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改篇】追随先贤脚踪

宗教改革500週年之旅所见所思

 

文、图/温英干

 

 

2017年是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运动500週年,全世界,特别是德国及附近国家的基督新教信徒都以不同的方式扩大庆祝,与宗教改革有关国家的旅遊更是炽热。我们有幸早一步在2017年3月27日至4月8日期间参加宗教改革之旅,对宗教改革的背景及运动过程有进一步了解,得益匪浅。

 

这次宗教之旅由美国马利兰中华圣经教会的张麟至牧师规划及解说,孙树森弟兄担任联系人,请台湾专门从事与基督教历史有关旅遊的耶路撒冷旅行社负责安排旅程及导遊(陈思麦弟兄),共有三十八位团员成行,以宗教改革先驱的的生平故事与牧养经历为重点,从1415年被教廷定为异端而烧死殉道的捷克人胡斯开始,到路德、慈运理及加尔文等,此行为期十三天,走过二十五个城市。

 

本文叙述大致依照宗教改革的历史轨迹,而不是照行程安排,分为路德、慈运理及加尔文宗改路线,反应宗改的来龙去末。由于篇幅所限,只简述十九个与宗教改革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

 

▲旅行路线图。

 

一、路德的改教运动

 

路德一生活跃的地方,主要有艾斯里本(Eisleben),艾弗特(Erfurt),及威登堡(Wittenberg)。

 

艾斯里本

 

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Saxony-Anhalt)的一个城镇,是路德出生(1483年11月10日)和去世(1546年2月18日)的地方,有路德出生和去世的房屋、出生次日领洗的圣彼得保罗教堂(St. Peter and Paul Church),以及最后一次讲道的圣安德列教堂(St. Andrew’s Church)。1997年,该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遗产。我们参观路德出生地博物馆及路德安息故居,想像一代宗师出生于斯,安息于斯,却纵横欧洲各地推动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艾斯里本,路德出生地博物馆。

 

艾弗特

 

是路德在大学受教及决定成为神甫的地方。1501年,路德十七岁进入艾弗特大学,四年后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505年7月2日,路德在回校路上险些被雷电击中,在危急恐惧中他对矿工的保护圣人圣安娜呼喊发愿,如果获救愿为僧侣。

 

路德脱险后果然于五天后履行诺言进入当地奥古斯丁修道院,于1507年被祝圣为神甫。他在修道院刻苦修行,勤于认罪,但经常得不到赦罪的平安。路德在艾弗特的修会遇见教区长斯道皮次(Johann von Staupitz, 1460-1524),成为鼓励支持他的导师。

 

威登堡

 

是萨克森领地的首府,萨克森选侯智者腓德烈(Frederick the Wise, Elector of Saxony, 1463-1525)于1502年创建威登堡大学(University of Wittenberg),聘请斯道皮次为教务长。斯氏很欣赏路德在学术上的天赋,鼓励他进入威登堡大学继续进修。1508年路德获圣经研究学士,1509年获语法学学士,1512年获神学博士,并在该校任教。1510年路德被修会派往罗马讨论修会的问题,他对教廷的腐败非常失望,也使他对教会问题有近距离的了解。艾弗特大学,修会,威登堡大学的教学经验和他对教廷的了解,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装备,使他日后能进行宗教改革。

 

1517年,罗马教廷推动一次特大规模的出售「全大赦」赎罪券活动(赎买过去所犯所有罪的刑罚)。路德看不惯教廷这种腐败行为,于10月31日诸圣节前一天,在威登堡城堡教堂大门上以拉丁文贴上「大字报」,列出反对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述〉,徵求学术界辩论。随即有人将它译为德文,靠著约七十年前古腾堡刚刚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印刷发行,很快即传佈到德意志及其他欧洲地区,成了燃火点,引发了一连串的宗教改革运动。

 

▲威登堡圣玛丽教堂,路德在此讲道。

 

