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教会模式之二】后现代潮流中的新兴教会

专访宾州仓房教会杨达素牧师

 

采访/杨均安、高俐理

翻译/余国亮

 

 

什么是「新兴教会」?


本刊创办人/高俐理


Emerging Church(或称Emergent Church,本文暂译为「新兴教会」)是一个最近在北美教会界热烈讨论的议题。《今日基督教杂志》(Christianity Today)近年来一直不断探讨这个议题。有人极端反对,也有人拍手称许,而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但无论抱持怎样的观点,我觉得,这场革新运动已是势不可当。

 

Emergent church正如许多后现代的现象,绝不喜欢被制式化或贴上标籤。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加以清楚定义。因为同样被归类为所谓的Emerging Church,其差异之大,几乎让人无法说出「典型」的Emerging Church是如何又如何。

 

惟一的共同点是:Emerging Church似乎都非常敏锐于后现代人类的文化取向、思考模式,并努力与之对话,非常乐意接纳或了解多元化(diversified)的族群、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本文只是讨论的开始,盼望往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探讨。

 

▲杨达素牧师(Pastor Sue Yoder)和丈夫同心开创仓房教会,他们愿意顺应时代,抓住神放在这后现代的宣教机会。

 

杨达素牧师(Pastor Sue Yoder)从匹兹堡神学院获得她的道学硕士和教牧学博士学位后,在宾州的理海谷(Lehigh Valley)地区牧养三间不同的长老教会。她就像今天很多牧师那样,开始感到时代变化,急需寻找开拓教会事工的新方向。

 

她开始了仓房(Barn)教会。

 

由于仓房教会没有传统教会常有的标籤和形式内容,一些人曾严厉地质问:「仓房教会是异端吗?」让我们开宗明义地回答:「仓房教会不是异端。」

 

如果你要参加他们的「集会」─在仓房举行的崇拜聚会,你可以见到不同的活动,包括欣赏表演舞蹈、观看影片、默想并阅读主祷文,或是玩耍泥球。你也可能找到一位谈话对象,这人可能是无神论者、一位已脱离天主教的人、一位福音派人士,或不属任何类别的人。

 

杨达牧师与我们坐下,分享她在这个后现代社会挣扎摸索出来的牧会新方向。


Q:开始创办仓房教会时,妳是否刻意跟随某些模式呢?

 

A:我曾读过贝罗伯(Rob Bell)写的《重绘信仰》(Velvet Elvis),麦拉伦(Brian MacLaren)写的《耶稣关心的七件事》(Generous Orthodoxy)和《超过你所想的》(More Ready than you Realized)。为了作博士论文,我读了一些与时代学说有关的报告和统计数字,也读与后现代主义有关的文章。

 

Q:妳可曾参考哪些可作教会发展的模式?

 

A:没有。

 

Q:真的没有吗?

 

A:时代正急遽地变化。打个比方说,我们教会曾招聘一个音乐或艺术专科的职员,第一年无人应徵,第二年只有一位,到第三年有很多求职者;我总共看过超过五十封求职信。开始仓房教会时,我一度以为自己是开路先锋,也为此深感欣慰,但我很快发现,罗伯已做过类似的事工,再读到麦拉伦,更发觉他的一些东西与我所想的不谋而合。

 

Q:所以,当妳开展这教会时,妳心目中并没有「新兴」(emergent)的标籤,妳不外是把长久以来的想法付诸行动而已。对吗?

 

A:是的,我们这群人都不约而同地,企图脱离老旧框架的约束,都想在基督教会里带来注入新生命的行动,都对美国传统教会有很大保留;我们是在摸索与探路中,突然发觉彼此是同路人,而在不知不觉中,神已做了新事。仓房教会刚开始时,我并没有任何前例可循,我只知道神告诉我:「不要再祷告兴起某人做某事了,妳就是这个某人,现在立即付诸行动吧!」

 

Q:仓房教会的建立,是为了让人有个安全的地方来探索信仰,但有些人认为让各种错误信仰自由讨论,后果堪忧。妳怎样管理,使仓房教会成为探索的安全地带,且能说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A: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团契,正确关系超过正统观念;跟随耶稣的人,如何彼此对待比强调正统更重要。如果你藉圣经强烈地相信X观念,但我藉同样的经文却得到Y观念,那么在仓房教会中,我们建议彼此分享观点比辩论X或Y哪个高人一等更重要。

 

所以我在教导正统观念时,总是向人解释,就算你不能达到传统信仰上属灵前辈早已明白的地步,我们不会因此而不再欢迎你参加我们的团契。相反地,请再来继续讨论、提问,与我们对话。这就是我说正确关系超越正统观念的意思。

 

▲仓房教会欢迎每一个活在后现代的人前来「踢馆」,勇于发问;杨达素牧师愈是与后现代主义者、不去教会、对教会有成见的人交往,愈是觉察到神的丰富和祂慈爱的广阔。

 

Q:仓房教会与传统教会有其他的分别吗?

