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挣脱枷锁开创新局

——台湾原住民教会的挑战与新契机

 

文/撒依努‧得别格(Sakinu.Tepiq) 汉名戴明雄

 

▲排湾族“小米收穫祭”盛况,这也是新香兰教会主日聚会敬拜神的方式,他们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形式,却用在敬拜真神!


前言

 

在台湾的原住民中,基督徒的比例甚高,而在原住民聚落中,教会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变迁、原住民自我认同意识觉醒,原住民权益被重视,原住民教会亦掌握了新契机,令人兴奋,有识之士理当警醒守望、互助互励,带领台湾原住民彻底挣脱枷锁,开创光明新局。

 

有关自我身分的定位,一直是台湾原住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原住民是台湾原本的主人”此一观念如今已被普遍接受,连“南岛民族源自台湾原住民”的大论述也常被学术界提起。自二战结束,国民政府迁台以来,因政治考量而被灌输“我是山地人”,甚或“我是中国人”等思想,虽仍有少数原住民受影响,但在自觉运动风起云涌下,多数原住民皆已觉醒。

 

原住民自主发展的曙光

 

因为原住民是社会中的少数,过去往往被轻忽及漠视。所幸在社会民主化之后,原住民非常会为自己发声,懂得“在夹缝中求生存”,终使得原住民渐渐被主流社会看见。

 

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更把原住民议题搬上台面,竞选期间对原住民团体允诺的政见—“台湾政府与原住民新伙伴关系”,例如:原住民自治、传统领域的调查、原住民族基本法的订定、颁布与实施等,均突显原住民地位与原住民在台湾历史的重要性,运用政治实权来保障及尊重原住民权益。

 

2008年当政权再一次轮替,对原住民的施政已无法再如过去一般粗糙与傲慢。例如:核废料的问题,过去完全以欺瞒及歧视的态度对待兰屿的达悟族,而现在为了寻找核废料最终永久储存的场址,选定了台东达仁、金峰、屏东牡丹、金门乌坵、澎湖万安等地(前三者皆为原住民聚居地)。其中达仁的南田为最热门的候选场址,然而政府虽不敢强行定案,但已积极游说、笼络地方士绅及部落意见领袖出国参访其他国家核废料处置场等,再进行欺骗(宣导核能与核废的‘绝对安全’)及利诱(五十亿台币回馈金),诱使族人同意核废料放置于原乡。此举,造成族人正反两方僵持不下、彼此情感撕裂!为了这五十亿回馈金,长期处于相对贫穷的族人所思考的并不是土地关怀或是强化文化传承,而是如何设法搬离这穷乡僻壤,举家迁往都会区。“管它什么文化传承、土地情感?只要我的户籍仍在原居地,我就可以每年固定领到回馈金!”多少人抱着这样的鸵鸟心态来面对核废料的问题,不管家园与部落的永续发展,这样的“心灵残害”实足堪忧。

 

建设原住民部路,教会先行

 

以上所述,只是原住民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问题显现在主流意识价值观的拉扯与牵制上,例如:传统祭仪的举办与狩猎行为的表现,甚或教育、政治、经济等。大家都在努力调适,调适到最后反而是让我们自己失去“原”味,一昧地学别人的东西,却否定了自己原先所有的及所会的,致使下一代离自己的部落与文化越来越远。当然,这其中有政治因素,也有外来宗教等因素。不管如何,问题症结在于原住民失去了“肯定自我”的能力,总觉得别人比我好,忽略了自己的好其实也可以让别人欣赏。

 

首先,当然是“台湾是南岛民族的原乡”这样的身分认同。

 

在责任与使命感的催逼下,很多原住民团体与部落,尤其是教会,开始带领族人重拾那失去以久的自信与骄傲。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不做,只有等着自己族群灭亡与消失,努力去做,才有延续我们文化的希望,事实上是在为台湾保存此一“世界珍宝”,更是在为台湾原住民族群重新建构其价值与地位。

 

近几年政府渐渐了解到原住民在台湾与世界各国的重要性,正极力落实各项计画,不论是在母语、部落产业、民族教育等方面,都希望协助部落自己推动一些发展计画,甚至善用教会资源,例如,开办青少年文化成长班、老人日间关怀站、幼儿照护等,政府相当肯定教会长期以来对部落的灵性照顾与生活关怀,是政府推动各项计画最有力的伙伴,所以目前有许多教会都承接政府相关计画于部落执行。

 

▲ (左) 大溪地居民认为台湾是他们的发源地。2012年牧师前往大溪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会来宾接受款待。
▲ (右) 尔后,大溪地的南岛民族也来到新香兰教会进行文化交流,献上他们的舞蹈带来祝福。

 

玉山神学院与台湾原住民

 

