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大陸上螢光閃閃
文/林敏雯
愛滋魔掌擴張
根據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報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愛滋病疫情發展至2007年,已有1500萬人死亡。這個僅有世界人口百分之十的地區,2007年的新增病例近乎200萬人,使得感染HIV病毒者高達2200萬人,1 患病比例高達全世界三分之二。2
2200萬是多少?相當於全臺灣的人口,亦將近整個紐約州加上鄰近康乃迪克州的人口。這不單是個數字,還代表生命。至目前為止仍無法治癒的愛滋病,將使這2200萬人在痛苦中離世。
「黑色非洲」不僅飽受戰爭摧殘,貧窮與疾病亦肆虐侵襲倖存者,原指當地人民膚色的稱謂,似乎也成了這片大地黝黯歷史的詮釋。
1980年代初,自醫學界首次指認愛滋病癥,魔掌迅速伸展。1990至1993短短三年間,非洲感染HIV病毒者增加近一倍,愛滋病例由65萬增至170萬。3 位於非洲中南部的辛巴威(Zimbabwe)與史瓦濟蘭(Swaziland),HIV盛行率於2002及2006兩年都曾達26%。4
健康的人類免疫系統足以抵擋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細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蟲。然而免疫系統一旦遭HIV戕害,病患將出現發熱、疲勞、消瘦、腹瀉等癥狀,並引發腫瘤、肺炎、結核等疾病。5
病毒傳播可透過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以及乳汁,甚至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6
黑暗滲透深廣
然而愛滋病不但毀壞人們的健康和生命,更奪取整個國家,甚至非洲大陸的經濟社會資源。
許多國家必須挪出有限的醫院床位給愛滋病患,動用原本不足的醫療人員來分發抗反轉錄病毒藥物(antiretroviral treatment)。7
從出現病癥到死亡的存活時間中間值是9.2個月。8 期間患者失去工作能力,家庭收入隨之減少;家人往往節衣縮食、用罄積蓄,只為求得藥物減輕患者痛苦。如此家庭經濟由拮据至枯竭,生活陷入極度困乏。
以食物短缺的馬拉威(Malawi)為例,愛滋減少農業勞力達14%,使農產量減少。深受愛滋影響的其他非洲國家也因為人力減少,使得此地勞工昂貴,不利於企業投資,威脅經濟發展的基礎。9
當雙親感染病毒,孩子便需要承擔養家及照顧的責任。父母死後,愛滋孤兒不是由親人撫養,便是成為一家之主。這些被迫提早長大、無法享有童年的孩子,只能接受幾年的教育,10 得不到其他謀生技能,脫離不了貧苦。他們也可能感染HIV而不自知,成家後將病毒再傳給配偶與孩子,繼續惡性循環。
親手觸摸愛滋
李道宏牧師五年前第一次前往盧旺達(Rwanda,另譯盧安達),親眼見識愛滋病魔留下的爪痕。
聽說離村落兩、三小時車程的天主教醫院有關懷臨終愛滋病患的部門,身兼麻醉與疼痛專科的道宏醫生便定意拜訪。
修女帶頭走向一間獨立小屋,推門踏入的瞬間,他吸進氣味之強烈記憶,至今彷彿仍殘留肺腑之間。
「那是死亡的氣味。」
幽暗的房內整齊地排著床鋪,病患在褥墊上或坐或臥,「皮包骨」的形容轉變為慘不忍睹的真實景象。蒼蠅嗅出腐敗血肉,嗡嗡旋舞,是整個畫面惟一的動態。
修女上前一一問候病患,或拍拍肩膀,或輕撫手背,或溫柔擁抱。
「我不明白,為什麼她要這麼親近他們?」
當道宏還在納悶時,看到一個人眼皮微微撐開,手指稍稍挪動。修女貼近他的唇邊聆聽低語,然後轉身傳述:
「他問你是否能抱抱他。」
