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篇】

遊子歸主,反哺至親

 

文、供圖/張儒民

 

 

上帝的新民


隨著近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腳步,已有數百萬計的中國學子到北美及其他西方國家求學、謀職、成家。異鄉生活中的挑戰與文化視野上的改變,使為數不少的天涯遊子,接受福音,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批歸主的遊子,情繫故國鄉親,熱切地想把好消息回饋給親朋好友,特別是養育自己的父母。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了解,將向國內父母傳福音的機遇、策略與挑戰,做了一番分析整理,以期幫助有心的基督徒更有效地帶領父母信主。

 

千載難逢福音良機


中華民族上下近五千年,從來沒有現在這般能廣泛傳揚福音的大好機會,真可謂千載難逢,機不可失。這種良機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各地教會興起如雨後春筍


現今,數千間華人教會如今遍佈世界各地。華人無論走到哪裡,不僅可以找到可口的中餐館,也有隨處可尋的華人教會與查經班。中國情況也是如此。過去一段時間,浙江省強拆十字架事件向世界傳達了兩個信息:(一)十字架遭拆毀的當地教會已高達一千間以上。這說明以前宣教士開荒傳道的果子已結實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二)基督教會仍被社會邊緣化,處在隨時被打壓的狀況下。儘管神的教會被逼迫,卻擋不住人心歸主的渴慕。在筆者的家鄉湖南,除了公開的三自教會,另有更多不公開與半公開的城鄉、家庭教會。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現今的教會數目,遠超中國鄉鎮與城市的總和。顯然神在中國與世界各地,正興起數以千萬計的基督徒,為他廣作見證。

 

二、E世代福音:「好消息」一觸可及


在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普遍使用的今天,免費下載網路聖經是件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最暢銷的手機和平板電腦聖經應用軟件包括:YouVersion和微讀聖經。回顧改革開放之初,海外基督徒需要冒險帶進紙版聖經,而南京「愛德基金會」印刷的聖經,因數量有限,遠不敷國內日益增長的信徒需要。手機版聖經劃時代的發明,不僅解決以往聖經供不應求的古老問題,上帝歷久彌新的話語,如今藉著人手一機,已悄然入住千家萬戶,成為隨「觸」可及的心靈良友。


至於網路福音資源,更如汗牛充棟,內容廣泛豐富,選擇多元多樣:知名牧師的講道錄音、視頻,重要神學著作,教會歷史,教會聖詩與音樂,福音難題解答等資訊,都輕而易舉垂手可得。而近年隨著微信的普遍使用,許多美好的福音文章與心靈雞湯,常常在瞬間被成千上萬的讀者點擊閱讀。基督徒網友若能善用巧思智慧,網路時代儼然也是「神國時代」。

 

三、視頻即時交流,天涯若比鄰


即時的社交網路與電話視頻通訊,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地理阻隔,把世界變成一個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這無疑為福音帶來極大的便利。遠在天邊的親友,可以藉助這些高科技媒體,同步參與某地的教堂聚會與福音佈道。透過互聯網註冊方式,在美東大紐約地區的「生之追尋」千人福音營,近年常有專程從海外各地趕赴盛會的親友。


綜上,今日基督徒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福音隨「觸」可得的多媒體時代,可以多多為主隨時作見證,何其有幸!套用以斯帖的名言:焉知我們得了上帝兒女的名份,難道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行之有效的福音策略

 

一、做二十一世紀的哥尼流、尼希米、以斯拉


筆者在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擔任宣道執事期間,銳意推行福音宣道舉措(包括「哥尼流計劃」,「尼希米/以斯拉行動」),鼓勵會友積極傳福音給親友,參與未得之民的普世宣道。會友事先預備好自己,了解福音朋友常問的問題,在回國探親度假期間,把福音傳給親友,類似「使徒時代」的彼得受哥尼流邀請。而教會牧師在回國期間,也可因會友特約,順道或專程前往會友家鄉,探望其家人,傳揚福音,甚至替信主的親人施洗。這樣不僅激發基督徒傳福音的熱忱,也實質擴充牧者的牧區,拓展神國的疆域。在「海歸」潮中,不少基督徒成為現代的尼希米和以斯拉,以帶職宣教士身份,回國短期或長期定居,一面將專長所學回饋家鄉建設,更一面傳福音給親朋好友。

 

▲張儒民全家與岳父母及其他家人合影。張儒民妻(左三),張儒民(右四),兒女們(右三、右二、右一)

 

二、善用資源,常保一顆「願做的心」


傳福音的途徑與管道千變萬化,只要有一顆願做的心,神都會賜福。筆者所在教會有一位弟兄,在回國探親前,就著手準備好一套幻燈片,圖文並茂地生動描繪自己一家在美國的家庭、工作與信仰生活。他那次一口氣向數十位親友傳遞福音,總計在不同家庭聚會場合,共有二十多人當場表示願意信主,可謂是一趟「福音豐收」之旅。


另一位姊妹,長期為父母兄弟信主禱告(包括禁食禱告),並在越洋電話中向他們多次傳福音,終於有機會在電話中帶領母親歸主,並重修母女關係。另一位信主不久的姊妹,在回國探望生病父親的期間,在醫院讀聖經給父親及其他病友聽,福音的奧妙,引發病友們的好奇,於是姊妹當場大方分享自己信主見證,沒想到竟意外地帶領好幾位病友歸主。


也有許多弟兄姊妹,帶回福音書籍與光碟,與親友分享且引發他們渴慕信主的感動。

 