路德改教能成功,要归功于政治势力的保护。智者腓德烈支持路德及其「同路人」的改革,并保护路德的生命安全,不然路德会像一世纪之前的改教先驱胡斯一样,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教廷判为异端而处死。

 

1517年〈九十五条论述〉一炮而响之后,宗教改革风起云湧,路德一直坐镇在威登堡。起初他只是批评赎罪券的做法,对教廷的权柄还是很尊重的,但之后的发展,使路德与教廷完全决裂。

 

1520年6月15日,教皇发表诏书,下令焚烧路德一切的书籍,命令路德在六十天内撤销所有言论,不然将被革除教籍。这是极为严重的处罚,据教廷的说法,被革除教籍者永远不能得救赎。路德于该年12月10日诏书送达第六十天,与威大师生在城门口焚烧诏书与教会法等,与教廷公开对抗。威市正式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也是欧洲当时最重要的新教中心。

 

▲威登堡圣玛丽教堂内的壁画,上面绘有著名宗改家与耶稣一起晚餐。

 

威登堡城堡教堂也是路德与另一改教大将、作战夥伴、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墨兰顿(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下葬之处,内有两人的墓碑。路德的墓碑上刻有下列碑文:「这里埋葬的是神圣神学博士马丁‧路德,于基督1546年2月18日逝世于他的家乡艾斯里本,享年六十三岁两个月又十天。」

 

我们在墓碑前缅怀先贤,不胜钦佩。路德和墨兰顿一生只活了六十三岁(当时已算高寿),其参与改教运动长达近三十年,不畏生命危险,扳动世界,让教会回归正统,成为神的忠僕,名垂千古。后来为纪念路德的伟业,威登堡官方名称改为威登堡‧路德市(Lutherstadt Wittenberg)。

 

奥格斯堡(Augsburg)

 

本城在宗教改革期间占有重要地位。1518年8月7日,路德接到罗马教廷传票要他在六十天内到罗马出庭,回应对他的异端和抗命的控告。对路德而言,此行将是危险重重,性命难保。经过腓德烈的居中斡旋,路德得以在10月12-14日在奥格斯堡召开的帝国议会期间,接受枢机主教迦耶坦(Thomas Cardinal Cajetan,1469-1534)私下审查,并得到教宗给予的人身安全保證。迦耶坦在下榻的富商富格(Fogger)私宅中会见路德,要路德反悔。路德反对迦耶坦强调教宗是圣经的解释者,教宗高于议会及教会的一切的说法。双方不欢而散。

 

十二年之后,1530年4月,路德派神学家和选帝侯来奥格斯堡参加另一次帝国会议,当时路德因为在稍早的沃木斯帝国会议被判异端,仍在被通缉中,不得到奥格斯堡开帝国会议,躲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南端的科堡遥控会议进展。当年6月25日,拥护路德的选侯和神学家在会议中宣佈〈奥格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代表路德神学的总归纳,以及路德派信徒在政治上的大胜利。

 

▲路德在1530年4月奥格斯堡帝国会议期间,坐镇科堡。

 

1555年9月25日,路德过世后九年多,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和斯马加登联盟签署〈奥格斯堡和平协议〉(Peace of Augsburg),使帝国内宗教少数受到法律保护,允许各地诸侯在路德教派与天主教之间择一为当地官方宗教。加尔文派要到三十年战争(1618-1648)结束并签署〈西发里亚和平协议〉(Peace of Westphalia)之后才被允许,至此宗教改革才算完全得到承认。

 

我们在奥格斯堡参观的圣乌尔里希和圣阿夫拉修道院(St. Ulrich's and St. Afra's Abbey)是位于德国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本笃会修道院。十世纪起兴建,1802年解散时,该修会有领地112平方公里,可见天主教势力之大。另外我们也参观了圣安妮教堂及发表〈奥格斯堡信条〉的主教宫殿旧址,看到天主教昔日主教宫殿之奢华,与一般修士生活之清苦成为强烈对比。

