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的邻舍?

 

整理、撰写/林敏雯

 

 

编者按
此文是「神国资源为基督协会」创办人高俐理老师在2017神国文化实务营主题「爱邻总动员」的晨更信息。

 


 

路加福音十章25-37节中的故事,是教会世代以来传颂的教导,什至在文化中留下刻印。「好撒马利亚人」不仅是耶稣所说的一个比喻,更已成为助人者的代名词。

 

然而在熟悉的经文里,在「爱邻舍」的旗帜下,基督徒,你真认识「谁是我的邻舍?」

 

有一次,一名律法教师站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得永生呢?」耶稣反问他:「律法怎么说?你怎么理解?」律法教师答道:「『你要全心、全情、全力、全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如己』。」耶稣说:「你答得对,照著去做就有永生了。」(现代中文译本)

 

「我该做什么?」

 

经文以一个问题起头。耶稣身为夫子,回答问题是家常便饭。然而路加立即点出不容忽视的张力:求问承受永生,是为了「试探」耶稣。耶稣以惯用的反问方式回应:律法怎么说?如何理解?律法师当然知道答案:尽全人之能来爱神,爱邻舍如同自己。

 

永生是基督徒所关切,得救是成为信徒的门槛。只是在强调「因信称义」的同时,似乎逐渐疏落了「做什么」。两约中多次重申「爱主」、「爱邻舍」,耶稣什至以此两条诫命为律法和先知道理的依归(参马太福音22:34-42)。并不是说在所有律法中挑两条遵守就好,而是守住这两条,就守全了律法。

 

相信你我都努力事奉主、敦亲睦邻了。然而尽力爱主吗?能爱邻舍如同自己吗?福音爱主的要求─尽心、尽性、尽力、尽意,是竭尽所能、毫无保留地爱。爱邻舍可以,只要不太麻烦就好;帮助别人没问题,不要对方反咬一口就好;扶贫、救灾非常好,不过偶一为之即可,我还有教会的服事。

 

耶稣自己成为这两条诫命的榜样。祂以顺服来表现对神的爱,什至放下权柄、能力,对父神说:「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祂爱人,什至为与神为敌的人死,「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

 

或者祂的标準太高,或者这样的要求根本违反人性。基督徒说已经努力了,说成圣是个过程。然而,若非清楚耶稣所立天国公民的规範,若非邀请圣灵帮助,我们总有理由、藉口,把两条诫命做得差不多就好。

 

因此当律法师来问耶稣得到永生的待做事项时,心中早有答案,且耶稣也同意这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不过耶稣还加上一句:「你照这样做吧!」

 

▲戴斯蒙(Desmond Doss)在战争中极力救援受伤将士,获得勳章。

 

戴斯蒙(Desmond Doss)身为安息日会信徒,他坚信不应该使用武力,不可杀人,又认定需要从军来报效国家。二战期间,他进入军队后拒绝持枪,即使同袍、长官欺淩,仍不妥协。他看见自己的角色不在毁灭生命,而在拯救生命。各样工具在他手中,都成为救援受伤将士的途径,而他所救的人,不单是盟军,还包括敌对的日本人。

 

他如此执著爱神、爱人的故事,改编成2016年的电影《钢铁英雄》(Hacksaw Ridge)。

 

戴斯蒙所属的教派可非主流信仰,他信的教条对吗?在质疑、评断之前,让我们想想,他所做的不正是竭力爱主、爱人?

 

律法教师想證明自己有理,就问:「那么,谁是我的邻居呢?」……

 

后来,有位撒玛利亚人经过,看见这个人,就动了慈心,连忙上前用油和酒替他敷伤口,然后把他扶上自己骑的牲口,带到附近的客店照料。次日还交给店主两个银币,说:「请替我好好照顾这个人。如果钱不够的话,等我回来再补给你。」

 

▲戴斯蒙执著爱神、爱人的故事,改编成2016年的电影《钢铁英雄》(Hacksaw Ridge)。

 

「谁是我的邻舍?」

 

律法师不甘心,觉得自己做得够好,期待耶稣的表扬。于是他接著问:「谁是我的邻舍?」心想,在会堂里接受教导的犹太同胞,收取什一奉献的圣殿官员,分享节庆多馀食物的街坊寡母孤儿,不都是邻舍?

 

耶稣说了一个故事,彻底颠覆对「邻舍」的定义。

 

这位无名、无背景的主角,走在邪恶埋伏的路上,遭受暴力攻击,赤身露体、奄奄一息。祭司看见,绕道而行;利未人看见,照样没有理睬。这两位是社会上德高望重的宗教大老,祭司更该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什么原因让他们决定不伸出援手?何种理由使他们轻忽人的生命?

