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與嗎哪

企業老將劉哲基的生命歷程

 

採訪/張陵兮,曾靜芬,丁懷慈,張麗春(於2006賓州寫作進深及採訪營)

整理/張麗春

 

 

眼前的這位伯伯,身著清爽的藍白條紋襯衫,深褐色的領帶上,小小團花裡,是「神愛世人」幾個字。他面色紅潤,精神抖擻,身形挺拔,軍人風采猶存,望之如六十許人,實在令人無法相信,他已經八十一歲高齡了。這便是我們久仰大名的「劉麵包」—劉哲基伯伯了。


「劉麵包」這個名字,在臺灣,可稱得上是家喻戶曉,街知巷聞。劉哲基堅持以健康、衛生的理念生產出的蘋果麵包、胚芽麵包,是伴隨著多少人成長的童年記憶。


1980年代初,臺中的 “Liu's Bakery” 飄洋過海,落戶美國,成為「能衛康公司」(Nutricom Inc.)。香港回歸後,又在青島設廠,專門生產健康的食品。


在神奇妙開路下,從退役國民黨軍官,到生意人「劉麵包」;在促進健康、放眼世界、回饋同胞的心志下,再從美國「能衛康公司」董事長,到赴大陸投資設廠的跨國企業家。劉哲基的人生,正是時下人們所嚮往的成功人生。


然而,最讓劉哲基引以為豪的身份,不是生意人,不是企業家,不是百萬富翁,而是天國的大使—傳道人。他是沒有差會派遣的傳道人;他推銷的,不只是餵養身體的糧—麵包,更是餵養靈魂的嗎哪—耶穌。


我們文字營採訪班的同學圍坐在劉伯伯身邊,在他洪亮激昂的語聲中,他那豐富多彩的人生,如一部動人心弦、精彩紛呈的電影,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死裡逃生


初到臺灣時,劉哲基是國民黨上尉連長。槍林彈雨中幾番出生入死,他總算活下來了,不料走下戰場後,卻患上了在當時被視為絕症的肺結核,而且已是重度第三期,無異於被下了死亡判決書。


他被安置在太平間旁的重病房,只等著咽了氣好處理後事了。同房間的病友一個一個離開了人世。對半生戎馬、快意恩仇的劉哲基來說,這樣在病床上苟延殘喘,束手就戮,真是生不如死。他偷偷積攢了一瓶安眠藥,只想找個機會了此一生,但又不甘心就此了斷,只想著要死也得要殺了仇敵再死才划算。


那時醫院裡有婦女祈禱會派發的聖經,陳維屏牧師也常常來探訪病人。劉伯伯看到馬太福音中,耶穌治好了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只因為她心裡不疑惑,深信病得醫治,劉伯伯大受震撼。


起初,他並不承認自己有罪,漸漸從聖經真理中得到啟發,才真正悔改,決心從此跟從耶穌。就這樣,在設施簡陋的軍中醫院裡,重度肺結核病人的竹床、蚊帳邊,陳牧師為他點水施洗。聖靈如同甘雨,灑在他乾涸的心田上。劉哲基成了一個新造的人,再也不是過去那個煙酒賭博樣樣都來的大兵了。


事隔五十多年,劉伯伯提起那個重生得救的日子,仍舊熱淚盈眶。他說,從那以後,一切都不再一樣了。就好像是一間黑屋子裡,「吧嗒」一下,有人打開了電燈開關,霎時間一片光明,耶穌進入了他原本幽暗無望的心裡。他的重病也奇蹟般地得到了醫治。在太平間旁住了四年、休養兩年之後,他康復出院,「重返人間」。


▲擔任上尉連長的劉哲基,槍林彈雨中幾番出生入死,罹患第三度肺結核險些喪命,卻開啟了信主重生的契機。


白手起家


退役後,劉哲基與劉東崑牧師配搭,在鄉下搭帳篷佈道。那時傳福音非常困難,努力三個月後,終於結出了第一個屬靈的果子。


加拿大籍的富力農牧師是劉哲基的朋友,當時,臺中約住有三十多戶外國人家,常常需要去麵包廠買麵包。富牧師建議劉哲基做個小生意,從麵包店批發麵包。就這樣,劉哲基開始用腳踏車載著一個箱子,寫上“Liu' s Bakery Delivery Fresh Bread Daily”,為臺中的外國人送貨上門。

 

