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職場人】專欄開卷
光,要照在人前
口述╱孔雷漢卿‧整理╱林敏雯
每個人因不同的經歷,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然而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傑作。這是我的生命故事,這些經歷造就了今天的我,讓我能去幫助別人。盼望你讀了,也能想想:我的經歷如何造就了我,我的生命故事又能如何幫助別人?
小小的光
我生長於香港。當年爸爸留在廣州,只有媽媽帶著姊姊和我,她在車衣廠努力工作,要給我們姊妹倆讀書的機會。有付不出學費的時候,卻總有人及時伸出援手,讓我們的學業不致中斷。14歲那年,爸爸終於獲批准來到香港,全家團圓,經濟情況才稍見好轉。
幼時的艱難塑造了我凡事靠自己、樣樣爭第一的個性。記得常常夜裡躲在被子底下,就著小小的手電筒,就是要讀書。一點點的光,一次只能看見幾個字,就這樣讀啊讀,希望這小小、一點點的光,能為我鋪出一條出人頭地的路。
在我就讀的基督教中學,聖經是課程之一。我也認真讀,為的是要比別人成績好。身邊許多同學都是基督徒,我卻對信仰完全沒興趣,甚至驕傲地說:「我才不會像他們一樣浪費時間。」
16歲那年,得到在美國開餐館的朋友贊助、擔保,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樣條件都到位的情況下,全家以難民身分來到美國。
開始因為語言、文化的不同,遇到很多困難,除了上學,還在餐館打工。香港的同學告訴我,她在為我禱告。我不禁思想,她看不見我,怎麼為我禱告?難道這位神能超越時空,聽見她在香港的禱告,看顧在美國的我?
我向來對科學有興趣,從科學家傳記中,發現牛頓、巴斯卡等影響深遠的大科學家,居然都是基督徒。我又想,他們這麼聰明,還信這位神,是否其實科學與信仰並不違背,甚至科學能帶領我們認識這位創造的主?
腦袋中的燈一下子亮了。沒人帶領,我自己來到神的面前認罪,邀請祂成為我生命的主宰。過去的我是個製造麻煩的人,好強爭勝;信主之後,我成了和平使者。知道了神是惟一,我也從爭第一轉變為追求卓越。
敞開的門
在馬利蘭州立大學時,因成績傑出,教授鼓勵、推薦我轉學至康乃爾大學。在那裡認識了丈夫Dominic,一起服事。透過教授介紹在AT&T暑期實習,畢業後就進入這個公司,開啟33年的職場生涯。
才進公司,就得到主管推薦,到普林斯頓大學和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等著名學府進修。對於工作,我是百分百投入,坦白說,就是工作狂。33年在同一個公司,換過16個職位,最後從高層主管的位階退休。這並非坦途,其中繞了許多彎路。
頭十年裡非常傲慢,到處碰釘子。接下來15年傲慢少一些,卻依然是完美主義。自己做得到的事,期待別人也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更不會期待團隊達成。那些年的績效評鑑,我的成就傑出,周邊同事雖覺得我給他們太大的壓力,我卻認為是為他們好,為公司好。
直到退休前的最後八年,有更多機會接受管理訓練,學習建立人脈和經營人緣,以謙卑的態度來換位思考。沒想到受高層主管賞識,邀請我接下別人看作燙手山芋的項目。我也在短時間內組織最好的團隊,不單解決許多問題,更提升生產力十倍之多。
工作忙碌,服事上也沒閒著。在教會擔任主日學老師多年;之後創立「職場使命」(Called To Work)機構,籌辦每年的特會;還有其他各樣的社區服務,例如當了21年的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錄取面試官。除了因出差在飛機上,還有坐月子的那兩個月,不然我一定在主日來到聖殿敬拜神。馬太福音6章33節說「先求神的國和義」,我就這樣堅持;經文接著說「這些都要加給你們」,一點也不錯。
若說這一路有甚麼成就,我知道是神給的機會,也讓我學會有效率。即使遇到坎坷,神也都介入,給我轉機,從不同的途徑帶我到寬闊處,讓我看見祂的全能、無限。
藍色的星期天
支撐著我度過職場種種挑戰的,包括智商─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商─應對別人言行的眼界;逆商─在逆境中反彈,敗中求勝的堅韌。
1980、1990年代的職場文化,對亞裔女性是很大的挑戰。一次開會時,我提出禱告很久後得到的主意,全場沒有任何反應,似乎我是個隱形人。幾秒鐘後,一位白人男同事提出一模一樣的點子,大家竟然熱烈附和。此時我雖可怒火熊熊,但決定採取「靈巧像蛇」的高情商應對。
