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述说我的故事?

 

文、照片提供/潘晓玫

 

 

但愿中华故事在美国文坛如旭日东昇,气势磅礴一幕幕上演,牵引其他族裔走进华人世界。

 

科学家焦急寻找贩售怪兽药材的地下中药行,疾步穿过店铺林立的老旧骑楼,“周宝堂”、“南北楼”、“锅味粉面”等大小霓虹招牌,看得人眼花撩乱。“砰—!砰—!”大怪兽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震动街道,香港巷弄里,小水洼激起一圈圈涟漪。“砰—!砰—!”脚步声逐渐接近,高高挂着的红灯笼激烈摇晃,躲在地下避难所的东方面孔全部摒住气息!(电影《环太平洋》,Pacific Rim,2013)

 

▲电影《环太平洋》加入中国元素。

 

镜里中华

 

近年来,许多好莱坞动作大片纷纷染上中华风:国际特务在上海巷弄中追逐、西塘月色下传情(电影《不可能的任务》第三集,Mission Impossible III,2006);蓝色皮肤的纳美人驾着飞天异禽,如梦似幻,翱翔于山林云雾飘缈间,美景取自黄山与张家界(电影《阿凡达》,Avatar,2009);变形金刚在北京总部由“中国制造”,正反双方大战于青山古寺(电影《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2014);年轻女孩在台北101高楼下遭劫持,意外获得超能力(电影《露西》,Lucy,2014)。

 

中国崛起,不仅好莱坞将镜头深入中华,华人新闻也日益受重视。但新闻报导向来负面居多,中外皆然:环境污染、间谍骇客、仿冒商品、黑心食品、香港示威、两岸关系紧张;SNG车实况连线,海外华人媒体采访移民文件造假、月子中心违法、富二代名车闹事、中国豪客飙高美国房产、亚裔学生在大学挤掉其他种族名额。

 

中华文化号称五千年悠久历史,华人也自1850年前后开始移民美国,但美国主流对华人印象究竟如何?华裔除了是优秀学生、模范员工、引进功夫、分享美食,究竟对美国主流社会有何贡献?又造成什么影响?除了电影镜头、新闻报导,还有什么方法能让美国主流社会更加了解华人与中华文化?

 

▲赛珍珠所著的《大地》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皆刻划中国社会因战乱动荡不安,也描述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百般压抑。

 

故土故国

 

多年以来,许多华裔作者在美国文坛默默耕耘,不仅深入介绍中华文化,更揭开华人内心世界,引起跨族裔的读者共鸣。

 

1931年,美籍宣教士之女赛珍珠(Pearl S. Buck)完成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以淳朴厚实的笔风,述说农村夫妇王龙与阿兰的一生。王龙与阿兰珍爱土地,在饥荒、动乱中生儿育女,辛勤耕耘,累积财富,渐渐成为大地主。赛珍珠自襁褓时期就在中国长大,是第一位以小农视野、贴近中国土地脉搏写作的西方作家,她也因本书赢得普立兹奖及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林语堂经赛珍珠鼓励,持续以英文创作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由赛珍珠夫妇成立的出版社发行,描述三个北京家庭数十年间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过程。林语堂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可惜事隔多年,《京华烟云》在现今美国主流社会已不闻名。

 

同样生于十九世纪末,赛珍珠出自白人家庭,却拥有丰富的中国经验;林语堂旅美多年,能观照中西观点。两位作者年纪相近,均在传道人家庭中成长,多年为友,彼此鼓励,源源不绝地自中华文化中寻找题材,著作等身。当时通讯不发达,他们的作品分别成为美国庶民一窥神秘中国的重要管道。《大地》、《京华烟云》刻划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也描述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百般压抑,纳妾、缠足、贱卖女儿等,使美国同情二战时期的中国,更同情中国妇女。

 

▲2014年由总统欧巴马手中接下“美国国家艺术奖”的《女勇士》作者汤婷婷。

 

母亲的魂

 

1976年,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发表小说《女勇士—鬼影幢幢下的少女回忆》(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描述一位华裔少女站在家族回忆、中华历史、传奇故事与当代美国的交汇点,如女战士般勇敢突破传统与歧视等刻板印象的障碍。汤婷婷是华裔移民第二代在文坛创作的先驱,2014年由总统欧巴马手中接下“美国国家艺术奖”,可谓实至名归。

 

▲《女勇士》与《喜福会》不约而同讨论母亲与女儿间的爱恨情仇。

 

