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梦”里钻出牛角尖

——《中国合伙人》观影反思

 

文╱亚马

 

 

新梦想,是21世纪的中国梦,还是中国人想像中的美国梦?

 

2013年5月,一部叫作《中国合伙人》的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引起了诸多关注。影片以中国1980年代到21世纪初长达30年的时代大变革为背景,讲述了“土鳖”成冬青、“海归”孟晓骏和“愤青”王阳三位大学好友毕业后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新梦想”的故事。

 

据报导,故事的原型是出于北京著名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学校,其主要人物的身上有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等人的影子。作为“新东方”最早期的学员之一,我对那段在阶梯教室里上大课苦读英文的青春岁月念念不忘,对“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新东方精神”印象深刻。新东方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创业故事,是我不仅熟知,而且曾经见证的。带着好奇和期待,我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俞敏洪。

 

英雄不怕出身低,土鳖翻身变土豪

 

电影看完了,却并没有预期中的感动,虽然我已经做好被感动的心理准备。也许因为我所期待看到的,是俞敏洪从卑微与失败中背水一战,在令人眩目的成功中坚忍前行的创业与人生之路。而电影所呈现的,却是建立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商业逻辑上的青春励志故事。电影中有青涩的爱情、令人心碎的背叛、理想的激情与梦想的破灭。当然,最终是兄弟情谊的胜利、危机的解除与梦想的成就。

 

在经历了爱情、金钱和利益的种种考验以后,“新梦想”公司的股票在美国华尔街上市,成冬青以孟晓骏的名义捐款,让孟当年为了生存而打工喂小白鼠的实验室被以孟的名字命名。他们不仅赢得了事业,也重新赢得了友情。

 

《光阴的故事》的旋律在片尾响起,柳传志、俞敏洪、马云、王石等草根出身的精英企业家们当年和现在的照片一一出现,其寓意不言自明:英雄不问出处,无论当年是多么平凡的“土鳖”,无论曾经历多少让人羞辱的失败,只要为梦想而坚持努力,加上朋友间的忠诚合作,就有可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成功人士。

 

我并不反对励志,人们需要被鼓励,我也喜欢被鼓励。然而,《中国合伙人》式的励志却让我有些困惑。片子结尾阳光灿烂的结局,似乎是几个中国人靠友情、头脑和金钱占领了纽约,得到了美国人的尊重,重新肯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表面上看,成冬青三人赢了。当初伤害了他们、拒绝了他们的美国,如今被他们占领和征服。我却有些不解。在美国生活了多年,我不知道孟晓骏口口声声要“得到美国人真正的尊重”是什么意思。他指的是哪些美国人?他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尊重?新梦想是怎样的梦想,这个梦想又是如何被实现的?

 

沦为餐馆杂役的“燕大”菁英

 

从片子本身来看,才子孟晓骏的人生落差最为明显。他是当年大学里的风云人物,家族从爷爷那一代就开始留美。他一直渴望去美国留学,装备自己、改变世界。而他所向往的美国,却让他从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燕大”精英,变成了一个在餐馆里干杂活儿的小工(bus boy)。

 

因着这样的经历,他的尊严扫地,信心失落,以至于一向口才极佳的他回国后竟然在大庭广众下失语。让他多年以来不能释怀的,是美国社会只认金钱不认人的拜金逻辑;是让他的一腔才干无从施展的残酷生存现实;是在开会时放他鸽子,在坐出租车时被司机叫骂的那些傲慢无礼、带有种族歧视倾向的美国人。

 

正因为如此,他追求成功,追求成为第一。他力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全力推动公司上市。反讽的是,“新梦想”的成功,还多亏了孟晓骏这些悲惨经历的铺垫。正是因为骄傲张扬的他一反常态,向成冬青承认了自己当年落魄的经历和内心的失落,才让“土鳖”成冬青幡然而醒,做出了让公司上市,让美国人刮目相看的决定。

