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篇】从儿少奠基,代代传承的生命影响力

访中华基督教亚太儿童少年领袖发展协会理事长

朱施美妃牧师

 

采访整理/林敏雯
供图/「亚太儿童少年领袖发展特会」、何富美

 

 

儿少信仰奠基

 

身为第五代基督徒,朱施美妃牧师从家族中承接长远的信仰根柢,也置身于台湾教会历史的洪流。当她明确神的呼召,要投入儿少服事之际,叔父施达雄牧师提醒她观察儿少事工现状,鼓励她突破现有框架,迎接挑战。

 

朱施美妃看到,一般教会对儿少部投注的有形无形资源均有限,也罕见把儿少服事放在第一优先。然而今日儿少主日学教导的内容与方式,将影响未来一代信徒的神学观与价值观。若是停留于几位老师轮替上课,讲述圣经故事而非神的话,只为了让孩子不打扰成人敬拜,这样的观念与作法又会培育出何样的信徒?

 

因此她致力于为儿少建立完整的教会生活,培训孩子们委身教会、经历圣灵、领受异象,为的是不让下一代成为教会消费者,倒要成为建造者。

 

朱施美妃设计课程时,著重于圣经的完整性。她认为既是神的话,就要系统、整全地涵括六十六卷书;从幼儿起由父母读给孩子听,到孩子识字后自己读。她也强调学习圣经不止于知识传递,还要落实于人生与信仰。以利未记为例,她引导学生体会何为「圣洁」,为什么要「分别」,让学生们认识数千年前以色列人从神领受的律法,对生活在廿一世纪的台湾信徒仍然有关联、可实践。

 

父母要活出信仰

 

教会无法,也不该取代父母在孩子信仰养成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

 

有些父母热心教会服事,却在孩子的价值观养成教育中,或采取被动态度,认为把孩子带到教会上主日学就够了;或随从「人本主义」教养理念,以致孩子在家中失序、无律。

 

朱施美妃提倡父母参与信仰教育,从「亲子祷告」到「亲子崇拜」,从营会内容设计到同工参与,父母不应只是接送孩子参加活动,而是成为事奉者。如此孩子可以不仅被告知要操练信仰基本功─读经、祷告、服事,更从父母身上看到如何做,进一步与父母一起做、一起成长。

 

使徒保罗将教会信徒间的关系比拟为肢体,互相连结、帮补、扶持,朱施美妃将此信念运用于人力资源,让教会里的叔叔、阿姨们,也能成为孩童成长的助力。

 

在筹办大型活动时,光靠著教会几位长执是不够的。此时会友当中的专业人才便可在管理、策划、执行上,奉献一己之长。什至在整个过程中,把几个青少年带在身边一起做,是脑力激荡,是经验传递,更是门徒训练。

 

教会的长辈们在週间兢兢业业为神奋鬥于职场,主日亦是尽心尽力于神家中的事务。这样的态度也成为年轻一辈的激励与榜样。朱施美妃牧师欣慰地说,即便週一学校有考试,学生们週六和主日也照常事奉、照常聚会。

 

▲「亚太儿童少年领袖发展特会」,旨在完整的神学教育基础上,探讨影响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议题。图为2017年的课程大纲。

 

知而行的领袖养成

 

已举办了廿六届的「亚太儿童少年领袖发展特会」,欢迎十岁以上的学生参加。课程由中华福音神学院的教授支援,在完整的神学教育基础上,探讨影响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议题。单单「后现代」这个题目就投入五年的时间,且每年要花上半年的时间来準备特会教材。

 

朱施美妃指出,特会不仅专注于认知议题,更致力于让学员具有思辨能力,好进行知识性对话。目前除了每年在台湾举办,更扩展至其他地域,如新马地区的亚太特会也已举办了十三届。

 

她也看见参与者生命的改变。一些来自离岛教会的孩子,刚开始参加特会时需要补助。当体会到特会对他们有偌大助益时,学生们开始打工存钱,之后不仅能自费,还有馀力支援他人参加。当朱施美妃亲自赴离岛探望时,他们非常兴奋,也深受激励。

 

在安排每年的夏令营课程时,朱施美妃也与地方产业结合,例如带著孩子们到宜兰南方澳渔港认识渔民的生活,到白米村(又称「白米木屐村」)察访农民的作息,还观摩太阳能产业等等。这样的野地勘查、户外教学,让孩子们的知识增加、见识开广,更启动他们的学习意愿进入未来产业。这何尝不是预备人才的管道之一?

 

活用人才资源

 

投身儿少事奉多年,当初朱施美妃带领的儿童主日学学生,如今已成家立业,带著自己的孩子来参加儿童主日学。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孩童,如何在社会各式各样次文化中,站稳信仰?