 

▲奥格斯堡,著名天主教修道院St. Ulrich's and St. Afra's Abbey。

 

莱比锡(Leipzig)

 

德国萨克森州及前东德第二大城市,矗立许多巴罗克风格的建築,孕育了许多文学家、哲学家及艺术家,如歌德、尼采、莱布尼兹等。音乐家之父巴哈在此地圣多马教堂工作(1723-1750),并安葬于内。音乐家华格纳、孟德尔及舒曼曾经活跃于此市。尼古拉教堂是莱比锡最大的教堂,也是1989年东德的革命发源地,柏林围墙一夕之间倒塌,与该教堂的活动有关。我们在莱比锡参观圣多马教堂、市政厅、及尼可拉教堂。

 

1519年7月4至27日,路德一行与莱比锡大学的神学教授厄克的迈尔(Johann Maier of Eck,1486-1543)进行大辩论。他本是路德的老朋友,也是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学者,在路德发表论纲后,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反对路德的观点,并邀请路德的同事卡尔施塔特(Andreas Karlstadt, 1486-1541)到莱比锡进行辩论,路德与墨兰顿及许多威登堡大学的学生也参加。双方僵持不下,不得不休会。迈尔警告路德,说他在走100年前胡斯的路线。1520年2月,路德宣称:「我们都是胡斯派,只是不知道而已。」双方正式决裂,以致教皇1520年6月15日发表诏书,下令焚毁路德的一切著作(如前述)。莱比锡辩论,使路德声望更大,改教之风愈炽。

 

布拉格(Prague)

 

捷克首都,改教先驱胡斯(Jan Hus,1372-1415)的故乡。胡斯是捷克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1402年起,胡斯在伯利恒小教堂用捷克语佈道,让平信徒与神职人员同领圣体和圣血,被教廷视为异端,于1411年革除其教籍;1414年,被德国康斯坦兹宗教会议判决有罪,于次年7月6日在该地被处以火刑,时年四十三岁。一百年后,路德在不知觉的情况下,秉持与胡斯类似的神学理论,反对天主教的倒行逆施,引发宗教改革,却成功了。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进行道歉,为胡斯平反。

 

▲旅遊团在布拉格的伯利恒小讲堂主日敬拜,是十五世纪胡斯讲道的教堂。

 

4月2日主日我们刚好旅行到布拉格,特别安排在伯利恒小教堂举行主日敬拜,由张麟至牧师领会及證道,之后参观教堂各种展示,有如重回历史现场。壁画有胡斯被火烧死的情景,显示中世纪天主教对待他们认为是异端者的残忍。人类经常替天行道,惨绝人寰地残杀异己,特别是被政治及宗教势力所迫害的思想犯,到现代还存在。

 

▲布拉格市区中捷克改教及殉道者胡斯的雕像。

 

沃木斯(Worms)

 

1521年1月3日,路德被教廷正式革除教籍。选侯智者腓德烈坚持要对路德听證后才能判决他是否有罪,并得到神圣罗马帝国新皇帝查理五世的同意,传讯路德,并授予安全保證。路德于1521年4月17日,在沃木斯帝国议会中,当著所有王公及帝国城市代表之面受审,被要求反悔,收回反抗的言论。路德在被允许思考一天后,于次日表示他拒绝反悔,除非有人能通过圣经指出他的错误。据说他说了下述名言:「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求神帮助我,阿们。」

 

▲沃木斯,路德1521年在此受审。

 

5月25日,查理五世发佈了判决,路德被确认为异端,称为〈沃木斯议会〉议案,六位选侯中有四位签了字,腓德烈和另外一位没有签。我们在沃木斯议会建築前驻足观看,也到附近宗教改革纪念公园瞻仰上面几位重要宗教改革者的雕像。遊客如织,阳光普照,却带点冷风;想像刚好500年前,这里是气氛凝滞,三十八岁的路德冒著生命危险,坚守立场,为信仰辩护,风骨峥嵘,令人钦佩。

