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全力宣教

專訪國際關懷協會新任會長李秀全牧師

 

採訪/余國亮

 

 

三十五年前,筆者到哈佛修課研究,有機會參加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認識剛當上會牧的李秀全牧師和師母,常常聆聽他們的聖經教導,成為一生極大的祝福。


七年前,李牧師準備接棒作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有機會採訪他,寫下《宣教的良牧》一文,刊在《神國雜誌》的創刊號。現在他以七十二歲高齡,剛卸下華福總幹事一職,立即肩負「國際關懷協會」會長的重責。


為何他願意置「退休」於度外?為何他對宣教事工情有獨鍾?藉這次專訪,問題不單得到解答,心志更得到激勵。願感動李牧師奮勇宣教的聖靈,同樣感動諸位讀者廣傳福音,直到主的再來。

 

余:自2006至2011年擔任華福總幹事期間,您大力推動普世宣教的異象。根據您的觀察和體會,對於華人教會在普世宣教中的成果與前景,請分享您最感恩的層面與最大的挑戰:

 

李:三十六年前,王永信牧師開始推動華福運動,期許華福特別擔任三個角色:1. 僕人;2. 橋樑;3. 先知。首先,我最感恩的是那五年任期內,華福各地的董事、六十九個分區的同工團隊,華福常務委員會暨執行董事會,對我的信任、配搭、接納和支持。還有華福財務顧問給我的鼓勵,在禱告和金錢上的諸多支持,與香港二十多位一起配搭事奉的眾同工,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其次,則是感謝主保守華福在各地舉辦過不同形式的福音大會。不管是非州、紐澳、北美、泛美、歐洲、長者、姊妹、基層人士等福音會議,每場大會上都看見主特別恩待,大家對宣教的挑戰都有熱烈的回應。

 

▲年華福大會上,李秀全牧師(後排最右)與眾牧者為陳世欽牧師伉儷祝禱,將總幹事的棒子順利傳承下去。


最後要感恩的是一年前,華福總幹事順利交接,接棒的是比我年輕二十歲、今年五十二歲的陳世欽牧師。


至於最大的挑戰,我想用一句中國諺語來比喻,應該很貼切,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第一,普世華人教會需要許多「巧婦」,我們要切切懇求主興起更多的宣教士。第二,普世華人教會需要「米」,也就是物質上的支持和配合。第三,普世華人教會更需要「炊」,也就是聖工的果實。在這三樣挑戰中,最重要的就是巧婦,即工人。有好的工人,才有好的工作;有對的工人,才有對的工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普世華人教會的宣教挑戰中,最重要的就是巧婦,即正確的工人。你準備好了嗎?

 

余:就您來看,跟「福音出中華」有關且神將來必行的大事又是什麼呢?


李:三十六年前,王永信牧師已經提出華福的口號:「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


過去五年,華福的目標和異象是:「福音進中華」和「福音出中華」。在福音出中華的前提下,我對路加福音十二章48節後半段的印象很深刻:「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神的多取、多要,是根據神的多給、多託而來。全世界各地都有華人和中國教會,我們可說是得天獨厚,因為神已經預先安排好福音出中華的各樣聖工。我相信祂必要藉著華人教會來成就:


1. 向比中國人還多的十四億穆斯林宣教。

2. 對猶太人宣教,因為聖經預言以色列人要全家得救,且華人跟猶太人在文化背景上有很多相似處。
3. 對印度教徒傳福音,那是一個還未信主的龐大族群。

 

當然,如果要多加兩件大事,那就是要向佛教和道教徒宣教了。

 

余:卸下華福總幹事一職後,你為何決定接任國際關懷協會會長?


李:我今年七十二歲了,御下華福總幹事一職後並沒有退休,因為在聖經裡找不到「退休」這兩個字。我的恩師,內地會宣教士大衛‧艾德理曾說,退休的英文retire是指把舊輪胎換上新輪胎以後,繼續往前走。


我對這個字有另一個解釋。Tire是很累,Retire更累。感謝主,今天不是累不累的問題,而是在事奉主時,要回答「為誰辛苦為誰忙」。如果我知道忙於事奉的對象是誰,那麼忙是有價值又有意義的,這樣的辛苦就算不得什麼了。現今是一個相當忙碌的時代,大家常抱怨忙是不對的,但馬大真正的問題不是她忙,而是她為許多的事情「忙亂了」。


1997年,我在香港創辦「國際關懷協會」,2002年也分別在臺灣和美國成立分會,推動事工,現在分會遍佈世界各地。該會基於我是創辦人,想找我再繼續帶領這項事工往前走。我為過去身兼數職、無法全心投入感到虧欠,所以決定回來,只是沒有想到竟回來當會長,這表示我過去的事奉不成功,必須重修吧(會心一笑)

 

余:不,李牧師您太謙虛了!