我朗聲地說:「謝謝你贊同我的想法,我們一起做好這件事,對公司有好的貢獻。」把局面轉換成讚賞對方、為團隊謀福祉。
認識我、聽過講座的人都知道,我常把「感謝神,星期一又到了!」(Thank God it’s Monday!)掛在嘴邊。然而並非向來如此。曾有段時間,每到星期日晚上就哭,想到隔天要面對那些刻意搶走我項目、團隊的人,真說不出感恩和讚美。羅馬書12章裡神的話提醒我,「愛人不可虛假⋯⋯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我就這樣做。
星期一進到公司,仍舊表現出專業、積極,相信逆境建造品格。不斷禱告、堅持按真理行,那些同事也漸漸化敵為友。
能不讓別人的言行、態度來貶低我的價值、左右我的回應,能有智慧與人應對,因為知道自己在神裡面的價值。無論同事怎麼對我,環境如何不友善,我堅信自己是神的孩子;祂愛我、寶貝我。沒有任何挑戰、挫折,能貶低這個價值。這個信念如同一盞燈,讓我的生活亮起來。
公司的執行長曾作過我的輔導,用心回答任何問題。曾聽他說,自己能在事業上有成就,「因為圍繞我的是比我能幹的人。」
想想自己曾經好強爭勝,要求完美,認為自己做不到的,別人也不可能做到。聽到這麼有成就的人如此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給了我相當大的震撼。執行長的胸襟和對後輩的提攜照顧,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或許,我也能以自己的經驗和專長,提攜、激勵後輩,影響更多人?
進入職場的國度
我常想,還有甚麼比信仰更能幫助人把工作做得好?之後遇到有相同理念的主管,偕手創立「職場使命」事工,以每年舉辦特會的形式,傳遞「雙職事奉」的觀念和做法,期盼基督徒能看工作為呼召,把職場當工場。事工的三個目標:Encourage:鼓勵職場人;Equip:裝備領袖;Expand:擴展連結,把神的國度推進職場。
我會在辦公室裡擺一把空椅子,提醒自己邀請耶穌進入我的工作。透過事工的平台,常常鼓勵基督徒職場人在工作中活出信仰。然而有些教會看工作為「屬世」,對於如何把工作也看為服事,少有教導。教會雖也邀請我分享「職場與信仰」的主題,但發揮的影響還是有限。
過去事工辦的是活動,2019年起開始有跟進。直到2021年「職場使命」與九個機構合作,於6月5日及12日,在線上舉辦「職場即工場,本地到全地」的全球特會。以「在工作中與主同行」和「在工作中踐行使命」兩大主軸,要透過卓越職場人的分享,鼓勵、裝備基督徒成為「雙職事奉」的職場宣教士。
報名這次特會的1,200位中,有22% 是牧者、長執同工、神學生,可以看見神要興起一個運動,教會領袖也領受了異象。相信當這些機構組成的職場事工策略聯盟(Work As Mission Strategic Alliance – WAMSA),共享、整合資源,將會產生協同效應,影響倍增。更讓我興奮、欣慰的是,許多基督徒已在工作之處成立團契、查經小組,在職場點燈。期盼這分散的點點燈火,能相互輝映成燈海,把光照在人前。
然而在各自專業上有知識、經驗的基督徒,常常不知如何在教會中用上自己的專長。
以我自己為例。服事兒童、青少年主日學30年,或許有人會問是否大材小用。我並不這麼認為。在與兒少學生相處中,我學會主動建立關係和積極溝通;從不同個性的孩子身上找到潛力和優點,幫助他們發揮神給的恩賜。每個禮拜備課、教課,也是訓練我以聽眾能接受的方式,清楚傳達理念,更鍛鍊我公開演說的膽量和能力。
無論是技能或態度,我把在職場中受到的培訓用在服事中,也把從服事中的學習用於職場上。畢竟這些都是神給我的資源,職場、教會、社區都是我服事神、服事人的禾場。
▲與其說「平衡」家庭與工作,不如說找到節奏、韻律,向神求恩典和資源,與神共舞。圖為孔長老全家福。
律動的家
每當被問及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時,心中就會出現體操選手戰兢謹慎走在平衡木上的畫面。身為人妻、人母,深知要兼顧工作和家庭的不容易,與其說「平衡」,不如說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中找到節奏、韻律,向神求恩典和資源,與神共舞,活出整全的使命人生。
在照顧好家人前,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我力行「健康的生活習慣」,靈修、運動、經營關係等等,再忙也不缺席。時間實在太寶貴,因此要好好使用,看重質量和效率。
