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災難遇到信仰‧教會篇‧】

發光的新婦

訪樂城華人基督教會劉耀光牧師

 

採訪整理/周瑋瑋

 

 

2017年末的北加州,遭森林大火肆虐焚燒,許多民眾生活霎時陷入幽暗。聖經將「耶穌和教會」比喻為「新郎和新婦」註,要教會「興起,發光!」(以賽亞書60:1)在這大火帶來的黑暗中,北加州樂城華人基督教會(Rohnert Park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進入滿目瘡痍的社區,為神發光。劉耀光牧師接受了本刊採訪。

 

▲劉耀光牧師在試戴口罩,預備分發給有需要的民眾。

 


 

問:貴教會這次參與祝融肆虐後的社區救災工作是如何開始的?

 

劉耀光牧師(下面簡稱劉):2017年10月8日晚上,北加州的山區開始傳出火燒山的消息,10月9日凌晨,緊急疏散的通知正式對社區發佈。不久之後,傳來教會中兩位會友和四位慕道友家庭,房屋在猛烈火勢中化成灰燼。以為過去彷彿只會在媒體上被披露的新聞,如今就殘酷地發生在自己周圍,讓人不禁寒顫連連,並且警覺到救災工作的迫切。

 

10月9日正午,由於火勢太過凶猛,再加上大量霧霾顆粒充滿於空氣中,使原本應是太陽高照的時刻,天際卻血紅一片,地面猶如火海,放眼望去,只能依稀看見在煙霧繚繞中若隱若現的各家煙囪。

 

10月10日,我與執事會同工召開緊急會議,臨時訂定六個月的救助計畫,由於沒有往例可循,只能模擬想像,且戰且走。我捫心自問:「如果耶穌在,祂會怎麼做?教會在此時此刻,能在社區中做甚麼?」

 

▲火災後的淒涼景象。

 

問:救災工作具體如何進行?人力如何分配?

 

劉:我們教會的人數約在80~100人左右,組成家庭約有三十個。為了因應這突如其來的祝融之災,幾乎全體總動員,不論男女老少,捐助食品家用、貢獻棉被衣物,個個不落人後。

 

有許多家庭主動開放住宅,讓無家可歸的會友暫時居留;隨災情愈加嚴重,教會也決定公開對社區民眾開放,提供早餐、熱水,成為被撤離居民的白天中途站,雖然沒有辦法給予換洗設施,卻幫助許多必須暫別家園的人們,有個安歇處。

 

▲南灣一教會送來姊妹親自織的毛線圍巾和帽子。

 

火勢愈燒愈烈的後遺症就是嚴重的空氣污染,居民出門必須戴口罩,防止吸入大量的有毒物質。因此一時間口罩供不應求,所幸南灣及東灣的各個教會及時伸出援手,郵寄或是親自送貨到我們災區,解決口罩短缺之虞。除此以外,也有教會以捐款、探訪、帶領敬拜的方式,展現他們關懷肢體的愛心與行動。

 

所謂「團結力量大」,為了能邀請更多的教會持續關注我們,並參與救災工作,我們教會還特地設計網頁,把即時的災情和救災工作更新轉發,吸引外援。另外,同工們也設立專款帳戶,將外來的捐款明細規畫清楚。

 

▲關懷小組於2017年10月10日第一次商討如何救助關懷。

 

其他的救助工作還包括:愛心送餐行動、物資衣服的分送、自製毛線帽及圍巾的捐贈等等。身為牧師,能親眼見到肢體間在有難時彼此關愛扶持,是件激勵人心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教會「關懷小組」的成立。2017年5月左右,執事會和我在禱告中有感動在教會裡成立一個「關懷小組」,打算有系統地訓練同工及循序擴展關懷事工。經過初期的培訓裝備,這個小組有了雛型。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當10月野火鋪天蓋地而來時,我們的關懷小組立即成了第一線勇士,身先士卒地展開探訪關懷的工作。神的作為,人怎能測透呢?沒有之前的預備,這時候怎能大膽地走出去呢?

 

▲為受災家庭的感恩節餐宴。

 

問:救災工作中遇見最大的挑戰是甚麼?為甚麼?