若以台湾长老教会的宣教史来看,福音进入台湾将近一百五十年,进入原住民部落也将近七、八十年,在原住民地区的宣教得到相当好的成效,缔造了“廿世纪宣教奇迹”,很多部落全村信主。根据1970年间的统计数据,基督徒占原住民人口的80%以上,各地部落的教会也一个接一个不断建立。

 

有鉴于禾场大、工人少,1946年开创了专门培养训练原住民神职人员的学校—“玉山神学院”,培训生活技术兼顾灵命造就的“保姆护理学校”,另有训练男子专业技术的“义工学校”。

 

玉山神学院的创立,对原住民社会有极深的影响,这六十七年来为台湾各地的原住民部落培养了多少精英。玉山神学院所培育出来的牧者,除了宣扬神的救恩,也带领族人归向神、信靠神,最重要的是陪伴部落的成长,与信徒共同承担关怀与发展部落工程与心灵成长的使命。

 

1980年代台湾社会趋向民主,开始有一些原住民知识青年在大学中组成原住民社团,呼唤族人的觉醒意识,其中玉山神学院更为人瞩目。藉由圣经教导与信仰反省、再以神学诠释原住民社会种种困境,促使全院师生共同关注发生在原住民社会许多不公义的事件。例如:南投东埔挖坟事件、吴凤事件、还我土地等的街头运动。玉山神学院从未缺席,也给当时在学的我们一个学校围牆以外的深刻学习。

 

笔者毕业后,随即投入部落教会服事,从牧会中观察到部落的衰微,表面上平静,其中隐藏着许多危机,不管是语言、传统文化与历史,甚至思维,几乎要被彻底瓦解。若不是教会对各族母语的推行与积极保存(各族语言圣经与圣诗的翻译),原住民的语言很有可能像平埔族的一样消失。若不是教会着重在地神职人员的训练,培育出很多各族牧长,使用自己的母语在部落讲道与关怀,台湾原住民文化可能早已成为没有灵魂与内在的空壳了。

 

▲ (左) 玉山神学院多年来培育出以母语牧养并协助部落重建的各族牧者,不遗余力。
▲ (右) 戴明雄牧师和高黎香师母在教会牧养和部落重建上同心协力,做出美好见证。
图片来源:http://www.ipact.atipc.org/Industry_detail/154

 

让教会成为部落的守望者

 

现今教会在部落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越来越多元,已经不再是高唱“来信耶稣”时代的内聚式做法,而是走入部落告诉族人“耶稣是我们的盼望”的外展行动。也就是告诉他们:“耶稣是原住民一切的主,不论是生活、文化、灵命等,耶稣都是我们的主。”故此,许多教会善用社会资源开创福音事工,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把福音融入部落的发展中。从这些实际行动所彰显的,在在要告诉原住民信徒:“耶稣掌权作王并非侷限于教会中,也同时在我们的部落中。”重点是要让族人看到教会实际参与在部落生活中,使他们看见神的爱,并能领受神的赐福。

 

教会应当善用部落的优势来陪伴部落发展,不能置身于部落之外,只专注过着“自我感觉良好”、高唱“哈利路亚”的信仰生活,这是非常没有见证的。我们除了做个好管家,替神管理祂所应许赐福的部落,也要成为守望者,凭着神大能权柄守望部落的人、事、地、物,还有最重要的是灵!作一个称职的先知,以前瞻与远见去发现部落各项需要,看见神在每一个部落中不同的异象,迫切祷告,勤做主工,荣神益人。这是我们衷心的祷告。

 

延伸阅读

1.  勿让丰年祭成为疯年祭—戴明雄牧师谈部落产业发展经验,柯亚璇文,参见:http://www.88news.org/?p=14887
2.  找回排湾传统—戴明雄继往开来,记者吴珍妮采访,参见:
http://enews.ccu.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922
3.  要孩子不要核子—台东逾两千人游行,陈睿哲采访,参见这里

 

 

点击阅读更多关怀全球原住民的文章。

 

作者小档案:
排湾语名字为 Sakinu.tepiq (撒依努‧得别格, 汉名戴明雄。从小生长在原住民的部落,学习生涯一直都离不开原住民的生活范围。服兵役时,所属单位有80%为原住民。在玉山神学院的求学,是他摆脱身为原住民的自卑而找回自信的转折点。

 

现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新香兰教会牧师,又为国立东华大学兼任讲师。除了从事神职与教职之外,也在部落执行政府“重点部落计画”、“原住民家庭暨妇女服务中心”、“老人日间关怀站”、“安全社区计画”、劳委会“多元就业方案计画—经济型”、卫生局“无槟榔社区计画”等。

 

学历:天主教辅仁大学神学院教义学系、玉山神学院神学系、台南神学院牧范学博士。
经历: 排湾族语认证考试委员、教材编辑委员、评审委员。 执行莫拉克灾后相关(生活、产业、心灵等)重建计画。 现任财团法人原乡部落重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台东县太麻里乡香兰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