房內的光線顯不出道宏凝滯的表情,也照不進他攪動的內心,與病患相隔的兩呎,毋寧是海角天涯。空氣何時變得如此沉重,道宏必須竭盡全身之力,才舉得起一隻手,落在那人肩上。
▲美國鳳城華人基督教會在盧旺達為這村莊蓋了一座學校。
行在黑暗土地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華人基督教會透過「飢餓有食」(Food for the Hungry,www.fh.org)機構,認領盧旺達的這個村莊,每年短宣隊停留兩週,與一個韓國教會合資興建學校,並舉辦義診。弟兄姊妹藉由這個機構助養村莊孩子,以每個月32美元的資助,便能讓這些孩子有衣有食,且有機會接受教育。
道宏仍記得幼時主日學裡聽見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3)在非洲醫療宣教的故事。如今他也為村民義診,做最基本的健康檢查,給予不需處方的藥物,治療輕微的病痛。
▲美國鳳城華人基督教會在所認領村莊的教會裡,舉辦暑期聖經學校。
因為走不到最近的天主教醫院,村民患了盲腸炎或孕婦難產,也無法得到醫療處置,只能任憑生命喪失。道宏非常心痛,又苦於自己做不了什麼。
放眼望去,戰爭留下破碎的家庭,沒有潔淨的飲用水,糧食稀少。疾病彷彿蒼蠅盤旋身邊,極其惱人卻揮之不散,只能學著與之共存。
這樣的情況若能靠政策、外援改善,或許這片土地還可看見希望。但是只消一場戰爭、一次種族屠殺,即可抹煞所有努力與進步。
從盧旺達回到安適熟悉的環境,道宏心中充塞疑問。
「難道是神咒詛非洲?難道神不愛非洲人?為什麼神如此不公平?」
誠然,這些問題無法立時找到解答,他並未就此罷休,反而開始以文字記述、發表在非洲的所見所聞,結識長駐非洲的華人宣教士,並在能力範圍內支持他們的事工。甚至把握時機推動前來非洲開會的華人宣教機構,安排探訪貧民區,摟抱、安慰這些孤兒寡婦。他相信惟有親自踩在非洲土地,直接與人民肢體接觸,才能真切認識、體會斯土斯民的脈動。
他回憶一次在村莊結束診療,接送的車子還需要幾個小時才來,便起意步行回落腳的修道院。短短幾十分鐘的路程,道宏發現自己是惟一有鞋穿、褲頭繫皮帶的人。但是衣著非但沒帶來安全感,反倒突顯他與眾不同。沿途三兩村民散聚,或斜眼瞧他,或嘲笑戲謔。
全身神經緊繃,道宏走在充滿敵意的氛圍中,第一次領悟使徒約翰所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教導蘇丹難民營的小學生基本的醫療常識。
教會能做什麼
近年來南加州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hurch)在華理克牧師(Dr. Rick Warren)帶領下,歸納出以教會(CHURCH)為本位,關懷愛滋病患的六個方法:11
*關心安慰患者 Care for and comfort the sick
*提供檢查輔導 Handle testing and counseling
*發動義工力量 Unleash a force of volunteers
*重整教會聲譽 Remove the stigma
*倡導健康生活 Champion healthy behavior
*供應營養醫藥 Help with nutrition and medications
2005年,馬鞍峰教會得到盧旺達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支持,願意建立第一個「標竿國家」(Purpose Driven Country)。因此集中資源於幾個村落,企圖為這個飽經腥風血雨的地域,帶來一點改變。
對於人力、財力雄厚的馬鞍峰教會,如此大手筆的事工計畫或許可行;中型教會亦可投注幾萬美元宣教基金建立學校。至於小型教會,甚至基督徒個人微薄的力量,能為這片廣袤的黑色大地做些什麼?能為世代苟延殘喘的貧苦生活帶來什麼改變?能與襲捲非洲大陸的愛滋海嘯相互抗衡嗎?就算能做什麼,又有什麼成效?
