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
哈饺子餐厅聘用外配省思与突破
采访/郑琼瑜
图片提供/郑琼瑜、刘国兴
用餐时分,推开欧式白框玻璃大门,一张笑脸立刻从柜台后方迎向前来。雅致洁净的餐室几乎已座无虚席,一桌桌食客在优美柔和的诗歌陪伴中,享用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色彩鲜丽、从皮到馅均富含营养,颠覆传统印象的养生饺子餐。香味缭绕间,不时传出“真好吃!”“哇!”等喜悦、满足的赞美。
提供有益身心灵的饮食
这是位在新北市新店区三民路上,由宋中魁、张同凝夫妻经营的哈饺子餐厅。张同凝在哈尔滨出生、成长,医科毕业后留在家乡行医,是个道地的东北姑娘。饺子对她来说,不仅是食物,还包含着成长过程中温馨与艰难交织的回忆。嫁给宋中魁定居台湾后,她曾将一手包饺子的手艺传授给刚出狱的更生人以及还在监狱服刑的受刑人,也曾赢得年菜比赛的首奖。
为了推广营养与美味兼俱的饮食,夫妻俩经过祷告,决定开设餐馆。除了供应对身体有益的饮食,两人更盼望哈饺子成为传扬福音的管道,喂饱人们的身心灵。
▲哈饺子店里掛着一幅描绘色彩鲜丽水饺的精彩画作,画上方是写着Jesus的十字架。中魁和同凝倚靠神的大能,带领餐馆成为神手中宝贵的器皿。
在台湾给她们一个“娘家”
近年来,台湾的外籍配偶(简称外配)人数与日俱增。许多年轻女孩为了改善在家乡贫困、看不见未来的生活,怀抱憧憬从东南亚和大陆嫁至台湾。赴台后却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隔阂、教育程度落差大、受人歧视、在夫家地位低落……等难以克服的问题。
二十几年前,张同凝因帮助由台湾赴大陆经商,行李遇劫的宋中魁,两人相识、相恋。张同凝放弃受尊敬的医师工作,告别熟悉的家乡与亲友,为爱远嫁台湾。她虽是具医学训练的知识分子,但在人生地不熟的台湾,不仅无法再行医,还须忍受人们狐疑、歧视的眼光与对待。这些辛酸的过往,使她非常能体恤外配的处境。
经营餐馆需要许多人手,张同凝和宋中魁决定尽可能聘用外配,帮助她们学习一技之长,改善生活,提升在夫家的地位。并运用工作上的互动建立关系,带领她们认识神,获得生命中最美的祝福。
聘用外配使餐馆运作增加不少难度。例如她们多数看不懂中文,所以张同凝花许多心血设计代号,将工作流程画成示意图张贴在墙上。这些困难并未拦阻他们帮助外籍配偶的心意。
▲制作晶莹剔透、营养均衡的水饺,每个步骤都不可马虎。
▲就连搭配饺子的每道可口小菜均做工精巧,须要员工依照流程同心合作,方可顺利完成。
张同凝如母亲与长姊般照顾员工,关心她们的生活起居,逢年过节致赠礼物,带领她们唱诗、祷告、读圣经。她和中魁希望店里成为这些离乡背景女孩在台湾温暖的“娘家”。
文化差距成巨大鸿沟
店里僱用过来自韩国、越南、缅甸、大陆等地的外籍配偶,虽然张同凝和宋中魁尽心带领,不曾预料的困难却渐渐浮现。
他们发现文字、语言的隔阂尚可用以图代文等巧思克服,但文化、生活习惯的差距却形成不易跨越的鸿沟。
哈饺子供应精致餐点,洗菜、切菜、拌馅、包料、下锅,每个步骤都有标准化流程。为确保食物卫生无虞,员工制作餐点时一定要戴口罩、系头巾、穿上围裙,并随时维护厨房和店面整洁清爽。
然而许多外籍员工习惯了家乡传统的饮食文化,不了解张同凝推广健康饮食的理想,更不明白为何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处理食材。工作一段时日后,某些员工开始自作主张,不愿意遵守张同凝的要求,例如以天气热为由,拿掉口罩、头巾。
