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KRC文字进深编辑营】精华篇 字里行间的祝福
《神国杂志》资深编辑人座谈
整理/林文心
▲在本刊主编苏文安牧师带领下,《神国》团队中三位企划编辑简海兰(左)、韩甲华(中)、林敏雯(右)的生命视野稳健开广,编辑功力与日俱增。
一日为编辑,终身乐学习。有人拥有写作与关怀别人的才干与恩赐,却不知如何在教会中运用而渐被埋没;有人已踏上编辑事奉的领域,却不知如何突破提升而渐失热情。苏文安牧师每两年在美国宾州开办「文字进深编辑营」,让编辑新兵和专业战将都广受激励与造就,且听《神国杂志》团队中三位资深文字人兼企划编辑简海兰、韩甲华、林敏雯娓娓道来,原来,这字里行间的工作,竟是这么丰盛又蒙福!
请问,您目前担任《神国杂志》哪一环编务?
海兰:我负责「KRC与你」单元,报导文化实务营各项活动与专访,也是文字笔兵初试啼声的平台。希望藉由这个单元向读者展示神国资源为基督协会的精神,以拉近我们与读者的距离。
甲华︰我目前是「国度社区」单元的企划编辑。社区指教会,也涵盖广义的社会。本单元的精神来自主耶稣的期许:「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马太福音5:13-14)过去曾报导教会服事弱势团体的事工,如餐馆、车衣厂、流浪汉、监狱等福音事工;或是基督徒主动向社会发声,宣扬圣经价值观的事件,如最新25期谈到台湾基督徒走向社会,倡导「守约」、「守分」、「守贞」与「守成」的家庭伦理价值,以及表达对中小学「两性平等教育」教材重新编修的关切。
敏雯:我是「国度关系」单元的企编,负责策画单元主题、邀稿、润稿、文章内容查證、采访、写稿等工作。
回顾您最早参与的第一份编辑事奉,又是如何?
甲华:我是从2001年文化营前身──文字营,开始研读苏老师讲授的编辑课程。往年的文字营课程结束后都会推出一份特刊,内容包含师长劝勉、课程精萃、学员感悟、营会习作、花絮点滴及创作观摩等。当上完编辑课,老师竟然把编辑工作交给我,很感谢他的信任,然而,这不仅是个人的热情委身,也需要全家配合。拉著海兰的手在营地旁的玉米田来回祷告后,清楚还不是时机,含泪婉谢了老师的提携。
经过一年安静、无怨言的等待,全家準备好了,我的梦想起航,在老师、好友扶持下,一点一滴从打字学起,老公和两个女儿全力守护我这电脑盲,编辑工作做得很顺手。真是十分感谢神赐下这一年的沉潜等候,家和万事兴,更让我明白事奉是神额外的恩典。而2001年文字营特刊──《下笔如有神》是第一本送去台湾天恩出版社印刷的特刊,有专业的美编和图片,经费不但没有超支,还有馀裕,非常荣幸能完成那次工作,是非常美好的经验。
敏雯:在《神国杂志》正式当企编前,我多半协助当时的编辑群打字、校对和采访写稿,开句玩笑,是打杂的劳工阶层,被奴役了两年,说好听点,则是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行鄙事」。当时必须机动支援编辑团队的需要,好比户政事务所前的第一张桌,帮忙解决编务的各种疑难杂症。
海兰:我对台湾早期《文星杂志》一群编辑人同心协力的工作,十分嚮往,但不敢想像会成为真实。受到文字营学姊麦小莹、王美玉的鼓励,参与2000年第二届文字营特刊的编辑(后来才知道麦、王两人早已为此事祷告许久)。而实际参与编务的箇中辛劳,不如当初所想像那般美好,幸有苏文安老师持续鼓励我面对挑战,因此一路接受挑战至今。
请用语言图像来形容编辑事奉。
海兰:有次和一位师母同心祷告,她预见我在打毛衣的异象。我恍然大悟,编辑工作不正像是在打毛衣吗?从设计图案到编织完成,就像编辑从企划到邀稿、审稿、改稿的过程。而打毛衣要有耐心,不好就得拆,编辑工作也是如此,需要去芜存菁,才能有好的成品。
甲华︰编辑工作最注重的就是团队,团队是个圆,每个人缺一不可。「国度社区」的编辑团队好比一群大雁南飞,领队的是特约主编苏文安老师,企编、作者、记者排成人字形鼓翅同行。工作特质有三个:一、轮流主导。二、落地休养,若成员因家庭或其他需要暂停,队友会围拢陪伴并代替他工作。三、发出呱呱声,彼此加油打气。
▲苏文安牧师风趣幽默的访谈,使编辑营课堂上时传朗朗笑声,寓教于乐。
担任编者迄今,您最得心应手的是什么?最需要突破的又是哪几方面?