 

按犹太故事的传统,第三位出现的肯定是英雄。有谁比祭司和利未人更能胜任这个角色?难道是律法师、法利赛人?这些圣经学者可是比谁都认真守律法啊!

 

没料到登场的竟是撒马利亚人,看见伤者「就动了慈心」。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他贯彻始终的怜恤:消毒、包紮,送达安全之处,掏腰包来保證受伤的人得到照顾。

 

对耶稣的听众而言,这太离经叛道。撒马利亚人血统不纯,律法不全,在错误的地方敬拜……;他们饱受一般正常犹太人污蔑、鄙夷,让这位律法师什至不肯从嘴里吐出「撒马利亚人」这几个字。如此的敌对态度是双向的,撒马利亚人对犹太人评价也不高。路加福音第九章里才提到耶稣的门徒路经撒马利亚村莊,没有受到接待。

 

耶稣没忽略文化背景;祂要求超越文化背景。

 

基督徒,你又会如何述说这个故事?谁是你我眼中的撒马利亚人?是肤色更深的人,还是教育水準更低的人?是异教徒,还是无神论者?是「罪人」,还是另一个政党的人?

 

或者,耶稣要我们在看到标籤、类别之前,先看到这个人,按神形像样式所造、有尊严价值。

 

这便是祂的目的,恰恰击中发问者的要害。

 

好撒马利亚人是受伤之人的邻舍,不因为他们比邻而居,不因为他们同文同种,不因为他们阶级相近。他们成为邻舍,因为有人看见受伤的人,动了慈心,伸出援手。

 

我们是否看见受伤的人,是否动慈心,是否也愿伸出援手?在回答之前,可否先退一步想,若我是那位受伤的人,我愿意人如何待我?

 

因为爱邻舍的标準是「如同自己」。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有一幕,是主角克理斯(Will Smith饰演)与儿子夜宿地铁站公厕,尚且不得安眠,遭清洁工人驱逐。

 

我们身边可有如此落难之人?难道在伸出援手前,还需要想想:他会把这些钱拿去买毒品吗?他好手好脚,怎会找不到工作?

 

助人,可能耗时费力,有时还拖泥带水,弄髒我们的手,什至付出昂贵代价,结果并不见得皆大欢喜。

 

然而缠裹伤口、提供庇护、陪伴同行,是耶稣对我们所做的。祂自己成为好撒马利亚人,对受罪恶所伤的世人动了慈心,伸出援手,不计代价。我们是否愿意仿傚?更何况我们对这些「最小的弟兄」所做的,正是做在主身上。

 

▲撒马利亚人,看见伤者「就动了慈心」。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他贯彻始终的怜恤:消毒、包紮,送达安全之处,掏腰包来保證受伤的人得到照顾。

 

「「你去照样行吧!」

 

耶稣故事说完了,反问律法师:「你说谁才是那个落难者的邻舍?」律法师又给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是怜悯他的人。」纵使语气带点悻悻,至少他听懂耶稣要传达的资讯。耶稣没有给他按个讚,说:「答得太好了!」耶稣只说:「你去照样行吧!」

 

位于宾州理海谷的仓房教会(The Barn),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什至把事工定名为「邻舍很重要」(Neighbors Matter)。对他们来说,「邻舍」可以是教会里的弟兄姊妹,可以是初来乍到的新移民,也可以是中美洲的宏都拉斯人、非洲的苏丹人、东欧的罗马尼亚人。只要有需要,仓房就来作邻舍。

 

一位弟兄看见一个荒芜的遊乐园,心想,若是清理好了,附近学校里的孩子们不就有地方玩?他回到仓房,请弟兄姊妹出钱出力,向市政府申请许可,真的把这片小小园地重新整建。启用后,孩子们爬上爬下,高兴极了。仓房还安排人轮流在放学时间到遊乐园照看,让孩子们能安心地玩。

 

遊乐园不在教会附近,会友们使用的机会差不多是零。然而仓房教会看见需要,就去做了。

 

来自中东的新移民,也成了仓房教会的邻舍。弟兄姊妹协助他们租房子、找工作,带著他们开户头、考驾照。不因他们信奉的宗教不同而另眼相看,也不主动邀请他们来教会,不愿他们认为「参加教会」才能换取帮助。

 

耶稣说的故事,打破迂腐,开启天国眼界,祂更要求付诸实践。看撒马利亚人为邻舍,对律法师来说是多大的挑战!现在不但脑子要接受,还得做出来!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间的宿怨世仇,岂能单凭一个故事就化解?

