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為主用

——復興中的柏林華人基督教會(BCCC)

 

文/廖美惠 供圖/徐立

 

▲柏林華人基督教會採哥德式建築。

 

「柏林教會與你們相比,可能程度不高、財力不豐、德語不通、英文不會、能力不夠、經驗不足……,但我們的生命見證、喜樂服事的故事很多,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德國柏林華人基督教會駐堂牧師徐立對著新澤西州若歌教會上千位會眾如是說。

 

柏林教會

 

德國首都柏林,位居歐洲的中心,在宣教位置上一直舉足輕重。據統計,目前德國華人約有二十萬,其中柏林華人約三、四萬。柏林華人基督教會(BCCC--Berli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以下簡稱柏林教會)是目前德國境內華人基督徒人數最多的一所教會,約有會眾二百餘位。哥德式建築,外觀雄偉的柏林教會座落於柏林市中心,服事來自柏林和勃蘭登堡地區的居民。該教會起源於八○年代一個小小的查經班,當時有幾位來自台灣、香港和越南等地的華人基督徒聚在一起查考聖經。

 

2006年,由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Rutgers Community Christian Church)于慕潔長老推薦派遣到德國柏林華人教會的徐立,2016年10月與莊偉苓師母回到所愛的母會,分享這十年來在柏林牧會的心得與感想。他的講座題目包括:「天生我才,為主所用」、「不同文化環境的欣賞」及「柏林教會的過去與近況」。徐立一面勉勵並挑戰北美的基督徒,一面也讓北美基督徒有機會進一步認識這個願意為神所用、正在經歷復興中的柏林教會。

 

在徐立來到之前,柏林教會曾一度沒有主任牧師,每週的主日證道主要要靠四面八方的教會支援。此外,神也常差派世界各地資深屬靈長輩來到柏林牧養這裡的華人同胞,其中也包過若歌教會長期的支援與幫助。十年來,柏林教會從三十幾位會友發展到今天二百多位會眾,除了神的恩典與大能之外,徐立夫婦推動門徒訓練的健康風氣、活出生命的真實榜樣以及如家人般的委身關愛,也是推動柏林教會復興與成長的關鍵之一。

 

2010年6月19日,對柏林教會及徐立夫婦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經過長期的觀察與考驗,柏林教會正式接納了徐立,舉行了按牧典禮,將徐立按立為柏林教會的駐堂牧師,結束了多年沒有正式駐堂牧師的窘境。

 

演講中,徐立多次提到德國華人教會與北美華人教會的不同。早期北美華人教會主要是以留學生查經班開始,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德國華人教會會友主要以打工、經商為主,也有一些留學生及來自五湖四海的各類群體。「我們可能程度不高、財力不豐、德語不通、英文不會、能力不夠、經驗不足……,但我們生命見證、喜樂服事的故事很多,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柏林華人基督教會起源於八十年代一個小小的查經班,目前約有會眾二百餘位。

 

為主所用

 

「在你身上,看得到神的榮耀嗎?即使是一個遊民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你願意過著要死不活的靈命狀態嗎?」「你希望只是一個日復一日、週復一週,在禮拜日做禮拜的基督嗎?」「你滿足於只在教會內小小空間,見面時只有『你好!我好!』的基督徒生活嗎?」「走出去宣教吧,讓你的生命為神所用吧!」徐立用他那一貫「愛之深,責之切」的口吻,挑戰在場每一位基督徒。

 

擅於舉例說明的徐立,用「木頭與琴匠」闡釋「天生我才為主用」。他表示,一塊木頭適合做大提琴或小提琴,關鍵還不是在那塊木頭本身材質,而是在於琴匠的功力與眼力。當神揀選一個人出來服事,被揀選的人應該順服神的旨意,就像那塊木頭一樣,工匠一定會幫助木頭,讓那塊木頭的功能與價值發揮到最大。

 

「神的揀選,是因為神有計畫與目的,神就像那個慧眼識英雄的工匠。」徐立經常鼓勵柏林教會的弟兄姊妹們,神把他們帶到柏林,絕不是偶然。整個教會也慢慢被徐立感染,願意被神雕塑,成為「神手中傑作的一塊木頭」,即使是剛信主不久的人,也能馬上參與服事,為神所用。

 

各樣事工

 

