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期神国知行-关系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Hello AI,你也是人吗?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索人工智能

 

文/黄琪恩

 

 

同「功」同「权」?

 

1990年代初期参加的一个心理学讲座,内容谈及人与电脑的互动,讲员是一位研究「人工智能」(或称AI)的专家。在那个时代,AI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专家使用众所皆知的「电脑」一词来取代。然而他抛出了一个大家未曾考虑过的问题:如果我们使用电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或作「受试者」),是否应该给予它们与人类研究对象相同的待遇?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套保护受试者权益的守则,最基本的几项包括:不违反伦理原则;告知研究目的;自愿参加;保障个人资讯和数据的隐私权;避免身心伤害;有权知道研究结果等等。这些适用于人类的原则,如何运用在电脑身上?

 

当时在座的多是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和相关的专业人士,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电脑又不是人,不需要这些保护。」讲员却说:「如果电脑能完成和人类受试者相同的工作,就应该得到相同的待遇。」

 

此话一出,引起听众一片争议,因为讲员的说法涉及一个敏感议题:如果有一天一台高功能的电脑能做所有人类会做的事,那它算不算一个「人」?应该赋予它「电脑权」吗?

 

创世记里说,神照着自己的形像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命气息(灵魂)吹在他的鼻孔里;传道书里也说,神把永恒的意识放在人的心里。成为一个「人」的先决条件是有灵魂。但是AI没有灵魂,它只是由人创造的机器学习模型,没有意识或情感。

 

AI也不同于生物,它缺乏像生物体那样的主观体验、情感和自我意识。无论它的认知或讯息功能多么先进,机器人都不可能感受或理解自我的存在。它对事物的反应是从计算系统生成的,不是真正经过思考;没有同理心,无法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看事情,因此不具备完整的道德判断能力。1

 

人都有个性,机器/机器人却没有本身的个性。然而,它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输入和从已有的数据中学到的模式,模拟不同的语气、风格和态度,与人互动。虽然它没有真的个性,但可以被设定去模拟不同的个性,将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2023年,我向ChatGPT提出30年前AI专家的问题:「当像你这样的人工智能参与心理研究时,是否应该给予和人类研究对象相同类型的保护?」它的答案是肯定的。

 

难道AI真的把自己当成人了?

 

仔细一看,发现ChatGPT所指的不是AI自身的权益,而是使用时有关的伦理考量。举例来说,如果研究涉及来自用户的输入,研究人员必须确保数据隐私,不透露任何可识别个人身分的信息。研究人员应避免以不当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包括避免滥用、歧视或操纵;避免对用户身心造成伤害、困扰或不适。总而言之,受保护的对象是AI的人类使用者,而非机器人。

 

人工智能有甚么「智能」?

 

人工智能中的「智能」,指的是机器系统或电脑程序模仿人类智能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机器可以执行一些需要类似人类思考活动的任务,也就是模拟人类的认知活动。到底它能做到甚么地步呢?

 

现代教学领域中常使用布鲁姆分类法(Bloom’s Taxonomy),来描述和分析不同层次的认知功能,以作为教师在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评估的参考。所列出的六个层次,代表难度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模型,如何达成每个层次的要求?

 

众所公认,AI在最低的三个层次表现亮眼,甚至可能超过人类:

 

1、记忆:能储存大量的事实、名词、定义及其解释,随时供使用者提取。

 

2、理解:能解释、比较、举例说明已有的、储存在它系统内的概念。

 

3、应用:能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中。

对AI在下一个层次的表现,大家评价不一。但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它认知功能的上限:

 

4、分析:把一个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数个易懂的小观念,帮助解释和理解。

下面两个最高层次对AI有难度,它坦承不能完全复制人类的表现:

 

5、综合与评估:AI不具有人类的判断能力,自己不能独立判断,只能提供讯息,帮助使用者做抉择。

 

6、创造:AI可以根据已有的资讯生成新的内容、观念、解答、故事情节等。可是不同于我们对「创造」的概念,它其实没有属于自己的「新」东西,顶多是混合旧酒,换装新瓶而已。

 

智能指的是对周遭事物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来加强。智能表现在处理特定的任务上,例如运算、辨识、解答。智能主要关注于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不一定需要价值观和道德判断。人工智能所模仿的就是这种能力。

 

智慧则是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通常包括价值观、道德判断、对人生意义的反思。圣经中所讲的智慧不是能力,而是道德品质。箴言说智慧是神的礼物,赐给与神有良好关系的人,就是那些敬虔、服从神教训的人。智慧使人认识甚么是真实的、正确的、永恒的,并且能从神的角度理解人生。

 

人工智能或许可以根据搜集到的神学论述,生成一篇看似内容丰富的讲章。但是请注意,AI本身没有意识、情感、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它无法真正认识神,与神建立关系。那么生成的讲章又有何意义?所以无论是从世俗的角度或圣经的观点来看,人工智能都没有,也无法有智慧。

 

▲ 若牧师使用AI生成讲章,能喂养灵魂吗?

