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多元主义文化】
隔离与跨越
新旧约面对多元文化处境的策略
口述、供图/邵闻思‧整理/王淑斐
在灵性黑暗的邦国,但以理和少数持守敬畏耶和华的人,在多元主义文化的社会中,以行动和生活方式回应他们对神的信靠。
今天我们有多少人会对这一位持守盟约的创造主做出同样的回应呢?
▲从挖掘出的石版可看出,亚伯拉罕时代,吾珥社会已有相当完整精密的结构。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tandard_of_Ur_front_view.jpg
旧约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处境的策略
旧约以色列历史中最重要的四个时期:亚伯拉罕在吾珥;摩西在埃及;以色列人在迦南;被掳之人在巴比伦。
处在与希伯来相异的文化中时,神再三吩咐以色列要圣洁。圣洁的原意是分别出来归耶和华为圣,也就是说,以色列人要从其他文化中被抽离,归给耶和华。具体的方式就是不和其他种族混居、混血;不可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可敬拜他们所拜的神。
让我们分别来看旧约里神怎样呵护选民,要他们以隔离为面对多元文化的策略。
一、亚伯拉罕在吾珥
亚伯拉罕时代的吾珥就像今天的纽约市,是人文会萃的地方,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各方面都很先进的城市。吾珥挖掘出来的石版,正面描绘平民的生活,分为三层:底层的贫穷劳动阶层;中层的上流社会;上层的王族。反面描绘的是军队阶级,也分三阶:军兵;官长;王室。由此可见吾珥的社会结构已相当完整精密。亚伯拉罕当时无法单独抗衡那样的文化,所以神呼召他离开吾珥;创世记12章1-4节就记载神对亚伯拉罕的呼召、应许,以及他的信靠顺服。
二、摩西在埃及
摩西时代的埃及,更是偶像充斥。诸如伊西斯女神、太阳神,是寻常百姓日常敬拜的对象,主导他们的生活各层面。还有很多其他神只,摩西带领百姓出埃及时,神降的十灾,其实都是针对埃及人所崇拜的偶像,神其实是宣告这些神都是假神,惟有耶和华是创造的主,是独一的真神。
三、以色列人在迦南
相较于在旷野流浪40年的以色列人,迦南人骁勇善战,当地物产丰富,文明进步,也是敬拜多神之地。其中膜拜摩洛神的方式,就是使婴孩经火献祭,其他还有亚舍拉、迦南神、大衮神等等。以色列人进迦南,面对的是一种多元主义的文化,而且是一种高文化。
属灵层面没有抗体的以色列,在这个多元主义的文化中,发现迦南人生活昌盛,需要甚么就拜甚么神,他们认为只拜耶和华神不够,也要拜迦南地的神,如此便惹怒了忌邪的神。
今天我们所处的文化处境,也使很多人为了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做了「脚踏两条船」的选择。我们想要跟随耶和华神,也想要追随这世界的神。神在西乃山颁布律法,制定敬拜制度,反覆重申神对他们的心意,但以色列人仍照自己的意思,没有遵从神的吩咐,没有完全除去迦南人,这便造成了最大的错误。
四、被掳之人在巴比伦
以色列南北国都灭亡后,选民被掳到巴比伦,他们如何在外邦持守敬畏神的生活?少数的以色列人面对巴比伦的主流文化庞大的影响跟压制,他们如何自处?在灵性黑暗的邦国,但以理和少数持守敬畏耶和华的人,在多元主义文化的社会中,即使面临生死存亡,依然刻意分别出来,以行动和生活方式回应他们对神的信靠。
今天我们有多少人会对这一位持守盟约的创造主做出同样的回应呢?我们现今面对的多元文化挑战,不比以色列当时所面对的还困难。你我是否因为怕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就不敢全人委身,既要敬拜耶和华,也要拜世界的偶像?诚愿以色列历史成为鉴戒,让我们谦卑来到神面前,以诚实清洁的良心,专一跟从耶和华神。
新约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处境的策略