 

劉:是如何有效地接觸非基督徒。因為野火造成超乎想像的損失,對受災戶而言,是相當大的打擊,許多人頓時難以接受,導致情緒不穩,很難開放自己,所以選擇封閉,拒絕探訪。有許多坊間的營利組織,趁天災之勢,虛情假意,前來爭取商機,讓受災戶頭痛又反感。所以,當教會初次登門關懷時,往往會被視為「與其他商家」一樣,又多了一個「假冒偽善」的人。甚至當我們以愛心奉上救濟金時,居民的第一反應也是回絕,搖頭表示不需要。實際上,災區居民的平均收入皆屬中產階級,經濟能力獨立優渥。救濟金可能只是杯水車薪,純屬愛的體現。即使被拒絕,我們並不氣餒,靠著禱告加添作戰的信心。

 

另一方面,受災戶此時內心最大的掙扎是:幫助我先應付實際環境上的緊急需要,再談心靈建設吧!這些刻不容緩的需要包括:與保險公司之間的索賠程序,與建築師和建商間的討論溝通,房屋要不要重建、開工紙要怎麼申請……等。教會面對這樣錯綜複雜的問題,可以給予的幫助有限。因此,此刻要學習的功課是:以靜制動,用同理心體諒,等待下一個機會。

 

▲教會中文學校為災區兒童聖誕禮物籌款。

 

既然看見受災戶在實際生活中有這麼多「需要」,教會在等待的同時,還可以做甚麼?同工們和我靈機一動,何不利用教會閒置的空間,提供受災朋友們能彼此交流諮詢的平台?於是我們開始籌畫針對受災居民需要的不同專題講座,比如:房屋重建的注意事項、與保險公司索賠的步驟……。教會也提供免費餐點,讓居民來參加座談的時候,身心靈能得些許舒緩。而我們關懷小組的成員,也會在其中聆聽陪伴,給予適時的協助安慰。

 

2017年感恩節,教會首次專為受災戶舉辦了感恩聚餐,邀請所有遭祝融之災的住戶參與愛宴及座談活動。起初報名人數寥寥無幾;後來有兩個華人家庭要與保險公司在聚餐當天會談,卻找不到適合的地點,我們就立即歡迎他們來教會進行會談,並邀請他們參加晚上的聚餐,沒想到,後來參加這場會談的人居然約有四十人,誠然全是神的恩典。教會也從專款帳戶中,撥出款項來為每家準備了Costco 禮卡,表達我們的關懷與慰問。當天出席受災居民約有六十人,包括十多位非華裔居民,連同教會關懷同工,共襄盛舉的人數近八十人。首次出師奏捷,讓教會全體備受激勵。

 

教會的中文學校師生,也發起為「受災戶兒童寫籌款企劃案」,結合各項手工禮品的製作,舉行義賣活動,教會也根據義賣所得,以同額配給的方式,再撥經費給此企劃專案。最後這項義賣活動所得近800美元,為十六個受災戶兒童準備了每人五十美元的聖誕禮卡。孩子也從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裡學到:為別人的需要,貢獻一分心力。

 

▲南灣教會北上探災時,巧遇被撤離的弟兄姊妹。

 

問:救災經歷中最大的滿足是甚麼?為甚麼?

 

劉:首先,看見弟兄姊妹間彼此同心合意,相互支援,沒有在困境中單單只顧自己,就讓我為這可貴真情,滿心感恩。接下來,看見「關懷小組」同工全力支持受災戶,在關懷探訪過程中,學習包容體諒。雖然沒有豐富的關懷經驗,但是團隊中所流露出的「謙卑委身」已足以搭起愛的橋樑,把耶穌的愛延伸到社區。

 

同時,不論是從個人或從教會而言,這次火災讓我們切身感受到「有難不孤」,來自其他教會未曾間斷的支援和捐款,一再鼓勵我們勇敢前行;起初心理封閉的受災戶,在關懷同工持續不捨的探訪慰問中,最終願意敞開自己,傾訴心聲,更教人欣喜。

 

另一方面,由於天災所帶來的損失,許多居民心理受創,情緒需要特別處理,我們的關懷事工開始邀請基督徒心理諮詢師加入,讓受災戶的心靈能在專業小組中得到鼓勵支持,繼而重新面對未來。因著野火衝擊,人心惶惶,我們相信關懷事工將會持續成長,帶領更多人走進教會。

 

▲關懷同工全情投入,為受災家庭預備聖誕餐宴。

 

問:救災工作中是否看見神賦予教會的異象?

 

劉:正如聖經所預言,末世來臨時,各地將會有許多災難,身為神的兒女,我們必須要認清甚麼是末日的警醒,並且知道該怎麼做?首要之務即是:努力把基督活出來,亦即在災難中活出神的樣式,做光做鹽,引導世人在沮喪挫敗中,仍能靠基督看見希望。

 

一對住在納帕葡萄園的夫婦,先生是本地人,妻子是華裔,他們共同擁有的酒莊,在一夜之間被無情大火燒得只剩灰燼。火燒前一天,兩口子才歡歡喜喜地把熟透的葡萄收成完畢,卻沒想到歡樂是如此稍縱即逝。透過媒體的報導,我們的關懷同工得知這樣的案例,先是以郵寄慰問金的方式致意,後來親自前往探訪。他們所住的地方,屬於山區,從我們教會出發,得要翻山越嶺,開車近一個鐘頭才到。

