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期神国知行-文化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文字人的独白】

作者和他的创意

 

文/睿欣

 

起初,作者里面有只关不住的小鸟,必须放出笼外在天空飞,才会快乐。当它回笼时,不是贴着作者的心喃喃私语,就是霸气指挥心的方向。有时作者的心会跟小鸟辩论,有时会投降;小鸟既是作者最喜欢的好友,又是最让作者失控的损友。

 

被撕碎的创意

 

信仰蜜月期,听到有人迟迟不敢接受救恩,原因竟然是怕信了会被限制在框框条条里,从此「动弹不得」。我感到惊奇,赶紧跑到阿爸父脚前,瞪大眼睛问—

 

信主,不是小鸟从笼子飞到天空,小鱼从水缸潜入汪洋吗?不是人的有限得释放,进入神的无限,要经历「眼睛未曾见过,耳朵未曾听闻,人心也未曾想到」吗?有甚么比这更自由?怎么会是限制?

 

不认识祂之前,心里总有惧怕的声音:「小心,小心,小心啊!」不知道该小心甚么、该怎么小心,成为生活最大的辖制,也成为想像力展翅时不断拍疼的墙。

 

认识那位首先和末后的主之后,我窃喜:这下子安全了,前后左右有祂环绕,可以让想像力飞奔呢!

 

爱写,从团契或教会刊物起步。我的文风向来不属辛辣派,个性也不反骨,但天性对框架比较弱视,没办法好好待在盒子里思考。很快发现所谓主内文章的公式化,对制服体的写法感冒,老想从普遍的模式出走,从大家都在讨论的主题中分枝,又不喜欢重复太多人用过的语调。

 

那个年代,没有前辈引路,没有同伴壮胆。记得写了篇见证,开头是一个孩子迷路的剧情,有场景的叙述,还有差点被车辗过的冲突。

 

「这是见证吗?好像读小说喔?!」长辈对我说,我羞涩单纯地当成赞美收下。

 

在通常只要投稿就会刊登的教会环境里,对年轻、刚信主的作者总有许多的接纳,怎么写,怎么被鼓掌。偶尔长辈露出蛛丝马迹,透着某种不习惯,甚至不舒适,我也听不懂。

 

直到有人凭爱心说了更诚实的话:「其实平铺直叙讲清楚最要紧,绕来绕去反而看不懂」;「讲清楚十字架就是目的,太散文会模糊焦点」;「高举基督就好,讲那么多人的事,分析来分析去,不就是罪人吗?没必要」……

 

这些评语在作者非常青涩的写作少年期,有影响,但非打击。只相信盒子里面和外面都是空间,既然自知不足,理性灵性都拿不出有力量的回应,那就不坚持吧,也许保持对话,就是创作者最好的姿态。

 

写了一段时日后,一次在教会周年盛大庆典中,很荣幸接受指派去写创办牧者的故事。当时我已正式写作发表文章,总编先对我的文字能力给予很大的肯定,且没有告诉我对那篇文章有任何期待。

 

小女子很感激这样的信赖,于是花了好多时间先去采访、记录,然后思考如何写。在电脑前,创意就像穿上飘逸舞衣的仙子,在萤幕周围跳啊跳,每次转到面前,就对我眨一次眼,邀我与她共舞。

 

连续几个夜里绕着采访出的原型故事转,惊叹上帝如何奇妙地陶塑一个生命,也恳求神带领我。我从不同角度去聆听、思考、凝视,用文字呈现真相,也用文字带着读者挖掘埋在事件里的丰富启示。

 

小心翼翼地交出文章后,就再也没得到任何回应。约半年后的一个主日,发现招待在发送周年特刊,回家赶紧拿出来读。一读吓了一大跳,文章被剪裁得面目全非,好像一张画被撕碎,重新构图后再黏在白纸上,成了另一幅画。我读了又读,才发现编者只留下「内容的片段」,不在乎文章的完整性,也不要任何文字技巧或编织的创意。

 

肉煮熟了摆盘上桌,大家啃吧!不必红烧也不要煎炸,连白切肉的沾酱料也省了?