 

▲沃木斯宗教改革纪念公园,旅行团于3/27在宗教改革家雕像前合影。

 

艾森纳(Eisenach)

 

在艾斯里本附近,1498到1501年间,路德曾在艾森纳修读书院,以预备入读艾弗特大学。这里最有名的地方是瓦特堡,原为中世纪匈牙利圣伊莉莎白(St. Elisabeth of Hungary,1207-1231)之故居,内有许多壁画描述圣伊莉莎白之善行。

 

路德在沃木斯会议后,全身而退,并没有遭到杀身之祸,但却告失踪,有传言他已经遇害。事实上是腓德烈为了保护路德,在4月26日路德回威登堡的路上,派兵「绑架」他,把他偷偷藏在路德年轻时居住过的瓦特堡,化名为乔治爵士。

 

他在那里隐居了十个月,完成了整本新约由希腊文翻译为德文的初稿,并于1522年9月正式出版。1534年完成全本德语圣经的翻译。路德除了翻译圣经外,也有很多神学及辩论其思想的著作,并创作许多圣诗,其中最著名的是根据诗篇46篇,写于1527-1529之间的〈上主是我坚固保障〉,在宗教改革期间鼓舞振奋许多人心;现在连有些天主教会也用在弥撒中。

 

▲艾森纳瓦特堡,1521年4月开始,路德在此隐居十个月。

 

施拜尔(Speyer)

 

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ineland-Palatinate)莱茵河畔的一座城市,为所谓「抗议宗」的发源地。1529年4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在此召开帝国会议,讨论解冻迫害新教徒的「沃木斯议会」议案,遭到部分与会的诸侯和自由城市代表的反对,史称「抗议者」(Protestant),即新教徒的代名词。这里主要景点是天主教的施拜尔大教堂,纪念施拜尔的圣徒圣玛丽;1981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托尔高(Torgau)

 

在东德易北(Elbe)河畔,萨克森州西北边。二次大战末期1945年美国及苏联红军在此会师,我们参观其纪念碑。该市与宗改关系密切。1529年,路德与其他改教家在附近写了一份关于教会仪式的著作,并在1530年3月起草托尔高信条(Torgau Confession)。4月3日选侯们从托尔高出发,4月23日抵达科堡与路德相会之后再去参加奥格斯堡帝国会议(见前述)。

 

1544年,路德在托尔高启用世界上第一座新教教堂。1552年,路德妻子凯萨琳(Katharina von Bora)在托尔高遭马车车祸,骨折而逝,葬于此市之圣马连教堂(St. Marien)。凯萨琳之前是修女,后来因为宗教改革而离开修道院,于1525年与路德结婚。我们参观凯萨琳的故居,现为博物馆。路德及其他教士相继结婚也成了之后新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成家的传统。

 

科堡(Coburg)

 

如前所述,路德在奥格斯堡帝国会议期间住在科堡城堡内六个月(1530年4月3日起)遥控会议情况。在这段期间,路德将部分旧约译成德文。

 

我们参观宏伟的城堡,内有路德住宿的房间、礼拜堂,及战车兵器博物馆。各式各样的战车与杀人武器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人类自相残杀,民不聊生之景。宗教改革运动到处开花结果,但也带来思想的震荡与分裂,并引起许多政治鬥争及后来的宗教战争,是宗改的后遗症。

 

斯马卡登(Schmalkalden)

 

位于威登堡之南。欧洲支持宗改的诸侯与代表由黑森选侯腓力一世带领,于1531年在这山城组成「斯马卡登联盟」,与天主教和皇帝对抗。路德与几位改教家在圣乔治教堂为这些诸侯讲道,并在1537撰写〈斯马卡登信条〉。

 

▲斯马卡登联盟之处。

 