1989年,谭恩美(Amy Tan)创作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奠定她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喜福会》探讨四对母女因时代创伤、文化隔阂造成的误解与伤害,也讨论女儿们怎样在美国社会中寻求认同,尝试理解母亲,走入母亲的内心世界。与汤婷婷相似,谭恩美也是华裔第二代知名作家。《喜福会》充满了戏剧张力,拍摄为电影后,谭恩美后来居上,比汤婷婷更更负盛名。

 

汤婷婷、谭恩美的父母在廿世纪中期移民美国,她们同为华裔移民第二代,均嫁入非亚裔家庭;她们亲身经历文化冲击,能以西方的眼光与流畅的英文,深刻描绘身处两种世界的对比。战乱与压抑女性的鬼魂随着母亲进入美国,深深折磨在种族歧视及不同文化下成长的女儿。

 

《女勇士》与《喜福会》不约而同探讨华裔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爱恨情仇:女儿既爱母亲,又恨那过时而格格不入的教养方式,在两种文化与语言中寻求认同,试图与母亲和解,迈向自己的人生。谭恩美官网记载对她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的灵与母亲的中国魂(The Holy Ghost of my father and the Chinese ghosts of my mother),这与《女勇士》副标题所谓的“鬼影幢幢下的少女回忆”不谋而合,两位作者极欲挣脱的“魂”,正是那原生家庭、历史文化所带来的伤害。

 

▲《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人家族奋斗史》详尽描述华人劳工移民美国的辛酸血泪。

 

破茧而出

 

1995年,邝丽莎(Lisa See)发表小说《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人家族奋斗史》(On Gold Mountain: The One-Hundred-Year Odyssey of My Chinese-American Family)。这位仅有八分之一华裔血统的美国作家,详尽考察家族与华人劳工移民历史,以小说家的手法,叙述曾祖父邝泗白手起家的艰辛,在饱受歧视及不公平待遇下创业,娶得白人妻子,一圆美国梦。

 

▲《虎妈战歌》成书之际正当多元主义抬头,华人文化和华语是入时的,作者充满自信地介绍中式教育种种优点。

 

2011年,蔡美儿(Amy Chua)撰写《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式教育优劣顿时成为国际话题,支持与反对者各持己见。身为华裔第二代暨犹太媳妇,蔡美儿以中式教育为荣,企图沿用相同的方法教育一对女儿。

 

▲2013年出版的《初来乍到》一书中,黄颐铭以华人罕见的喜剧手法,呈现华裔学子遭遇的文化冲击。

 

2013年,黄颐铭(Eddie Huang)的作品《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 A Memoir),以华人罕见的喜剧手法,呈现华裔学子遭遇的文化冲击。这位父母来自台湾的华裔移民第二代乐观开朗,不仅拥有成功的台式餐馆、主持美食节目,首次出版书籍,美国广播公司(ABC)甚至购买版权,拍摄成第一个华裔喜剧节目。

 

这几位作者的年纪、背景差距虽大,却同样以中华文化为荣,自信能以华人特殊的经验与智慧来丰富美国文化。邝丽莎完全是白人长相,不会中文,但始终书写华人故事,在中国及华裔移民史中寻找题材。她近年几部小说:《雪花与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2006)以《湖南女书》作为骨干;《牡丹还魂记》(Peony in Love,2008)受《牡丹亭》一剧启发;《中国娃娃》(China Dolls,2014)则描写在旧金山夜总会讨生活的华裔女子,创作灵感源源不绝。

 

《虎妈战歌》成书之际正当多元主义抬头,中国势力崛起,第一代移民母亲所代表的华人文化是入时的、华语是值得骄傲的。同样论及母女关系,作者一改《女勇士》、《喜福会》等负面多于正面、悲伤多于欢乐、怀疑多于肯定的声调,充满自信地介绍中式教育的种种优点,认为培养顶尖人才唯有如此。

 

属于千禧世代的作者黄颐铭,善用网路、熟悉媒体,接受过律师训练的他却勇于追求自我,在纽约开餐厅介绍台湾美食。他没有被歧视压垮,可以健康地自我解嘲,在传统沉重、严肃的华裔作品中,令人眼睛一亮。

 

不再沉默

 

2014年10月,《今日基督教》杂志(Christianity Today)以亚裔基督徒为题,作了《不再沉默》的一系列报导,认为“虽然亚裔在美国社会逐渐抬头,但在福音派教会中仍属弱势,亚裔人士极少能在大会中担任主要讲员、赢得媒体注目,甚至成为基督教畅销书作家。”