 

看到这里,我觉得成冬青真够意思,为了给哥们儿长脸,为国人争气,放弃了对自己“只想好好教书”的内心真实声音的坚守,义无反顾地跳入了华尔街的一潭浑水。而孟晓骏也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以自己公司股票的发行洗刷了当年连小费都拿不到的耻辱,以加入资本一方成就了资本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收编。看到这里,我不知道自己该为他的成功喝彩,还是感到悲哀。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土鳖”成冬青、“海归”孟晓骏和“愤青”王阳三位大学好友,毕业后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新梦想”的故事。

 

大学实验室的一块匾额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很重要。在孟晓骏送给成冬青的词典中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会让我嫉妒的。”这句话曾让自卑的成冬青深受感动和激励,而孟晓骏最后却坦承,这话原来是他写给自己的。对于自视甚高的孟晓骏而言,在美国为了生存而打工的岁月始终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然而,自诩最了解美国的孟晓骏却没有意识到,美国梦正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传奇,是餐馆侍者、杂货店员和修车工成为老板,获得财富、尊重和地位的故事。孟晓骏没能跨过这个门坎儿就黯然回国了。回国后,他却以提供签证咨询而出名,以送更多人去那个摧残他尊严和理想的国家来赚钱,并最终靠着这一切而重新登上美国的地土。当然,这次坐在同一间餐馆里的他是被尊重的客人,再也不是那个被吆来喝去的小工了。他带着公司的股票胜利归来,被当年苛扣他少得可怜的小费的同事所服侍。在不胜今昔之感之中转了一个大圈子,终于“梦想”成真。

 

“新梦想”占领华尔街了吗?

 

电影是虚构的艺术。“新梦想”的故事不完全是“新东方”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正面资讯,比如说在困境中背水一战的精神,在创业中愈挫愈奋的勇气,还有兄弟间超越利益的真情等。可惜的是,“新梦想”的梦想是被动的梦想,是一个在期望与现实中被逼上梁山的梦想。

 

正像电影中所说的:“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倒是相当准确地表达出了成冬青三人的梦想在过去四十年的变迁:

 

在1980年代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校园,成冬青的梦想是背下整本的英语字典,一年看800本书,然后向他所崇拜的孟晓骏一样取得签证去美国留学;在金钱大潮来袭的1990年代,成冬青因为在校外补习而被开除,他的梦想被迫成为赚钱活命,也因此阴错阳差地走上创业之路。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成冬青成了“留学教父”,他的梦想也从好好教书变成了“占领华尔街”。

 

在这样的人生轨迹中,从始至终,成冬青三人的梦想都是以美国为轴心在运转。无论是1980年代的狂背英文词典,屡次申请出国被拒;无论是1990年代靠英语培训和签证咨询赚大钱、建学校的创业艰辛;还是后来“新梦想”公司在美国的上市,一个迟迟未被实现而显得更加急迫的美国梦始终是成冬青三人走不出来的阴影和怪圈。

 

失败也好、成功也罢,成冬青三人的“新梦想”始终被美国所定义。在“新梦想”占领华尔街的那一刻,不知道是成冬青他们征服了美国,还是华尔街征服了燕大的湖光塔影?在孟晓骏看着刻有他名字的那块牌子,为自己实现了“被美国人真正尊重”的梦想而潸然泪下的时候,他是否应该感到庆幸,如果没有当年从一个实验室的助教“沦落”为餐馆小工的悲惨经历所给他的刺激,又怎能有今天的成功与回赠?