 

A:不单在神学上有分别,形式上的差异也很大。如果你留意今天的教会团体,大部分都是这样:差不多每人的外形相同,做同样的活动、穿同样的衣服等。但仓房教会尽力不这样做,我们各人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神学观念等都大不相同。人很容易爱一些与自己一样背景的人,但我们接纳不同的人。当我在仓房教会时,每个人都与我不同,大家的背景都很不相似。我相信神要告诉我们:「我造你与众不同,你有你的DNA,要学会为此高兴,而不是摒弃一切与你不同的人事物。」

 

这就是仓房教会最棒的地方,当你走进来,突然间,不管是失业者、文盲或戒毒者,不管是大公司的总裁或千万富豪,所有外在条件的不同都显得不重要了,惟一显眼的只是我们全都爱主,我们全都乐意事奉耶稣基督。

 

我想,我在仓房教会最大的成长,是学会倾听、活出多元化。当有人对我说「我们的传统不这样做」时,我会问「那么请你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做的」。突然间,我们富足起来了。我们对神的观点变得更广大而不是更狭窄。我们不需要全都对神有相同的看法,神对此是不介意的,觉得不舒服的反而是我们自己哩。

 

Q:由于信仰有差别,要强调的真理在哪里?有共同的真理吗?

 

A:你又回到基本教义上了,我想最大的摩擦就是什么是基本教义这个问题。

 

让我先申明,我并不代表所有的新兴教会说话,我只是其中之一。新兴教会强烈地反对把他们混在一起组成一群。要知道福音派教会的难处,什至他们自己也在争论到底什么才是正统?新兴教会企图离开这个难题,因为他们看到这样做会带来更多分别与伤害。

 

现在我是代表仓房教会,而不是整个新兴教会群来解释。我可以公平地说,保守的福音派教会强调:「你一定要相信这些东西」和「这些才是正确的,才是真理。」我要说,新兴教会的运动大部分是由此引起的。他们知道、明白并反对这样的宣教方式。我并不是说福音派教会容易聆听这种说法,我是说,这种想法只会徒增后现代主义者的反弹:「如果为了作基督徒,我不能争论,不能有我的思想,除非我百分之百同意你告诉我的一切,否则我不能成为基督徒,那么,我一点都不想作合乎这种说法的基督徒。」

 

福音派人士一般听了以后的反应是受伤,然后坚持后现代主义者一定要听从。他们会试图说服后现代主义者,说:「这些是不争的事实,相信还是忘记它们,任君选择。」但这样传福音,等于向未信者宣教:「不要思想。」后现代主义者就会这样回应:「我一定要思想,如果你的神不够大到能使我深思、提问并质疑,那我何必跟你的神建立任何牵连。」

 

当然,神绝对够大、够宽容、够接纳这类的对话,祂容许我们用质问的方式来到祂的面前。我们都得承认自己不过是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十字军、三K党都误用了基督之名,以前的教会什至说奴隶是件好事。人经常犯错,我们都需要有开放的胸襟,服从圣灵的指引,作一个好的福音使者。

 

在现今这个后现代社会,我们当然需要回归圣经,从后现代主义者的透镜来看事情。一方面藉我们本身和我们已知道的事情,聆听神藉圣经如何说话,另方面接受后现代文化对圣经的挑战。我对这一点已没有惧怕。所以,我牧会时还需不需要先教人同意信仰上的十件事情呢?当然不必。但有些保守的福音派人士听了这话,可能马上会说我是离经背道之人。

 

Q:这种说法当然偏离了这世代的想法,这很难表达清楚……

 

A:的确很难,因为我们已经被教导了一些事情,而且被教导不要对它发出挑战。但是遇到在后现代主义薰陶下的人,他们已被这世界的文化教导要对每件事挑战。他们被教导不要相信任何事,直至深思熟虑、上下倒置、里外翻弄,从各角度作出挑战。所以从某方面来看,我喜欢作后现代主义者的福音工作,因为这非常新鲜。他们带来的信仰问题和观点让我感到刺激有趣,我总觉得:「棒极了,我以前从来没这样想过。」

 

Q:所以你看待后现代主义者不是威胁而是机会。对吗?

