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期:正視普世貧窮

【事工】2 臺灣 伸出手的勇氣

——貧窮的希望之光

 

文/林碧雲

圖片提供/基督教恩友中心

 

 

「神不曾創造貧窮,貧窮是世人所造。在神面前,我們都是窮人。我們不應該可憐他們,而應該以同理心對待他們。」─德蕾莎修女(引自王樵一著,《以愛領導的實踐家:德蕾莎修女》)


許多人以「貧民窟的天使」、「愛的天使」來稱呼德蕾莎修女,她在印度加爾各答照顧窮人,為要服事他們,讓自己成為窮人,僅僅擁有三套粗布紗麗和一雙涼鞋,住處除電燈外,惟一的電氣用具是電話。畢生照顧窮、病、無依、漢生病(為避免誤解與歧視,臺灣現將痲瘋病更名為此)及垂死之人,一位平凡弱小的女子,卻擁有不凡的強大生命力,她是位用慈愛與憐憫領導世界的實踐家。

 

獻上自己,成為貧窮人的牧師


在臺灣就有這麼一位矢志學習德蕾莎修女榜樣的人,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曾為知名建築師的李政隆牧師,現在是全臺灣二十七間「基督教恩友中心」的負責人。他捨棄優渥的報酬,放下如日中天的古蹟維修事業,將自己無私地奉獻給神,對那不可愛的人看如自己的兒女,帶著一群人救貧濟窮,有人稱他為「貧窮人的牧師」,而他習慣別人以執事之職稱呼他,「叫我『執牧』就好!」,他表示從事救貧工作的確需要勇氣,「基督徒對貧窮人要有回應,不能佯裝沒看見。」


試著想像一下這個畫面,在寒風凜冽的季節裡,公園裡躺著一位衣衫單薄襤褸、全身蜷縮的人。他是個街友,全身骯髒、發出惡臭,正當多數人紛紛快步路過時,一位文質彬彬的紳士友善地蹲了下來,視他如家人,親切地和他對談,對他付出愛與關懷,這個人就是李政隆執牧。


李政隆感性地指出貧窮不只是沒有食物吃、沒有地方住,更是被人輕賤、不蒙關愛,特別是不被了解,遭世人遺棄,才是最可怕的一種貧窮,這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的四周。窮人需要的不是可憐的眼神,他們需要的是實質的幫助,李政隆秉持雅各書二章15至16節的叮嚀,深信惟有親自去觸摸他們、服事他們,我們才會活得更像耶穌,成為神憐憫世人的管道。

 

福音為主,行善救濟為輔


2003年第一間「基督教恩友中心」在板橋成立,當初以聚會為主,會後供應一餐。之後為了徹底解決街友的溫飽需求,開始全年供應每日午、晚餐,並依聖經的教導訂立「恩友公約」規範街友一些不良的習性,「恩友」是個「以福音為主,行善救濟為輔」的教會。

 

教會是個家─「基督教恩友中心」教會,願作絕望者可倚靠的最後一面牆。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全臺每年有超過四十萬人次的貧寒者,來享用恩友中心供應的午、晚兩餐。

 

我流落街頭,你們留我住─恩友中心從事無居收容的事工。


救濟貧窮,必須能面對他人的異樣眼光,板橋「恩友中心」剛設立時,鄰居看到全身骯髒、隨地便溺的街友,幾乎每天都有人過來抗議,要求他們搬遷。李政隆說:「有一次,又有街友隨地大小便,鄰居怒氣沖天過來反應,要我們搬走。我馬上趕到現場清理,親手撿起地上的大便拿去丟掉,低聲下氣地跟對方道歉,拜託再給我們一些時間,鄰居反而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漸漸地,看到「恩友」所做的,有些人從開始的反對,到後來主動投入其中,也讓原本租約到期要把房子收回的房東改變了心意。