極看重服事的柏林教會,有著各樣的事工,包括:機場事工、難民事工、遊民事工、小組長事工、門徒訓練以及其中一項專門針對弟兄的「戰壕門訓」。所有成功的領導者都知道的一個秘訣就是「帶人要先帶心」。曾經是職場老將的徐立主張「弟兄們要彼此同工,必須先彼此了解。」這些年他帶領著一幫弟兄們聯誼,一起露營、釣魚、騎腳踏車……。徐立說,距離上一次騎腳踏車是三十年前的事,這一次在柏林騎腳踏車竟然騎了六個小時,差點老命休矣。弟兄們相處的前幾個月,不談事工,只談個人感受,慢慢帶出「戰壕友誼」。

 

遊民事工起源於2015年,一位姊妹向徐立表示,教會生活顯得無聊,不願成為德國的邊緣人、寄生蟲,應該為柏林這個城市做些甚麼,貢獻一己力量,溶入社會。於是,柏林教會發展出這項遊民事工。

 

最讓徐立感動的是,遊民事工是教會會友們自動自發組成,不是由上而下的指派。每週三下午三點,十幾個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會友就自動集合,為遊民準備打包三明治、提供保暖的衣服,甚至為遊民剪頭髮……,他們與當地機構一起合作,對遊民提供各樣幫助及關懷。

 

有一回,遊民事工的見證傳到一位德國鐵路局長耳中,局長在一個場合遇見了徐立,問:「你們為甚麼願意做服務德國人的事?」徐立簡潔地回答:「我們居住在柏林,柏林是我們的家鄉,而我們愛我們的家鄉!」

 

「信仰不是坐在禮拜堂,而是要讓人看見,神是真實存在的。宣教工場就在你生活的四周。」擁有宣教學博士的徐立,有多次宣教經驗,他的宣教觀是,宣教應從本地、本家、本鄉開始。然而,家鄉也可能是最難的宣教工場。必須要用神給的真實生命來見證福音。

 

發展遊民事工,另外帶出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一些一起服侍的德國基督徒主動詢問:「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禱告嗎?」

 

難民潮問題,是近年來極為棘手的國際社會問題。這幾年,德國收納了近百萬名的中東難民。徐立在柏林當然常會碰到一些中東難民,甚至有與難民一起學習德語的經歷。「他們知道我是牧師,但我們還是可以做朋友。對穆斯林背景的朋友,我們必須先認識他們,了解他們,彼此有信任感,才可能有對話,並進一步交流。」

 

▲「柏林教會經過這十幾年來高高低低的起伏,目前已經看到一道復興的曙光」。圖為徐立牧師、偉苓師母夫婦合影。

 

活給你看

 

「人的事和人的需要,永遠做不完,但不能因為做不完,就不去做。」徐立夫婦來到柏林教會的第一年,每週都會去探望弟兄姊妹。早期推展教會事工也碰到很多攔阻與困難。

 

剛到柏林教會的第一年,會眾還是抱著「觀望」態度在檢視徐立夫婦。「我們像是生活在金魚缸內的小金魚,時時被人關注,被人查看。」後來徐立想通了,「Turn the table around。把金魚缸轉過來吧!」「我們怎麼活,你們也怎麼活,活給你們看!」原來,會眾是在觀察牧師,透過牧師的言行舉止,來了解作神的兒女是怎麼一回事兒。

 

問到柏林教會這幾年成長迅速有何特別因素?徐立表示,歐洲華人教會的流動性大,這是常態,但一批批人走出去,也有另外一批批人走進來,他們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飛揚,隨風撒下福音的種子。柏林教會會眾群體廣泛,做餐館的、作清潔工的、學生、孩童、難民、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單親家庭尤其多。早期教會內全職的上班族屈指可數,健全的家庭也不多,現在則已經有五十幾名全職上班族,健全家庭也慢慢增多。

 

「早期這裡的全職上班族人口少,多是打零工的人及學生會眾,奉獻自然較少。但是這些奉獻都是他們一分一毛攢起來的,他們樂意給,願意把自己所有的給神,這一點特別令人感動。」徐立提到一位個子嬌小的老媽媽,數十年如一日,每次徐立講道結束後,老媽媽就會遞給徐立一些小點心,慰勞神的僕人。

 