 

朱施美妃提到,这群在教会中接受培育的孩子,是同侪眼中的「文青」、「正妹」、「阳光」,反应都是正面的。

 

她认为当家长与教会脚步一致、信仰教育回归生活面时,能养成孩子的自律。同时在教会里孩子能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与空间,相对参与学校社团时间便减少,也少了同侪次文化的压力。在课业上,教会也邀请已进入大学的大哥哥、大姊姊来帮忙课业辅导,同时也成为他们心灵的加油站。

 

她也鼓励孩子找到未来职场发展标竿,不是找到一份工作而已,而是找到一生「志业」。因此需要认真考虑是否每一个孩子都适合进大学,是否技职学校更贴近孩子的恩赐?教会也需要提供机会,让孩子们能以所学服事神、服事人。

 

以台湾当前的情况而言,有一群四十至六十岁的人,或自愿或被动地提前离开职场,身、心、智、灵却较稳定成熟,正是发挥极大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岂能閒置?

 

朱施美妃鼓励在这样处境中的信徒,起来站在缺口上,成为服事下一代的看守者。以其专长和经验,建造下一代为人父母者,也成为再下一代青少年的教练。他们可以教导、训练,也可以陪伴、鼓励;範围可以是圣经知识、育儿心得,也可以是处世态度、应对进退。她乐于看到多代同工、跨年龄层的服事。

 

神所拣选的工人

 

对同样投身儿少服事的「前线」同工─主日学老师们,朱施美妃牧师勉励说,每个人受呼召、蒙拣选来服事,是出于神的意念。她提醒老师们要愿意放下身段,不计较得失,如此才可处之泰然,不会有失落感。

 

更因为所接触的是孩子,而孩子来自不同家族,她期许老师们谨言慎行,不比较、不传话,不该说的就不说,以免产生纠纷、製造混乱。

 

然而对传递真理要认真,该说的就说;向神求新鲜的吗哪,以创意宣扬神的话。每一次活动结束,无论成果如何,将评估作为下一次服事的动力,把荣耀归神,继续往前。

 

她盼望老师们保有固定的灵修生活,因为能持续服事是神的恩典,自己要有长进,才能带领学生长进。而这一切皆因我们有宝贝放在瓦器中,人所看见的将是神的荣光。

 

▲朱施美妃:儿少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教会的建造者,而非单是消费者。

 

传承的未来

 

对于未来,朱施美妃祈求神继续赐下信息来建造信仰生命,并见到世代间的承传。她指出华人能理解使命感和承传,但是否能放远眼光、扩展境界呢?既然这个世代已国际化、团队化,教会要如何有更宽阔的国度观,好让年少一辈有宏观的心志?

 

她也看见牧养时需要慎重衡量何为不可取代的真理与生活,好比认知读写文字的重要,就需要适度教导「读」圣经,而非「滑」圣经。她再次以利未记为例,鼓励参与牧养的同工们看见神的话语超越时空,数千年前对以色列人颁授的节期律例,对今日的世代有何实际意义?摩西时代要求的每七年休耕一年,对当下台湾的精耕农业还适用吗?是与不是该如何理解、如何落实?

 

眼前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纷纷扰扰,教会对下一代的教育又该持有何种态度,采取何样策略?按朱施美妃的看法,信徒的婚姻观与家庭观会是最好的对策,只是教会也需要教导夫妻、父母、孩子以圣经为本的信念,以及确实活出真理的生活方式。基要真理重要,但不能停留于此;以基要真理为基础,进一步活出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又是何等风貌?这是值得牧者深思、体现的。

 

持续影响的生命力

 

投身儿少服事多年,朱施美妃的确看到神的手在其中,不仅事工持续发展,孩子的生命也在改变。

 

有学生罹癌,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的信心,什至超过关怀他的属灵长辈。有孩子失去至亲,教会持续的关注陪伴她成长,也让她体会父神的爱。育幼院的孩子来参加特会,回去后连院长都察觉孩子的改变,陪同参加的非信徒社服人员亦被神爱感动,聚会时泪流满面。

 

事工中举办多年的草莓俱乐部,是开放给台北市各幼儿园参加的週间定期活动。朱施美妃也鼓励教会里的孩子奉献十分之一的压岁钱,作为其他孩子参加活动的公车车资。

 

一天一位父亲与朱施美妃牧师联络,表示愿意捐款作为草莓俱乐部的公车基金。惊喜之际,她询问这位不曾参加教会聚会的家长慷慨奉献的动机。这位爸爸说,孩子是个过动儿,向来让老师头疼。但是自从参加草莓俱乐部,状况越来越好。那天爸爸亲自参加,坐在后面观察孩子的参与─看到一个个孩子兴奋地迈著细碎步伐进场,开心满足地离开;看到自己的孩子专注、守纪律,积极参与每一个节目。他看到孩子的改变,也看到课程的影响力。

 

在这个求新求变的大环境中,还有谁愿意选择深耕?又有谁愿意投资永恒?