▲1961年,工作人員衛生檢查:領班檢查麵包師傅指甲。


起初,每天只能賣出五六條麵包,後來增加到十多條,勉強夠吃飯。但有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美軍醫生懷疑麵包不合衛生標準,要到現場視察。這一查可糟了!只見廠房牆上蛛網密密,麵包師傅指甲長長,麵案油垢厚厚,倉庫裡的麵粉袋上滿是老鼠咬破的洞,衛生條件之差令人怵目驚心,美軍衛生檢查屢屢通不過而拒絕購買。這一瞬間,生意全沒有了。

 

劉東崑牧師於是提議:「我們來建立個合乎衛生的麵包廠吧!」劉哲基心想:「簡直是癡人說夢,沒有本錢,又沒有技術,這哪有可能?」然而,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靠著大家迫切的禱告,美軍醫生協助他找到了廠房兼門市部,「劉麵包」就這樣問世了。

 

▲1961年,首席技術顧問:美軍供應處長。


初期,光是廠租就是一筆龐大的開銷,還有許多現實的挑戰要面對。劉哲基因為自己的信心太小,乃親書「不要怕,只要信」、「你們當順服神」來鼓勵自己。教會的弟兄姊妹為他禱告,很多美國朋友來幫忙,劉哲基和員工去麵包學校學習,去美國工廠參觀。漸漸地,靠著使無變有的神,不只是美國人,臺中鄉親也開始吃起「劉麵包」了。


說起麵包廠的命名,劉哲基野心不小,曾考慮再三,想定為「麵包大王」,不料這名號已有人使用。後來美軍醫生命名為“Liu' s Bakery”,翻譯成「劉麵包廠」,因為大家都認識劉先生,簡單又好記。喊到後來習慣了,連劉哲章本人也被稱為「劉麵包」,儘管他不喜歡,更未想過這名號竟打響了。今日的劉哲章懷著凡事謝恩的心說:「不喜歡的事在神手中,仍可以成為祝福。」

 

▲1968年,開幕6周年董事長劉哲基夫婦與第一線外務員合影。


麵包生意是做起來了,但劉哲基一刻也沒有忘記,他更重要的使命,是推銷生命的麵包(The bread of life):耶穌。他在外出送麵包的時候傳講耶穌,主日下午在臺中公園裡傳講福音,有時有不少聽眾,有時不過寥寥數人,但他從不氣餒,一樣聲音洪亮,滿懷熱情地高唱聖詩「來信耶穌,來信耶穌⋯⋯」,很多人就是這樣信了主。


劉哲基常在週末乘公車去清泉崗的軍隊裡傳福音,儘管每次擠在六、七個人的土厝裡,有時只有三、四個人來聽,他仍是風雨無阻,絲毫不敢懈怠。有一次錯過了公車,他就搭出租車去,車費相當於他兩天的收入,但為了福音的緣故,他從未計較過個人的得失。



「能衛康」的誕生


做生意鮮少是一帆風順的,劉哲基也頗經過了些臥薪嘗膽的艱苦日子,在1970年代初,曾一度因周轉不靈,他賣房子,賣車,不用冰箱,和廠裡的工人們同甘共苦,終於提前還清了貸款,成為臺中商會「轉敗為勝」的模範人物。


不想生意走上正軌之後,他卻又得上了「富貴病」(劉哲基稱自己以前得的肺結核是「貧窮病」):由於食物精細而引發的高血脂、高膽固醇等,成了月醫療費得花六、七百元的「藥罐子」(那時,普通工人的月薪也不過三百元左右)。

 


孔傑博士建議他吃胚芽,就是未發芽之前的麥芽。黃色的胚芽中含有大量營養成分,但也含有百分之十二的油分。正因為如此,一般加工麵粉時,必須要從麥粒中除去胚芽,這樣處理過的麵粉才能長久保存,而且顏色雪白,可惜的是,有效營養成分隨著胚芽流失了。


劉哲基諮詢各方專家,探討怎樣把有粘性的胚芽打成粉,從德國買進了能夠粉碎胚芽的機器,健康食品的品牌「能衛康」就這樣誕生了。劉哲基的高血脂和高膽固醇不藥而愈。自此以後,他在身體力行、廣傳福音的同時,致力於健康天然食品的開發,希望把身體的健康和靈裡的健康一起,帶給有需要的人們。

情繫故鄉

 

▲2006年臺中胡志強市長與蘇逸洪主播參與麵包製作。


劉哲基在1980年代移民美國後,「能衛康」也在美洲扎根了。然而,海峽兩岸睽隔幾十年,在山東家鄉倚門相望的白髮老母,青青故園山水,都讓他魂牽夢縈,無時或忘,他多麼渴望把生命的福音也帶給家鄉的親人!


