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國縱覽】 神國增長的3大關鍵

讓人領受主愛,穩定教會生活,教會團隊牧養

 

文/楊永慶

 

 

神要我們「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世記一章28節),父神也願意我們每個人都得救,不願我們有一個沉淪(參考提摩太前書二章4節;彼得後書三章9節)。上一期筆者曾提到,由於科技、醫藥與衛生的發達,這一百年來世界人口從16億增長到61億,在「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件事上,可以說相當有成就。至於人人得救、無一沉淪,一百年來我們的成績乏善可陳,世界人口中基督徒的比例甚至從34%略降至33%。


另外,我們生長在人口急速增長的時代轉捩點,活在今天的人口幾乎等於全世界過去人口的總和。因此,今天是福音廣傳的關鍵時刻,得著這個世代,我們將會為主得著大部分的人類;失去這個世代,我們將會與主所託付的大使命嚴重脫節(請參閱圖一)。


細查近百年來的福音景況(請參閱表一),基督徒人口比例的衰退開始於五十年前。然而觀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交通便利、資訊發達,福音環境的優勢與良機其實有如第一世紀,我們應如何把握良機,不辜負主所託付的大使命,使福音廣傳呢?

 


筆者願意提出三個「神國增長的三大關鍵」與弟兄姊妹分享:

 

一、傳福音的方式:傳福音固然重要,但在今後,讓人體會到主的愛更為重要。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聽過福音的人口與比例直到最近一直在增加,增長率並且超過人口出生率。照目前的趨勢估算,不到三十年,全世界的人百分之百都將聽過福音。因此基督徒人口比例呆滯不前的原因不在於福音傳得不夠,而在於人聽了福音,並沒有信主。

 


讓我們查看聽過福音人口與信主人口比例的消長(請參閱圖二),主耶穌受死復活、聖靈降下,聽過福音且信主的人口比例從0.5%逐年上升,到十九世紀初的89%算是達到最高峰(每一百個聽過福音的人有八十九人信主),以後就逐漸下降到今天的45%。難道福音的大能已轉弱了嗎?斷乎不是!因「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伯來書十三章 8節)。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參考羅馬書一章16節),問題在於,隨著科技與環境的改變,傳福音的戰略卻沒有改變。耶穌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翰福音五章39∼40節)這話今天更加真實,教人懂得聖經的話語是重要的,然而讓人體會到上帝的愛更加重要。


保羅也提到過:「⋯⋯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八章1節)有句話說:

 

人們不在乎你知道多少,
除非他們知道你多在乎他們。
People do no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less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若想要傳福音,傳達主的愛遠比傳達關於主的知識更為重要。主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翰福音三章3節)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十八章3節)這是否因為小孩子雖無高深的聖經知識,卻很容易接受主的愛呢?


二、教會的型態:講道教導好固然重要,相愛穩定的教會生活更為重要。


如果領人信主(重生)有如幫助一個孩子出生,上面所討論的事好比關乎「出生率」的問題。然而根據聯合國的觀察,近百年來世界人口的大增長,「出生率」還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事實上五十年來世界平均生育率降低了約40%),「存活率」的增長才是最大的要素。


據估計,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百年來從30歲增加到目前的65歲。第三世界(亞、非、南美洲)的平均壽命於過去五十年從41歲增加到63歲(這是美國1940年的平均壽命),這些地區的嬰兒死亡率也降低了三分之二。相同的,「存活率」似乎也是信主人數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幾年前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臺灣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基督徒流失了(受洗之後不再參與教會,或不再認為自己是基督徒)。最近一位英國朋友告訴我,英國大約只有7%的基督徒有教會生活(英國有68%人口自稱是基督徒);與我們一起聊天的德國牧師接口說,在德國大約只有2%的基督徒有教會生活(德國有70%人口自稱是基督徒);美國算是好的,約有40%的基督徒有教會生活(美國有85%人口自稱是基督徒)。


基督徒沒有教會生活,帶人信主的機率就小了(參考約翰福音十五章4節)。不結果子,也容易失去在主裡的自我(參考約翰福音十五章6節)。上面提及的幾位友人都承認,這是教會無法吸引基督徒所導致的結果。幾年前,連續好幾個夏天,臺灣福音協進會夏忠堅牧師都會帶牧長團體來美觀摩學習,由內人與我安排美國行程。我們去過南加州馬鞍峰(Saddleback)「對慕道友敏銳型」(seeker sensitive)的教會,也去過芝加哥柳樹溪(Willow Creek)「由慕道友帶動型」(seeker driven)的教會,還數度造訪好友辛吉米牧師牧養的紐約布魯克林會幕堂,屬於「禱告殿堂型」(praying temple)的教會。這些教會都很興旺,很蒙主的賜福。


