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心,宣教情

——从首次全家跨文化短宣看“宣教”

 

文、供图/周玮玮

 

▲作者周玮玮全家(左起:先生解永平,女儿祈恩,作者,后立者是儿子祈叡)

 

引言:


从来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宣教异象,因为宣教士牺牲奉献的精神实在太伟大: 离开熟悉的环境,放弃舒适的生活,跨越文化的疆界,经历语言、体能的挑战,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面临随时殉道的危险,等等。

 

初信主时,凭着一股激昂热血,我开始投身于文字服事,动机纯属“自我实现”的热情。在一次培训课程中,突然被老师一席“文字宣教士”的教导当头棒喝,原来自己舞文弄墨的背后,无形中已承接了更大的宣教使命。

 

曾在文字培训中,认识一位弟兄,他和妻子在美退休后,回到台湾参与乡村福音事工好几年。每次读他的代祷信,叙述他们夫妻俩如何帮助台湾乡村弱势儿童,辅导孩子们的学业与品格教育,总让我心有戚戚,十分感动,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夫妇一样,为台湾偏远地区的弱势孩童贡献一份心力。毕竟,长于斯,念于斯。能把自己贡献给养我育我的故乡,岂不是美事一桩。

 

今年初,网上传阅一则介绍台湾观光的短片,挑起我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情怀,影片中那些熟悉的人文山水深深牵引着我,几度让我泪眼婆娑,心里暗暗对上帝说,如果可以,带我回一趟故乡吧!出乎意料,几个月后,教会宣道部竟决定在暑假成立一支到台湾的短宣队,对象就是偏远地区的弱势儿童。向往已久的机会,居然这么快就来了,我岂能错过呢?与先生商议后,认为一人只身宣教,不如全家行动。今年适逢我俩结婚二十载,也是他晋升“半百”之年,还是儿子迈入大学之际,若能全家一齐宣教,意义更显深远。

 

▲纽约长恩堂台湾短宣队和高雄飞扬协会大寮分会的学童们合影。

 

活动设计配合宣教地需要


此趟短宣最大目的是对两所高雄当地教会的国小学童及青少年,教授暑期圣经课程(VBS, Vacation Bible School)。为了配合台湾当地学生语言及文化上的需要,行前最大的挑战便是:研究宣教地的文化,了解宣教对象的背景及需要,自制准备教材,设计与宣教主题相关的活动,工作人员的配置等等。

 

要准备到什么程度才算充分?要准备什么样的游戏活动,才能引起不同年龄层孩童的兴趣?圣经故事要怎么说才不会枯燥?美劳创作课的材料是从美国买,还是在台湾买?……

 

无止尽的问题,不断地在脑中盘旋。曾经一度因毫无头绪,以为教材可能就要“难产”了,但上帝的恩典总是够用。在团员们彼此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的情况下,所有教材和教具终于在出发前几天,全部准备就绪。

 

与教会弟兄姊妹一行十三人,我们于台湾时间8月6日傍晚抵达高雄小港国际机场。迎面而来的闷热空气,熟悉又亲切,浓浓的南台湾故乡味,让我这滞美已久的“台湾女儿”,忍不住开心地大吸了好几口。负责接待的“高雄飞扬福利协会”的年轻伙伴们,迅速又给力地将我们大大小小的行李装满了三个小巴,浩浩荡荡地驶往第一星期的事工基地 —“大寮和春技术学院”。

 

▲台湾好朋友骑脚踏车载着祈恩穿梭高雄大寮巷弄中。

 

地域环境与文化


纯朴的大寮,由于多处工业区的开发,供给邻近都会区产业的需要,所以当地人多从事劳动服务业。黎明时分,清亮的鸡啼,成群在田野间觅食的雀鸟,远处丘陵徐徐散去的岚雾,为大寮人的生活揭开了序幕。狭窄的巷弄间,轻型机车来回穿梭,比邻而设的早餐店,蛋饼、锅贴、生煎包在炉上滋滋作响,豆浆、奶茶、咖啡早已装好被放置柜上,满足一波波上班人潮的需要。卖菜阿婆们也趁早把新鲜的蔬果清洗整理好,放在摊上等着顾客上门。国语、闽南语交替的熟悉乡谈,此起彼落地不绝于耳。

 

