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各布入台宣教150年特稿】

奔腾不止的家族信仰长河

 

文/高俐理

图片提供/苏文安

 

 

之一:从高长家族看早期来台宣教士的智慧和远见

 

今(2015)年是来自苏格兰的马雅各布(Dr. James Maxwell,1836-1921)医生入台宣教150年纪念,同时也是我的家族信主事主150年纪念!

 

全方位先驱

 

这位忠心勇敢的医疗宣教士不仅是台湾教会史与近代医疗史、教育史的先驱,更重要的他对台湾(不仅是对基督徒)近代发展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在1865年的登陆台湾,掀开了宝岛走向因恩典而来的崭新现代化新页。

 

他更是带领我的曾祖父高长(1837-1912,乃台湾自1662年荷兰人离去以后,第一位汉人基督徒与本地传道人)信主的宣教士。

 

因马雅各布的勇敢与顺服,我的曾祖父认识基督;因着曾祖父的转变,我的家族成员自1865年至今150年来,蒙受父神丰盛的赐福,开拓千百教会,培养出许多传道人与医生,至今延续七、八代,遍布台湾各处以及全球各地,代代传承,以建立教会、荣神益人为人生使命。

 

单单倚靠神

 

我虽出生于曾祖父逝世将近半世纪之后,然而他的典范至今仍强烈影响、激励着我的生活与事奉。正因如此,便特别感念带领曾祖父信主的马雅各布医生。

 

1863年,这位只长我曾祖父不到两岁的年轻外科医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以后,又前往德国柏林与法国巴黎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医术。回到故乡,他思索的不是利用这些先进的医术,来过富足舒适的一生,却是怎样将所学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于是他接受长老会的差遣,搭了八个月的船来到中国的上海。上海的同工告诉他,南方的厦门更需要他,于是他立即南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厦门,勤学闽南话。

 

1865年,他决定离开当时已有宣教士与医疗团队的厦门,带着一名福建人当助手,渡海来到落后危险的台湾。就在他街边布道当中,我的曾祖父遇见神!

 

从小,在祖母家里天天都有家庭礼拜,记得晚餐后,大家椅子排个圈便开始唱诗歌、读圣经、祷告。因此我有幸从我的祖母高许美女士(高长的四儿媳妇)及长辈们的口中听到许多当年曾祖父高长的轶事。包括他怎样在去庙里拜拜求保庇赌博赢钱的途中,从马雅各布医生听到福音,接受主,成为马雅各布医生入台的第一颗初熟的果子,从而180度转变人生方向与路线,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家族历史,也把从神而来的恩福带给数以百计所建立的教会,及透过这些教会所带领牧养的人。

 

曾祖父从1865年直到过世的1912年,只靠行囊里的罗马字拼音圣经、一袋地瓜签与一只锅子、一套换洗衣服,背记在脑袋里的八首平埔台湾调的圣诗,便靠双腿勇敢地走遍台湾各处传福音建立教会。

 

这成为我今天的典范与激励。如果当年的曾祖父,没受过教育(严格说来并不识汉字)、没车、没马、没舒适旅馆、没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配备(电脑手机汽车飞机旅馆加上各种中英文解经参考书),单单靠耶和华的名,教会被建立,人的灵魂得救,生活、事奉中随时自然而然地经历神迹奇事,那么,今天我有什么不能的?只怕今天我们可以靠的太多太多了,惟独缺了倚靠神!

 

▲150年前首位来台宣教的马雅各布医生。

 

活出天国品德

 

十九世纪的台湾早期信徒在物质上是极其缺乏的,而且为了坚守某些信仰的原则,常遭孤立、排挤、攻击、陷害。连横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宗教篇的基督教栏,便记载了当时曾祖父被陷害而关在地牢,后得英国宣教士奔走营救的事迹。基督徒是真真需要走十字架的道路,也非常需要在社会文化当中活出天国的见证。因此,他们在待人处事上,讲究情理、信义,非常认真而有原则。

 

据家中长辈描述,当时台湾土匪为患,没有今天的邮电运送系统,若要将物品从一地送到另一地给家人朋友,只有委托熟识友人帮忙,却时有风闻贵重物品被抢被盗之事。曾祖父因经常游走各处传道,朋友便托付他帮忙传递物品,他几乎从未有任何闪失地将物品送达目的地。传说连土匪都互相约定:“长伯的东西不可碰,因为那个人有神保庇。”

 

他告诫自己家人与信徒:“信主的人更要照顾自己的亲人,若连亲人都不照顾,那我们便比不信的更不如了。”早期台湾信徒因着面对各种社会及文化习俗的质疑,尤其在不拜祖先的原则下遭致许多诋毁与误解,却因而反倒在孝顺父母、关爱亲友上更有实际的见证。

 

