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篇】

化痛苦為感恩,化咒詛為祝福

 

口述/葉高芳 整理/鄭瓊瑜

 

▲原生家庭對下一代有很大的影響。(© www.123rf.com/profile_altanaka)

 

感恩與祝福

 

由於母親是父親的「外遇」,八歲之前,我從未見過父親。後來父親在原配的默許下,才安頓了我們一家人,但他很少回我們這個家,偶爾回來,有時是醉酒,有時是和母親爭吵,我幾乎沒有機會親近他。

 

父親的疏遠與冷漠,以及母親的焦躁與缺乏安全感,加上旁人的閒言閒語,使我內心非常受傷、憤怒,埋怨自己為何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甚至小小年紀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

 

初中時,哥哥信耶穌後生命大為改變,邀我到教會聚會。在教會中,我體會了未曾享受過的愛與關懷,封閉的心逐漸開啟。十六歲生了一場大病,進一步促使我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隔年復活節我受洗成為基督徒,人生逐漸翻轉,從內向退縮變為喜歡接觸人、為別人服務。大學化工系畢業後,我決定跟從神放在我心中的感動與呼召,投入家庭與心理輔導事工,轉眼已四十五年。

 

記憶無法抹滅,但我早已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神已將我年少時難以承受的苦難,化為對我自己以及對他人的祝福,並常以自己的成長經歷,作為見證與教材。如今回想往事,沒有痛苦,只有感恩;沒有咒詛,只有祝福。

 

▲許多人心中困著未長大的孩子,繼續被往事傷害。(© www.123rf.com/profile_altanaka)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言行、與子女的關係等,對下一代影響很大,根據文獻資料以及我的臨床輔導經驗,當原生家庭功能失調時,父親帶給子女的傷害與影響往往更為深遠。

 

1.性別認同:父母是孩子性別認同的第一個對象。父母的互動、角色對孩子有著長遠的影響,特別是青少年階段最為關鍵。如果父親不常與家人相處,兒子,特別是獨生子,成長過程中便可能因缺少模仿、學習的男性榜樣,在性別認同上產生混淆。

 

2.擇偶與婚姻:父母的關係常影響孩子對婚姻的觀感。我便由於父母常起衝突,曾一度非常討厭婚姻。有些人則因父母輕忽婚姻,日後選擇對象時也隨便、不在乎。在父親常對母親拳腳相向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儘管痛恨父親的行為,立誓將來絕不對另一半施加暴力,然而他們婚後,卻很可能由於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和配偶之間的衝突,而複製父親的暴力行為,事後縱然懊悔,但若未經適當輔導,往往一犯再犯。

 

3.職場關係:若父親非常威權,孩子從小在害怕、壓抑中成長,進入職場後,很可能將父親的形象投射到主管身上,產生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非常畏懼主管;另一種則是不願服從,動輒和主管對抗。這兩種情況都將嚴重影響個人在職場的表現與發展機會。

 

4.叛逆行為:根據我的觀察,青少年加入幫派,有很高比例是由於父親負面的影響,使孩子向外尋找接納、認同、保護,視幫派首領如父兄,為了得到他們的關愛與肯定,不惜言聽計從,鋌而走險。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曾打算加入幫派,還好幫派老大沒有接受我,加上哥哥帶領我到教會,扭轉了我的人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5.信仰認同:神是基督徒溫暖的「天父」。但多年前,一位姊妹向尚未信主的朋友介紹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親時,那位女士竟渾身不適,難以接受,經過深談,方知由於她和父親的關係破碎,「父親」的形象對她而言充滿痛苦回憶。這件往事使我深刻了解,許多人是依據和地上父親的關係來認識天父的,破碎的父子、父女關係,很可能使子女日後難以體會何謂天父的慈愛。

 

▲傷口若未經適當處理,將可能發炎、惡化。

 

原生家庭的陰霾

 

以下幾項因素,導致許多人受困在原生家庭的陰霾中,難以掙脫:

 

1.記憶的牽絆:人是有記憶的,往日的傷害難免浮現心頭,帶來一些困擾。「事情都過去了,忘了吧!」這樣的勸告對當事人並沒有幫助。有些人以為自己早已遺忘往事,事實上只是以意志力壓抑記憶,在某些情境下,傷痛的往事仍會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湧出。

 

2.未長大的孩子:我曾輔導一位八十幾歲的女士,談話過程中,她不斷地控訴父親,數度痛哭失聲。原來她在母腹時,父親由於已有許多女兒,一直希望得個男孩,不料事與願違,父親非常失望,對她視若無睹。為了博得父親的肯定,她努力求學,考取醫學院,成為醫師,在專業領域頗受推崇,但始終未能獲得父親的關愛。父親在她六十歲時去世,她從此陷入更嚴重的憂鬱中,覺得自己的人生是一場空,不管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親的肯定,如今父親去世了,她再也沒有機會做任何努力了。雖然她當時已年逾八旬,但在陳述父親對她的冷漠與拒絕時,我看到眼前坐著一位尚未長大、不斷被記憶傷害的小女孩。

