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彼此相愛

認識華人宣教士關顧

 

文/KK

 

 

海外華人教會差派宣教士到未及之民中傳福音,已經有90年歷史了。除了香港和新加坡的宣教士關顧制度相對比較完善,現今大部分華人教會對「宣教士關顧」(Missionary Care)或「肢體關顧」(Member Care)仍是比較陌生。一般人對關顧的理解是工場探訪、談話問安,或節日問候。但宣教士關顧遠超這些,如果宣教士關顧不只是閒聊家常、問候,那還包含哪些方面呢?

 

宣教士關顧的目標是甚麼?

 

首先,我們要明白宣教士關顧的目的,並非是讓宣教士在工場上「快樂」,而是讓他和家人的身、心、靈盡能健壯。身體健康的人,並不是不會生病,而是在康復方面比其他人有更強的抗逆力(resilience)。宣教士也如是,既然回應呼召赴前線,就應有心理準備,這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旅程。

 

彼得前書四章12節:「親愛的弟兄姊妹,若有火一般的試煉臨到你們,不要覺得奇怪,以為發生了甚麼不尋常的事,反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起受苦。這樣,你們在祂的榮耀顯現時可以和祂一同歡喜快樂。」

 

宣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在戰場的人並不期望安逸無憂的生活,而要常常儆醒,不被那惡者的詭計所傷。再者,耶穌吩咐我們「去」之前,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經交給我了。」(參考馬太福音28:18)所以,一位與神有親密關係的宣教士,內心是穩妥的。因為他知道,這場仗早已經定勝負,我們是帶著權柄出去的。

 

誰該承擔關顧的責任?

 

宣教士關顧專家Kelly O’Donnell和Dave Pollock在1972年出版的書中列出一個圖表,清晰列明關顧角色的層次。

 

第一層關顧,是從上主而來的關顧(master care)。這是最不可缺的一環,意指每位宣教士要有能力與主建立親密關係,以致能從神獲取需要的養分和力量。如果缺少這最中心的關顧,其他的支援,都形同虛設。

 

第二層是「自我關顧(self-care)和「彼此關顧」(mutual care)。宣教士們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及擁有維持健康的基本常識,並切實去實行。華人宣教士因為刻苦耐勞,對這方面的認識與實踐比較欠缺。

 

另一方面,人是需要同伴的,「彼此關顧」是指在工場與宣教士們的彼此支援和關顧。他們不一定屬同一個團隊,但能有固定的敬拜、禱告、團契分享等。

 

第三層是差會和教會的關顧。(sender care)差會的關顧像是公司給予的支援,多是行政或事務性方面的。比如安排子女教育、健康保險、住宿等等。教會則像家人,關顧宣教士的屬靈生命、噓寒問暖。教會、差會和宣教士之間需要多溝通(稱為宣教鐵三角),確保宣教士與其家人身心靈的需要,不會因溝通的限制而被忽略。

 

 

重要的關顧有哪些?

 

這鐵三角所涉及的關顧的一環,究竟有哪些方面呢?以下是根據不同時間,從宣教士出發前、在工場,以及後期三個階段,簡略介紹關顧的主要項目。

 

前期篩選

 

大多數人可能不覺得篩選屬於關顧的一環,也很少人認為篩選重要。其實,篩選的目的是要減低宣教士在工場的流失率。一般認為,如果神讓一個人有感動,為何不讓他去試試呢?很多稍有歷史的差會,篩選的過程會比較嚴格。這或許會引起質疑:真要那麼嚴格嗎?如此高的門檻,不是會攔阻更多有潛力的宣教士嗎?