宗教改革的散佈

 

1527年,萨克森将路德宗的改革教派定为官方信仰;到1530年〈奥格斯堡信条〉发佈后,德意志境内有一半成为新教领地。路德馀生除为宗改奔波外,也致力于制定完善后来成为路德宗教会的礼仪、信条、音乐等。

 

1534年,他翻译的德语新旧约全书出版。之后几年,路德在威登堡实行一系列稳健的改革步骤,使威登堡成为宗教改革的重镇。1546年2月18日,路德息劳归主,结束他名垂千古的事业。使徒行传十三章36节说:「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和合本小字)可以很贴切地用来描述路德的贡献。

 

路德所带领的改教运动也影响欧洲各地纷纷进行改革。例如慈运理在瑞士邦联的苏黎世进行相对独立的宗教改革,1523年,苏黎世接受新教。英格兰国教会1529至1537年逐渐从罗马教会独立出来,开始自己的宗教改革(改革程度较低)。加尔文1541年开始,以日内瓦为根据地进行宗教改革,后来影响达到欧洲各地。1537年,丹麦、挪威接受路德宗作为官方信仰,并继续在北欧传播。法国以天主教为主,但加尔文派的新教仍然成长。

 

二、慈运理的改教运动

 

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年1月1日生于瑞士,与路德同时代,却因参战而于1531年10月11日四十七岁时,盛年早逝。他在维也纳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受教育,1518年成为苏黎世大教堂神甫。他本身反对赎罪券和崇拜马利亚等传统信仰,宣扬宗教改革理念。1522年,因反对在大斋期禁食受到公众关注。1525年推出新礼仪,之后宗教改革扩及瑞士邦联及其他地区。

 

1530年年末,黑森的腓力一世成立了斯马加登联盟,四个城邦加入了以路德宗〈奥格斯堡信条〉为主的同盟。由于联盟的条件宽松,苏黎世、巴塞尔、伯恩原本考虑加入,但慈运理无法接受,并写信严厉拒绝。这侵犯到腓力一世的立场,使他切断慈运理与联盟的关系,导致慈运理的市民同盟在瑞士邦联的宗教衝突中失去所有外部盟友。

 

1531年,慈运理的联盟意图对天主教各城邦进行粮食封锁,五个天主教城邦突然袭击苏黎世,慈运理以随军牧师的身分在卡佩尔战死。慈运理所留下的神学思想、礼仪及教会制度,至今仍影响著改革宗教会。

 

参观慈运理改教的地方,我个人觉得他坚持自己的思想,毫不妥协,手段激烈,终至赔上性命,有点可惜。在基要信仰上不可妥协,但在次要教义例如洗礼方式、圣餐解释,大家意见可能不同,其实可以彼此容忍、互相接纳。在次要教义上不肯妥协造成教会分裂与衝突,也许是不必要的。

 

▲苏黎世大教堂,慈运理改教根据地。

 

苏黎世(Zurich)

 

1520年,慈运理在瑞士苏黎世大教堂任职期间,开始了德语区宗教改革。1523年,他赢得了一系列由法官主持的辩论,最终导致当地政权批准教会与罗马教宗断绝关系。

 

我们参观了苏黎世大教堂,外边就是慈运理及继承其工作的改教家布林格(Heinrich Bullinger,1504-1575)雕像。布林格沉稳刚毅,不像加尔文和路德一般有争议,其神学思想影响后代什钜。

 

马尔堡(Marburg)

 

马尔堡属于德国黑森(Hesse)州,离开西边的法兰克福约100公里。1529年,黑森选侯腓力一世召集路德与慈运理在马尔堡城堡(Marburg Castle)进行会谈,解决教义分歧问题,其他出席者有数位改教家。双方对前面十四条半信仰都有共识,但在圣餐礼的意义及观点上则各持己见:路德认为圣餐中基督的确实质降临(同质说),而慈运理则认为圣餐只是一种象徵性的纪念(象徵说)。 两派整合失败以致决裂,殊为可惜。