神的真理不变,但表达福音的方式可以因着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或因时制宜而有些弹性。从初代教会使徒传福音的方式,便可窥一二。
四福音书记载耶稣基督复活后、升天前,托付给门徒大使命的信息。这个信息有地理及种族文化两重艰巨的任务。从地理层面而言,他们传福音是要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从种族文化来看,犹太人不仅要克服文化的差异,还要放下民族的传统、民族的优越感,和他们固有的世界观,把得救的福音传给原本看为不洁、不配之非犹太人。
我们可以从使徒行传记载的五旬节圣灵大能工作,以及保罗宣教之旅,来看神在新约里面对多元文化处境时的策略,就是多元文化的跨越。
▲ 使徒彼得和保罗为实践大使命,跨越重重文化隔阂。
使徒行传1-11章,记载了神借着圣灵大能的手推着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犹太人(1-5章),进行五波的文化跨越(图一)。
一、 从传统的希伯来犹太人传给希腊化犹太人(6-7章)
五旬节圣灵降临那天,有很多分散在罗马帝国各地的希腊化犹太人,还有一些非犹太人,都到了耶路撒冷,他们目睹圣灵浇灌的奇特景象。自许是较高层次、有优越感的希伯来犹太人,本看不起希腊化犹太人,认为他们与外邦文化同流合污。这时圣灵浇灌,这些希伯来犹太人跨越了文化隔阂,把耶稣基督复活的好消息传给希腊化犹太人,是第一波的跨越。
二、 从希腊化的犹太人传给撒马利亚人(8:1-25)
当逼迫开始,门徒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他们随走随传。腓利,一个希腊化犹太人,是耶稣复活升天后第一个向撒马利亚人传福音的。犹太人向来唾弃撒马利亚人,认为他们血统与外邦人混杂,敬拜不纯的混合宗教,不遵守传统,因此不屑与他们来往。然而圣灵的大能推着基督门徒带着福音再度跨越。
三、 从希腊化的犹太人传给皈依犹太教的外邦改教者(8:26-40)
接着一位非洲埃提阿伯太监出现,是改教的外邦人,固然不能进圣殿敬拜神,仍对神和神的话充满渴慕。于是腓利为他讲解福音,他明白后,欢然受洗归主。
四、 从希伯来犹太人传给敬畏神却不随从犹太文化的外邦人(10:1-11:18)
百夫长哥尼流是虔诚敬畏神的外邦人,但要谨守犹太人律法的彼得进到这个外邦人家中,实在不可能,也不合他们的犹太传统。然而彼得遵从神的指示跨越了难以接受的文化障碍,并以领袖身分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开启了福音第四波的跨越。
▲ 来自罗马帝国各地的希腊化犹太人,在五旬节目睹圣灵降临。
五、 与独一真神无关的异教外邦人(11:19-26)
因遭逼迫而四散的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后越走越远;第五波的跨越,从异教外邦人开始,以安提阿为基地,不断往前推,直到当时的地极。
使徒行传前11章里,每一波文化跨越都带来属灵的眼光、属灵的洞察力、属灵的分辨力,才知道要在神面前祷告,并如何祷告。
每一波文化的跨越,教会整体都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步是神的主导。神的手推动门徒离开耶路撒冷,也推动腓利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文化跨越。第二是放下种族偏见。腓利虽是希腊化犹太人,要他与埃提阿伯太监同车、对话、施洗,仍有违他所受的传统教育。彼得在愿意前往哥尼流家前,也跟神争辩可吃不可吃之物。他们能放下种族偏见,是因为第三个过程—神的说服。当圣灵说服你我放下偏见,我们愿意顺服神的主导,教会便能突破自有的文化世界观的限制,跨越文化,传超越文化的福音。
保罗的策略
经过五波的文化跨越,福音随着保罗的宣教之旅,继续前推。他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听众时,用了甚么策略?