李:我很樂意接受轉換跑道的挑戰,當然更希望將來能找到較為年輕的合適接捧人。

 

余:既然有這麼多華人或西國宣教機構,為何還要成立國際關懷協會?神給國際關懷協會的特殊託付是什麼?


李:「福音進中華」和「福音出中華」是國際關懷協會的異象。「福音進中華」已有兩百年的歷史。而「福音出中華」的異象落實,並不是由我開始,其實早在七十年前,已有從加拿大來華的宣教士翟輔民(Robert Alexander Jaffray),帶領一些華人同工到東南亞宣教。過去由於戰亂,華人教會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我只是在這十幾、二十年不斷重申這個異象而已。


我覺得華人的宣教機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官方統計中國基督徒是兩千三百五十萬,但也有人估計是一億三千萬。很難準確統計,那就取中間值五千萬好了,如果從每一千人中差派一位宣教士,今天中國大陸就會多達五萬名宣教士遍佈各地。就算有十個海外基督使團(OMF),都無法勝任差派五萬名宣教士的工作。成立宣教機構真是迫在眉睫,尤其是今天的中國,我們不能只有一個差會,需要化整為零。要緊的不是多少個差會,而是要同心配搭。如果資源能彼此互用,同工一起禱告,我相信千百個差會是需要的!

 

余:關懷協會計畫如何與其他宣教機構合作?請舉例。


李:跟其他機構的合作「最重要的」不是開會,而是禱告!在美國洛杉磯國際關懷協會的總部,過去八年都舉辦了宣教禱告特會,把宣教和祈禱結合起來。今年4月20到21日,在洛杉磯的十三個本地教會和機構代表聚首一堂,同心禱告,分享心中的負擔,非常美。


當然,我們在各地如加拿大、紐西蘭、臺灣、香港、美國,都有宣教祈禱團契。我們特別強調宣教和祈禱的關係,提出「宣教莫忘禱告、禱告莫忘宣教」的口號。「宣教莫忘禱告」是對宣教差會說的。就是宣教時除了要有好的活動安排與裝備訓練外,不要忘記祈禱。「禱告莫忘宣教」是對教會說的。教會每星期都有禱告會,希望發起運動,每次禱告會花五分鐘、十分鐘為普世宣教禱告。

 

▲宣教和祈禱的關係密不可分,除了要有好的活動安排與裝備訓練外,宣教絕對不能忽略時刻向主呼求禱告。


我們鼓勵神學生來報名參加在泰國的宣教工場訓練(Mission Field Training,簡稱MFT)。我們跟緬甸和柬埔寨的神學院洽談,爭取讓神學生在暑期花八個星期參加完以後,可以拿到學分。我們稱作暑期跨文化宣教實習與訓練課程,過去已有七十人完成這項訓練,現在人數正逐年增加中。


在這七十人中已有五人在宣教工場服事,有兩位已完成兩年的短宣任期,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是我們與神學院的配搭,華神、新竹的信義會神學院、臺北的門徒訓練神學院、臺中的中臺神學院、高雄的聖光神學院等,都有神學生來參加這個跨神學院的特別訓練。另外,我們也在柬埔寨積極成立一個護理學院,取名叫《拉法學院》。「耶和華拉法」出自出埃及記十五章26節,意即「耶和華是醫治」。盼望眾教會機構及基督徒與我們合作,提供師資,把米奉獻出來,一同做成這件美事。

 

余:請簡介國際關懷協會的異象、使命、策略、主要事工。


李:國際關懷協會的異象:「福音進中華」和「福音出中華」,也是我的「救恩神學」。一個人信耶穌是「耶穌進到」他的生命中,但福音的目的還未完成,一直要等到耶穌在那人的裡面和周圍活出來。「耶穌進去」是我們的得救,「耶穌出來」是我們的事奉。事實上這也是約翰福音二十章19至23節所記載的。


七日的第一日,門徒在一個封閉的地方聚會。耶穌從外面進來,說願你們平安。然後再說,父怎樣差遺了我,我也照樣差遺你們出去。從這段經文看見耶穌進到門徒中,又差派他們出去,這就是國際關懷協會的信仰宣言和異象、使命。


我們希望在中國大陸有更多工作的機會,不想直接用基督教宣教差傳等名稱,而是用關懷的管道把福音帶出去。策略是藉由我們的事工讓福音進和出,所以我們準備在柬埔寨成立拉法學院,不單把福音帶到柬埔寨,也盼望這學院能從柬埔寨差派人到寮國、老撾、緬甸、泰國、印尼等地宣教。

 

余:您對「福音出中華」、「領袖與領導」、「委身關懷未及之民」和「整全的福音」等一些宣教上常用的詞彙,皆有新亮光與洞見,可否簡單說明並補充?