 

適當的宣教士甄選評估有助於檢驗跨文化工人的呼召,發現他們的優點和恩賜,評估對跨文化生活的適應力等。差會有責任察驗宣教士的屬靈生命是否能承擔要面對的屬靈爭戰。這涉及到他的聖經根基、生命的成熟度,以及是否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宣教士上禾場並不是一個人,多半屬於一個團隊。一位沒有好的聖經根基、沒有清楚呼召或性格不成熟的基督徒,如果出工場,就算只是兩年的短宣,也可能成為事奉團隊的屬靈「破口」。

 

訓練與裝備

 

如果去宣教工場前能了解更多關於跨文化溝通、屬靈爭戰、學習語言、多文化團隊的挑戰等資訊,非常有助於減低宣教工人的跨文化衝擊,幫助他們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增強跨文化工作的果效。如同把士兵送去前線前,教他狙擊的技巧、分辨危機的能力和團隊配搭等。沒有前期訓練就把士兵送去前線,傷亡指日可待。

 

很多西方差會已經有完善的前期培訓課程,可惜有的華人差會或教會覺得沒有能力投入太多時間和資源舉辦前期培訓,故簡化培訓過程,甚至在工場服事、學習、裝備同時進行。如果士兵在出征前,沒有學好戰鬥的基本技巧,這表示作為差派他的教會或機構,並沒有做好關顧的第一步。

 

▲幫助宣教士作裝備,使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增強跨文化工作的果效,如同把士兵送去前線前,教他狙擊的技巧、分辨危機的能力和團隊配搭等。

 

在工場上的支援

 

有位教練學講員帶領工作坊時,捧著兩盆植物,一盆是健康的,另一盆已奄奄一息。他說,通常人們都傾向關注那盆奄奄一息的植物,不會花太多心思在健康植物上。但如果我們好好照顧那盆健康的植物,就不需要等到奄奄一息時,再用加倍的精力呵護它。

 

這是許多基督徒對宣教士關顧的心態:一位健康的工人,不太需要花精力在他身上,並且期望他花精力去關顧軟弱、出問題的宣教士。忽略固定恆常的關顧和支援,這是目前華人宣教士關顧的盲點。一位健康的工人,雖然能照顧自己和別人,但他也需要被關心、被餵養。很多時候,等到健康的宣教士出問題了,才感到「值得」動用資源來關懷。可惜到那時,療傷或「救火」所要用上的資源和關懷的力量,就比之前的保養顧惜大多了。

 

在工場上固定恆常的支援,主要包括:

 

‧        宣教士的靈命:差會可以提供屬靈導師、定期的退修會和禱告會、彼此督促靈修時間等。

 

‧        單身或家庭關係:宣教士的婚姻關係和諧、健康嗎?親子關係敞開、親密嗎?單身宣教士有健康的生活模式嗎?他們如何處理壓力或孤單?負責關顧的同工,都可以固定約談,關顧宣教士的生活習慣。

 

‧        子女教育:子女教育對許多新興差派國家(New Sending Countries)例如中國、南美洲的國家都是挑戰。從這些國家所差派出去的宣教士,經濟支援一般偏少。工人沒有能力負擔昂貴的國際學校費用,也可能沒能力執行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因此子女必須進入本地學校,這造成相當嚴重的問題,例如:在穆斯林國家,孩子必須接受穆斯林宗教的薰陶。父母很掙扎,也不願意孩子在如此的環境中經歷各樣難處;許多國家的教育制度難以銜接。在發展中國家,無論英語或中文教育水平都偏低,宣教士子女在當地接受教育後,無法獲得同等學歷資格回國繼續學習。差會必須考慮宣教士子女教育,並且盡可能協助安排妥善,工人才能安心、無隱憂地在工場服事。

 

‧        個人成長:時代科技進步的速度飛快,宣教工場也不斷出現新的課題,在工場上的宣教士因各種原因,無法持續接受培訓和裝備,停滯學習的宣教士會漸漸與社會脫節。差會需要持續提供培訓或成長的資源給宣教士─不只屬靈層面,也需要有關於社會或專業知識等多元層面,否則宣教士在職場、社區裡的工作,會事倍功半。

 

▲如果好好照顧健康的植物,就不需要等到奄奄一息時,再用加倍的精力呵護它。

 

團隊建立

 

戰友們在戰場上理應彼此支持。根據統計,宣教士提早離開工場的首要原因,是人際關係的耗損。本來應是正面支援的因素,竟然成為第一號殺手。造成此遺憾的主因是差派方誤認宣教士們靈裡成熟,都可以用聖經真理,處理彼此間的衝突。

 