 

马尔堡是此行最后第二站,我们一早从旅馆出发,上坡到城堡。从城堡外端俯视马尔堡市容,教堂尖塔对照树林中散佈的房屋,别具特色。城堡内有许多图像,说明马尔堡会谈经过以及陈列历史文物的博物馆。之后我们西行回到法兰克福—这次旅行的起点与终点。该城值得一遊,但因与宗教改革的关系不大,在此不多叙述。

 

▲马尔堡,1530年路德派与慈运理派在此辩论神学问题。

 

三、加尔文的改教运动

 

加尔文(John Calvin),1509年7月10日生于巴黎,1564年5月27日卒,是三位大改教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早期信奉天主教。1523年,加尔文到巴黎读大学专攻拉丁文;1528年入奥尔良(Orleans)大学读法律;1529年转到柏格(Bourges)大学读法律;1531年回到巴黎读神学。

 

1533年,他改信更正教,年二十四岁时(那时路德五十岁);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并于1536年在那里发表《基督教要义》拉丁文初版(年仅廿七岁)。同年被改教家法瑞(William Farel, 1489-1565)邀请赴日内瓦进行改教运动。

 

1538年,因严格改教与市政当局衝突,被迫出走到史特拉斯堡长达三年;1541年受邀重返日内瓦,建立日内瓦改革宗教会,和日内瓦市和地方教区牧师团组成领导机构,到逝世前,一直是市级牧师团主席。

 

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

 

位于法国东部,与德国隔莱茵河相望,是众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驻有欧盟及欧洲许多重要机构。德国法国许多名人如谷腾堡、加尔文、歌德、莫札特、巴斯德曾在此城居留过。另一宗改时期重要成员布瑟尔(Martin Baucer,1491-1551)曾经参加马尔堡会谈,在此工作长达二十六年(1523-1549)。

 

1520年代宗教改革期间,该市接受了路德的教导,在下一个世纪创建了史特拉斯堡大学,现为法国规模第二大的大学。新教清除偶像的主张,导致许多天主教堂和修道院被毁。我们参观了建于十二世纪的著名主教座堂,及加尔文住了约三年之久的圣多马教堂。该教堂也是被誉为「非洲之父」的宣教士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经常演奏风琴之处。

 

巴塞尔(Basel)

 

瑞士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在莱茵河畔,与法国和德国为邻。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与神学家伊拉斯姆(Erasmus,1466-1536)曾于巴塞尔任教,并度过晚年。他于1515年出版希腊文新约(用新发明的印刷术),风行欧洲。他对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本来路德很钦佩他,但后来两人交恶,彼此指责。虽然伊拉斯姆是天主教徒,但对骄奢过度的罗马教廷及教会也加以尖锐批评。

 

该城于1529年皈依新教。如前所述,1536年,加尔文在此首次发表他的著作《基督教要义》拉丁文版。我们参观了建于中世纪的巴塞尔大教堂,内有伊拉斯姆的坟墓。

 

日内瓦(Geneva)

 

瑞士第二大城市,许多联合国附属组织及国际组织坐落于此。由于加尔文等人带领的宗教改革,日内瓦常被喻为「新教的罗马」。位于老城区的日内瓦圣彼得大教堂便是加尔文自己的教堂,他在此牧会长达二十五年。

 

我们参观加尔文创办的日内瓦学院及日内瓦大学,又在圣彼得大教堂站在他曾经站过的讲台上,还参观了加尔文故居。比邻圣彼得教堂的,是长老会的孕育之地—诺克斯纪念教堂。诺克斯(John Knox,1513-1572)是苏格兰改教家,苏格兰长老会创始人,曾在此追随加尔文。

 