敏雯:比起写作,我的编辑经验相对较少,在选题、深入报导、写出感动读者的作品、与作者做好沟通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学习。尤其是如何将内心的期望表达出来让作者明白,还有提醒作者按时交稿,认识作者的个性,找对方法与作者互动、同工,这些都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甲华︰敏雯善于掌握读者喜欢看的重点,近来「国度人才」单元〈双手打造敬拜〉系列报导就是她主笔,题目吸睛,文章精彩。她也精于校对,一双大眼睛特别能抓错。她曾经历一段瓶颈,在采访工作与文学创作中挣扎,后来苏老师鼓励她以散文来写采访稿,另闢路径。
海兰:我曾被苏文安老师连续退稿八次,学到许多宝贵知识和经验。我将修改前后的文章列印出来,用红笔框出并仔细比较,渐渐有进步,又发现苏老师将文章次序改动,就使文章呈现不同风貌。十分感念文字路上有苏老师如父母般呵护牵著走,深深体认「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的道理。
我较少留心周遭事物,参与编辑工作后,喜欢找故事,就连看病时跟人聊天,都会注意有没有故事题材。不过我需要突破的是「问」好问题,而不只是聊天。另外,也要加强专业知识,注重细节,因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编辑应负起刊登文章内容是否信实的责任。
甲华︰我很要求文章的每个字经得起挑战,特别注意考證,事先做好随时面对考验的準备。我与任何人合作后,常和对方成为朋友,这是从苏老师、俐理老师身上学到的应对之道。在执行主题策划中,常有超出所求所想、挖到金矿的惊喜,这是禁食祷告后神所赐的恩典。而我要突破的是文笔艰涩、美式语法,笔力需要精进;并要扩大格局,放眼台湾、大陆的读者。当然,这不是一蹴可及的,是长程目标。
您觉得从「编者」的心态与品格上有何学习、检讨?这对生活和事奉又有何影响?
甲华︰编者应欣赏作者的好处,不吝讚美,以温和态度引导作者写出切合主题的文章,不任意批评、抱怨。在工作中有时会得知个人祕密,要有道德意识,也要有承担责任的道德勇气。记得第一次编文字营特刊,苏老师赋予我无比的信任,与我同负刊物好坏的责任,令我刻骨铭心,兢兢业业。我也十分欣赏俐理老师在编辑会议上直接讲出缺点,盼望编辑群精益求精的用心,而当编辑团队面临外界挑战时,她挺身辩护、承担责任的胆识,让我们视这个团队就像家一样。
自我从事编辑,孩子们说我的脾气越变越好,表达能力增加,整个生命不同,与家人更亲密,这是我最大的喜乐。
敏雯:我的个性一板一眼,喜欢每件事按部就班,在计画好的时间内完成,好像按时到站的公车。然而,实地编辑会面临许多突发状况,往往非我预期,比较像是必须随时停下来接送客人的计程车。如何从容应变,在稿约、读经、祷告和日常生活中适当安排时间,一直是我的功课。
我觉得编辑工作有时也像消防队员,需要在紧急关头灭火,以完成每次主题企划。许多时候我以为可以控制进度,掌握流程,但担任编辑却帮助我学习时时倚靠神,因为每件事的发生都在神的手中。为了做好编务,我学习更认真为作者祷告,也学会了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勇于接受,即使是自己无法掌控之事,也能倚靠神完成。
海兰:编者应具备谦虚、接纳、包容的品德。以前我会批评作者不认真,后来发现是对作者写作的进程不了解所产生的误会。我觉得编者也需要有顺服、同工同命的心态,因为编辑是团队工作,只要一声令下,全体动员,才能完成每次的任务。至于参与编辑工作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就是自己会变得多替别人著想。