李政隆說明:「很多貧窮人誤以為『恩友』只是做街友事工,不敢來要求幫助。其實我們二十七間『恩友中心』只有五至七間是做街友工作,其他都是救濟貧窮事工,街友是大都市獨有的現象,鄉下地方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鄉下地區如果有人三餐不濟,互相熟識的街坊鄰居,多半主動提供照應。」例如2005年南投設立「恩友中心」,南投社會局曾經提出協助需求,「恩友」去探訪了解,發現僅有一位街友。當「恩友」對他伸出援手後,引來鄰里間的抗議,有人表示這是他們的親戚,於是接回去照顧了。


十多年前,為更加了解街友,李政隆探視被街友稱之為「六星級飯店」的板橋車站,親眼目睹數千名街友在此吃、住、拉、撒、睡,以車站為家,空氣中瀰漫著陣陣惡臭,看見這麼多活在悲慘無望中的人,李政隆深有感觸地說:「教會就是家!臺語說:『四面壁』,當沒有一面牆可倚靠的時候,教會一定要扮演那最後的一道壁。」他期望「恩友中心」是絕望者的教會,是他們的家,是那可倚靠的最後一面牆(壁)。


據保守估計,大臺北地區有近4000名的街友,他們大致可分十三類,包括老人、肢體障礙、貧窮、通緝犯、更生人、吸毒者、酗酒者、精神病患、憂鬱症病患、躁鬱症病患、離家出走者、家暴受害者、棄嬰,其中以精神病患佔最大多數,約佔了七成。李政隆表示:「起碼一天提供兩餐,解決了肚子餓的問題,住的地方還可以將就一些。」「恩友中心」在十年期間設立的教會,提供免費供餐、無居收容、貧窮救濟、以及免費醫療。

 

生命翻轉 歡喜快樂服事主


賴仝(仝,音童)弟兄曾當過乩童,做過法師,多年來飽受僵直性脊椎炎的折磨,每天三次服用止痛藥、抗生素及類固醇來控制病情。因為病痛,耗盡家產,被妻子拋棄離婚,日子難熬,生不如死,曾經自盡十次,喝了農藥及老鼠藥卻活了下來;上吊踢開椅子,繩子斷掉沒有死成……


最後一次,回到宜蘭老家海邊,躲在海水退潮的岩石洞中,等待漲潮了結生命,在生死攸關時刻,手機突然響起,是以前認識的板橋就業服務中心社工人員打來的電話,勸他離開岩石洞,且向他保證,一定會找人來幫他。半信半疑之間,他爬出岩石洞,在荒田草堆中果真有位警察出現,警察問他為什麼在這裡?了解原因後給了他一個便當和搭車到臺北的四百元費用。


到臺北後,賴仝打電話給這位好心的社工,社工告訴他可以到「恩友」求助,賴仝在這裡獲得了供餐及收容,有了一個像家的環境,再次感受到家人的關懷,也是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聖經,開始勤讀詩篇及箴言。


短短兩個星期,賴仝決志受洗成為基督徒,從受洗那一刻起,身體好轉,完全擺脫了藥物,在恩典中感受到落地生根的喜悅,就這樣待了下來,喜樂地參與服事,目前被差派至中壢「恩友」擔任幹事。在各地的同工中,像賴仝弟兄這樣經歷的「恩友」故事,還有許多,因著無條件得到幫助,現在也盡心盡力無條件地獻身助人。

 

我寂寞,你們關心我─李政隆執牧(中間打領帶者)的陽光笑容,暖和掌心,支持老人展出生命最大價值。

 

解決病痛 恩友義診聯盟待命


俗語說:「窮人更有病來磨」,李政隆常遇到貧病交迫的人。有位窮人因付不起,無法就醫,躺在沙發哀號最後死去,歷經一、兩個星期的痛苦折磨,夜半時發出的哀號聲讓鄰居聽了都為之鼻酸。他深刻體會必須解決就醫的問題,臺灣的健康保險制度備受國際推崇,但再完善的制度仍有不足之處,無力繳交健保費的民眾,生病了不是咬緊牙關忍耐就是到藥房買成藥,耽誤就醫的結果,小病成大病,一看就是一堆病。因此,在2010年曾經設立「恩友診所」,提供窮人免費看病,但負擔不起龐大的經費,只維持了半年。