高长过世之前告诉他的子孙,他一生事主,没有留下任何地上的财宝,所留的惟有一份“活产”,就是神的话,只要子孙信靠神的话就必蒙福。这成为他的品德遗嘱(ethical will),也是今天我所奉行并传承的。

 

欢欢喜喜出征

 

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些来自异国的早期宣教士。他们远渡重洋,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故乡的欢送会上兴奋地与家人朋友告别。这些福音勇士深知自己很有可能一辈子不再回来,再见面是在天上的家乡。而果真当年许多宣教士因各种原因在宣教工场过世。

 

他们凭着毅力与决心,加上神的奇妙帮助,多半都能说一口优雅流利的台湾话,比本地人还优雅地道!令社会人士不得不佩服尊敬。即使被人威胁侮辱,或被欺骗或恶意攻击,他们多以幽默、以忍耐,平和又有尊严地面对,怎不因此令人肃然起敬!

 

活出丰盛生命

 

十九世纪来台的宣教士还有一个特色,他们不仅传福音,也扮演着社会改革先锋。当时普罗大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就建立学校;多数成年人幼年没机会上私塾,不能读汉字,宣教士就建构了以罗马字拼音的闽南语拼音文字系统,翻译出闽南语圣经。从此,即使不识字的男女,只要学会罗马字母二十来个音,以及拼音原则,就可以读圣经,也可以用来写信记事联络。

 

当年,即使会汉文的祖母也时常以罗马字书写,字迹优美流畅。幼时看到祖母的罗马字书信,以为她写的是英文呢!她以罗马字写信给当年在北平念书的家父,开头是“我所疼爱的儿子,耀民”,这个开头,令人深深感受从父神传承下来的母爱!

 

宣教士不仅教圣经,也教导处事原则、生活习惯、新知科技、运动健身。我的家族成员多酷好运动,大家喜欢比谁跑得快跳得高有体力有耐力。

 

多年来经常飞往各处讲道服事,父亲未中风前常常为我提行李送我到机场,我不好意思让众人尊敬景仰的牧师父亲总为我做这些差事。但父亲乐此不疲。他说,他的祖父(我的曾祖高长)对儿女们说过:“你们中间有谁服事主,我就服事他。”曾祖父生活在清代,却完全不受礼教的束缚,因为他奉行的是天国文化。

 

这一切,一再影响着我后来创立“神国资源为基督协会”的异象。“神国”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落实神国的文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激励神的儿女真正经历那“更丰盛的生命”。

 

典型在夙昔

 

具体而言,早期来台的宣教士们如何在他们的宣教工场和日常生活中,活出天国文化、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长远的宣教前景呢?

 

颠覆性思维:2008年,我领受了神的呼召与带领,开始一个直接进入职场的事奉。我的一位基督徒美国好友说:“你真是传承你的家族使命呢!”我说他们大半是牧师、宣教士与医生,我却在工业界与企业界。他说,没错,你的确在传承他们。

 

十九世纪中叶之后的近百年,是医疗与全职传道,而这个时代则是各行各业,特别是全球企业职场!主耶稣在他的宣教当中,是极具颠覆性的。马雅各布昔年在人潮汇聚的庙口传福音,不因那是异教大本营而避之惟恐不及,正是颠覆性的思维。

 

分工合作:1865年来自苏格兰的马雅各布从南部入台;1876年来自加拿大的马偕从北部入台。从此他们有个协议,苏格兰差会负责浊水溪以南以及花东地区,加拿大差会负责以北包括宜兰地区。如此分工既有果效又有效率,让我学到事工要注重分工与合作,使资源不致重复、浪费。当时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永恒的眼光:从我的家族150年来的事奉史,让我学习到有些事的果效必须看到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甚至直到永恒。我们往往太早放弃,又太早下定论!以长期甚至永恒的眼光来面对事物,是从主耶稣的时代就开始的,150年前,宣教士们所拥有的眼光,今天仍旧需要。

 

全球化的胸怀:自主耶稣在大使命宣布“直到地极”,基督教的全球化便已经展开。而廿一世纪的今天,这个世界才借着网路,从二十世纪末期的国际化慢慢走到今天的强调全球化。早期宣教士学自基督的全球化眼光是今天宣教上所急需的,否则就没有当年那种前瞻性与突破性的事工与影响力,就很可能像今天的许多教会和宣教机构,在一些琐碎事上产生争论与拦阻。

 

产生文化影响力:神国杂志的七个特质(亦是对内容的自我要求)—前瞻力、突破力、挑战力、实用力、知识力、感动力与行动力,不是我的原创,乃是长年生活在一个宣教家族当中,所领受到的,更是我在当年宣教士的宣教策略、信仰告白、教导培育与生活行动当中所观察到的。这些都是这时代的宣教所不可或缺的原则。这样的宣教,结出的果子便不只是一些单单用头脑决定或受心灵感动的信徒,而是身心灵都落实在天国文化,真正能影响社会、带来所在地进步与祝福的基督精兵。