 

關懷同工的到訪,對夫妻兩人意義非凡,特別是太太,因為當地華裔居民稀少,她平日沒有甚麼機會與其他華人有交集。原本關懷小組並不打算久留,不料熱情的酒莊主人夫婦倆帶著同工們參觀遭火舌吞滅的葡萄園和農莊,足足有兩小時之久。現場除了凌亂、荒涼、狼藉、漆黑、凋零等,沒有多餘的正面字眼可以形容。連平日用來製作葡萄酒的器具,都被野火融成一片,破壞殆盡的程度,令人心碎無奈。酒莊女主人在與同工交談時,幾度悲從中來,嚎啕大哭。同工見她情緒激動,立刻圍成一圈,為她禱告。那副溫馨的代禱畫面至今常常浮現腦海,令人難忘。

 

神的愛是可以把人心打開的,因著同工們的持續跟進,葡萄園夫婦在感恩聚餐當天,也特地從山的那一邊,長途跋涉來到教會,與其他會友分享交流,一齊禱告,共度了一個特殊的感恩節。顯然,神賦予教會的異象,便是在這末世亂流中,為許多活在黑暗困苦裡的人們點一盞燈,把他們帶到光明國度裡。

 

▲邀請受災家庭聖誕宴。

 

問:有無經歷教人格外刻骨銘心的事件?

 

劉:有兩個在中國原是世交的家庭,多年前,因誤會交惡,不再往來。其中一個家庭後來移民美國,恰巧是這次大火受災戶之一;另一個家庭的兒子則在兩年前信主,目前固定在我們教會聚會。當這名年輕會友把兩家關係的來龍去脈告訴我時,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上帝要藉著這場大火,來恢復兩家破裂的關係。

 

年輕人起初以個人名義,主動與受災人取得連繫,想要藉著雪中送炭的方式,打開兩家數年來無法解開的結。未料,當對方得知後,立即回絕,拒收捐獻。之後,年輕人回來與我溝通,希望能透過教會的賑災捐款帳戶,與家人、父親的老同學們,以聯名的方式奉獻一筆救助金給對方。教會中許多人得知年輕弟兄尋求和睦的心意,也默默地為兩個家庭來禱告。感謝主,第二次的方式果然奏效,兩家從交惡到和好,時間長達數十載,誰會想到「促成和解」的催化劑居然就是場無名火?

 

神的作為實在奇妙!藉著大火居然可以修補破裂的感情、醫治受創的身心。

 

▲三藩市教會牧師親自送口罩來救助。

 

問:對其他有心參與社區工作的教會,能否提供心得、建議?

 

劉:平時多做準備,時機來臨時發光發熱。經過這次自然災害,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生活在這末世,神的兒女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在這場無名火沒來之前,從未想過森林大火會燒到自己,我想居住在北美安逸的環境久了,人的「危機感」和「面對災害的因應措施」相對遲鈍很多。尤其像我們身處地震帶的加州人,更應該在平日就要多吸收相關急救知識並接受訓練,事先組織預備,了解因應措施,才能防患未然。

 

這次為了因應大火引起的霧霾效應,口罩的需求一度告急。臨時在網上購買,因為物資短缺,運送時間甚至要長達十天以上,完全無法滿足救災需要。幸虧有從灣區教會的弟兄專程送達,才及時紓解口罩供不應求的窘境。若在平時就在教會中儲備救災材料,那麼在緊急狀況下,立刻就能達到急救和援助的功效。

 

如同聖經中耶穌所提五個聰明的童女,因為在平日就預備油,以至於在新郎突然來到的時候,就能從容地提燈迎接;教會要能在社區中發光發熱、做光做鹽,凡事就得在平時開始準備,否則當災難來臨時,像那五個不夠警醒又未預備油的愚拙童女,新郎來到時,才倉惶失措地四處找油,豈不辜負神賦予教會在地上的使命?末世的災難將會愈來愈多,神的兒女們,準備好了嗎?你我的燈裡有油嗎?

 

註:聖經多處隱喻教會(神的全體子民)如同神的新婦,如:以賽亞書六十二章5節,以弗所書五章22-23節,啟示錄二十一章1-9節等。

 

 

劉耀光牧師:生於臺灣,2004加入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被差至緬甸,參與聖經、神學及聖樂教育與植堂配搭;2009至2012年,從工場調回差會,在海外差傳部協助、推動海外差傳事工。2013年至今,在樂城華人基督教會參與牧養與建造。與師母一起育有三子。

 

周瑋瑋:來自臺灣,現為紐約公校語文教師,醉心以文記錄真情故事,以靈感受人生萬象。與先生解永平育有一子一女。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