大寮学区内的孩子们多半来自当地邻里,彼此间非常相熟,他们经常成群结伴,以“铁马”(自行车)共乘制的方式去学校上课。这群大寮孩子,身形虽然娇小,骑起自行车来,技术却相当娴熟,每天往返住家与学校间。共乘的小伙伴们,或是侧坐在前,或是站立在后,中途还经过早餐店,给自己和朋友们带份早餐。小小年纪已经懂得分享互助,真是少年出英雄。

 

因着当地传统守旧的文化,孩童们对外国事物充满了好奇。记得第一天午饭时间,就有小孩子跑到我身边,轻声地问:“老师,你们是美国人吗?”“你们为甚么会讲英文?”“美国好玩吗?”“坐飞机去美国要多久?”虽然对美国的一切感到陌生,然而他们喜欢学英文,用英文背圣经经句,对我们从美国带去赠送的各样糖果、奖品和贴纸,更是爱不释手,逢人就把得到的奖品亮出来,开心地说:“你看,这是美国来的呦!”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收回口袋里,好像得着了珍贵的礼物。

 

▲祈叡和其他青少年伙伴带领团康活动。

 

民间信仰与文化


民间信仰在明末郑成功入台(公元1661年),便随汉人经商、开垦、移民、奉迎家乡的守护神来台而逐渐传播开来,早期如观音菩萨、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关圣帝君、城隍爷、土地公等,清代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以妈祖(天上圣母)和各姓王爷普遍信仰的现象。

 

台湾民间信仰并没有严密的教派组织或教团,崇拜多在地方信仰中心的宫庙、神坛、家庙、宗祠等。台湾民众看似复杂而难以理解的信仰行为,反映了民众敬天、崇祖、感恩、求福报和平安的内心祈愿,及对于现世生活的期望。注我们拜访大寮的时候,适逢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因此各地庙会及家家户户,一早就香火鼎盛,空气中尽是袅袅香烟。每日拂晓步行去吃早餐的路上,只见沿途居民焚香膜拜家中的各式神像,躬腰屈膝间的虔诚,诉说着世袭信仰对百姓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听见我们“耶稣爱你”的问候,阿公阿婆的反应总是浅浅一笑,连忙谢谢,然后不置可否地把头撇过去。

 

▲祈叡(正面一排的左二)和祈恩(左四)与其他伙伴一起带领敬拜赞美。


家庭里的传统祭祀文化,也深深影响大寮孩子们对信仰的观念,许多营区内的孩子,自然地以为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劝人为善,不管信哪一个,都会得保佑,多信一位神,就多得一份保障与福气。

 

一天早上,在礼拜堂聚会开始之前,隐约听见学生们在座位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长得不像阿度仔(闽南语:外国人)啊?都是黑眼睛,黑头发,真是从美国来的吗?”“听说他们要教圣经,我们家是拜妈祖的,有关系吗?”“没关系啦,我妈说多拜一个神,多平安啦!”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对话,让人听了不禁莞尔,却也透露出家庭遗传对孩子思维的潜移默化。

 

读国小三年级的得琳是家中独子,父母告诉他,他的诞生是因为他们每天在“关圣帝君”面前虔诚祈求而来。得琳很喜欢听圣经故事,聪慧且具喜感的他,很能掌握故事的重点,并且与日常生活连结。但是好几次在被询问:“是否愿意跟随耶稣?”时,得琳总是怯怯懦懦地犹豫不决。我试探性地问他,得到的回应是:“我怕关圣帝生气,怕爸妈骂我啦!”

 

▲(左图)美国短宣队青少年与台湾的好伙伴Hank(中立者)快乐合影。
▲(右上)喜欢祈叡哥哥(左一)的小朋友们。

▲(右下)祈恩(左一)和她台湾的新朋友。

 

家庭背景与文化


“高雄飞扬协会”为财团法人福利单位,在大高雄市共有六个工作站:九曲堂、旗山、凤山、梓官、大寮、大树。该协会主要宗旨是帮助各工作站所在地区的弱势家庭孩童,给予他们课后学业辅导及品格教导,使他们能克服家庭中困境,正常地受教育并成为将来社会中有用的人力资源。通常符合协会资格的孩童,他们的家庭背景可分四类:低收入、单亲、外配、隔代教养。而这次在大寮举办的暑期圣经夏令营,以大寮及凤山两个工作站的国中、小学生为主。总计国小生有65名,国中生有33名。

 

