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神的藍圖
對抗愛滋的文化信念之戰
文/林敏雯
▲惟有復原神創造之初對性關係的美好藍圖,推廣夫妻守貞、忠誠,教導男性尊重婦女及孩童,才有可能與愛滋病魔抗衡!(摘自網路http://www.flickr.com/photos)
性,是靈肉結合的動作與關係。
創造之初,神原定將如此的親密歸屬夫妻,
藉此孕育寶貴的生命。
然而今天在許多地方,
性,卻成了致命利器。
烏干達做到了
對抗愛滋的世紀之戰,最慘烈的韁場莫過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戰役,莫過於烏干達愛滋盛行率由1991年顛峰的15%,降至2003年的4%。1 為了解開打擊愛滋的密碼,這個國家因而成為許多醫學、科學研究的焦點。2
1986年烏干達結束內戰,總統慕索維尼(Yoweri Museveni)政權穩固後,成立控制愛滋專案,採取ABC戰略—Abstinence(守貞),Be faithful(對伴侶忠誠),Condoms(使用保險套),3 透過積極的媒體宣傳,包括平面文宣、廣播、看板,以及草根性社區推動,傳遞愛滋的殺傷力以及預防方法。1990年代中期的調查顯示,99.2%烏干達民眾是從親朋或社區集會中得到愛滋相關訊息。4
愛滋既無法治癒,亦無抗病疫苗防止發病,阻止病毒傳播成了消滅病魔惟一管道,也是烏干達戰略重心。到底戰略中哪一個環節奏效,使得盛行率顯著下降?
細究之下,保險套的使用要等到1990年代後期,以大量外援購買發放才較為普遍,其時愛滋盛行率早已下降。
至於守貞與忠誠的部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環球愛滋計畫(WHO' s Global Program on AIDS)的調查,烏干達15至24歲單身男子的婚前性行為比率,從1989年的60%降至1995年的23%。5
從人口統計與健康調查(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的報告中亦可發現,與肯亞(Kenya)、尚比亞(Zambia)、馬拉威(Malawi)等國家相較,烏干達沒有固定性伴侶的比率要低很多。6
愛滋盛行率如此大幅下降,固然還有其他烏干達本國獨有、交錯關連的政治社會因素,然而調查數字顯示的行為改變,帶出的結果的確不容忽視。
文化與信念之戰
愛滋的傳播途徑除了性行為,還包括共用針頭注射毒品,以及懷孕期間經由胎盤、生產時通過產道由母體傳染胎兒,或新生兒透過哺乳而受感染。7 但這些其他途徑僅為少數,何況近十年來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法(antiretroviral treatment)的發明,已減低母體傳染胎兒的機會。受限於當地醫療與衛生環境,剖腹產與奶粉餵養仍不甚普及,8 預防母體感染嬰兒的績效有限,不足以影響烏干達愛滋盛行率下降。
既然愛滋主要藉由性行為傳播,對抗愛滋理當由此著手。「烏干達模式」中行為改變的部分已成效顯著,若應用於其他非洲國家,齊力反攻猖狂的愛滋,豈非最合理、最符合聖經教導的策略?
辛巴威研究學者威爾森(David Wilson),2004年於英國醫學報導(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強調,「減少性伴侶是好的傳染病學,而非好的意識型態。9」
然而,本世紀以來,抵禦愛滋的方法卻漸漸轉移至研發治療病毒的藥物與疫苗,以及發放免費保險套。當各個機構與政策爭奪媒體注意力和金援,眾聲喧嘩中,究竟何者基於傳染病學,何者基於意識型態?
從聯合國愛滋計畫(UNAIDS),以及柯林頓(William J. Clinton Foundation)或比爾蓋滋(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等大型基金會的預防方案中,「減少危險性行為」僅僅為許多策略之一,還得加上語意曖昧的但書。例如,「論及文化常態與信念,於協助愛滋預防和促進愛滋傳染的可能,或許扮演了關鍵角色。10」
對抗愛滋二十多年來,「烏干達模式」似乎仍舊停留於該國,保有「奇蹟」的惟一地位。「守貞」與「忠誠」是否僅為基督徒一廂情願的崇高理想?或是世俗主義刻意避開的道德論斷?
從相關調查報導中的數字與事件,出現另一種可能的解釋: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抵禦愛滋絕非僅是醫學與科學之爭,更是文化與信念之戰!
▲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抵禦愛滋絕非僅是醫學與科學之爭,更是文化與信念之戰!
致命的文化與信念
非洲的夜是詭譎的。
沒有聒絮的電視,沒有川流的車輛,蕩蕩土地一片詳寧,只聽得見唧唧蟲鳴。
不,還有屏息的聲音。那是臥伏的獵者,等待稍稍放鬆警戒的弱小擄物。黑幕覆蓋下的隱蔽處,比夜色更幽暗。
住在南非開普敦的芭娃,十四歲時遭叔叔強暴,11 但她並非特例。在南非,曾有多起嬰兒或幼童強暴事件,南非大學2002年報導一年內有一百萬名婦女及兒童遭性侵犯。12 從醫學研究顧問(Medical Research Council)最近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男子承認曾經強暴他人,其中許多為HIV帶原者。13
和芭娃的叔叔一般,許多侵犯年輕女子甚至幼童的男子,都迷信治癒愛滋的方法是與處女或孩童發生性關係。即使抗愛滋藥物已降價許多,絕大多數非洲家庭仍負擔不起。人在絕望時做出的困獸之鬥,已經超出禮教與良心的約束!
