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關愛、理解拆掉高牆

 

文/鄒鍵

 

 

2020年中爆發一連串白人警察殺死黑人的案件(George Floyd, Rayshard Brooks, Breonna Taylor),也引起了許多城市民眾的示威。一般華人可能希望遠離這些是非,最多在茶餘飯後做些評論,誰對誰錯。這些議題是否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在許多華人家庭中,上一輩的漠不關心,已經造成第二代的不滿。你我需要去面對社會議題。

 

因著我的經歷,在此提供不同的觀點,期盼以關愛的心,深入理解當事者的生活,化解成見,拆掉圍牆,建立橋樑。

 

▲2020年中爆發一連串白人警察殺死黑人的案件,也引起了許多城市人民的示威。

 

經驗說:教學方式與背景

 

關於種族平等的議題,筆者曾於2003年在全美的研討大會中發表論文與演講。我的教學重點,是以理解對方的故事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研讀碩士時,有一門課的老師要求學生一個月不洗頭、不刮鬍子,與街友們同睡在街上三天三夜,體會他們的世界。此課業讓我有脫胎換骨的大突破。

 

我所教授的宣教學課程中,有兩項獨特的作業:一是要求學生訪問其他宗教的領袖,深入了解到能替對方寫出有說服力的宣傳單;另一項是訪問自己不喜歡的個人或族群,徹底到能夠替對方寫追悼詞。學生們開始很恐懼,因為這作業要求他們卸下盔甲,可是最後卻爭先恐後上台報告。

 

多年來,學生的訪問幾乎涵括所有宗教的領袖和各類人士,包括不同種族、國籍、年齡、性傾向、社會階層、職業等等。政治家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此課業的突破,可以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因為他們都可能成為朋友」。

 

▲常常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去認識我們排斥的族群。作者指定的作業,讓學生們面對不同族群議題。

 

聖經說:耶穌眼中的撒馬利亞人

 

有學者說,路加福音是一卷給弱勢族群的福音,屢屢提到耶穌以恩慈、憐愛對待窮人和弱者。更重要的,這卷書邀請富足者參與耶穌「向下認同」(而不是忙著向上巴結),體驗生命的真諦。也可以說,路加福音貨真價實是富者的好消息。

 

路加福音10章25-37節是大家熟悉的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相信也聽過無數種的精彩解經。真正的重點卻是你我可能不願意面對的譴責,是針對律法師、祭司及利未人,也是人們眼中的「好基督徒」而發。「如何得永生」,在此處是名高望重人的自私慾望。撒馬利亞人代表著所有我鄙視,甚至厭惡的人,但耶穌卻表揚他們。難道耶穌的想法跟我們相反?

 

17章11-19節提到十位痳瘋病人得醫治,卻只有一位記得感恩。我們不都說自己是蒙恩的罪人,但你我的生活態度能反映這個身分嗎?耶穌又再一次表揚沒有任何地位身價,卻不忘感恩的社會賤民。為何耶穌的想法跟我們不同?

 

▲媒體報導的方向能影響大眾對事件的觀點。此次美國大眾對警察的評論大打折扣,警察必須反省,除去「警僚」作風,真正讓人民信任。

 

話題說:新聞影響

 

我們攝取消息的來源,對個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消息的來源是否準確、全面,或只從他人的評論而來?支持受害者的報導,會在影片中把他的抗拒經過刪掉,放張正派的照片,報導他的善良。支持警察的新聞會強調嫌犯的暴力,放張醜陋的照片,並揭發他的前科與惡習。我們對政黨的印象也會因為所選擇的新聞報導方向,而偏頗一方。

 

以Brooks的案件為例,有報導說,警察把在空停車場打瞌睡的Brooks,硬拉出來以酒駕逮捕。之後他拿出不至致命的防禦武器逃跑時,被警察開槍打死。如此警察當然該被判一級謀殺罪。

 

另一報導說,Brooks是在得來速(drive thru)的車道醉昏了,服務員叫不醒,擋了別人,才報警。從他跟警察爭鬥的影片中,看到他逃跑時,轉身以從警察那裡搶到的電擊槍擊傷了警察,因此警察開槍。之後又有報導Brooks是在假釋中,若因酒駕被逮捕會立刻送回監獄服刑,所以拼命地抗拒。