三、「你們來看!」


除了「你們要去」(參馬太福音28:19)的大使命宣道方式,還有一個十分有效的傳福音方式,就是「你們來看」(參約翰福音1:39)。北美華人常常邀請父母過來探親,一方面是自己生兒養女不容易,需要有經驗、愛心的父母過來幫忙照顧;另一方面出於感恩圖報,給老人一個安樂的晚年。


基督徒可以抓住父母來訪的難得機會,帶他們參加家庭查經聚會、老人團契以及教會福音班,了解福音真理。不少父母過來後,發現孩子信主後變化很大,於是心生感動,毅然歸主。即使父母一時還不信,他們通常仍會為孩子的生命改變而欣慰,並引發對基督信仰的積極思考。

 

四、潛移默化中生命被轉變


有時候,父母不都是同時被感動。通常,先信的一方,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未信的另一半。筆者高中畢業前,父親就病逝了,不知他生前有無機會聽到福音;而母親則在第二次來美探親期間,與陪同探親的弟弟一起信主受洗。


至於我的岳父母,都是老共產黨員,無神論的背景,對基督信仰始終不為所動。然而,來美相當時日後,岳母在一次福音營期間,也恰是她生日那天,被聖靈感動得熱淚盈眶,幡然歸主。後來岳父頗感失落,未久,在一次新年佈道會末,讓筆者領他決志,接受福音,喜樂歸主。數年前,在我離京返美的當天早晨,對內弟一家發出信主的邀請,因著過去幾年不停歇的撒種工作,沒想到就在那個關鍵時刻,水到渠成,內弟一家與保姆阿姨同時接受福音,與我在基督裡成為一家人。

 

面對網路時代的福音挑戰

 

一、謹慎過濾網路資訊,有的放矢


雖然網路時代帶來前所未有的福音良機,卻也同時激發出許多新挑戰。反對基督信仰的網路資訊,夾雜謊言與偏頗意見,也大量充斥各項媒體,攔阻人心歸主。同時,缺乏靈魂關注的網路文章和微信,大大佔據人們的閱讀時間,甚至讓人沒有時間去慎思明辨而認識真理。渴望福音的讀者,需要有智慧地選擇所見所聞,才不至於隨流而去。網路上有許多護教與衛道的優秀作品和問題解答,基督徒要有效地藉助網路傳福音,「有的放矢」地幫助父母親友傳道解惑,勢在必行。

 

二、子女「做光做鹽」,以同理心等候


還有一些挑戰來自深刻的時代烙印。比如,解放前在中國出生的老一輩父母,經歷了太多的世事滄桑與良知的扭曲、無神論的洗腦、共產主義理想名存實亡的幻滅等,要讓他們全然摒棄無神思想,信靠一位抽象的「救世主」耶穌,是有一定的難度。而文革浩劫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父母,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洗禮,目睹社會巨變,體會諸多不公不義與誠信道德危機,大多數人在各種虛幻功利交換中沉浮偷生,雖然不無罪惡感,但讓他們單憑「信心」,白白接受基督拯救的恩典,也不是他們熟悉的思路。


可以有效應對這些形形色色挑戰的致勝法寶,就是基督徒「光與鹽」的美好見證,活出「信、望、愛」的新生命。傳福音需要的不是急躁的口傳,乃是每日每時身體力行的信仰實踐。基督信仰是充滿「生命力」的,正是基督死而復活的新生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歸主,是福音薪火相傳的關鍵。同輩人的見證,往往最能感動有類似經歷與想法的人。所以讓慕道父母多接觸那些已經信主的同輩長者,常能帶出奇特的感染力,並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三、忍耐等候,自始至終


最後一個挑戰是,父母直到暮年,仍然拒絕信主。基督徒出於對父母靈魂歸宿的真誠關切,心裡難免焦急。但我們堅信上帝仍然掌權,聖靈仍然繼續感動人心。即使父母在彌留之際,我們也不要輕易放棄他們信主的希望。


筆者不時聽到感人見證,某某弟兄姐妹的父母在病榻前,生命的最後一刻,把自己交給主耶穌基督。在那種情況下,父母即使無法睜開眼睛,他們耳朵仍然聽得見,心靈仍然開放,眼淚仍然會受感動而流出。作兒女的基督徒,需要堅持不懈,以溫柔的心和懇切的言辭,把美好的福音最後一次傳給即將直奔永恆的父母。


如果父母離世時,沒有明顯的歸主表示,基督徒兒女也不要失望。比我們更關心父母的,是天上的阿爸父。當守護天使,來地上接走一個個靈魂時,被接者的心是否最後一次被感動?我們無法知道。


眼見父母的生命漸漸衰老,越發激勵我們平時就向父母勤傳福音,而不要等到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刻。筆者雖然無法傳福音給早逝的家父,但在不同場合的福音佈道中,每次看見老年同胞歸主的場景,就欣喜莫名,如同自己家人歸主一般。願每位基督徒,都看見周圍人的需要,散發生命中的光與熱,成為遠近親朋的祝福。

 

 

作者小檔案

張儒民,旅美三十年,生化博士,道學碩士,從事新藥研發,現任《海外校園》董事。熱衷福音佈道與文字事工。他是美東地區最大規模的福音聚會「生之追尋」福音營創辦者之一,自199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引領逾千福音朋友信主。著有《新民文集》、“Cambridge Chronicle of a Modern Pilgrim”《一個現代朝聖者的劍橋記事》,以及“Words for the Word”《言道》。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