過去十年徐立夫婦在柏林牧會,除了每週準備一篇講道,寫兩三篇博客,帶領小組查經和門徒訓練外,還幫助會眾各類輔導和危機處理夫妻家庭問題、孩子教育問題、年輕人感情問題、財務問題或生命被捆綁的問題等。在美國有多年高階主管經驗的徐立,有時還幫學生畢業前找工作修改履歷表和改求英文職信,教他們如何在面談時正確地推銷自己,也幫助年輕人尋找人生方向。他還曾幫助創業的弟兄姊妹看企業計劃書是否合理,為公司和餐館取過名字,甚至還幫弟兄修改過寫給女朋友的情書呢。

 

「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會有問題、有需要,我們解決不了全部的問題,但必須認同他們的需要與痛苦!」徐立夫婦經常陪伴有困難的會友一起哭,一起禱告。「事工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把他們引進神的大能裡,讓他們親身經歷神。」

 

這十年來,徐立夫婦全心付出,全人擺上。「牧師的神」最終也真實地成為柏林教會會友們的神。曾經,一位會友寫給徐立的一封感謝信中生動地描述:「講臺上你是一位有尊嚴的牧者,探訪時你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勸誡時你是一位嚴厲的師長,穿牛仔褲時你是一位親切的好朋友。」

 

接班傳承

 

「十年來,我們的身體雖是疲憊,內心卻是飽足;我們與柏林教會一起經歷了從沒有駐堂牧師,到如今整個教會興旺復興,德國的『十年生命』,千金不換!」

 

這次受若歌母會邀請,匆匆二天半,講座一結束徐立夫婦馬上連夜搭機返德。許多若歌老會友看見多年不見的徐立夫婦,驚訝他們的面貌和十年前幾乎一樣,甚至更年輕些。徐立笑著答說:「和年輕人在一起,太多事要做了,沒有時間變老!」

 

徐立表示,估計現今德國的華人基督徒大約有一千多人,在德國五十幾個城市中,幾乎都有一個學生查經班。然而整個德國經過按牧的華人牧師不到十位,可見在德國是多麼需要有長期留駐的牧者來餵養這一群飢渴的羊群。

 

「神既然把我們放在柏林,一定有祂的旨意。柏林教會的會眾們,每個人都願意相信『天生我才必有所用』。不論是年長者、年輕人、少年人、弟兄或姊妹,我對柏林教會最引以為榮的就是,每個人都願意擺上,每個人做願意做耶穌的門徒而不只是信徒。」

 

在柏林教會的網站或週報上,看不到主任牧師或任何一個同工的名字,「我們的主任牧師是耶穌基督,我和大家一樣只是一名跟隨耶穌的門徒。」

 

柏林教會經過這十幾年來高高低低的起伏,目前已經看到復興的一道曙光。徐立用一句話“In sweet spot for molding!”(被神的愛融化,正處最佳狀態中)來形容柏林教會目前的光景。

 

許多外來講員到柏林教會時,都會問徐立,希望講員講甚麼題目。徐立的回答總是:「盡量講重話吧!不怕的,這群人的生命是被復興改變過的,是願意被主所用的人。他們聽得進去的,只要是對事奉與生命有益的話題,都很受歡迎。」

 

今年已邁入六十四歲的徐立,最後語重心長表示,他已經在認真思考接班傳承的問題了。「為了確保柏林教會更健康茁壯地成長下去,為了讓柏林教會的復興繼續下去,現在必須開始迫切培養接班團隊。」他公開邀請,任何有牧者心腸,對牧養及門訓有負擔,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下,有牧會經驗,受過基要真理神學訓練,願意被神所用的傳道人,歡迎主動自薦給柏林教會。

 

 

 

▲徐立牧師(前排正中)主張「弟兄們要彼此同工,必須先彼此了解。」多年前他特意召集柏林教會的弟兄們成立「戰壕門訓」,圖為一起露營合影。

 

 

受訪者小檔案
徐立生於臺灣,1978年在臺北懷恩堂受浸,同年赴美攻讀計算機資訊學與工業工程學位元,1980年與莊偉苓師母成婚,畢業後曾在美國多家大公司任管理要職,2003年開始全時奉獻,與偉苓師母在新澤西澤曦教會牧會並攻讀「牧養與教會領導管理」道學碩士。2006年8月由若歌教會推薦到柏林華人基督教會事奉,並帶領當年夏季福音生活營。2010年6月19日被按立為柏林華人基督教會的駐堂牧師至今。

 

記者小檔案
廖美惠,來自臺灣,與夫王治元育有一兒一女。蒙特梭利認證教師,新澤西州若歌教會兒童主日學老師,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兼職學生,《神國》雜誌特約記者。呼召:教師及文字工作。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