解決病痛,現在有「恩友義診聯盟」的協助,凡貧寒無健保者生病,可至各地中心申請「恩友卡」,持卡人可詳閱參照恩友手冊內提供的資訊,前往「愛心診所」免費看病。若「愛心診所」發現病重須轉診者,便以電話或書面轉知各地「恩友中心」,轉診病患即可住進「恩友中心」,等候大醫院的醫療服務,中心會聯絡相關醫療單位或社工接管轉診病患,直到病癒。

 

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沒有錢繳交醫療保險費,遭到「鎖卡」無法看病。恩友中心連結多家診所組成「義診聯盟」,提供免費醫療。


各地「恩友」一天供應午、晚兩餐,並提供盥洗場地、收容等服務,每日供餐前的半小時,同工帶領大家讀經、禱告、讚美後才開始供餐。會不會有人不參加,只想來吃東西呢?「不願參加的我們照樣供餐,吃久了,自然會不好意思而來聚會。」以接納尊重的態度對待貧窮者,是「恩友」服事的方式。

 

我衣衫襤褸,你們給我穿─貧寒救濟探訪時,孩子們抱著新衣,快樂地歡笑。


筆者來訪這天,唱完詩歌後,同工帶大家讀《聖經》創世記裡約瑟遭兄長所害被賣給以實瑪利人的歷史故事。會友低頭默默聽著講道,聚會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有幾張年輕的面孔,男性約有八成。衣著樣式雖舊但整潔,空氣中散發少許霉味,我想一般人要愛他們是不容易的,因人們喜歡看到成功人生族群的光鮮亮麗,而他們臉上多半沒有表情,行動也稍嫌緩慢。在這裡,卻有一群基督徒了解他們的痛,願意善待他們,希望他們好好活下去。

 

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李執牧(蹲下者)滿臉真誠笑容送來的救濟食品裡,有孩子渴想的飲料,讓貧窮的童年存留下閃亮的回憶。


同工語末勉勵會友:「有時候,我們不曉得為什麼會受苦,《聖經》提到義人也會受苦。當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不要哀怨、不要灰心,受苦當時有神的心意,受苦背後有神的祝福。如同耶穌被釘十字架,受盡痛苦後,成為世人的盼望。」


《聖經》裡記載了二千年前耶穌很重要的講道─「登山寶訓」,祂一開始就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啊!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呂振中譯本)神的話語帶著安慰與建造的能力,讓疲憊枯乾的心靈得以安息,成為天國的子民,得已恢復生命的尊嚴。

 

救濟貧窮 燃起希望的燭光


「恩友中心」遵照神的吩咐「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走入社會底層和貧窮,最重視的是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5至40節,主耶穌的教導:「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臺灣社會的窮困人,每天面臨飢餓、金錢、居住、工作、家人等壓力,產生物質及精神上的問題,承受難以想像的生存難題。「恩友中心」不是金錢富裕的教會,無法解決每個困難。誠如看來羸弱的德蕾莎修女,「恩友中心」完全依靠順服神,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窮困人對人生不抱任何希望時,為他們點燃起希望的燭光。

 

「基督教恩友中心」教會
http://www.good119.org/
求助專線(02)27751712
如有感動奉獻,請上網並點擊右上角捐款欄目。

 

 

「基督教恩友中心」負責人小檔案

李政隆執牧原本是一位名建築師,為臺灣中、南部大寺廟古蹟維護修繕專家,成就有目共睹。他同時也是大學建築系教授,曾榮獲教育部團體頒發「金鐸獎」,並且是歷史學家,著有《新臺灣史》、《臺灣基督教史》,以謙卑的心和妻子李雀美牧師投身在教會和社會公益,夫婦二人同心服事主。

 

作者小檔案

林碧雲,熱愛文字創作,居住臺灣內湖,育有一女。以黃襄為筆名著有《 幸福的條件》等書,現為《中信月刊》專欄作者。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