 

A:完全正确。

 

Q:但很多福音派人士一想到就立刻认定这是个威胁,试图阻止它。

 

A:我们面对一个挑战,我们不是被它打倒,就是把它看成机会。我的看法是如圣经所说的,我们要把学到的教导下一代,把学到的精华传给他们,但我们不能对这时代之人的看法无动于衷。他们喜爱提问,他们对信仰的执著是我们这时代的人无法相比的。以前的人对我们说:「这就是你的信仰了,相信它。」但后现代的人却问:「为何我要相信?」

 

与他们相比,我们对信仰反而没他们那么执著,因为我们并没有好好把信仰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有一整个世代的小孩在美国长大却不上教会。这些后现代新新人类从没得到圣经原则的教导,但他们有属灵的需要,他们正在提出正确的问题。

 

这些人对牧者的挑战是,给他们相关的答案,还是直接告诉他们:「别问这些蠢问题,只要相信我告诉你的事,闭嘴吧。」他们对这样的回答肯定不满意。圣经上记载耶稣爱民众,有人向耶稣提问时,耶稣也会反问他们,因为耶稣要他们明白并得到自己的答案。耶稣不单回答他们的神学问题,也反问他们另一个引他们深思信仰的问题。

 

我想,如今的教会已失去这类对话艺术。仓房教会强调对话和提问,我们喜欢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整理思维。我们可以说:「是的,这正是我之所以相信我的信仰的原因。」这样才能在灵魂的深处,尽情享受这个信仰。惟有当我真正拥有这信仰时,才能真正活在其中。

 

Q:你对在这新挑战中挣扎的牧师有何劝勉?

 

A:对我来说,我常提醒自己,不要放弃希望。对下一代或任何牧养的对象,从不放弃希望。要抓紧盼望,这是我们信仰所在的中心点。不要论断与你不同的人,不管是下一代、后现代主义者,或是新兴教会。不要用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论断他们,尝试向那些跟你不同的人学习,与那些后现代主义者交谈来住,而不是处心积虑,要他们改变信仰或「回归正道」。

 

要用心聆听。因为神正在这世代的教会中动工,切莫失之交臂。而这,可能表示得放弃一些原有的珍藏,以得到更珍贵的宝藏。所以,我放弃牧师袍、名衔、权利。我放弃这一切,是因为我想接触那群被遗忘的人。事实上,正因为我跟随圣灵的指引,我奇妙地被接纳、被改变、被陶塑,我受宠若惊。我不再凭己见计画,而是让神动工,让祂来改变我。神已大大地改变了我。我不觉得这是件坏事。我想我们要放手让神塑造。

 

另一件事就是,我们曾被教导只能从一个角度看事情。但如今,更应该学习犹太人对神的理解,他们看神如同宝石。每当你转动宝石,光线灑落在不同的切面,宝石就会反射出比先前更美丽的光泽,所以他们常看到先前看不见的东西。他们不为以前的盲点而懊恼,而是说「看,那是神要启示给我们的新事!」

 

我不再留在我的象牙塔内。我愈是与后现代主义者、不去教会、对教会有成见的人交往,我愈是入世,我愈是觉察到神的丰富,和祂慈爱的广阔。藉这些经历,让我对神的观念不是狭窄,而是宽广。现在我的想法是:「神能处理这事。我可能处理不好,但神能处理这多元化的难题,有关神学延续性的发展,神能超越启示。」所以对我来说,这是大探险,是真正有趣的旅程。我想如果你是神职人员而不知何去何从,不妨预备好乘坐过山车,别老是想坐稳妥的旋转木马,因为已经没这种玩意儿了。这是一趟越野之旅,因为我们被召本是为此。身为基督的子民,我们不应惧怕这个旅程。

 

 

记者小档案
杨均安,目前就读于美国费城天普大学二年级,主修英文与心理学。脑子里专门想些複杂的题目如「位格研究」(appropriation)及「救赎论」(soteriology)等。除了神学之外,还喜欢拉小提琴赚几个铜板,设法出版小说,在电视前昏睡。

 

译者小档案
余国亮,广州出生,香港长大,在美国获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著有《物理学家看圣经》(道声出版)及《约翰密码—达文西密码的解码》(天恩出版)等多本好书。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