一、忠诚传扬耶稣为基督
使徒行传17章里,保罗和西拉来到帖撒罗尼迦,照例先进犹太人会堂,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他所传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他也没有说,因为面对的是这一群希腊人,就用希腊人的信仰调整信息。保罗的宣讲在当地造成相当大的骚动,以致他们称保罗是「搅乱天下的」。面对多元文化的群体,保罗的策略是忠诚地传达福音信息:耶稣基督是受膏者,是弥赛亚。虽然当时城里的外邦人认为衪是另一个王,不知道受膏者的独特身分,但神的手依然成就大事。
二、以创造、盟约、国度为福音架构
同样在使徒行传17章,当保罗来到智慧之城,菁英和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雅典,就不只在会堂,也在街市中与当地人辩论,包括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两个主流的学者。当时的伊壁鸠鲁学派,主张纵情享乐,不节制私欲。而斯多亚学派主张禁欲,坚忍地面对世上的痛苦,且要节制行为,控制情欲。这些高言大智的哲学家们,说保罗是「胡言乱语的」,希腊文的意思是一种不停发出「答答答答」声音的鸟,形容整天发出没有意义噪音的人。以此称呼保罗,为了表达藐视,指保罗其貌不扬,不学无术,他的言语形同乱叫。又有人说保罗「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指控,苏格拉底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被控告而赐死。外邦鬼神在希腊文化里是指与希腊神只信仰无关的,因为保罗传讲耶稣基督已复活的道,这两门主流学派的学者都不相信人复活这事,所以把保罗归为传外邦鬼神的。
他们把保罗带到亚略巴古,是雅典议会的所在地,是希腊传说中,献羔羊为祭来止息瘟疫之地。保罗说:「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你们所敬拜的……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好像要安抚反对他的人,但这并非他的用意。他其实是要指出他们敬拜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神,为要解构雅典人的世界观。
保罗面对异文化族群的福音架构,第一是创造:神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以及衪的至高、统管、超越;第二是盟约:神与人的盟约关系永不改变,人会背信弃义,但神永不违背衪所说的话;第三是国度:创造主从亚当一人延伸出各个国家、种族,把生命气息赐给所有人,离各人不远,且叫人有寻求神的心。
保罗第一个很明显的策略,是直接介绍这位创造的神。他说,「天地的主,这一位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是神,但你不认识这位创造宇宙天地的主,你现在拜的是一位你们自己都不认识的神,可能他都不是神。」人不认识这位创造之主的时候,就注定在无知的里面。保罗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这个天地的主,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这里的「一本」原文的意思是说,祂从亚当延伸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而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保罗又引用希腊名诗人的话,「我们也是祂所生的」,指出希腊人世界观里认识论的缺失:知道有神奇的力量拯救他们脱离瘟疫,却不知道这神奇的力量为何。所以保罗介绍这位创造主,说:「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保罗的结论并没有停留在悔改,而是神的公义和审判。
我们传福音时,能勇敢地提神的公义和审判吗?最重要的是以怜悯、恩慈的态度,而非以严厉、论断的言语说罪人要下地狱。传福音要从心里出来,不单在字句,也不要公式化。传福音的目标也不只把人拉来教会,而是把人带到耶稣基督面前。
耶稣基督完成了神从旧约以来所预言的救赎,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复活、升天。之后圣灵降临在每一位属神、跟随基督之人的生命。当我们的生命与基督联合,要做的是不断选择降服于神的主权。旧约时期神要以色列民在多元文化处境中分别出来,新约时期,神的子民有圣灵在生命中,面对多元文化处境时,抗体增强,得以进行一波又一波的跨越。
结论
在一个传统架构和价值观急速瓦解的时代,希望这一系列信息,帮助大家拓展视野。文化处境一定会影响人整体的生活与抉择;神学思维探讨神在文化处境里的心意。所以神学思维探讨,跟文化是不能分开的。当我们关怀一些重要的社会命题时,要透过对于文化世界观的理解,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洞察力。
每一种文化都有三个基本元素,就是关于起源、权力,和终极命运,这些影响文化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信念和生活方式。祈愿读者除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多聆听和有理解的心,多给对方思维空间,才有可能了解与我们不同文化的族群。
神透过使徒行传劝诫我们的,不只是宣教模式,而是让在多元文化处境中的信徒,要厘清福音的精义,跨越文化传扬整全的福音。
深愿本系列文章能启发读者,重新审视所信、所传的福音,并且体验多元文化。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即使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挑战下,神仍启示个别基督徒与整体教会,扎根真理,在福音和文化使命中,看见自己的责任。
参考书目与资料来源:
- 1. Lingenfelter, Sherwood G., and Marvin K. Mayers. Ministering Cross-Culturally: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da, MI: Baker Academic, 2016.
- 2. Smart, Ninian. Worldviews: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Belief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 3. Sire, James W. The Universe Next Door: A Basic Worldview Catalog.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4.
- 4. Larkin, William, and David Cashin. Culture and Worldview Course Curriculum. CIU, 2006.
- 5. Vanhoozer,Kevin J. “The World Well Staged? Theology, Culture, and Hermeneutics,” in God and Culture.
- 6. Carson, D.A., and John D. Woodbridge, ed. God and Culture.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Publishing, 1993.
- 7. Henry, Carl. God, Revelation and Authority, vol. 1. Waco, TX: Word Books,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