在日内瓦大学内有一座长达百米的白色改教围墙(Reformation Wall),为1909年纪念加尔文诞辰400週年及日内瓦大学创校350週年而建,上面刻有十六世纪加尔文和其同时期瑞士与英国的十位著名加尔文派改教家的雕像,非常壮观。在白墙两边都有以拉丁文书写的铭文:「黑暗之后,光。」(After darkness, light)简短有力,带给人耳目一新、期待光明的感觉。在宽阔的日内瓦湖边眺望远处的喷泉及对岸的风景,有如世外桃源。

 

▲日内瓦加尔文牧会长达廿五年的圣彼得教堂。

 

▲日内瓦大学加尔文派改教家雕像墙。

 

伯恩(Bern)

 

瑞士第四大城,其旧城区今日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定的世界遗产。市集大道的拱廊建築,别开生面,路中矗立许多雕像,如正义女神及吃婴孩的人,还有爱因斯坦的故居。此外市集大道顶端的钟楼也因机器人定时出来报时而闻名于世。伯恩在1528年皈依新教,伯恩大教堂是慈运理改教之处。

 

四、宗教改革之旅的感想

 

际遇迥异。路德当初贴出九十五条论述,原意只是要学术界一起思考辩论,并没有要与教廷对抗;没想到却如星火燎原,把他推上历史舞台。早他一百年的胡斯就没有那么幸运,同样的思维,却被烧死殉道。

 

路德的勇气可嘉。在枢机主教迦耶坦的私审及在沃木斯帝国会议的公审中,路德都以坚定的立场对抗教廷与皇帝的威胁,最后被革除教籍。他在釐清思虑后也义无反顾地与教廷决裂,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但路德如果没有得到政治势力的保护,一人也难敌庞大的天主教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逼迫势力。

 

得道者多助。由于路德抓住福音的真理,回归圣经的本意,吸引其他改教家及许多赞成改教的诸侯一起奋鬥。路德改教的成功,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神藉著路德及其他改教家将信仰拉回正确的道路。

 

回归圣经。路德「人人皆祭司」的观念,打破了天主教教廷及神甫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使人人能自行了解圣经,直接向神祷告;其次,五个惟独—「惟独信心」、「惟独恩典」、「惟独圣经」、「惟独基督」及「惟独神荣耀」,使信仰回归初代福音原貌,影响之后几世纪之发展。

 

宗改对后世有多方面影响。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职场也是敬拜神的地方,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神的荣耀而行,这些思想发展出一套「基督新教的伦理精神」,助长了资本主义的发达,引发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及造成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现代科学的进步也要部分归功于宗教改革。改教运动也迫使天主教进行改革,虽然仍然与新教不同,但也有进步。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旅行最大的收穫是把过去学习宗教改革的书本知识化为亲身体会。走过这些与宗教改革有关的城市,参观天主教堂及新教教堂,可以体会当时改教家的艰辛历程,他们经常要冒生命危险,却义无反顾。

 

宗教迫害何时了?宗教改革期间也引发几个战争,如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大规模国际战争,约八百万人丧生,大都在德国境内。

 

人类为了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残杀,尤其是基督徒之间的杀戮,根本违背主耶稣基督要人彼此相爱的命令。宗教迫害到了当代还不时发生,主要是穆斯林极端分子迫害基督徒。2012年11月,德国总理梅克尔宣称基督教是世界上受迫害最严重的宗教。廿一世纪的现代人还会因为思想信仰不同而遭受屠杀,令人不可思议。

 

仍需为主奋战。现在虽然交通及资讯发达,但人心仍然需要福音,灵魂仍然需要得救,我们仍需尽力传福音。路德给我们的榜样是勇往直前,以大无畏的心态为捍卫真理而战。

 

 

作者小档案
温英干,拥有美国财金分析师(CFA)證照,为神国资源为基督协会董事会主席,本刊国度人才单元企编。现任台湾东华大学经济系及财金系荣誉教授及美国冠冕财务事工美国华人外展事工主任。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