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篇】

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

 

文/谭瑞玲

 

▲(© www.123rf.com/profile_dijitalkalem)

 

临刑前的哀哭

 

这是一位日本死刑犯临刑前的真实故事注:

 

在刑场的教诲室吸了最后一根烟,正要被押到执刑房去的横田(化名),忽然大声哭嚎喊叫着:“我妈还是没来!我已经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那时候妈妈若没有丢弃我,我不会变成这样!”

 

横田从小被妈妈遗弃,十五岁时提起勇气去北海道寻找生母,不只不得其门而入,还被赶走。从此他坏事做尽,只希望引起母亲注意,甚至希冀自己死刑前妈妈会破门而入,抱着他哭诉永别,可是 “妈妈!妈妈!”的不绝叫唤声,只成为他行刑前的挽歌,他人生最后的希望随着刑具操杆的启动,就此从人世间消失。

 

当我与女儿分享这悲情故事时,她感慨地说,她有很多朋友都埋怨父母留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彷彿人生路就这样被无奈地定印了。

 

听着女儿娓娓道来,我忽然惊疑起来: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我是否也曾在孩子心中划下难以抹灭的伤痕而不自知?那么我逝去的父亲与母亲呢?他们的父母呢?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父母,如此看来,原生家庭的缺失岂不是一代一代重叠延续,使得后代子子孙孙的心灵深处伤痕累累?甚至沦为万恶不赦的凶残之徒?

 

心理学难解原生家庭之困

 

心理学中有不少学派,将个人问题连结于原生家庭,在心理咨询时,运用生命回溯法,将重点放在当事人的过去,带领当事人重温成长各阶段,认为若能在深层记忆中发掘和剔除从过去而来的痛苦,当事人便可以从过往的伤痛中获得释放,重建新生。然而,许多人在挖掘出往日伤痛后,反而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甚至将个人的不顺遂都归咎于原生家庭。

 

近十多年心理学产生了一门流行的新学派: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现实环境、过去的经历都不受我们控制,或难以改变,故此,要扭转看似黯淡的人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改变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自己定意作出快乐的抉择。放入实际生活中,可以简化为:即使是命苦也不认命,不将焦点放在过去的不快或不可逆转的现实因素。引用到辅导学上,就是鼓励受助者明白人生有正负两面,把重心改放在生命中的美好时刻,每天练习正面思绪,从回味正面时刻中重新得到能量,再向前行。

 

然而,将目光从受伤的往事移开,伤口便会自动愈合吗?在原生家庭所受的伤害,并不会因我们转换了看人生的角度而自动消失。那些伤害已深刻内化,必须认真处理,否则将会不时冒出头来,再度蚕食我们的心灵。

 

▲人们常埋怨原生家庭留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www.123rf.com/profile_IKO)

 

用宽恕化解伤痛

 

犹记母亲常提起她自己重男轻女的妈妈,虽然远在金山的爸爸坚持不分男女,都要送孩子入学读书,我的外婆仍然百般刁难,经常恶语讥贬。有一次母亲失言,外婆竟然使劲将母亲的头按入河中,还一面咆哮:“女儿贱命,死算了!”

 

我非常惊讶,母亲受到亲生妈妈这样无情对待,却没有记恨在心。她经常云淡风轻地解释,外婆是文盲,只会跟随传统风俗,但她自己既曾身受其苦,必不会重蹈覆辙,祸延下一代。

 

我何其庆幸能有一位懂得宽恕的母亲,将上一代加诸她的伤痛用饶恕之心化解,让自己从被苦待的过去释放出来,不受心魔牵制,否则她的苦毒回忆便有可能在我身上重现。我更要感谢我的成年儿女,愿意欣然接受我这个常抓狂的老妈!

 

母亲晚年才信主,她年轻时便能够如此舒怀地宽恕外婆对她的苦待,除了感谢神赐给她广阔的胸襟外,相信也与外公不轻看女儿的态度有关。开明的外公使母亲对自己的价值有自信,能够承担外婆对她的歧视。如果外公也是刻薄女儿的无情爸爸,不知道母亲是否还能这么豁达?

 

▲人们很难依靠伤痕累累的心,毫不保留地饶恕他人。(© www.123rf.com/profile_sifotography)

 

感恩与宽恕的力量来自神

 

感恩与宽恕是面对人生缺憾的良药,可惜,人实在很难依靠自己伤痕累累的内心,完全不保留地饶恕他人。

 

喜乐、感恩、饶恕的源头与力量来自于神。虽然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很多帮助人们面对遗憾的方法,然而,要全然从伤痛的经历释放,将内心的苦毒连根除去,只能依靠创造我们,而且满有慈爱的父神。

 

神在等着我们向他呼唤、支取力量。要继续活在原生家庭伤害的阴霾之下,还是要走向光明破网而出,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注:《死刑囚的教诲师:高墙里最一段人生路途的改变和领悟》堀川惠子湾:木马文化,2015。

 

 

作者小档案

谭瑞玲,愿以历史学者的眼光,学习旧约先知的批判精神,审视过去的不公平,为弱势群体发声,彰显神国公义。现为《义显之声》编辑。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