這些被稱為不同戰略的代表型教會,都有一個共同點:這些教會都有主的愛,有主的同在。這些教會的興旺、吸引人,是主愛同在的結果,戰略(strategy)與策略(tactic)的選擇與運用,尚屬其次。這也是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及很多教會增長學專家所強調的「教會健康」體質,因為健康的教會自然會增長。

 

三、教會增長的重點:超越單一教會的增長,著重教會團隊的運作。


其實,健康的教會不但會增長而且會繁殖複製。我們都知道上帝願意每個人都得救,不願我們有一人沉淪。然而我們甚少去思想如何與上帝同工,達成天父愛我們的心願。


我們花最多的時間想讓我們參與的單一教會(single local church)增長,我們羨幕別人的教會人數眾多、會堂雄偉美麗,想盡辦法讓自己的教會增長,期待有一天也能如此。然而這些模式是聖經裡沒有的。我們不曾聽過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或以弗所教會問說:你們現在有多少人聚會?一百人還是兩百人?你們現在買了或蓋了什麼會堂?「建堂」了沒有?


保羅關心的是他們是否彼此相愛、敬虔愛主?是否遵行主的教導?是否順服聖靈的帶領?保羅也關心,窮困的弟兄姊妹是否得照顧?是否到處都有教會—基督的身體來愛主、愛人?所以,保羅在安提阿牧會了幾年,不僅去現今亞洲土耳其境內的加拉太地區建立教會,又在歐洲希臘境內廣傳福音。保羅寫給羅馬的教會信中,還提到他想去西班牙建立教會傳福音,也會去探望他們。


保羅心裡掛念的不是一個教會的大小,而是是否到處有主的教會,好服事主、服事人。與現在一般宣教士不同的是,保羅離開一個地方後,並沒有撇下不管。他不但常想辦法回去探望他們,且念念不忘寫信給他們。他在安提阿寫信給土耳其加拉太的眾教會(加拉太書),在哥林多寫信給帖撒羅尼迦的弟兄姊妹(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在以弗所寫信給哥林多的教會(哥林多前書)等等。保羅一心開拓教會,郤沒有忘記先前所開拓牧養的教會。套句他自己的話:「我們作基督的使徒⋯⋯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撒羅尼迦前書二章6∼7節)


這恐怕也是當今教會與聖經記載初代教會大不相同的地方之一。初代教會甚少是單打獨鬥的教會,而大都是在一個教會團隊(Fellowship of Churches)裡,比如:耶路撒冷教會與撒瑪利亞教會在一個團隊,主要由彼得與約翰等看顧牧養;以弗所教會、帖撒羅尼迦教會與哥林多教會等在同一個教會團隊裡,主要由保羅、提摩太、提多等看顧牧養。初代教會甚少是由一位牧師單獨牧養,而是好幾位牧者團隊牧養(team pasturing);初代教會甚少有全職牧者,全職的都是使徒性巡迴牧者,使徒性牧者也不都是所謂全職的,也有像保羅與巴拿巴似的「雙職使徒牧者」(apostolic bivocational pastors)。


世界知名教會增長專家魏格納博士(Dr. C. Peter Wagner)指出,「教會團隊」(Fellowship of Churches)是當今最有果效的教會團體,可促成多人信主、生命受改變。這團體的擴展遠超過世界最大的教派「美南浸信會」,或是衰退中的主流教派「長老會」或「路德會」等。


教派以組織(organization)為主要連結,教會團隊則以關係(relationship)為連結。如果「開會」(meeting)是前者必然的運作方式,「團契」(fellowship)則是後者不可或缺的運作方式。如果前者主要以「投票」來決定事情,後者則以共識(consensus)來作決定。魏格納博士稱「教會團隊」為「新使徒性教會」(參考其著作《新使徒性教會》,以琳出版),他認為新使徒性教會即將成為最大的福音團體(參考其著作《教會大地震》,飛鷹出版),也將成為擔負起廣傳福音這重大使命的重要角色。

 

在下一期,筆者將分享一些參與在教會團隊裡的心得。願我們如同保羅所勉勵的,效法保羅,如同他效法基督(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

 

 

作者小檔案

楊永慶博士(右一)與妻子俐理及兒子楊均安合影。楊博士為基督先鋒教會創會及主任牧師,基督先鋒領袖學院負責人,亦是飛鷹出版事業執行長。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材料科學博士,美國克里夫蘭州立大學化學碩士及企管碩士,神學教育得自美國伯特利神學院。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