 

我好奇地研究了警用電擊槍,應是武器中最難搶奪的,除了手握的部分,其他部位都散發著高壓電,碰到了比赤手握刀還痛。在警察訓練中,強調絕對不能讓歹徒搶到裝配的武器,導致你死我活的結果。能強而有力且有技術地搶走電擊槍,並非易事。由此可見新聞的報導走向和選擇性報導的內容,對事件的判斷有多大的影響。

 

在衝突中,若只聽一邊的聲音比較容易跟著下結論。社交媒體能輕易鞏固群體的思想偏向,這對我們的思考及判斷,沒有成長性的幫助。

 

▲警察因職業訓練及日常面對暴力,對事件的反應與常人不同。

 

關聯(Correlation),因果(Causation),

總體概括(Generalization)

 

當資料證明有關聯時,並不一定代表有因果關係,也不能因此作總體概括。例如:在美國,黑人的犯罪率確實比別的族群高(關聯),但不代表因為是黑人的緣故所以涉案(因果),也不能片面說黑人都是壞人(總體概括)。

 

我有非常好的黑人朋友,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論說他們都是最好的。不能只憑關聯斷論為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也不表示沒有間接因果關係的可能性。貧窮、家庭破碎的確與犯罪有因果關係,在別的國家也是如此,只是沒有美國這麼嚴重。

 

經歷累積成處事態度

 

每個人從生下來就開始形塑、累積對人的態度,這是無法避免的,例如在缺乏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比較不容易慷慨;生活中經歷較多的美好,容易擁有幸福美好世界的人生觀;較多暴力衝突的經驗,就會營造仇恨社會的心態。

 

我們不能論斷別人為何不如自己樂觀,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相異的族群,從事各種不同職業的人,在歲月中累積不盡相同的體驗。不同的宗教、社會階層,或觀點不同,都能成為衝突的原因。基本上,接觸越多,衝突就會越多。當以外表特徵分類時,刻板歧視就更嚴重。

 

▲華人下一代對父母只關心學業及工作,不關心社會議題或對表態已造成不滿。我們需要去面對及有智慧地去關心社會議題,畢竟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立場:兩邊的觀點及實例討論

 

黑人的立場

 

社區的困擾:在美國,黑人家庭處於貧窮和破碎的惡性循環中的比例較白人高,這是嚴重的社會問題。73%的黑人嬰兒出生於非婚家庭,這些孩子們的成長經歷常常不甚順利。以比例趨勢來說,他們認為學校是個常出麻煩的地方,法律是中上階層人定的,禮貌沒甚麼價值,強勢才能生存。

 

實例:有個家庭用辛苦賺來的薪資,買了一輛腳踏車給兒子作生日禮物。因為沒有保留收據,就在1992年洛杉磯暴亂後,警察搜查時被沒收了。此經驗使這家人對警察產生難以釋懷的終身憤恨。

 

抗拒逮捕:對警察的長期懷恨,加上強勢生存的必要性,此類人士在被逮捕時所受的侮辱下,勢必要全力抵抗。在一場NBA球賽中,一位明星球員因情緒失控,出手打架,而導致球隊失去世界冠軍的資格。隔天,我與一位黑人教授同事聊起此事。他認為,這位球員的反應完全合理,問題不是他,而是惹他生氣的人。他也說,禁止美式足球球員在得分後跳舞慶祝是徹底的種族歧視,因白人不懂黑人文化。

 

講到這裡,不是在支持抗拒逮捕,而是理解抗拒人的動機和背景。

 

系統性歧視:我的非裔領袖朋友們也許在某些議題的看法上有些差異,卻一致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核心是「系統性歧視」(Systemic Racism),從上到下,包含歷史、政治,和基督教的解經及教義。但我並不完全認同,甚至認為責怪的心態並不能解決問題。因著這樣的心態,他們從小被灌輸努力是沒用的,因此自暴自棄。不過,我們必須先放下自我觀點,徹底理解當事人的感受和立場。

 

警察的處境

 