 

之二:从许朝家族看福音的奇妙大能

 

就在欢庆马雅各布入台宣教150年的今年6月,我从神国杂志总编辑苏文安牧师手上,接获这本他耗时费工指导编审的宝贵力作:《尽忠传家—许朝长老生命故事馆》。许朝(1879-1958)是苏牧师的外公。全书厚达近400页,我却连读了两次,爱不释手。

 

 

小人物的大决定

 

这本书以许朝传道为中心,却不仅讲一个人;它承先启后,从太平天国、鸦片战争、日俄战争、甲午战争、日据时代、国民革命、卢沟桥事变到中日战争与二次世界大战,到国民党时代,横跨175年(见该书〈岁月淘淘主掌权:本书相应年代大事记〉)。书中人物,一个个真真实实地活在他们所处的大时代里,被时局所牵动,而非单单活在信仰的象牙塔里。他们关心周遭的一切,必须与和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南辕北辙的亲友们来往,挣扎于各种信仰、亲情、职场的决定当中。有血有泪、有时得胜有时失败。

 

许朝这位生于中国南方军人家族的边缘人物,却在大时代的舞台当中,以平凡到几乎是个龙套的角色上场,只差一点,他就可能终其一生仅是个龙套人物,却因着做对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最终在舞台中心谢幕!他晚了我的曾祖父将近半世纪出生,却同样因着信仰的决定改变了他的家族历史,以及子子孙孙的人生。

 

▲廿世纪初台南的福音队。

 

平凡的智者

 

虽是小人物的生平故事,却引起我内心很深的感动。掩卷之后,许多情节不断在脑海中回荡,令我仿佛亲眼目睹当时的场景。他是个平凡的人物,做着平凡的事情,过了平凡的一生,但所有这些“平凡”却让我看到深邃的“不凡”。在他逝世后,众人才猛然一惊:啊!原来在我们当中有个伟人,他是个仁者,更是位智者!他拥有从天上来无比的智慧。

 

书中并未将许朝描绘成信仰超人。他曾经多年挣扎于信仰边缘,但他慎重做了决定,而且自此无怨无悔。他的人生没有因为信主耶稣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为了信仰,他更坚持原则,以致于没有追求原本可得的利益,甚至多次放弃自己的权利与获利机会。

 

他与夫人的一见钟情令人羡慕,而他对因裹小脚而行动不便的夫人的浓郁爱情,一生一世的牺牲奉献,让一个女人如此幸福微笑地过一生,是少有人能做到的,这个男人绝对不凡!套句现代的话,是那种“乍看之下不起眼,再看之下魅力十足”的男人啊!

 

这位受过良好诗书教育的清朝士子,于改国换代之际,在良心与信仰的原则下,不顾知识份子情面,乐意从事铁路建筑的苦工,完全打破儒家读书人的格局。

 

他拥有六个聪明貌美的女儿,却惟独没有儿子,这在当时的社会绝不令人羡慕。信了耶稣也没有生儿子的福,他却依然忠心事奉主。不仅如此,即使经济上如此困难,他总是尽力投资在女儿们的教育上!

 

的确,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我们看到天国文化再度彰显在这个家族中。而当眼光放远,我们看见半个到一个世纪之后的现在,这些女儿的后代中产生了哪些人,更令我们不禁称奇赞叹不已!(见该书〈荣神益人代代传〉图像篇和谱系篇)。

 

▲许朝和他一生一世宝爱顾惜的妻子魏馔。

 

丰富美好真性情

 

他的生活是那样丰富美好,这绝非单靠物质的拥有就能够做到。随着季节种在房子四处的花,美到令人惊艳!他对于各种蔬菜的种植、烹煮、腌制,令我心向往之,直想去追随、品尝。

 

他对于物品的爱惜保养令人动容,对生活的用心诚恳与仔细,绝不是今天那些口口声声说要追求简单生活,而充其量只不过是因着不肯用心而凑和着过日子的基督徒所能比拟的。没错,他过的是真正简单、却充满无限创意与品味的生活,是完全不用钱去堆砌的!哦,原来,他真的是位十项全能的居家男人!