 

這位女士並非特例,許多人無法走出原生家庭陰霾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因為不願遺忘,而是心中困著一個未長大的孩子。

 

保羅勸勉信徒:「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以弗所書4:13-14)惟有生命長大成熟,傷痛往事浮現心頭時,才不會退化成當年那個無奈、無助的孩子,繼續被傷害。

 

3.穿著舊人:二次世界大戰時,某個集中營曾發生一起幾乎引起暴動的事件。當時被擄的軍人們常年穿著一套破爛髒污的舊衣服,非常難受,人人渴望換上乾淨的衣裳。一天早晨,集中營指揮官宣布他有一個好消息與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每人都可換一套衣服,俘虜們歡聲雷動,但指揮官接著公佈壞消息:大家必須互換舊衣服。這樣的羞辱使俘虜們興奮的心情跌落深谷,有些人甚至不計生死,氣憤地衝上前與指揮官理論。這個事件說明了穿著清潔的衣服是人們生存的基本渴求。

 

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便如同生命的舊衣。保羅說:「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智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4:22-24)若未脫去舊人,或只是換上另一套別人的臭舊衣服(從別人得到不正確的觀念,或不當的協助),或是仍穿著自己臭舊的衣服,只是外面披上華麗的衣服(表面上好像有改變,實質只是隱藏和偽裝內在的舊我),其實生命仍被困在殘破的往事中。

 

4.未處理的傷害:這是最根本,但也常被忽略的問題。身體的傷口若未經適當上藥、包紮、處理,將可能發炎、化膿,甚至致命。同樣的道理,心理的創傷,尤其是重大、持續的傷口,雖然肉眼看不見,但若未經醫治,放任不管,傷口將持續惡化,殘害當事人的身心。

 

▲打開原生家庭傷害牢籠的鑰匙就握在自己手上。

 

心理學的限制

 

心理學家發展了不少學說來處理原生家庭傷害,不可否認,這些理論與方法都有些果效。然而,如果當事人未療傷、成長,心中仍隱藏著許多負面回憶,輔導的效果也許一時看來不錯,但將流於表面、短暫,經不起考驗。

 

以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為例,這派學說強調正面思考,注目於生命中的美好時刻,立意雖好,但仍無法徹底醫治心靈傷害,因為改變生命絕非僅止於正向的肯定、安慰。如果沒有適當的療傷,生命沒有康復、成長,那麼,在某些情境下,被遮蓋、隱藏的傷害仍將如潮水湧上心頭,繼續帶來傷害。此外,這派學說缺乏幫助人們脫去原生家庭負面傷害的動力,和「穿上新人」的實質幫助。

 

總之,要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當事人必須真正走出受傷的經歷,生命經過療傷、蛻變、成長、成熟,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當往事浮現心頭時,不再受到困擾。到這個階段時,心理學的輔導方法,如「正向心理學」等,才能真正發揮果效。

 

▲神能化痛苦為感恩,化咒詛為祝福。圖為走出原生家庭陰霾的葉高芳牧師(前排中)三代同堂全家福。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

 

幫助人們走出原生家庭陰霾,可歸納為六個階段:

 

1.體諒與了解:如果任由當事人不斷重述往日的痛苦,那麼他將如同一張出故障的唱片,卡在唱機上辛苦地迴轉,重複播放相同的內容,無法停止,也無法前行。輔導者應適時引導當事人從體諒與了解的角度,理解造成傷害的家人當時所處的難處。

 

例如,有些父母未能成為孩子期待中的父母,從體諒的角度來看,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也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深深傷害,缺少好榜樣,而且未能走出傷害,以致為人父母後由「受害者」成為「加害者」,繼續傷害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也許父母當時承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或職業、經濟等巨大生活壓力,因而未能成為稱職的父母。

 

2.存感恩的心:人們在談論原生家庭傷害時,往往專注於「傷害」,以至於淡忘,甚至湮滅了親子間難以否定的「愛」與養育之恩。若能喚起親子間「愛」的回憶,哪怕只是一絲絲溫暖回憶,使當事人能對父母存著一些感恩,或者至少感謝的心,此時便可進入下一階段。

 

3.反省自己的態度:當受困於原生家庭傷害的當事人,能夠放下怨懟的情緒,感謝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時,便可引導他們反省自己如何對待父母。人們活在父母的陰影下時,多多少少也會反擊、傷害父母,或是以父母的失職為藉口,沒有盡到子女的責任與義務。

 

4.饒恕與釋懷:多年前,我曾幫助一位飽受長期失眠之苦的女士,她看了許多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均無效果。我們談話不久,她便從手提袋取出一件以雙層塑膠袋小心收藏、留著陳年血跡的女用內衣,控訴十年前的某一天,前夫暴打她,使她受傷流血。雖然兩人已離婚,但她堅持保留這件血衣,作為當年受苦的證據,並經常看著血衣咒罵前夫。

