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聽你說】

《神國雜誌》讀者回應

 

 

回應59期〈在政治漩渦中的香港教會〉

 

香港教會目前面對的政治紛擾,有評論員形容為四化:兩制一國化、西環(「中聯辦」1在香港辦事處地區)治港常態化、意識形態大陸化、治港班子左派化。香港教會過往未經歷過如此窄化的對立面,何去何從?或者從教會歷史的回顧中,我們可得啟迪。

 

從政教獨立至時代對話

 

香港教會必須謹記過去中國教會與社會的互動中,有時只是因遲疑或不願表態,便會失去世代對話機會。例如在五四運動期間,很多知識分子都爭相擁戴理性與科學精神,對宗教開始大舉排斥。可惜,教會面對當代的否定論2、蔡元培、胡適的取代論3、陳獨秀的選取論4、梁漱溟的二元論5時,大部分退回教堂的四壁內,鮮有積極回應,以致中國知識界所建成的反教堅強堡壘,一直到今天仍有影響力。

 

另一方面,歷代教會不少又被教堂外如火如荼的民族主義所駕馭。德國教會便是在二戰前陷入了希特勒所煽動的強烈愛國情懷中,以致喪失從聖經而來的批判力,容許獨裁者肆意屠殺猶太人。此刻的香港教會,是否隨城高唱紅歌而輕忽了主導的無神旋律?

 

從中立走向多元的討論

 

香港回歸後,社會屢屢浮現群眾鬥群眾的思維,很多時候教會領袖為了避免於尖銳對立,避而不談。然而,這表面的「河蟹」(和諧),只會令大部分抱異議的年輕人流失。真正的和諧,是在多元中鼓勵聆聽、包容、接納。教會若在大時代選擇沈默,何以還問怎麼沒有提摩太?不如探究提摩太的師傅保羅在哪裡。

 

從順服到無能者的大能

 

教會即使能分辨何時順從人,甚麼情況下順從神,可是教會無權無勢,如何抗命?

 

試看昔日東德鐵蹄下的聖尼古拉教堂,由於秘密警察每星期一下午五時開例會,教堂便從1982年開始,乘這空檔舉行祈禱會。信徒後來更於1989年間,在禱告會後上街示威爭取改革,多次遭到鎮壓,卻反而鼓舞了東德各地人民爭相參與。最後,這持續的祈禱會與遊行,竟令柏林圍牆倒下。

 

教會的實踐,在於以弱勝強,守住良知,成為瓦器中的寶貝。(參考哥林多後書4:7-11)

(美國、加州,譚瑞玲)

 


1.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2.         全盤否定宗教,認為是反科學和迷信。
3.         蔡元培以美學取代宗教,胡適以立德─建立品格、立功─為國家社會建功立業、立言─寫出不朽的著作影響後世代。
4.         陳獨秀提議選取宗教中的仁愛部分,放棄宗教中超自然的部分。
5.         梁漱溟建議選用宗教之倫理感性,同時又收納科學之知識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59期滋恩所寫《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深刻、生動,深得我心。它不同於過去一般的電視偶像劇或傳統家庭劇,深度探討當媒體呈現新聞事件時,可能著重於報導事件本身,卻常忽略了事件核心中的「人」。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8:7)想要終結罪,若僅止於扔擲石頭在罪人身上,就能根除罪的源頭?

 

基督徒與惡的距離,不見得比未信者遙遠。在這個世界,惡的陰影勢力無所不在,沒有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脫離它的挾制。惟有靠與主耶穌的聯合與保守方能得勝。

(臺灣、新竹,焦鋒)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