 

▲身为华裔移民第二代,陈恩藩牧师既是《疯狂爱上神》等畅销书作家,也是广受爱戴的知名风趣讲员。文化不是他的重点,神才是。

 

不过,陈恩藩牧师(Francis Chan)就是例外。身为华裔移民第二代的他,既是《疯狂爱上神》(Crazy Love,2008,台湾中国主日学协会)、《被遗忘的神》(Forgotten God,2009,台湾中国主日学协会)、《破解地狱》(Erasing Hell,2011,香港浸信会出版社)等畅销书作家,也是广受爱戴的知名风趣讲员。文化不是他的重点,神才是。

 

《今日基督教》同时指出,“亚裔基督徒正因为双重文化的背景,具有特别的恩赐,可以接触传统教会接触不到的群体。”陈恩藩牧师讲道及写作的重点从来不在移民或文化,但我们不妨设想,他是否因为文化冲击,可以对信仰再三反思,提出主流牧师难以见到的盲点?是否因为经历过歧视排挤,更能感同身受,特别体恤弱势群体的需要?

 

一些美国亚裔基督徒曾在2013年联署一封〈给福音派教会的公开信〉(An Open Letter to the Evangelical Church),呼吁美国福音派教会不要集体忽视,甚或无意中歧视亚裔会众,信中也列举几项教会领袖或基督教出版社的不当之举,而遭列名的个人或机构,也纷纷撤回书刊或公开道歉。这显示教会群体的良性互动,以白种人盎格鲁文化为主流的福音派教会,正虚心聆听亚裔弟兄姊妹的心声。

 

我的故事

 

后现代社会中,最广为大众接受的传播媒介就是故事了,就连传递知识也不例外:学龄前幼儿跟着卡通人物凯兰,在温馨的剧情里学中文(Ni Hao, Kai-Lan);为了挽回读经人口,Zondervan出版社发行《故事圣经》(The Story,2011),把圣经改写为前后连贯、一气呵成的小说,成为近年广受欢迎的主日学教材。这个时代彷彿回到远古以前、围绕着营火听长辈说故事的年代,谁说得好,谁就能吸引众人的眼光。

 

圣经本身就是许多属灵伟人因自身经验及神圣启示,以各种声调与“乐器”所谱成的一首华丽交响曲,少了任何一位作者,我们对神的认识就难以透彻。综观新旧约,不难发现一位又一位的属灵伟人,对听众再三重述自己的见证,以及神在以色列中的作为。以故事述说神,本是基督信仰传统。

 

教条令人食之无味,理论令人如坐针毡,在后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华人基督徒能否按着信仰传承,述说自己与家族的故事,数算生命中的恩典?我们能否创作精彩的故事,吸引下一代及其他族裔的眼光,让他们迫不及待认识丰美的华人历史文化,一声声叩问:“然后呢?”

 

穿镜而入

 

《爱丽丝梦遊仙境》的续集─《爱丽丝镜中奇遇记》(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中,爱丽丝告诉小猫咪:“要是你把咱们房门开大点,就会看到镜子房间的通道。那条通道看起来跟咱们的一模一样,可是,你要知道,再过去一点儿就完全不一样了。”爱丽丝后来真的穿镜探险,发现镜子里的天地是她完全无法想像的,跟原本熟悉的房间相比,除了摆设以外,没有一样相同。

 

当其他族裔好奇地从华裔小说作品的镜子观望,他们眼见的,跟华人真实世界究竟有几分相似?当以盎格鲁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福音派教会敞开心聆听时,谁来述说我们的故事?许多作家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以自己独一的语调、独特的视野,勇敢道出华人故事。他们诚心诚意、大声疾呼,不畏批评,勇于引导话题,在主流社会争取发言权,使福音事工有所进展。

 

当其他族裔在镜子外观望,你是否愿意携着他们的手,进入镜中一窥究竟?但愿华裔更受美国主流重视,在这多元的社会里,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愿中华故事在美国文坛如旭日东昇,气势磅礴一幕幕上演,牵引其他族裔走进华人世界,纷纷赞叹(套用《变形金刚》的流行话):“你们真有深度!”(You are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作者小档案

潘晓玫,MBA,会计师,内部稽核师,电脑稽核师。曾经跟着工作遊世界,现居加州,于能源产业任职,规划传统及再生能源配置。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