 

聽了她的陳述,我便了解和掌握了她失眠的關鍵。我請她將血衣交給我燒燬,她本來不願意,我在心裡一直為她禱告,並開導她,幫助她了解這麼做的重要與必要性。後來她改變心意,和我一起燒掉那件衣服,真心原諒前夫,並宣告向往事告別,進而得到釋放。第二天早晨,她開心地打電話向我道謝。十年來,她第一回不需吃安眠藥便一覺到天亮。我告訴她不需謝我,她能夠走出困境,是因為她願意幫助自己。若她一直將自己鎖在怨恨中,不僅自己受苦,也會讓孩子生活在陰霾中。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這位女士般揮別傷痛。對有些人來說,饒恕是一個過程,需要一些預備、覺悟,並建立重新看待往事的眼光。如果沒有經過前述三個階段,就要求當事人原諒父母,即使當事人願意,恐怕也難以打從心底真正地饒恕與釋懷,達到療傷的效果。

 

許多當事人的父母已年邁或過世,早就無法繼續傷害他們,但他們卻困在記憶的牢籠中,怪罪父母、持續傷害自己與下一代,這其實是一種自殘與自貶。當事人握緊拳頭,憤憤不平地控訴自己被父母關在傷痛往事的牢籠中,卻沒有注意到,打開牢門的鑰匙就握在自己手中。

 

對於仍在經歷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們,當他們願意體諒與了解父母、感謝父母的付出、 改變自己,並饒恕父母時,便有機會和動力,與父母重建關係。即使一時無法改善和父母的關係,至少可使自己不再飲怨恨的苦水。

 

5.尋找「代父」:許多在原生家庭得不到父愛的人,一生都在尋找替代的父親(簡稱「代父」)—配偶、公司老闆、幫派首領等,都可能成為父親的替代者。

 

若能尋覓到好的「代父」,對經歷原生家庭缺憾的人將有很大的幫助。親人、老師、牧師等,都可成為替代父親角色的重要人選。然而,若所託非人,將對父愛的渴望寄託在幫派、混亂的男女關係等上面,則會使生命更加空虛,甚至造成令人悔恨的後果。

 

然而,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因而不可能有完美無缺失的父親或代父。如果我們在不完美的人當中尋找父親,或者代父,都仍然是一個浪子,惟有天上的父親,才是十全十美的代父。輔導的過程中,我會盡力引導當事人了解,惟有認識完美的「天父」,才能得到徹底的療傷與醫治。

 

6.從「父己」到「父人」:要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得到醫治,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父己」,亦即「父我自己」,成為自己的父親,憑著從天父與「代父」得到的關愛與榜樣來關愛、珍惜、督促、肯定自己,幫助自己長大成熟,不再被原生家庭的陰霾傷害。

 

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我能夠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實在是神的恩典。傷痛的往事,使我特別能夠以同理心來體諒、關懷正在承受家庭傷害和困擾的人們,並在神的帶領下,投入「父人」的家庭與心理輔導事工,盡力成為他人的好「代父」,陪伴進而幫助受傷的人療傷、成長、蛻變。每當看到別人的生命從憂傷、無助,轉為喜樂、滿有盼望,我心中的喜悅便無法言喻。

 

雖然我成長在一個失調而且會讓子女受傷的原生家庭,然而,因為認識天父,使我能夠寬恕、體諒、了解父母,走出陰霾,以愛建立自己的家庭,決心不將傷害傳至下一代。我和妻子結縭已四十五年,在婚姻生活中不斷地學習、調整、互相接納,成為彼此最知心的朋友和靈魂伴侶。兒子成長過程中,我總是盡力參與他的活動,陪他談心,和他一起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如今兒子已為人夫、為人父,育有兩位正在小學就讀的可愛兒女。一家人不論多麼忙碌,都會撥出時間「三代同樂」,共享親情之愛。

 

「若有人在基督裡, 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感謝神,祂能幫助人將痛苦化為感恩,將咒詛化為祝福,並使用人成為別人的祝福。

 

 

受訪者小檔案
葉高芳博士,現任國際真愛家庭協會會長,擁有家庭協談博士及協談心理學博士,是華人推動專業家庭教育與輔導的先驅者。自1972年起委身家庭事工,至今已45年,為知名家庭教育及輔導專家,享有「心靈捕手、親情大師、器捐推手」等美譽。著有《家庭短文集》、《婚前十大難題》、《婚前準備與輔導》、《瞻望婚姻之旅》、《愛情指南針》、《婚姻大補帖》、《性愛與婚姻》,以及與妻子李懷恩合著的《性福人生、性福婚姻》等十餘本書籍。

 

記者小檔案
鄭瓊瑜,來自臺灣,現居美國北加州,育有一子。喜愛簡單的生活,珍惜當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