原本以为,我们仅仅十叁位同工的编制(七个成人,六个青少年)要应付近百位学生,必定人员短缺,捉襟见肘;却没想到,体贴的接待单位,早已为我们安排数名小老师,给予额外的帮助。这群以大专生为主的小老师们,平日就担任小朋友们的“课辅老师”,他们自己多半也是来自弱势家庭,曾经也是课辅班的学员,因为长期受惠于该协会课程的帮助,所以如今本着感恩的心,反馈来帮助学弟学妹们。

 

在大寮工作站服事已逾七年的孙永浩传道表示,许多家庭中的父亲常因工作不稳定,就只身离家,留下妻子一人苦撑家庭。该工作站里的孩子,有许多是由母亲一手抚养的单亲孩子。家庭里“父亲”的缺席,常让孩子不懂该如何与男性兄长相处。也有些孩童,因长期处与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幼小的心灵受创,情绪被压抑,不知如何舒解。(关于事工的详细报导,请参阅本期社区单元“有血有肉的爱,住在他们当中”。)

 

尽管家庭问题常困扰着这群半大不小的孩童少年,所幸透过飞扬协会提供的「品格辅导课程」,这些弱势家庭的第二代得以有机会,不轻言放弃,学习努力进取,独立顺服。每天饭前,中年级以上的孩子被指定要参与端汤端菜的服事;而在饭后,所有的学生除了要负责清洗自己的餐具,还得轮流洗厕所、洗地、清马桶,这在美国孩子眼里看来稀奇的事,可是大寮学童每天的例行任务。

 

穿越文化差异的压箱宝


由于平日没有太多与外籍团体接触的机会,这群独立天真的学童,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原本以为他们不太能听明白华裔青少年的“洋泾浜”中文,没想到孩童们配合度极高,每天敬拜时间,都开心热情地跟着叔叔、阿姨、哥哥、姊姊们,手足舞蹈地尽情欢唱英文诗歌、玩团体游戏。开朗的笑声叫声,常从教室传出,回荡在长廊上,久久不能散去。

 

一到午饭时刻,孩子们三五成群捧着便当,围着我们唱歌、说话、开玩笑、交换电邮地址。在没有冷气空调的走廊上,午后南台湾炽热的艳阳,把一个个青春脸庞,衬托得红扑扑、暖洋洋……。由于营会中也有不少台湾当地的青年同工帮忙,美籍青少年因此也与他们搭起友谊的桥梁,学着用中文输入,谷歌翻译,在脸书和简讯上用中文交流。这群在美国排斥学中文的华裔第二代,如今因着大环境中的需要,对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认同第二语言在当今地球村生活型态中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曾经以为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会隔绝两地孩子的沟通,然而上帝巧妙地用那最自然原始的共同语言—“爱”与“接纳”,让彼此的距离消弭于无形。

 

血浓于水的情感唤起宣教情


坐在返美的飞机上,一张张可爱纯真的脸庞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真是奇妙,才短短两个星期,怎么就激荡出如此令人难忘的回忆与情感?先生记得那个有着浑圆身躯,在手臂上、脚上画满十字架的阿强;儿子念念不忘那个每天跟着他玩捉迷藏,却连话都讲不清楚的谦谦;八岁女儿手中捧着当地好朋友给她的Melody娃娃,口里不断问着:“妈妈,我们明年还会去台湾短宣吗?我好喜欢台湾,可以把它搬回家吗?”

 

短宣的“大使命”固然是要把福音传出去,然而福音要真正深入人心的前提,必须有“情感”做桥梁。正如耶稣“……看见许多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马太福音9:36)

 

一次短宣,要谈成效可能太早。太多复杂的家庭因素,我们爱莫能助;太多信仰文化的迷思,我们无法一次说得清楚;更多大环境中的差异,并非我们能立即扭转。然而就当尽力撒福音种的同时,一份挥之不去、血浓于水的连结,正让沉潜于内的“宣教情”,渐渐扬起……。

 

一旦动了善工,宣教的步伐便不再停留原地。寄望更多的装备学习,期待下次的相聚,带来更深的情感交织与悸动……直到庄稼都收齐了!

 

注:资料源于中华民国文化部─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网站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htm)

 

 

记者小档案

周玮玮,来自台湾,纽约州公立高中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献身文字事奉。醉心用故事描写人性,以文字捕捉属天灵感。与先生解永平育有一子一女。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