 

朱施美妃牧师说,儿少服事似乎是「投资多、报酬少,且要在多年后才能稍稍看见成果。」但她坚信神恩典的水流新鲜、清洁,必要支持所有参与服事的信徒继续下去。

 

因为信仰需要传承,生命必会持续发挥影响力。

 

 


 

儿童、青少年主日学老师的肺腑之言

 

辛勤的园丁

 

每年春天,我们夫妇俩会在院子里种花、种菜。播种、栽植前,得要花上一个週末的时间来松土、施肥,之后还要时时浇灌,常常加添养分。

 

我们看青少年事工犹如苗圃,需要灌注辛勤、执著、耐力。这些年轻信徒或慕道友的心田需要松土,也需要加添养分─教导他们谁是耶稣基督,帮助他们了解来到神的家不只是传统或仪式,而是渴慕更亲近祂。

 

亦如栽种花草蔬果,就算做了一样的準备工作,成果还是不同。我们教过积极参与的学生,自愿每週带领敬拜,也彼此激励。同时我们也遇过灵命未成熟、对敬拜的意义一知半解、踟蹰与救主建立更进一步关系的学生。若忽略了他们,总会成为别人的绊脚石。

 

深知我们不过是神的工具,最终是祂掌权,无论当下看见何样果效,依然要耐心耕耘祂的园圃。有心服事青少年的未来园丁,要清楚这是神的呼召,是职分不是兴趣。我们为园主卑微的工人,一切荣耀都归属祂。

 

(Chris and Hannah,美国佛州,服事青少年六年)

 

有盼望的「馆主」

 

在教会中服事儿童及青少年二十多年中,最大的体会是「越做越甘甜」。儿少服事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但经过长时间的投注陶冶,就能欣然见證孩子们的成长─从趴在地上乱闹的小孩,到站在台上成为受浸的青年,或在结婚典礼上,听新郎或新娘介绍自己:「她是我年轻时的团契辅导,我以前都……」有些曾让我很头痛的孩子们,如今已是主日学老师,也有人是宣教士。当然,并不是每个小孩都会记得老师,但主耶稣必记念。

 

要想看到小树变大树,前题是:有幽默感,常常喜乐,服事够久,身体健康!班上每个小孩都是老师的祝福,即便是那些来「踢馆」的学生,因为他们让我虚心求进步,心情变年轻,更诚恳真心地祷告,求神赐下创意智慧,使我成为能从言教身教中,散发馨香生命的老师。

 

(信惠,美国新泽西州,服事儿童与青少年逾廿年)

 

连接的桥樑

 

有牧者认为父母是信仰教育的关键,说「父母亲的信仰带好了,孩子的信仰也会带得好。」

 

因为教会的成人与青少年敬拜是分开的,青少年事工就在「微信」(WeChat)成立了「青少年父母亲」群组,每週与父母分享主日资讯的重点、主日学讨论的内容、主题经文,以及针对孩子身心灵成长的代祷事项。

 

如此父母能知道孩子们到底在教会听到什么信息,也得到提醒能与孩子在週间继续对话、练习。父母们对这样的做法有很正面的回应,不再是肤浅地问孩子:「今天在教会学了什么?」而能够有意义地讨论:「我们怎么在家中……?」

 

我自己也是青少年的父母,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观察比听训多。父母亲们能从「微信」分享中彼此激励以身作则,搭起与孩子心灵之间的桥樑。

 

(Linda,美国佛州,服事青少年父母一年半)

 

敬畏神的榜样

 

儿童主日学里一直教导的,就是从小学习敬畏神。敬畏神的孩子,必愿讨神喜悦,必定忠心爱主、事奉主,是愿意委身的僕人。他们也会远离恶事,不得罪神。即使长大离家求学或工作,仍会守住信仰。

 

父母是孩子的属灵导师。父母的属灵生命如何、有没有稳定的灵修生活,孩子会模仿并学习。鼓励父母关心孩子在主日学的学习,并且协助孩子複习上课的内容并一起祷告。父母看重灵命教育多过学校的成绩及名次,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信仰生命。

 

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在举办各种活动之后(例如复活节、圣诞节、夏令营),留住来参加的小朋友,继续跟进。有时候他们想继续来教会,但是家长不是基督徒,不让小孩来。因此教会传福音必须与社区连结,举办一些活动或课程,邀请附近居民参加,和邻舍做朋友。当家长愿意走入教会,不排斥福音,就会愿意让孩子来教会。

 

(幼玮,台湾屏东,服事儿童廿年)

 

 

受访者小档案

朱施美妃牧师,中华基督教亚太儿少领袖培训发展协会创办人即现任理事长,亚太儿童少年领袖特会创办人即现任执行长,台北灵粮堂儿少牧区区牧长。善于组织志工营运团队并企划大型活动,规划设计儿童及亲师共学之亲职教育训练课程。投注心力于教会儿少人员培训与教育课程,如团康教育、感觉统合协调、临床辅导、婚前教育、体适能环境情境训练、亲子教育谘商协谈、家庭职能教育、儿童情境教育与行为发展、青少年行为发展、亲子关系之单亲家庭辅导、统合协调教育培育。

 

记者小档案
林敏雯,乐于倾听人的故事,记述神的作为。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