功能,所以比较难宣传博客。

 

人气很旺的博主可能不会只因为你出现就回访,但是,如果你留言,给评论,通常就会得到至少一次的回访。

 

我去过不少博客,里面真的没太多可以看的东西,但人气却非常旺,原因就是博主勤于到处交朋友,拜访其他博客。

 

博客/部落格(编辑推荐)
★私塾夫人,作者博客1:http://tw.myblog.yahoo.com/madame-teacher/
★天国店小二,作者博客2:http://blog.udn.com/kingdomwaiter
★莫非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828010100jlpm.html
★大姊小恩部落格:亲子博客:http://smalln.pixnet.net/blog

 

特质4 多元性

 

相对于平面印刷媒体出版,博客可以允许的面貌和角色大大增加。

 

我记得以前在教会带敬拜的时候,如果找不到司琴必须自己上场,就会有几首歌弹琴,有几首歌用吉他伴奏。

 

弟兄姊妹不明真相,还觉得我很有变化,多才多艺。但事实是我虽然会弹琴和吉他,但两者都不精,有的歌钢琴弹不好,有的歌吉他弹不出味道,所以我就两种乐器各取长补短。

 

博客也有这个好处。要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文字要求很高,这门槛跨不过去,就无法发表。但是多数网站的博客可以包涵多媒体,这给对文字事工有负担的人开了很多扇门窗。

 

我想介绍几个大家可以考虑的窗口︰

 

1) 社区义工

 

你可以在某个博客群中,不领薪,但有一个目标地,默默贡献。比方我说的,在联合报网站碰到那几位北美的弟兄姊妹,他们遊走博客,广交朋友,并且确实关怀他们的博友。他们会去非基督徒的博主那里推荐基督徒的博客,什至到基督徒的博主那里,邀请他们去关怀一些博客和对信仰开心门的博主交朋友。

 

我自己就接过某个基督徒读者,他在某个博客里发现某个博主是离开神的基督徒,就开始常常进去和他对话,后来这个博主碰到苦难,来到生命转弯处,这位读者觉得是劝他浪子回家的好机会,但不知道怎么带他,就来到我的博客留言,要我去那个博主的博客拜访一下,看能不能帮助他重拾信仰。

 

2 )社区大卖场

 

我认识一个弟兄,他是医生,对文字工作很有兴趣,但因是小留学生,觉得受限,后来就开了一个博客,他自己称之为大卖场,里面从健康知识到神学都有,当然,都是筛选过的转载的好东西,让人来,至少可以在身心灵其中一方面得益处,偶而,他也放一些自己的文章。

 

现在网路媒体氾滥,就像到处都有大卖场,可是很多卖场里的东西有好有坏,这位弟兄认为他的负担就是弄个网路大卖场,里面不但全部免费,而且拿走的都是好东西。

 

我自己喜欢比较专一性质的博客,所以不同主题,我就喜欢开不同博客,但我不否认,如此能吸引的读者很受限,比方说一个单身来拜访私塾夫人,可能几秒钟,文章分类瞧一瞧就走了,因为志不同、道不合。而且每次我建立一个新的博客,必须重新建立读者群。

 

可是像那个弟兄建的大卖场,什么人上去大概都可以找到他们要的东西,就像去沃尔玛购物广场(Walmart),跑一趟,衣食住行都有了,虽然东西都大众化,精的没有,但是很方便。

 

我们逛大卖场很容易去买那些本来没有打算要买的东西,就是逛到了,会想尝试用用看。那位弟兄就是这种想法。有读者上来看健康知识,顺便看到「丰盛生命」的标题,就可以点进去看一下,但是这些人要教他特别上一个「丰盛生命」的博客,他可能不愿意。

 

博客世界绚丽多彩、也充满挑战!下期马睿欣将继续为您深入剖析,敬请期待。

 

 

作者小档案
马睿欣,小留学生,硕士毕业,旅居海外廿馀载,文字工作者。
文章曾散见各报章杂志,曾任宇宙光杂志专栏作者,现任《真爱》杂志专栏「理家理心」作者,著有《遊子足音》散文集,亲子教养部落格「私塾夫人」作者。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