▲今年宾州的文化实务营,《神国》杂志编辑群照例抽空开会,即使在户外BBQ仍不忘凝聚编务共识,彼此代祷。
担任编者历程中,让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敏雯:最感谢在这个团队中有海兰姊、甲华姊两位前辈大老的鼓励。甲华的鼓励名言就是台语「免惊」,免惊就是不怕,我从他们稳重的处事态度,更认识自己的有限,激励自己要学习紧紧倚靠神。
甲华︰曾采访爱加倍国际爱聋协会的祕书余超华弟兄,个子高大的他却在电话那端侃侃而言中,为庞大却未听过福音的聋人饮泣;瘦小孱弱的创办人林加乐姊妹,于中国旅遊时向聋人传福音,甘心入监牢。他两人对默默无声族群的爱深深触动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写那篇采访文章,更与他们成为好友,常常为他们及爱聋协会代祷。
海兰:最感谢苏老师对我的一步步带领。在最早编写2000年文字营编辑特刊时,面临邀稿不成的困难,苏老师立刻在电话中为我祷告,又将原名《不知为了什么》的特刊主题改成《终于知道为了什么》,使我学习到凡事从正面看待的态度。后来在写电影《送行者》有关父子关系的评析,题目初定〈不作缺席的父亲〉,苏老师将其改为〈听石头说故事〉,让我学习如何将题目订得更具文学艺术性,及更有意义。
对有心担任编者的人,您有何提醒和建议?
甲华︰第一,担任编辑需投入大量时间,生活要尽可能保持简单、低维修的状态,少逛街,少买装饰物品,家中多馀的就捐献出去;第二,由于编务繁多,相对会减少教会服事,更要常与教会核心同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以谦卑的态度与弟兄姊妹互动,避免给人「傲慢」的印象;第三,要得到家人支持,尤其是丈夫、孩子,编辑工作才能胜任长久,得到祝福。
海兰:有容乃大的处事态度。平常多阅读书籍,鼓励参加文化营每月一次的空中读书会。遇到写作瓶颈或寻找企划主题时,需禁食祷告,求圣灵带领。总之要锻鍊自己,使灵命增进,并以热诚、包容、接纳、谦虚、学习的态度经营生活。
敏雯:首先,多操练基本功(如苏老师的七每运动),以提升文字敏感度,才能在与作者沟通时,使作者明白文章被编者改动的亮点,使作者更加尊重编者的意见。其次,要从神那里领受担任编辑的信心,不要自以为聪明。企划时不要怕主题有争议性,只要在祷告后确认是神要你做的,就勇敢做下去。最后,经营关系很重要:
1. 经营与作者的关系,编辑要处理的琐事繁多,剩下的时间要投资在哪里?就我的经验,看到前辈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慢慢学习到身为编者的自己要投资时间在作者上,才能将编务做得更好。
2. 经营团队关系,编辑一份杂志需要团队合作,平日与工作夥伴打电话、代祷、联络感情不可少,因为一次见面拜访胜于一万封电邮。例如我上次回台湾,特别抽空拜访天恩出版社的执编斐如和美编炫梅,不仅加强联系感情,也得到她们许多帮助。尔后我们两地往返的工作沟通,也因那次会面变得更加流畅了。
3. 经营与神的关系,这也是最要紧的。有次已到截稿时间,我在挣扎是否要去BSF查经团契,还是赶紧整理收进来的文章?我选择去查经,之后再利用晚餐前的空档将文章整理好以电邮送出,正好是台湾白天收稿的时间,一点都没有耽误,也使我更加明白,凡事以经营与神的关系为优先,神必赐下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