大陸開放,積極引進外資後,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開始受到「富貴病」的困擾,「為健康而吃」的觀念日益受到重視,這為「能衛康」登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很快,劉哲基的工廠就在青島開起來了。


然而,在「無神論」獨步天下的大陸,如何能夠順利地把更重要的,讓心靈健康的耶穌傳出去呢?


憑著多年傳福音的經驗,劉哲基很快找到了突破點:用大陸人自己熟悉的語言來傳講耶穌的愛,用共產黨的宣傳典型「雷鋒」來使神的愛具體化,強調他所傳講的不是宗教,而是愛。這樣的宣傳策略,加上為家鄉帶來效益的企業,對準了大陸幹部們的脈搏,劉哲基在黨部、公安局出入,傳講耶穌,居然暢通無阻。

 

▲不論是招牌產品「蘋果麵包」,高纖營養的各式新糕點,還是可飲用、可拌食的「能衛康」健康食品,劉麵包廠堅持讓客戶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網站:http://www.nutricom.com.tw)


有一次,受益於「能衛康」的山東德州市市長安排宴會,邀市裡的幹部出席,宴請劉哲基。入席後,劉哲基正在琢磨怎樣找機會謝飯,不料還未開口,市長已連連阻止已經動筷的人:「停下,停下,讓劉老禱告謝飯!」劉伯伯說起這事,笑得像小孩子一樣得意。


我們好奇又佩服地問劉伯伯,這樣傳福音的靈感是哪裡來的?劉伯伯強調:「聖靈與我同工,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做。只要先求神的國,再求祂的義,神會賜下靈感,賜下幫助。」信主近六十年來,他就是憑著這樣單純的信心,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每天都過得喜樂,得勝,且得勝有餘!


▲1953年9月8日起,這本《荒漠甘泉》成為劉哲基每日讀經之前的靈修良伴,直至今日,斑駁泛黃的書頁見證了神在風浪中信實的帶領。


文字精兵


劉哲基不僅僅是靠著自己的生意開拓福音工場,單靠著口來傳講耶穌的。儘管由於戰亂,他初中都沒能畢業,但他很有寫作的恩賜。他每天把靈修時的心得紀錄下來,也常常寫詩來讚美神的大能。早在1970年代,他的《乘風破浪—劉麵包日記》就已由宇宙光出版發行,給多少在迷茫中尋覓的人們帶來了啟發和希望。


劉伯伯在2003年以七十八歲高齡來美國賓州文字營接受裝備,與可以做自己孫輩的年輕人一起學習怎樣以文字事奉,他謙卑喜樂的態度對學員們是極大的激勵。


2006年的文字營裡,劉伯伯應邀來做我們的採訪對象,他也是最認真的學生之一。專心聽課,勤記筆記,積極發言,如小孩子一般好奇好學。


劉伯伯隨身攜帶著他視若至寶,用了四十多年的聖經。書頁已被翻得破舊磨損,邊角滿是紀錄、心得。他的日記,也是靈感筆記,忠實記錄著劉伯伯在晨禱時,在湖邊散步時,看見雨後的彩虹時,沐浴夕陽餘輝時,所感受到的主的同在,和生命的喜悅。


這些感悟,出自一顆單純愛主的心,經歷了漫漫歲月的淘洗,字字珠璣,閃爍著對主的愛和感恩。


劉伯伯自己寫的詩歌〈八十述懷〉,讓我們看到了他在主裡面喜樂得勝,返老還童的生命。不過,劉伯伯可沒有真正在「悠悠閑閑度晚年」,深深的使命感,促使他「朝朝暮暮為人想,殷殷勤勤做貢獻」。如果你在哪兒,見到一位活力四射,思維敏捷的老人家,在滔滔不絕地傳講讓身體健康的糧和讓靈裡健康的嗎哪,絕對不會錯,他一定就是「劉麵包」伯伯!

 

 

 

記者小檔案

張麗春,來自中國新疆,於美國佛羅里達州任水利工程師。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