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之旅
訪加拿大冰湖區牛津屋原住民部落
文‧供圖╱天蜜
▲牛津屋位於加拿大冰原區。(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UqUs79Xi7YbUNLrb8)
座落冰原的神的家
2019年6月,廣袤的加拿大冰原融化成粼粼湖水,島嶼是印第安原住民家鄉。清早,我和女兒楊悅(Alice Reed)從她住的Manitoba省Thompson小鎮出發,前往保留區牛津屋(Oxford House)拜訪西拉牧師。楊悅和夫婿馬丁是威克理夫國際聯會(Wycliffe Global Alliance)宣教士。
飛機停在碎石跑道盡頭,空服員宣佈:「神湖窄島(God’s Lake Narrows)到了。」幾位原住民下去,又一批上來,往下一站神河(God’s River)飛去。這兩個中途站名,想必是早年宣教士因湖水太美而向神發出的讚歎吧。
陰霾細雨中飛機降落在牛津屋機場。撐開傘,空氣陰冷道路泥濘。「喂!你們去哪?找誰?」有人從卡車裡探頭喊,女兒回答:「我們在等西拉,他沒來接機。」「噢,我載你們去吧。」我正猶豫搭便車是否安全,女兒已跳進車內。不久,他把我倆放在西拉家門口揚塵而去。原來部落村民都彼此認識,搭便車很尋常。
西拉牧師的木板平房,門開著但沒人在家。附近有座加油站、儲油塔和一家商店。店外站著無所事事、玩笑打鬧的年輕人。馬路對面是一座原木屋,豎立「小心火災」警告牌,看來這是森林保育處。憶起女兒曾說西拉的正職是保育主管,牧師只是兼職,於是上前詢問,惟一一位職員讓我們進去避雨,他去找今天休假的西拉。
神真奇妙,一場意外竟把我們放到了最正確的位置。西拉牧師記錯我們來訪的日期,所以早晨去了樹林查看有無捕到獵物。牛津屋是1798年歐洲人設的毛皮交易站,兩千多居民,老一輩還懂捕獵,年輕人卻缺乏興趣。西拉說茂密森林已被伐光,僅剩小樹;年輕人想融入主流社會要有極大勇氣和毅力,多數人害怕離開。無奈家鄉已沒有祖輩的好山好水,也沒體力活可幹,村內缺乏工作機會和娛樂,所以即使網路費用高昂,村民還是忍痛付費,讓年輕一代能上網玩玩手機,打發時間。
原住民下一代普遍存在自暴自棄、酗酒吸毒的問題。青少年自殺率飆高,2017年曾驚動政府採取緊急安置,並派心理人員做杯水車薪的短期輔導。追根究柢,他們心靈空虛、自我形象低落、沒有盼望,這是百年歷史烙下的創傷。
早年白人商賈開礦伐木建水壩,恣意掠奪土地和天然資源,空留荒土惡水陷他們於貧困而不顧;1950年代又強制孩童去住宿學校學英語,幾乎消滅了他們的母語和傳統文化,造成難以彌補的親子隔閡與文化斷層。
加拿大政府在2008年正式為此道歉,現在問題還在緩步解決,如:水源長期污染不能飲用,居民居室擁擠卻沒錢建屋,森林砍伐導致水土流失,醫療設備簡陋而無法就地洗腎,交通不便費用高昂等等,都是心裡的痛。
69歲的西拉牧師黝黑壯碩,個性靦腆,講話輕柔。他土生土長,走哪都碰得到親戚。他先帶我們去Niiyahk Bible Chapel。這是1950年由北加拿大宣教會(Northern Canada Evangelical Mission)臨湖搭建的敬拜聖所。1970年代從美國俄亥俄州來了一對年輕夫婦帶領好多人信主,西拉是其中一位。後來宣教士染疾離世,妻子返美,便把教會託付給當地信徒。
▲1970年代宣教士在此地帶領多人信主,西拉(中)為其中一人。他的正職是森林保育處主管,牧師只是兼職。圖為楊悅、西拉,和保育員John在牛津屋部落森林防火處合影。
傳誦福音的神工人
這間只有星期日使用的教堂,傳唱著100年前翻譯的克里語詩歌,目前信徒20位,半數是西拉的親屬。隨後去到部落辦公室。女兒在2018年的復活節,曾帶著糖果和腹中胎兒初訪此地,現在想舉家搬來學習語文,長老們爽快答應。他們建議等冬天湖面結冰能通車時再來,因為教會宿舍屢遭遊蕩少年砸破門窗,要等材料運得進來才能修補。
▲1950年由北加拿大宣教會臨湖搭建的Niiyahk Bible Chapel,攤開的是早年翻譯的詩歌本。
事情辦得順利,我倆返回機場。雨過天青的跑道,群群白鳥翱翔,只見小飛機盤旋三次卻又飛走。天黑後才知飛機怕撞到鳥,明天中午才可能回來。沒料到啊,外孫女還在家等著喝母奶,女婿出差,充當臨時保姆的外子怎麼招架得住?我們母女今晚睡哪?只見女兒頻打手機,我則默默禱告求神安排。
夜裡,西拉牧師載我們回到只有他能開鎖的森林保育站,破例安置。原來木屋上層有五張為外地消防員預備的單人床。神的預備超過所求所想!感謝神,因為多留一晚,我們和牧師能有更多交流。
次日他帶我們參觀村裡惟一的養老院、診所、電台和超市。他從一本相簿翻出珍藏的黑白照片,我看到各年代來這裡宣揚福音的男女老少,笑意盎然地在天國事工長河中投下身影,心底湧出無限敬佩和感恩。
回程機上,我默想以賽亞書62 章4 節,字字扎心:「你必不再稱為『撇棄的』,你的地也不再稱為『荒涼的』,你卻要稱為『我所喜悅的』,你的地也必稱為『有夫之婦』,因為耶和華喜悅你,你的地也必歸他。」神對這片大地與居民的慈愛應許絕不落空。
▲用克里語寫成的《約瑟的故事》,其中插圖反映原住民文化,包括七頭胖馴鹿和七頭瘦馴鹿躍出河裡(左上、右上);約瑟被賣為奴(左下);約瑟向兄弟揭示真實自己(右下)。
女兒一家三口在2020年2月入住牛津屋一個月,和當地人有美好交通。其間,她趁冰原尚未融化,駕車往返其他部落,協調用三種克里族方言(Swampy Cree, Ojibwe, Dene)出版了兒童聖經故事書《約瑟的故事》,有紙本和電子版。原住民藝術家Allan Chapman畫出貼近文化背景的插圖,長老Martha Spence口語朗讀。孩童們在Bloom Reader App可以邊看邊聽。女兒離開不久,新冠疫情爆發, 各村嚴禁外人入內,但聽說有部落因環境擁擠,染病率達40%而向政府發出緊急求救。原住民的身心靈真需要弟兄姊妹關心代禱!
(有關楊悅和夫婿馬丁在副極地翻譯聖經的報導,請參閱本刊外展單元51期〈在天寒地凍的副極地翻譯聖經〉。)
▲2019年6月作者夫婦去加拿大探訪女兒女婿和週歲外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