面对这些情况,张同凝不得不出言指正。来自东北的张同凝个性爽朗、说话直接,加上店里忙碌,口气难免急切。有些员工便心生不悦,甚至情绪化地说不做就不做,让张同凝与宋中魁措手不及、焦头烂额。此外,员工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工作、相处上也常产生误会或冲突。
曾有位自幼失母,生活清苦的越南女孩与张同凝很投缘,张同凝怜惜她的遭遇,非常照顾她。不料女孩竟恃宠而骄,逐渐不愿服从张同凝和其他同事,有几回甚至在客人用餐时高声与同事争吵,使店里工作停摆。张同凝屡劝无效,不得不忍痛要求她离开,两人不欢而散,这件事使张同凝非常伤心失望。
▲许多来自东南亚、大陆等地的年轻女孩为改善生活远嫁台湾,面对文化差异、语言不通、受歧视、孤单等困难。
拿捏角色、尊重关怀
事后回想,张同凝认为当初也许没有将角色拿捏好。
平日与这些员工相处,她是温柔和蔼的母亲、姊姊;工作时,坚持品质的张同凝则须以专业态度严格要求员工。有些员工无法理解她的不同角色,不仅不愿听从她以老板身分提出的要求,甚至质疑她温柔的对待并非真诚,使张同凝深受打击。
张同凝发现,或许生活中经常承受异样眼光与歧视,外配常非常敏感自卑。一句在当地人听来合情合理的指正,落在她们耳中可能成了严厉的指责。张同凝直来直往的性格使人特别容易与她亲近交心,却也引起某些外籍员工的误解与不满。
除了提供工作机会,张同凝和宋中魁也盼望能带领这些员工认识神。外配在家庭中通常没有自主权,除非婆家同意,否则几乎不可能到教会。此外,大多数外配在原居地有其他信仰,对福音并不热衷。即使参加团契聚会,心土往往坚硬,不易播种,需要许多有传福音恩赐、经验与热忱的同工长期投入耕耘。
张同凝提醒,从事关怀外籍配偶的事工,要从尊重做起。以平等的态度与她们做朋友,关心她们面临的难题与需要,偶尔送送惠而不费的小礼物,如烧仙草、水果等,将带给她们无以言喻的温暖。
转眼仰望耶和华
历经共事的困难,几位东南亚员工纷纷离开了。目前店里的工作团队多来自大陆,认同哈饺子的经营理念,表现稳定出色,张同凝和宋中魁也慢慢走出服事的低谷。
他们当初回应神的爱,愿意将哈饺子献上当作祭坛,热忱帮助外籍配偶。谁知这条路走来竟是如此令人沮丧,他们不禁疑惑:神的心意是什么?
开立餐馆对他们而言,不仅是营生,更是呼召,是神的恩典。夫妻俩竭尽心力经营,心里却渐生疲乏徬徨。
以往张同凝每天早晨都摆上三小时读经、祷告、亲近神。生活中虽有困难,神赐下的话语和能力,使她奔跑有力,行走有方。创立哈饺子后,由于事务繁杂,追求完美的张同凝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灵修的时间越来越少,她发觉自己在不自觉间,倚靠自己的能力多过倚靠神的带领。
日子不能这样低沉下去!她决心调整生活的优先顺序,将灵修放在每天最重要的位置,因为神才是哈饺子真正的老板。
最近张同凝开始以工作团队为班底,每周一次利用下午休息时间,在店里举办团契。以圣经的教导为指引,谈心事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关怀参加者的困难与需要,为每个家庭代祷,并且鼓励大家建造生命、好好活着。如果神开路,她盼望将这个聚会开放给社区民众以及店里的客人。
调整服事方向与生活重心,转眼仰望耶和华,愿宋中魁与张同凝带领哈饺子重新得力,如鹰展翅上腾!
延伸阅读:
关于哈饺子的动人故事,请阅读《神国》第23期(2011年3月),由林敏雯采访的〈包进信仰,吃出生命—哈饺子的故事〉。
(网上杂志:http://www.e-krc.org/tcn/magapdf/23C/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