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一、撒旦是狡猾的,一些看來不是屬靈爭戰的事,都會被它利用,削薄團隊的團結。筆者認識一個小團隊,剛到工場時,為了學習方便,六位同工住同一棟宿舍。他們竟然為了一塊廚房的抹布,鬧僵到一星期不說話。撒旦把無關緊要的事演變成彷彿生死攸關,慢慢分裂同工間的關係。

 

二、工場上壓力大,宣教士的性格和背景不同,處理壓力的方法也截然不同。如果工人生命不成熟,承載不了壓力,或缺乏屬靈洞察力,會成為團隊牆垣的破口。很多時候,因為壓力,大家彼此相容的幅度都大大減低,易造成傷害。一般教會都建議男女結婚前做婚前輔導,而在工場的團隊成員朝夕相處,團隊凝聚和溝通的輔導和培訓都相當缺乏。

 

工場上的團隊成員需要定期做團隊建立和溝通的練習。如果有嫌隙,可能需要一位團隊以外、被眾人信賴的人幫忙和解,並教導健康的溝通模式,才能慢慢跨過磨合期,成為堅固的團隊。

 

▲建立一個堅固團隊,要有健康的溝通及互相信任。

 

緊急支援

 

宣教士所在之處,戰亂、暴動、天災、意外、重病、性侵,都可能發生。差會需要有手冊,列明緊急情況如何應付,包括負責單位、所需資源、流程等。曾聽過美國差到非洲的一位單身女宣教士,被當地人強姦。差會的應急團隊立刻去安慰、保護她,安排送她回國檢查、休息和進行心理輔導。兩年後,她身心康復,決定再出工場。

 

父母的關顧與奉養

 

宣教士在前方,都會掛念後方的雙親。若是獨生子女被神呼召作宣教士,父母的安好,會大大減低他在工場的壓力。香港一些差會在籌款的預算裡,加上「父母供養基金」一項,每月固定給宣教士的父母匯款表達關懷。教會肢體也可以安排輪流探望,及陪伴其雙親,緩解宣教士父母的寂寞。

 

回國的支援

 

宣教士歸國有不同的原因。除了定期述職,還有可能因子女教育、身體健康、父母需要照顧、在工場上身心耗損,或退休等原因。無論何種原因,回國的過程,都可能會經歷「反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宣教士在工場時間越久,衝擊就越大。筆者認識一位宣教士曾住在紐約18年,在工場五年後,回到紐約述職时,發現公車的付款系統已經更新。當時她覺得很難過,因為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連坐公車都掌握不了。

 

可惜很多差會和教會忽略了宣教士回國後的照顧,認為有家人或朋友照顧他們。但凡經歷過「回流」的宣教士都知道,回國比剛去工場更難。因為明明是自己熟悉的人和環境,但宣教士在外多年,裡面的眼光和習慣已經改變。家鄉的人們,卻不太能理解宣教士所經歷的改變。

 

差會可以為宣教士做的,是提供良好的「回顧陳述」(Debriefing)的機會。讓經過訓練的專業關顧,陪同宣教士整理在工場的經歷,表達整個過程的挑戰與成長。教會可為宣教士提供持續的回國後關顧,動員在教會的人脈關係,幫助他與家人,慢慢重新投入群體生活中。一位資深的宣教士關顧教授指出,如果在工場八年,可能需要整整兩年,才能完全適應回國後的生活!

 

結語

 

宣教士關顧所涉及的甚廣,這裡只是簡單介紹一些基本的層面。無論如何執行,其核心在於實踐聖經中彼此相愛的命令。耶穌在受難前,給了門徒一條新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保羅也在書信裡一再強調,在基督的身體中,肢體要彼此堅固和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一個彼此相愛的基督徒群體,加上專業關懷者的付出,就能組成強有力的關懷團隊。前方的宣教工人,需要這個強有力的基督肢體,來幫助他們完成所肩負的一項項極具挑戰的重任。願耶穌基督的愛流入許多工人的生命中,又從他們裡面湧流出去,成為萬邦萬族未得之民的祝福。

 

 

KK,宣教士關顧者,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主修跨文化關顧博士學位。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