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晚上陪他們的時間不多,但爭取在柴米油鹽間聆聽、對話。我也敞開心分享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請他們為我禱告。我們夫妻也不間斷地為孩子禱告,相信雖不可能作「完美的父母」(perfect parents),卻可作「禱告的父母」(praying parents)。兒子在婚禮中對我們說:「謝謝、謝謝、謝謝你們為我禱告。」讓我非常欣慰。
週末是家務日。在我們家,「家務」叫做「特權」,是家庭成員服事彼此、服事這個家的時間。兒子在婚禮上也用了這個詞:「作你們的兒子是一個『特權』。」如今孩子長大、獨立了,就算在疫情間,我們每週仍透過Zoom相聚,聊天、玩遊戲,分享和禱告。
丈夫Dominic和我的個性非常不同,我們彼此仰慕,以各自的長處彼此建造,而非攀比。他很有智慧,常給我很好的建議和點子。再怎麼忙,我倆仍刻意花時間約會、談心;出差時身處異地,也會透過電話、視頻聯繫。
職場發展的那些年間,很感恩能得到母親非常大的幫助。她與我們同住了25年的歲月,在準備餐點、接送孩子上,著實讓我輕省不少。三代同堂的相處也有不容易的時候,卻是神用來模塑我,讓我和孩子學習尊重長輩,和讓母親看見我們在基督裡生命的機會。如今我和母親雖不住在一起,心仍緊緊相連;她喜歡看陸劇,我們也跟著看,跟她討論。我還能把看劇心得用在講座中,一舉數得。
▲藉由講座、系列課程、導師班、一對一等方式,孔長老繼續教導、鼓勵、裝備職場人,成為在工作中活出信仰、踐行使命的「雙職事奉」職場宣教士。圖為孔長老與夫婿Dominic。
重新啟動
2017年,把項目做得很成功,三個月內拿到三個獎。同時,經常受邀請到外地教會帶領講座。此時同事無意間說道:「Elaine,妳就像支兩頭燒的蠟燭!」讓我愣住了。
掂量著眼前情況:因著丈夫的規劃,退休生活不虞匱乏;提前在兒子居住的聖地牙哥順利地購置房子,打算退休後居住;公司允許自願退休,且給予額外獎金。神已經預備、供應,我可以在職場生涯的高峰退下來了。
然而對我這個工作狂,這不是退休(retirement),是重新啟動(reFirement),讓我更專注「職場使命」的事工。2020年的疫情並沒讓服事停下來,因著講座挪到線上,我可以不出門就到世界各地鼓勵、裝備職場人,擴大資源連結,幫助更多基督徒認識、實踐職場與信仰的結合。疫情期間每個月有20場分享,曾有一個週末講了九場。
這些講座能達幾千人,是得到最多受眾的平台,卻是單向溝通,影響有限。我開始受邀錄製系列課程,為期六週、八週、13週不等,可以更有效率教導有心學習的職場人。我常與教會合作帶領講座或退修會,之後由教會同工跟進。若有學員特別認真,便邀請進入「導師班」,刻意培訓他們成為小組長,可以再帶領其他人。我也進行一對一(個人)或二對二(夫妻)的督導、陪伴,目的是要更多分享職場的經歷和專長,幫助更多人。疫情期間每個月有二十多次一對一的督導。
▲若每個基督徒點起自己的燈,就可匯聚成更大的明亮和溫暖,照在世人面前。
照在人前的光
從AT&T退休時,當年把我的項目和下屬拿走,讓我經歷「星期天憂鬱」的同事,為我籌辦慶祝會,並製作紀念冊。她在上面寫道:「經歷這麼多事情後,妳的恩典優雅、善良仁慈、積極態度,讓我印象深刻。」
讀了之後真是感動。我約她一起吃飯,謝謝她費時費心籌辦如此溫馨盛大的退休送別會。她正式為過往種種向我道歉,並解釋當時的行為。最後我們在淚水中相互擁抱,彼此祝福。
這出乎意料之外的結果,是神為我的職場生涯打上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然而,這真是意料之外嗎?其實只要留心,就可敏銳觀察、體會神在每個人生命中的種種作為。
記得還在香港讀中學時,需要選個英文名字。翻著字典,我挑了好讀好記又不是太普通的Elaine,沒多想這個名字有何涵義。成了基督徒多年後,偶然在書店裡找到一張書籤,才發現Elaine的意思就是「光」。這恰恰符合了我的另一節人生金句:「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
職場裡外,神為我的生命注入豐富資源,在不同的階段有各樣經歷,這些都是為了能幫助更多人。
我自己小小、一點點的光,一旦放上平台,就能照在人前。我更期待鼓勵、裝備職場人,擴大資源連結,好匯聚一點一點小小的光,放射出更大的明亮和溫暖,照在世人面前。
為的是讓人看到父神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