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期神国知行-文化 Knowledge & Practice

【影像诠释】系列7

影像和文字说明的关系

 

文╱莫非

 

 

俗语说: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但是,如果一幅影像没有任何说明,可能毫无意义。通常出现在杂志报纸的照片,都会附上标题或简短图说,也埋在一篇文章的中间,比较有可信度。

 

要是影像拿去所有说明,就好像进入一家店里有各式各样的照片,人和地方都认不出来,你很可能不会去购买,因为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要问的是:当我们指认不出图片里的背景和人物时,这影像还能呈现真实吗?这张照片,对你来说有任何真实感吗?

 

例如〈卢西塔尼亚号〉(The Lusitania,图1)。若没有说明,没有背景,完全回答不了。这张照片也完全没有意义。所以一张照片无法抽离背景而独立存在。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undesarchiv_DVM_10_Bild-23-61-17,_Untergang_der_%22Lusitania%22.jpg

 

如果加上「卢西塔尼亚号」,很多问题就出来了。哪里的船?(英国)甚么时候的船?(1906启航)发生了甚么事?船沉了!死了两千多人,其中有一百多个美国人。那是当时最大的一艘船。因为这艘船的沉没,美国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船沉之前照的照片。在这些说明下,这张照片的意义就开始浮现了。

 

在1915年的那一天之前,卢西塔尼亚号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船,且英国首相邱吉尔对德国人是否会使用潜艇对付民用航运,也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不人道,也违反所有存在的海战规则。结果被一德国潜水艇给击沉了。

 

所以一张照片的真实性很多是靠语言、说明和背景。如果没有说明,有可能被误认为铁达尼号,为何?这是我们的背景知识。如果图像不提供任何解释,观者就会用自己的背景、认知来说明。我们也看到一张图片因为多了说明补充,让我们渐渐了解照片的故事时,这照片会对我们的意义产生改变。

 

这个事件影响了后来一连串的影像。其中是一幅〈征兵〉(Enlist, by Fred Spear,图2),根据一新闻报导,在沉船中,有一母亲紧紧抱着三个月大的婴儿尸体。因为母亲脸上残留的微笑,救援人员不忍分开。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red_Spear_-_Enlist.jpg

 

另外一个相关照片是「手表的固定指标记录了卢西塔尼亚号的最后30分钟」。这是《多伦多星报》的报导。照片里是一个怀表,文章指出怀表的主人是Percy Roger,这怀表在走过历史上最恐怖的30分钟后停在2:30。罗杰先生原来是在卢西塔尼亚号的头等舱。当船被击沉的时候,他在船上的最后一段时间忙着帮助女人和小孩上救生艇。然后在他自己也上了一艘救生艇时,大船就沉了。

 

报导最后一段引了德国的官方声明:「当船沉的时候,每一个德国人都充满喜悦、骄傲和满足感。」

 

现在再看这张照片有甚么感觉呢?在照片被拍摄的那一刻,是2:00?还是2:15?那抱着孩子的母亲是否正站在甲板上欣赏风景?那有着怀表的罗杰先生是否曾经帮这母亲抱着孩子进入救生艇?

 

影像没变,你看的眼光是否不一样呢?影像若没有说明,很难有任何意义。影像胜过千言万语,却无法说清「真伪」两字。所以文字和图像的关系,也很有探讨的空间。

 

影像和信仰的关系

 

在了解影像解读的一些简单规则后,在影像和信仰之间,盼望我们一起思考:

 

1.  影像中,基督徒的再现是否非常欠缺?
如果影像是这世界的再现,显然基督徒的再现不够,对吗?
无论是电影、连续剧、绘画、雕刻等,除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都不怎么看得到基督徒这一族群的再现。虽然已有些基督教电影拍摄,但从量上来说远远不够。所以这是我们很需要努力进入的领域,当然再现也包括文字。施玮、山眼等作家进行的一连串书写《铭贤书系》,就是宣教士故事的再现。这个领域尚属于开荒,需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开垦。

 

2.  基督徒的影像创作,是否可以让非信徒看到自己在其中?
基督徒创造出来的视觉艺术,不管是雕刻、绘画,或者电影,能够让非信徒认同吗?可以联想这个世界再现了他所熟悉的世界元素吗?
如果我们和非信徒越来越少共享的生活经验,和世俗世界观越来越脱离,基督教创作出来的影像是否会让非信徒观看者看不懂?
台湾有位得奖的摄影牧师冯君蓝,拍摄了《微尘圣像》系列(图3为其中的〈主的使女〉),得到国际大奖和知名度。摄影家阮义忠说:「那已不是容颜的留影,而是灵魂的肖像。」
请问非信徒可以看到自己再现在其中吗?

 

图片来源:https://inf.news/photography/36ce51ea79fa24611b5986e3e1a8e3a2.html

 

3.  如果视觉文化是我们世界的再现,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如何能找到重叠点,可以对话?
如果这世界的影像里面看不到基督徒,然后基督徒的影像中看不到非信徒,对话点要放在哪里?我们如何能够开启双向对话?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观看者可以创造影像的意义。当我们在一起观看,或评析一幅画时,你怎样诠释,就是对话的开始。

 

4.  如果视觉文化,观看者也是赋予作品意义的重要因素,请问基督徒是否可以赋予非信徒的作品属灵意义?

 

5.  是否也有一个危机,非信徒也会赋予基督徒的影像创作属世的意义?

 

6.  大众媒体对神圣符号的故意侵占,盗窃文本,明显地去神圣化,以服务于物质目的,而不以属灵为目的。这对我们的信仰有何影响?
譬如歌手麦当娜(Madonna)在十字架的布景上唱歌。

 

7.  视觉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宗教生活?

 

只是投出一些问题,让读者继续思考、探讨,求神帮助基督徒摸索出一条诠释影像的道路,成为我们和非信徒对话的跳板。也求神兴起更多基督徒影像工作者,能够再现祂的子民和祂的国度,让更多世人认识天国的模式,神的子民是甚么样。

 

 

莫非,资深作家。现为「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主任,专为神国推广文字与文化异象,栽培并牧养文字工人。着作《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一书获2012年汤清文艺奖。另有散文曾获台湾「联合报文学散文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小说曾获大陆「冰心文学奖」、台湾「宗教文学奖」等。着有文字事奉系列《你的故事,你的传承》、《天国的影响,上帝的时间》等。一生的梦就是看到基督徒「全民阅读」和「全民书写」的实现。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