警察的經驗累積:警察對危險環境的感受,比一般人更敏感,因他們經常面對出事後的慘狀。我的警察朋友說絕不會獨自去爬山,因為當與人擦身而過時,只要對方輕輕一碰,就可能把人推下山谷,警車和救護車都到不了,手機也沒訊號,難以求救。他們認為家家都要裝高效率的警報系統,車上要裝行車記錄器,隨時都要預備好反擊陌生人的暴力。而一般人卻覺得沒必要如此草木皆兵。

 

兩害相權取其輕:警察在衝突爆發的當下,會選擇自衛(不只保命,也包括不要白白受傷),還是照章行事?若有本事,幾乎每一個人都會選擇preemptive strike(先下手為強)。特別若是警察曾遇過隱藏武器的嫌犯,或是空手道高段,此時只能選擇先用最強的制伏手段再說。

 

警察的歧視:黑人、白人接觸多的地方,歧視問題也越嚴重。在所有的職業類別中,警察最常接觸到暴力犯人。因此有些警察在潛意識中,存藏了最深的歧視。他們也有工會和有限制的豁免權(Qualified Immunity)法律保護,使有深藏歧視的警察也很少被判刑或受懲戒。

 

有權力、有責任,也是責怪的目標:不是只有白人對黑人有歧視的心態,黑人對其他族群(包括華人)也帶著歧視,可是當歧視沒有牽涉到權力時,社會察覺不到它的嚴重。在目前的美國社會中,仍是白人最有權力,雖說也是最有責任扭轉歧視,卻同時成為譴責歧視的主要目標。

 

▲智慧地去關心社會議題,畢竟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有的自由都是先賢付上生命代價換取來的,我們不也該以勇敢負責任的行動來爭取更多自由?但願你我都能以基督的心為心,成為公義、和平的橋樑。

 

反思:華人與歧視

 

自己的眼中

 

認為自己不是迫害者,而是受害者─故加倍努力在不平等的待遇下念書、工作,賺取基本來保護家人,沒有故意去傷害別人─是人之常情。

 

然而,當我們只顧自己,追求住豪宅、開名車,示威的黑人就會把我們歸類與白人同為迫害者。若以「不拿白不拿」的心態領取社會救濟或資源時,白人至上主義者就把我們與黑人同歸於社會的寄生蟲。

 

在西方民主思想中,不參與民主和公義奮鬥的人,等於支持惡者。我不贊同在這嚴重疫情中出去示威,但不表示主張漠不關心。我的女兒認為不出去示威就代表我也是典型自私、歧視的保守派。就像這樣,我們不離開家,都還會碰到不同文化或持不同觀點者,逃避不了面對社會議題的責任。

 

不是所有的社運行動都有建設性,許多社運活動是誤解自由的意義。我認為人們往往不知道民主的核心精神之一是「負責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而非自由鬧事。我們現有的自由都是先賢付上生命代價換取來的,我們不也該以勇敢負責任的行動來爭取更多自由?

 

建立橋樑,拆下隔牆

 

我們需要負起責任。無論是新聞或意見,宜多方閱讀或聆聽不同角度的觀點,去理解我們過去以偏見對待之族群,和讓人不舒服的論點,突破封閉成見。

 

在北加州的一個貧民區,有個關懷機構提倡「不鎖門」。機構的住屋不鎖門,相信生命的品質不在於物質,而以關愛、寬恕、分享、信任、誠實,和守望相助來制衡犯罪。他們公開表明如果有東西被偷,就表示鄰居中有人更有需要,因此不會追究。那個社區從原來犯罪率最高降到最低。

 

你我的生命是相連的,就算是敵對的生命也可以是相連的,就等待你我作和平使者,向下認同,建立橋樑。但願我們的禱告,少停留在求上帝改變他人,而更多求主鑑察內心,幫助你我減少私心,善用資源,每天多為別人著想,多行一步正義的行動,多做一項愛心的貢獻,日日累積、成長。當以關愛、寬恕、分享、信任、誠實,和守望相助對待鄰舍,或許有望制衡你我心中的歧視與矛盾,拆下人與人之間的高牆?

 

 

鄒鍵教授,出生於臺灣,13歲移民美國,Fuller Seminary 哲學博士。受父母都是教師的影響,也熱愛教學。曾在社區、教會、育幼院,和神學院教學,也曾任職於神學院的學務長。相信神的呼召是委身於關愛弱勢群體,以研究世人的生命故事來跨越隔閡。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