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事主的使女
怀念COCM前任总干事王光霞
文、供图/余国亮
王光霞姊妹是英国「基督教华侨佈道会」(COCM)的前任总干事,也是「神国资源为基督协会」(KRC)的谘询顾问。她在吕子峰牧师接棒上任后,患了小脑萎缩症,于2018年7月13日早晨息了地上的劳苦,安息主怀,荣归天家。
虽然知道这对她来说,好得无比,但对仍留在地上的我们,难免怀念不捨。笔者有幸认识王姊妹多年,曾与她短期同工,直接从她身上领受教导,遂为文以抒怀思之情。
王姊妹蒙召在COCM事奉
王光霞姊妹于1935年11月9日,在中国青岛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亲王泽生是香港调景岭宣道会牧会的牧师(她有两位哥哥王明理、王光启,及妹妹王光蔚,都是全职事奉者)。
王姊妹于1957年在上海修毕小儿科医生的课程,尚未实习,就抵香港与家人团聚。那时香港政府不承认中国大学学位,这对她是一大打击。王姊妹在一疗养院工作一年后,蒙神呼召到香港离岛长洲的建道神学院进修。
1961年3月忙于赶写毕业论文时,父亲的好友和COCM的创办人王又得牧师,请她考虑到英国作义工,在护士和护士学生中传福音。但王姊妹更想从事福音文字工作,因为这比以医科毕业生之尊重读护士课程更体面。
王牧师回英后,主动联络一位护士长及护士学校。该护士长写信给她表示,学校有很多华人学生,不仅要接受严格训练,工作辛劳,且长期与家人分离,需要有人关心,向她们传心灵得平安的福音。王姊妹阅后,反思自己不愿意赴英国的主因,是面子问题,故重新深思,寻求神的心意。
几经挣扎后,1961年,她决意到英攻读护士课程(King Edward VII Hospital in Ealing)。在接受训练和工作的五年间,她利用所有假期参加伦敦教会的事奉,也到欧洲各地佈道;1966年正式加入COCM,成为除王牧师外第一位全时间同工;1971年王牧师返天家,王姊妹接手作COCM总干事。她在这职务上忠心地事奉神,长达37年之久。
藉《古木常青》认识王姊妹
约45年前,笔者在美国东岸一所大学攻读大气科学的博士学位,被指导教授派到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简称NCAR)作论文研究。NCAR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Denver)之北约30哩的布达市(Boulder),其建築是著名中国设计师贝聿铭的设计,座落在洛矶山的半山腰,非常漂亮。
我在穷乡僻壤的布达市认识一位华人信徒,他複姓曹吴,曾是远东福音广播电台的始创期同工。星期日我随他去西人播道会参加主日崇拜,会后到教室参观,在图书馆琳琅满目的英文书籍中,惊喜地发现「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本封面是中英文的《古木常青》(The Chinese Church That Will Not Die)。1借来读后,才知道是王光霞姊妹蒙主呼召事奉的个人见證。读后我大受感动,期盼有一天能亲眼见到这位尊敬的属灵长辈,聆听她的教导。在神的祝佑下,梦竟成真。
我在赴美留学前曾在香港一基督教中学教了两年书,知道一位学生姚桂芬多年在COCM英国总部事奉。他们欢迎主内弟兄姊妹到COCM作短宣,故我写信给王光霞姊妹,毛遂自荐。2003年和2004年,她邀请我和分别在Lowell大学和麻省大学任教的林云达长老及吕子峰长老,组成宣教队,从美国到英国传福音。2
在王姊妹身上学到的功课
王姊妹的特点,是满有爱心和常常祷告。记得有机会与她边喝英国奶茶和吃蛋榚,先畅谈神国事工,然后一起同心祷告。
王姊妹的另一特点,是重视文字宣教。除了有《未得之地》的事工通讯外,还印行《活水》福音刋物,委任妹妹王光蔚作活水书室负责人,并帮助出版《号角欧洲版》。「神国」编了五本《人生补羹系列》的书籍,其中四本都印上COCM书室为它在欧洲的代销店。顺便一提,光蔚姊妹一直在COCM协助姊姊,也和姊姊同时自COCM退休,对COCM的事工贡献良多。
王姊妹共写了三本书。除了上文提到的《古木长青》外,她写的第二本书是《善牧良师》(Stephen, The Chinese Pastor),讲王又得牧师的故事。第三本书是《熔炉》(God's School in Red China)。
王姊妹能够鞠躬尽瘁忠心地事奉神,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她鹣鲽情深的夫婿江正伟弟兄对她全力支持。爱妻患病期间,他更是无微不至地服待照料。江弟兄是会计师,两人在1973年结婚,与王姊妹同奔天路45年,并肩忠心服事主,是夫妇一起同工的榜样。
我曾在COCM餐厅品嚐美国所无的鱼翅瓜汤,事后对它讚不绝口,因它虽像冬瓜那样肉质平滑,但其内夹有像鱼翅那样的纤维,且味道较甜。王姊妹向我解释,这是在英国华人中很流行的食物。在我快要离英返美时,她和夫婿竟还记得我对鱼翅瓜的称讚,送我几粒瓜种留为纪念。真是礼轻情意重!
王姊妹谦虚平和,常以笑脸迎人。她奖掖后进,于我亦师亦友,是我们学习鞠躬尽瘁、竭诚事主的好榜样。
早在1997年,作家宁子在《寻梦者》一书中,谈到她从「光霞」这名字联想到一个重要问题:当生命的黄昏降临的时候,是什么使它美丽而丰富呢?
令人惊讶不已的是,在该书中,作者已想像王姊妹荣归天家的情景:那时神已给她丰富的恩赐,她可以选择作出色的钢琴家、医生、护士长、翻译家、作家,可是当神把这一切恩赐都给了她,并且对她说:「女儿,选择吧!」的时候,她微笑著跪在神国的门口,柔声道:「父亲,请允许我进来作一个使女吧!」
▲2003年,王光霞伉俪与来自美国的短宣队。(左起:余国亮、林云达、江正伟、王光霞、吕子峰)
思典範,奔标竿
曾几何时,英国是世界上军事和经济强国,俗语说:「英国国旗无日落」。曾几何时,英国是宣教士的输出国,戴德生、「剑桥七傑」等,是中国信徒耳熟能详的宣教士名字,他们均来自英国。在爱丁堡,我在街上读到为纪念《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主角李爱锐(Eric Liddell)而设立的路名,我也看到埋葬在非洲的一代宣教伟人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的铜像。可悲的是,今天英国已沦为需要被传福音,需要输入宣教士的国家。
感谢神,祂是宣教的主,祂在英国呼召不少华人信徒作全时间的宣道工人,王光霞姊妹就是其中一位。她已打过美好的胜仗、跑完当跑的天路、守住所信的真道,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在天上为她存留。
愿当日感动以利亚和王光霞的灵,加倍地感动我们,加力量给我们。愿我们承先启后,不负神的託付,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著标竿直跑,忠心地行走神为我们预备的天路。
註:
1:作者在2005年曾写了一篇访问王光霞总干事的文章:〈神恩泽侨胞,福音遍全欧〉,见第2期《神国》杂志(www.shen-quo.org/cocm-interview.html)。
2:作者在英国作短宣的观感〈美梦成真—短宣在英国〉,见7/8/2004《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