 

许朝长老的品格是那样令人敬爱!他从来不斥责人,对不同意的行为,亦以包容、尊重的态度与方式来对待。从他现年九十一岁的孙女卢锡金女士所分享的许多例子,看出他不操控、不说教,一味以真以爱来礼遇周遭的人,是真正有基督性情的人。

 

观察书中〈信仰藏菁阁〉及〈亲友会心斋〉等单元,可以想见,许多细节出自书中人物的日记或笔记。可以推测,本书主角许朝长老是一位经常自省、仔细记录的文人,让我们在四分之三世纪之后,还能够一窥当时的人物、生活、街景、社会动态。也可能深入了解并学习宣教士们的信仰生活与教导。

 

对于我,这本书又有多一层的意义。它记录了许多我家族中的人物,包括高长、高金声牧师,以及其他众多亲友,甚至书末图集中还有我家族的照片!那个时代,信徒们真正是一家人,常常互相帮助,互通有无。

 

▲作者祖辈亲人高金声牧师于1907年就任于台南太平境教会。

 

信实的神必赐福

 

许朝所处的时代,教会信徒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我年幼时,也曾亲身经历的。记得父亲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个相当贫乏的农村牧会。教堂与牧师馆都是竹子作梁、泥土为墙的简陋建筑。信徒们多半从事农作或杂工。但我们经常有众人送来的新鲜鸡蛋、蔬菜、以及稀有肉类(包括蛇羹)可以品尝。只要任何一家有好东西,一定有牧师家的一份。如今回想,还令我深深怀念感恩!

 

书中所描述,许朝传道在晚年生活的艰困,是今天许多牧者们正在经历的。今天的教会能够一起来做什么,好让那为我们劳苦的传道人能被加倍的敬奉与供应!

 

最近,我多次听闻退休牧者的艰难生活情况,老实说,若不是对主的信心,有时也不免为自己的将来忧心!友人就说:“唉,其实只是没有人知道罢了,如果他们说了,大家一定帮忙的。”但我必须说,我们不要期待牧者自己开口,因为许多牧者的心态如同爱儿女的父母,绝对不愿去提自己的难处。

 

另一方面,就我亲眼所见,正如圣经上应许的,义人的后代没有讨饭的。从许朝传道的人生,我们看到供应的乃是神,不是人。他事奉神,并且定睛只仰望神的供应,神也奇妙地带领他走过一次又一次的艰难。他是信实的!

 

我自己是高长的第四代后裔。最近听闻我们家族的第七代已经有多位传承事主,甚至被按立为牧师。这是令人最感恩欢欣的事,特别让我感到神恩典的奇妙。有人问我,要怎样才能将信仰代代传承?老实说,我没有答案,也不准备提供公式,因为我真的相信这完全是神的恩典。他记念与高长、与许朝的约定,因此赐福了他们的子孙。我实在完全不配领受这个恩典,因为能够事奉他本身就是他极大的恩典,我能够做的只是更忠心用心尽心去服事神帮助人,来报答天父的恩宠。

 

最后,正如书中第380页,指导编审本书的苏文安牧师所指出的—“纵使出身于不敬畏神的家族,亦有可能因某一成员在生命旅途中的某一时刻幡然归向他,而带动、引发全家族信仰与家道的大逆转。”

 

若您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我相信你的家族会因为你的决定不再一样,神同样要赐福了你以及你的后裔直到千代!

 

▲苏文安牧师令堂谢守(二排左三)为许朝五女。图为她1941年1月2日结婚之日与娘家亲人留影(二排右二为新郎苏铜钟)。

 


 

尽忠传家是家族蒙福的途径


余国亮


今年(2015年)6月16日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因为这是英籍宣教士马雅各布入台宣教150周年纪念日。对笔者来说,这天也是特别蒙福的一天,因为笔者的恩师苏文安牧师和师母选择这天题字赠送一本名为《尽忠传家─许朝长老生命故事馆》的好书。笔者喜出望外,深感受宠若惊。

 

收到后,深爱该书,已重读了两遍。由于寡闻陋见,以前从未听过许朝长老的大名,读书后才知道原来他是苏老师的外公。深恐有读者犯同样的错误而错失好书,故执笔为文以推介该书。

 

一般的传记都是叙述伟人的一生,强调主人翁令人景仰之处,但读者可能会自形卑微,难以认同。《尽忠传家》一书却不避讳许朝不足之处,但同时强调神的恩典和怜恤。既然神接纳包容他的不完全,仍赐福他的家族,神也会这样待我。

 

本书叙述许朝热爱神的家,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以祷告来支持和交托。他又读神学,奉献自已事奉神。虽然遭遇经济困难,也不改奉献的初衷,神也赐福他、让他可以用养蜂赚钱维生。

 

他一生谨守德行,待人诚实,爱家爱主。他相信神会赐福给敬畏他的人,直到千代,故看重后代教育和圣经的教导。他盼望子孙成为天国子民,并多做主工,常为他们祷告,自己也身体力行,尊敬宣教士。

 

真神是万福之源。神赐福他,让他后代中产生了工程师、医生、牧师、神学院院长、作家等天国人才,尽忠传家实在是家族蒙福的途径。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