 

我第一次发现在创作过程里,作者还要用创意来消化可能碰到的任何回应,否则很容易放弃这条路,蜷在传统的框框,从此佝偻。

 

能拉扯、形塑的创意

 

创意是一种弹性,让作者能在固定的范围里不至僵硬,得以重新拉扯、形塑。

 

文人艺术工作者谈创意,要口沫横飞不难。若以文字工人的身分在先,创作时就无法抱持「那是我个人的自由,与你何关」的态度。

 

一直觉得文字工作者像先知,必须敏感于上面来的讯息。同时,也要带着讯息行走在领受的人当中,有时遭拒绝、鞭打,有时耐心等候领受者成熟到能打开耳朵。

 

看过一些艺术文字工作者在创作路上真实经历被砍手砍脚,到最后真的走上离家出走的路,心里既心疼又无奈。还好渐有更多群体,为了这群被视为格格不入的小羊,给予足够的创意空间之外,还在灵性上喂养他们,在关系上滋润他们,让他们不再继续成为有家却待不住的浪子。

 

我想多数人并不想用创意来叛逆或对抗,可是在信仰群体里,有时会如此被误解。因此,除了坚守真理的属灵大家长需要更新,谦卑看见自己有成长的可能,愿意更深认识赐予创意并充满创作热情的阿爸父,主动给予家中创意流动的空间。创作者本身也可以拒绝用叛逆批评或躲避的方式应对,作属灵家庭的代祷者,抓住可以扮演沟通或引导的角色,帮助天国家人了解甚么是美好而神圣的创意。

 

主内创作者本身若不主动成为桥梁,对这一领域不熟悉的家人,往往很容易从新闻或相关的负面成品去接触,产生更大的恐惧感。

 

创意是弹性,让作者有限制却不僵硬,得到模塑。

 

随意却不随便的创意

 

网路时代来了,这下子不但门窗锁不住,连屋顶都差点掀开。文字是网路的主要交通工具,这意味着作者们不再需要局限于一个属灵群体的刊物,一个地方的纸本杂志、报刊,更不必被编辑决定甚么是创意?甚么是叛逆?

 

终于有个世界让作者能不受限地激发创意,让自己张开感官思想,自由奔跑在蓝天下,被挑战,被质问,被欢呼,被感动。太好了,太自由了。然而,创作者能呼吸的地方多了,也代表思想的肺吸进去再吐出来的,可能是未经筛选的空气。

 

创意可以是随意,却非随便。

 

认真的作者,基于对文字的珍惜和对读者的尊重,不该以自由的权利去肆虐自己的感官和思维,更不该让灵魂在创意飞扬时被贬低成兽性的失控。

 

这些讲起来容易,但人真的很软弱,不知不觉就受影响,甚至被说服。别人看到自己的改变来提醒,还死掰不承认给自己找堆理由。我愿所有文字工人承认自己的软弱,抓紧对真理的深凿,和阿爸父日日同行,却不要对创意失去勇敢的心。

 

先写下来

 

常有人问:我似乎不是个很有创意的人,该怎么办呢?

 

听过动画片《埃及王子》那首感人的主题曲〈当你相信〉吗?美国着名作曲家斯蒂芬‧施华茨(Stephen Schwartz)因着写出这首歌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这位从为百老汇歌舞剧作曲,到为迪士尼、梦工厂动画电影写歌的优秀作曲家,曾在替电影《钟楼怪人》写曲时,面临创意枯竭期。于是,他去找了另一位作曲家约翰‧布奇诺(John Bucchino)诉苦。

 

好友听完,只说了一句:「你只是太早开始作编辑而已!」施华茨恍然大悟。他说,创作的过程里,常不自觉换帽子戴;有时候只是把创意赤裸地写出来,有时候又转成编辑,不停评估哪里好哪里不好。当自己太快太急想要把创意变为成品时,就让创意窒息缺氧,无法生存。

 

的确,在寻求创意的阶段,作者就是作者,不要急着当编辑,不要每次被触动一下就急着问:这能干甚么?能写成怎样的文章?我写得出来吗?读者能接受吗?