 

英国作家查斯特顿(G. K. Chesterton)曾说:「圣经告诉我们要爱邻舍,也要我们爱敌人,可能是因为大体上而言,他们是相同的人。」

 

爱邻舍与爱敌人皆不易。既是主耶稣的吩咐,基督徒,我们还能如何推诿?这需要开阔的心胸、属天的眼界,以及创意与决心。

 

▲宾州理海谷的仓房教会(The Barn)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图为会友为社区的朋友整理一个小遊乐园。

 

爱与公义的结合

 

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是从种族、文化差异而衍生出的歧视。要跨越世代以来掘开的鸿沟,非靠战争,不藉立法,亦非凭抗争。耶稣要我们从个人做起。

 

美国黑白种族衝突,没有因南北战争、废奴运动而结束,没有因立法消弭隔离制度而停止,什至没有在第一位黑人入主白宫八年后有改善。

 

然而有人不放弃,愿意致力化敌为友,一次一个人。

 

戴若(Daryl Davis)不是政客或社运活跃份子;他是蓝调乐手。他的方式不是叫嚣喧嚷或上告法庭;他面对面与「敌人」谈话。这样的做法源于他小时受霸淩而引发的一个问题:「你怎么能恨我?你根本不认识我。」

 

他寻求的是对话与了解。当双方发现彼此的相同多于相异,距离就拉近了。三十年来,他与许多仇恨黑人的三K党(Ku Klux Klan,简称KKK,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曾以暴力伤害黑人。)员聊天,谈论彼此观点。三十年来,已有四十多位放弃白袍,不再参与三K党。

 

这天戴若与三K党领导史纳弗(Billy Snuffer)站在街角谈话,参与反白人至上主义抗争的人对史纳弗喊话:「滚出我们的城市!」对戴若也没好气:「你一个有色人种,跟那种人有什么好谈!」

 

戴若挺身为史纳弗说话:「我是有色人种,我也是美国人,就像这位先生一样。」

 

回家路上,戴若的电话响了,是史纳弗打来的,看他是否平安到家。

 

在不公义的歧视中,戴若没有选择苦毒;他搭起沟通的桥。以致一个三K党员问候一位奴隶的后裔;一个敌视有色人种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关怀他应该要恨的人。1

 

▲在不公义的歧视中,戴若没有选择苦毒;他搭起沟通的桥樑。他的事迹已被拍成纪录短片。

 

爱邻舍要如同爱自己。多少歧视、衝突源自看自己比别人高,无法看别人如自己。韩国朋友说南韩北部的人歧视南部的人,上海朋友说城里人歧视城外人。同文同种的人都互相歧视,何况是不同族裔的人?

 

社会、文化、政治充斥歧视,将造成多大的不公义!这已超越个人偏见,是整个制度的压迫。即便在美国如此有序的法治体系,总有人遭边缘化,总有人受不公待遇。而这些人多是弱势:黑人、移民、穷人、女人……。又有谁来作他们的邻舍?

 

当人触法收监后,可以缴付保释金,在候审时暂得自由;缴不出保释金,就得留在看守所。许多弱势群体,连一百、两百美金都缴不出,也没有资产可以抵押,只好多受牢狱之灾。事实上从法律观点来看,他们既未被定罪,便还算是清白的。

 

位于宾州费城市中心的希望之圈教会(Circle of Hope Church)的三位会友,斯蓓妮(Bethany Stewart)、艾克里(Kris Eden)、杨均安(Andrew Yang,本刊第一任英文单元编辑)看到这样的需要。他们组织「来出席‧保出来」(TurnUp to BailOut)的活动,邀请费城人出席参加盛大的音乐舞会,为无法付保释金的人募款。2

 

▲组织「来出席‧保出来」的斯蓓妮(左)、艾克里(中)及杨均安(右)。

 

在不公义的制度中,他们没有选择无奈;他们为受禁的人打开牢狱之门。以致弱势者也能在法律裁决前,与其他人同享自由。

 

主耶稣对律法师讲故事,回答他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祂对律法师提出要求─你去照样行。基督徒,我们也听见这个故事,听进这个要求了吗?

 

耶稣作人的邻舍,在不公义的情况中,祂仍以怜悯和恩慈待人。你我是否也愿意在不公义的大环境中,实践神的要求:「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弥迦书6:8)

 

愿你我能与祂同行,走向受伤的邻舍,以怜悯和恩慈对待,爱他们,如同爱自己。

 

 

註1:完整报导,请参阅CNN网站:www.cnn.com/2017/12/15/us/charlottesville-klansman-black-man-meeting/index.html
註2:更多报导,请参阅《费城杂志》网站:www.phillymag.com/news/2017/11/14/turn-up-bail-out-incarcerated/

 

 

林敏雯,愿以文字述说神的信实,传递属天的盼望。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