除了對愛滋的迷思造成婦幼受害,更由於居住空間狹隘,一個8x10呎的房裡往往是十人以上家族起居作息之處。親戚朋友與孩子們同睡,或分擔照顧兒童的工作。如此近距離的相處,讓慾念衝動的男人有機可乘。力氣、地位均處劣勢的孩童,夜晚上茅房,白天往返學校,都成為冒險之旅。
不只因為婦幼置身岌岌處境,她們還有如此錯謬的信念:不論對方是丈夫、血親、男友,不論是否感染HIV,女人都不能拒絕男人的索求,他們亦視此為天賦權利。
沒有足夠的警力調查強暴行為,況且侵害者很可能是家庭中主要經濟來源,受害者既無資源雇用律師進行追訴,也不願因控訴而失去供給溫飽的人,於是制裁強暴罪行的法律形同虛設。14
由於社會和法律失職,無法提供這些受暴力攻擊的婦女孩童保護與公義。她們投訴無門,身心受傷,還很可能因此感染致命的HIV。15 很多年輕女子受感染後尚且不知,照常結婚生子,將愛滋繼續傳開……
期待藉由行為改變,因守貞與忠誠而減低甚至阻止愛滋傳染,這個合理又屬靈的策略,遇上世代相傳的男權文化與錯誤醫療信念,阻礙重重。
性,不再是結合身心靈的親密行為與關係,而淪為暴力與權力的宣泄,孳生奪命病毒的途徑!
▲烏干達控制愛滋專案,採取ABC戰略-Abstinence(守貞), Be faithful(對伴侶忠誠), Condoms(使用保險套),透過積極的媒體宣傳,宣導愛滋的殺傷力以及預防方法。
降服呼召,帶出行動
文化與信念的影響力廣大深遠,這場戰役到底該怎麼打?殖民地時期強制的文化甚至信仰改變,在大帝國沒落後便灰飛煙滅,還留下許多政治經濟的餘毒,使得這片土地發展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如今為了抵抗愛滋,許多慈善機構、宣教組織投入龐大的人力財力,或從醫學、科學層面試圖減輕愛滋患者痛苦,或在文化信念上潛移默化,傳遞正確訊息。
不論是哪一層面與愛滋交鋒,皆是阻力極大,成果極微。
難道,這種種困境足以成為基督徒推托加入這場戰役的藉口?
華凱怡(Kay Warren)在《勇敢的降服》書中,16 開場便記述她如何順手翻閱一本新聞週刊,看到照片中一張張在非洲飽受愛滋蹂躪的面孔、人形。
非洲讓人感覺遙遠,知道這些問題,仍感到愛莫能助,但從那一刻起,這些影像烙印在她的腦海,震懾她的心靈。這一篇報導顛覆她的生活、生命。在向神哭訴、與神角力之後,華凱怡終於決定「我願意」,回應神的呼召,投身於愛滋事工。
如今在她的網站(www.kaywarren.com)上,可以找到許多資訊,包括教會關懷愛滋病患的方法(詳閱本期社區單元),以及阻止愛滋傳染的策略。其中不僅推廣守貞、忠誠,更涵蓋教導男性尊重婦女及孩童。17 畢竟惟有復原神創造之初對性關係的美好藍圖,才有可能與愛滋病魔抗衡!
華凱怡對神的降服帶出行動,或許成效仍是微乎其微,或許無法克服所有困難,但終究是一個開始。
那麼你和我該當如何?
註
1.www.usaid.gov/our_work/global_health/aids/Countries/africa/uganda_report.pdf
2. 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gcgi?artid+1544373
3. www.avert.org/aidsuganda.htm
4. 同註2。
5. 同註2。
6. 同註1。
7.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6%BB%8B%E7%97%85
8. www.avert.org/motherchild.htm
9. 同註2。
10. www.unaids.org/en/PolicyAndPractice/Prevention/default.asp
11. mobile.alertnet.org/thefacts/reliefresources/107036097535.htm
12. 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444213
13.www.guardian.co.uk/world/2009jun/17/south-africa-rape-survey/print
14. 同註12。
15.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6/08/13/AR2006081300716.pf.html
16. 《勇敢的降服》,華凱怡(Dangerous Surrender, by Kay Warren),使者出版,2009。
17.www.hivandthechurch.com/en-US/SLOW_and_STOP/How_to_Stop_AIDS.htm
延伸閱讀及影片欣賞
想要更了解非洲文化或宣教見證,下列報導、書籍和電影能幫助你打開非洲的「視界」。
1. Historian Ahead of His Time, Christianity Today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7/
february/34.87.html
2. Witchcraft in Uganda
http://www.iheu.org/node/1565
3. HIV/AIDS in Uganda,
http://en.wikipedia.org/wiki/hiv/aids_in_Uganda
4. 《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小醫生手記》,圓神出版社,2003年初版。
有關非洲主題電影:
1. Blood Diamond,中譯為《血鑽石》,談論兒童士兵。
2. Hotel Rwanda,中譯為《盧旺達飯店》,探討種族屠殺。
3.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中譯為《最後的蘇格蘭王》,談論暴君專政。
4. War Dance,《烏干達的天空》,紀錄片。
5. Mama Heidi,暫譯為《海蒂媽媽》,南非海蒂媽媽收養孤兒見證。
6. Faith Like a Potato,暫譯為《馬鈴薯信仰》,青年農夫在南非開設兒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