 

我也最怕在群体脑力激荡讨论时,看到每次有人喷出点火花,就被急着追问那怎样能烧成一盆不灭的火。

 

到底甚么时候应该任创意飞翔,甚么时候编辑该出来说话?这需要创作者的经验和成熟度。如果因为完美主义或其他因素,就让内在编辑于创意出发时跟在旁边唠叨个没完,的确创意的脚会越走越沉重。

 

这几年相当受欢迎的作家鲍伯‧戈夫(Bob Goff),多年前只是想写本书。他本身是知名的公益律师、法学教授、乌干达共和国的驻美荣誉领事,拥有许多特别的人生经验,但要动笔,却不知从何处着手。

 

如今已经出版了多本排行榜畅销书的他,提到创意来自操练出来的笔记纪录。碰到有趣的人,听到有意思的话,发生异常的事件,去到陌生的环境产生了特别的感受,他就原汁原味地写在小本子里。在当下,他只是直接记录,没有次序,也不格外思考,或外加评论。看到甚么听到甚么感受到甚么,断断续续,只字片语。

 

他说,事后翻阅这些「别人看起来一堆乱」的笔记时,真正能拿出来成为文章素材只是少数,创意的火花却总有机会被点燃,甚至有些记下时觉得只是当下的情绪,却在事后重新阅读时,看见情绪背后还有故事。

 

在等待星子掉落的夜空下,我们能给予作者,或任何服事的人,甚么样的支持?

 

创意转为创作

 

听长辈说,当年拍照都要中规中矩站得笔直,面带微笑,偏偏总有一个孩子,每张照片里,头总是斜的,手也不安分放两侧,脸部表情还变化多。那孩子后来成为创意工作者。这不是个公式,但我鼓励想要寻求创意的人,在观察或思考的过程中,不妨常常把头斜个角度,有时向左,有时向右,有时踮脚尖,有时蹲下来往上看。

 

大学时有阵子常坐在车子驾驶座上,把靠背放低,望向窗外。有次停在大树前,从我那个半躺的角度,透过车玻璃,看到阳光碎成钻,镶在每片叶子的不同位置。风吹,叶子摆动着不同姿态,甩出不同光影,争竞展示身上穿着的高级服饰。那是我看过最华丽的叶子。因为头斜着,换了一个角度。

 

创意,其实不等于创作。从创意到创作,必须有纪律,有执行,有辨明,有担当失败、从挫折中学习的心志。创作,是创意的大网收回后,把大鱼留下,把杂物扔掉。

 

创意成为创作,必须被心检视,被真理探照,那从来不是一场胡作非为。

 

因此,作者要求创意自由时,也要自问:是否有干净的心检视得来的创意?是否有明亮的眼在真理的探照下,选择哪些创意可以进一步成为创作?哪些虽然新鲜却必须舍去?

 

创意不是走到夜空下等着一颗星子掉到身上。但作者的确渴望,许多夜里,当他想要走到夜空下去仰望星空时,可以不被拦阻,而当他一次又一次空手而回时,也不会被质疑这样做有甚么意义和果效。

 

我真心期盼属灵群体能给予创作者最大的支持;每一个创作的过程,都是一个既脆弱又刚强的作者在徘徊。关心作者这个人吧,那可比盯着作者所做的事更重要。

 

然而我也承认身为创作者,我们有自己的成长责任要挑起,才能让美好的创意成形为有价值的创作。初级的创作者比的是谁的创意好;有深度的创作者,则在意有怎样的生命,把创意转化成创作。

 

不知为何,多年后,作者里面那只关不住的小鸟没被岁月催出皱纹,仍出笼外,在天空飞才会快乐。当它回笼时,也没少过贴着作者的心喃喃私语。

 

但因为那颗心的中央设立了王的宝座,尽管小鸟仍爱放飞,仍爱回来通风报信,回家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聒噪之后,静静等候王的命令,让心慢慢启动。

 

你的生活、工作、服事中,可如何使用创意?创造的主满是创意,愿你我能以心检视祂给予的资源,以真理探照所得的创意,以更新的眼光和心意,在生命的方方面面,启动人心。

 

 

睿欣,文字工作者,文章曾散见报章杂志,曾任《宇宙光》杂志、《真爱》家庭杂志专栏作者,现任《北京根基》杂志作者。同时多年经营「私塾夫人」博客,「给我,你的真心」博客,「是祢」博客,并有脸书「抢幸福」专页书写。着书《游子足音》,《理家理心》,《管教的智慧》。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