 

 

人工智能的限制与潜力

 

人工智能没有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但它的反应可以反映它被输入数据中的意见。我曾请教一位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计算机工程学教授:AI有没有道德标准?

 

他的回答发人深省:如果AI被输入的是时下流行的观念,答案就是「没有」。

 

AI是编写出来的电脑程序,它可以学习,可以重组资料,但不能创造出被输入的资料以外的知识。如果用来「训练」的数据中存在某些不适合儿童的意见和态度,它会不加分辨地传达出来。所以有些AI平台提供家长控制功能,让家长能过滤或限制AI可以存取和提供儿童的内容。

 

在社会转向数位化和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口老龄化。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年龄和老年人的类别关注不够。这种现像被称为「人工智能年龄歧视」,可以定义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实践和意识形态,会排除、歧视或忽视老年人口的兴趣、经验和需求。例如数据库资料的年龄层,角色年龄的设定,所使用的词汇,都忽视了老年的一代。而老年族群更被排除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和产品的使用者之外。2

 

AI本身不懂得甚么是「歧视」,问题出在编程序的人。AI虽有做不到或做不好的领域,却也有值得开发利用之处。除了纠正上述缺点,控制并减少年龄歧视,在协助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照顾的层面,AI其实应该可以发挥很大功用。

 

人的功能随年龄老化而衰退,AI的功能不会衰退,因此可以补足人的缺陷。记忆是AI的强项,在例行的日常生活细节上,可以担任提醒和规划的任务。老人家生活的两大重心:保健和社交,两者息息相关。AI在这两方面足以发挥功用。

 

年龄越大,服用的药物越多,AI可以设置并提醒服药时间。AI可以跟踪和分析药物效果,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调整处方,以尽量减少副作用。老人家的一个潜在危机是跌倒,AI可以检测到跌倒或异常行动,及时向医护或有关人员发出警讯。失智症患者的照护对家人极具挑战性,AI可以为照顾者提供资源和资讯,提供情感支援,并将他们与支援小组或相关服务联系起来,以减轻照顾者的压力。

 

然而AI提供的是辅助功能,它不能取代照顾者和专业医护人员的角色,并且对AI服务的接受程度和需要,也因人而异。

 

▲ AI可以协助老年人的生活,但不能取代照顾者与医护人员,更非人际关系的替代。

 

在社交生活上,由AI驱动的陪伴机器人可以减少孤寂感,聊天机器人可以增加互动机会,都比独自枯坐电视机前好得多。虽然人工智能看似可以增强社交互动,基督徒伦理学家张立明医师却指出:被AI服侍惯了,社交技能会退步,与真人接触时的应对,会越加困难。3 AI应该被视为一种支援工具,而不是真正人际关系的替代品。

 

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AI是照着人的形像造的。人有灵魂,可以进入永恒;AI的存在只限于今世。人是为了神造的;AI是为了人造的。人是主人;AI是仆人。人类使用兽力、火力、风力、电力、核能,来替代人的体力工作,为了获得更大的成效。使用这些能量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我们学会如何管理它们,并制定规则,防止滥用。

 

现在利用AI来替代一些脑力工作,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果效。我们也需要制定一套规则来管理它的发展和使用。在预见的未来,可能是人和AI协同工作,以解决复杂的问题。AI可以补充人的智能,但不可取代人的智慧。

 


注:

1. Torrance, Steve (2007). Ethics and consciousness in artificial agents. AI & SOCIETY. 22:495-521.

2. Stypinska, Justyna (2023). AI ageism: a critical roadmap for studying age discrimination and exclusion in digitalized societies. AI & SOCIETY.38(2), 655-677.

3. 张立明(2023),美国中西部华人基督徒夏令会专题:「如何以圣经回应时代伦理议题?」

 

 

黄琪恩博士,俄亥俄州基督教希达维尔大学(Cedarville University)心理学系荣誉教授。曾任北美华人教育研究策划协会(Chines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创会理事及会长。先后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德州休士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

曾担任《真爱》家庭杂志专栏及多期主题企划主笔。目前为基督教学术期刊担任评审,并于神学院讲授研究方法及老年事工等课程。透过写作接触新议题,认识新朋友,使用新技术。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