「救一個是一個。」這是道宏最終的領悟,就算只能到達一個村莊,就算只能助養一位孩童,這工作也要繼續做下去。
前往非洲時,行囊裡裝滿日常藥物、衛生用品、書籍衣物,並非希求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品質,而是憑藉物資來表達愛與關懷。到達之後與當地人民同吃同住,透過誠摯的言語、有力的擁抱、溫柔的眼神,做好福音的使者。
或許那些原本生活於絕望中的人們,可以因此領會:在神眼中,無論膚色文化,無論貧病富強,無論過去未來,每一個生命都寶貝,每一條靈魂都具永恆價值。
▲李道宏牧師為女兒轉交一隻豆娃娃給她助養的非洲女孩克萊蕊西(Clarisee)。
暗夜裡愛光瑩瑩
非洲的夜色黯沉濃重,沒有路燈、霓虹燈、日光燈的黑幕籠罩這片土地,其上的人民宛若沉陷邃密幽洞中,看不見、摸不著—光。
真的看不見、摸不著?
不,當你真正在這暗夜大地上駐足片晌,眼睛適應了環境,其實可以發現:天上繁星熠熠,周遭螢光閃閃。誠然微弱不足以照明,卻能讓身處黑暗的人,看得見、摸得著─光。
道宏的女兒也助養一名非洲女童,他還因此寫過一篇文章《我的非洲孫女》,刊登於《中信雜誌》。數月後雜誌編輯轉來一封信,提到某位讀者在紐約長島因殺人罪服刑。信上說他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助人的事,讀了道宏的文章備受感動。決定省下抽菸的錢,並匯集獄中其他兄弟的力量,湊了32美元,也要助養一名非洲兒童。
道宏將這筆錢和這位讀者的意願轉達「飢餓有食」,機構為他安排的那位盧旺達女孩,其父竟然也曾在種族衝突中殺人。
兩個過去都沾染血腥暴力的陌生人,如今卻由一篇文章的牽引而有了聯結。是聖靈激發的善行,在他們彼此的生命中,在不同大地的人心中,燃起瑩瑩愛光。
(感謝李道宏牧師提供本文圖片)
註
1.www.unaids.org/en/CountryResponses/Regions/SubSaharanAfrica.asp
2. www.avert.org/aidsimpact.htm
3. www.avert.org/africa-aids-timelin.htm
4. 同註1。
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6%BB%8B%E7%97%85
6.8. 同註5。
7.9.10. 同註2。
11. 《勇敢的降服》,華凱怡(Dangerous Surrender, by Kay Warren),使者出版,2009。
非洲婦女難以言喻的苦情AIDS
生理的結構上女子比男子更易感染愛滋。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2005年的報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婦女罹患愛滋的比率,至少是男子的1.3倍。於15至24歲這個年齡層更高達3倍。1 2008年的報告,史瓦濟蘭的孕婦42%感染愛滋。2
在非洲,結婚的妻子若拒絕和丈夫同房,即使是丈夫已有愛滋又不戴保險套,依照當地文化,丈夫有權狠打並逐她出家門。
感染的女性雖然無辜,卻被貼上雜交的標籤,遭受到比男性更殘酷的待遇─毆打、解僱、逐出家門、侮蔑、不見容於社區,甚至被殺。由於恐懼暴力、恥辱和摒棄,婦女往往逃避篩檢測試以致耽誤治療。
愛滋母親若沒有接受治療,大概20-30%的嬰兒也會染上病毒。反之。若母親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寶寶被感染的危險性會減少70%,當母體的病毒量降至1,000以下,嬰兒的感染機率會降至1-2%。3 非洲感染愛滋的婦女想擁有健康的嬰兒已不是夢,況且懷孕並不會危害愛滋女性,只要接受篩檢測試與藥物治療便曙光在望。
參考資料
1. Pregnant Women Living with HIV/AIDS: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 Programs to Prevent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http://reproductiverights.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pub_bp_HIV.pdf
2.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9/feb/20/swaziland-hiv-pregnant
3. 蔡春美及露德協會工作團隊,《粉紅新知》婦女手冊,2007.
http://issuu.com/taiwan.lourdes/docs/____-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