 

传递美国梦,还是美国神话?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对梦想。人应该有梦想,有梦想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让我感到迟疑的,是这部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梦想:一个外在的、在所谓“美国梦”里钻牛角尖儿而无法自拔的梦想。这个“美国梦”甚至不是美国人所说的美国梦,而是成冬青他们自己所建构的成功之梦。

 

他们最初的寻梦之旅夭折了,却不能也不愿放弃讲述这个梦想的特权。虽然在成冬青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美国不是梦,美国曾是他们的恶梦:美国把他们拒之门外甚至踩在脚下,把他们的女人夺走,让他们失去价值感和尊严……成冬青他们却继续向他们的学生们讲述着美国的神话。藉着对这个神话的建构,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财富。

 

事实上,留学教父成冬青自己从未踏上过美国的土地,而资深签证咨询专家孟晓骏的美国经历几乎不堪回首。因为自身经历与他们所讲述的神话之间的落差,他们的新梦想难免显得有些一厢情愿。如果说,1980年代他们的美国梦中依然有着改变世界的抱负和梦想,现在,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财富的美国梦则是一场真正的白日梦。

 

在电影的结尾,成冬青说了一句话:“真正的成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有尊严地生活。”这句话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说到这里,讲一些电影的题外话。我个人记忆中的俞敏洪,能吃苦、肯吃亏、做事投入、为人不伪饰。他曾经说过: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其实,这句话比电影中的“新梦想”,更能代表和定义他的成功。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最近我才知道,新东方校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来自于美国着名的黑人民权运动家马丁‧路德‧金恩牧师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对金恩牧师而言,他的梦想,就是让普通人(美国的黑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如果说成冬青他们的梦想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抗争绝望的动力来自对自身成功的执着追求,那么,金恩牧师对抗绝望的力量则来自于他内心坚守的信仰。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这位年轻的浸信会牧师面对着25万的听众述说他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 我们认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上帝的荣光显现,满照人间。

 

这是我们的希望,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回到南方。

 

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将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We will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金恩牧师的梦想,建立在他的基督信仰之上。这梦想以无私的爱为基础,以牺牲和付出为代价。金恩牧师所关心的,不是他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而是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否公义正当。他所要争取的尊严,并非一个族群对抗另外一个族群的胜利,而是用非暴力的途径达到族群之间的和解。

 

他的梦想超越了对胜利的执着、突破了自我和外在环境的设限,以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流血和牺牲为榜样,在爱和受苦中寻找救赎的力量。正是这样的信仰,让他的梦想可以超越现实环境的绝望,激励千千万万人,带给他们生命的盼望。

 

找寻合乎上帝心意的梦想

 

很多人都有着对生活的梦想。实现自我、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肯定,是人基本的生存诉求。我也在思考,梦想,是由人内心的信念和激情所激发,还是来自外界的影响和赋予?尊严,是一个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还是来自他人的认可?成功,是来自奋斗中的笃定和坚持,还是来自最终所获得的财富和地位?幸福,是成功的结果,还是忠心追求梦想的过程本身?

 

时过境迁,当年“绝望”地从北大弃职而去的俞老师,已经成为千万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和励志偶像。他的人生故事也变成了电影中的梦想范例。而我所怀念的,却是那个高瘦、不修边幅、敬业、为人低调谦和的年轻英语老师。

 

再谈到这部电影,我只想说:梦想不是由别人定义的,自我的价值也不总是由外界的瞩目和华尔街的肯定所支撑。俞敏宏曾说过:“我们一路走下去,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也许,对俞老师而言,他还在继续寻找和建构自己的梦想。毕竟,要想赢得别人的真正的尊重,首先要找到自己。这其中,也包括用心找寻那不仅属于自己,也符合上帝心意的梦想。

 

 

作者小档案

亚马,阅读者,写作人,博士,母亲。出生于北京,现居美国德州。享受家庭生活、偶尔的出游,和长久的蛰伏。喜欢不昂贵的美食、不匆忙的行程、单纯的快乐、浓淡相宜的友情、乐于搜寻回收瓦器中的宝贝,实体的和记忆、想像中的都在内。现实生活中表现冷静,内心波澜于文字、音乐、画面、影像中。有时复杂,有时简单。生命并非完美,恩典永远相随。因你同行,不会孤寂。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