李:我對「福音出中華」的分享很多,現在有個「世界餐館福音團契」,他們請我當顧問。我給他們同樣的挑戰:「福音進餐館」,「福音出餐館」。


我總覺得神的「工人」比「工作」重要得多,但我們常常忽略一件事,就是領袖和領導要配合在一起。今天有很多人被放在領袖的地位,但他們沒有發揮領導力。今天有很多人有領導,但沒有被看重,沒有被放在一個具有策略性的位置上。所以領袖和領導需要配合。求主幫助作領袖的人有更多領導的裝備和訓練。


以前我們常說「認養」或「認領」未得之民,我覺得不太合適,曾經有巴基斯坦教會寫信到美國抗議說,你們說要「認養」我們,但我們又不是孤兒,不要輕看我們。所以不要說他們是未得之民,應說他們是福音「未及之民」,Unreached people。


「委身關懷」是一種承諾,是一種愛。我們要留意用字遣詞的準確性,除了不說認領、認養之外,也不說「異文化」,而說「跨文化」。說異文化的意思是,我是同、你是異,你是低一等。我們傳福音要千萬小心,要除去我比你高一等的驕傲與優越感。作傳教士到比我們差一點的地方宣教,謙卑很重要。我們要效法腓立比書二章,耶穌不以自己與神同等……一直降卑再降卑。


可能有人說我吹毛求疵,在雞蛋裡挑骨頭,但我覺得語言的表達很重要。比方有一個人不是基督徒。你可以粗略地說他「不信」,也可以用未信者、福音朋友、慕道友來表示他目前還沒有信(但將來必在主手中)。這些話都是講同一件事實,但聽起來的感覺就不一樣。說他未信還好一點,不要直接定位他不信。


「整全的福音」,是從洛桑來的。洛桑的精神是:整體的教會將整全的福音傳給整個世界(The whole church taking the whole gospel to the whole world)。這些年來我在這些話後面加上一句,就是要以整本聖經為基礎,由整體的教會將整全的福音傳給整個世界(The whole church taking the whole gospel to the whole world based on the whole Bible),從整本聖經來看大使命。


十多年前我看到一本書,叫《二十一世紀的宣教》,書中根據聖經把宣教整合成佈道、門徒訓練、社會關懷、社會公義和環境保護共五大層面。看完以後,我重新整理對宣教的整體觀念。


雖然一個人不可能做足這五件事,但現今基督徒要好好檢討反省,我們傳福音與宣教是不是真正跟整本聖經的教導一致。我常提到要注重平衡和優先次序,就是指平衡兼顧以上五個面向,並按著次序去落實。最近一期的《大使命》雙月刊(97期2012年4月),專題就叫「整全宣教的探討」,把宣教主要分為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

 

▲李秀全牧師伉儷(前排右三、四)與國際關懷協會同工致力推動宣教。他強調,華人的宣道機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果從每一千人中差派一位宣教士,今天中國大陸就會多達五萬名宣教士遍佈各地。

 

余:「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非常感謝您的分享,最後請跟讀者分享如何參與、支持國際關懷協會?


李:在過去的五年,我下定決心跟同工們把華福從百貨公司變成「宣教」專賣店。以前華福什麼都做,包括婦女、家庭、老人、青年等。現在華福只做一樣,就是宣教。我盼望全世界的華人基督徒和教會認清一件事情:神存留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完成祂的大使命。


我最近常鼓勵大家不要單看使徒行傳十六章31節:「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也要看約書亞記二十四章15節:「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從這兩節聖經看到得救的單位有兩個,一個是個人,一個是家。最近一次突然發現路加十九章撒該的故事中,三次提到家。「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祂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基督徒家庭與宣教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


最後,邀請各位讀者從個人和教會兩方面來支持我們。盼望您在個人禱告中,多多紀念國際關懷協會和所有華人的宣教團體。上文提到宣教需要米,即金錢、物資,但「最重要的米」是禱告。我們推動宣教夥伴教會,鼓勵教會藉由禱告跟國際關懷協會配合,關心支持我們協會的工作。歡迎大家上網了解,網址是www.usacmi.org。

 

(圖片來源:國際關懷協會網站)

 

 

記者小檔案

余國亮,廣州出生,香港長大,在美國獲大氣物理學博士學位。著有《物理學家看聖經》(道聲出版)及《約翰密碼—達文西密碼的解碼》(天恩出版)。他的近作《十架七難》將由美國福音證主協會出版。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